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策略。[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5年3月因颈椎病性眩晕至本院诊治的32例患者一般资料,用X线片评估颈椎失稳情况,用MRI评估颈椎退变程度,均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用JOA评分法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用交感神经症状评分法评估眩晕改善情况,分析颈椎失稳及颈椎退变程度与眩晕程度相关性及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结果]32例患者中26例为女性,平均年龄(48.02±2.35)岁,平均随访时间为(18.70±0.63)个月;术前有17例患者颈椎不稳,其中11例存在C4、5节段不稳,显著多于其余节段(P0.05)。颈椎退变影像学评分C4、5显著高于其余节段(P0.05)。术后1个月JOA评分显著高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JOA评分又显著高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术后1个月眩晕评分显著低于术前(P0.05);而末次随访眩晕评分又显著低于术后1个月评分(P0.05)。[结论]颈椎病性眩晕多发于围绝经期女性,C4、5节段的椎间盘退变及颈椎不稳是发病的危险因素。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加后纵韧带切除术是治疗颈椎病性眩晕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疗效与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本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颈前路手术治疗并随访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91例,手术单节段55例,双节段31例,3节段5例。术前及随访时摄颈椎侧位X线片,测量颈椎曲度、前柱高度,JOA(17分)法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况及术后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随访12~75个月,平均34.1个月,术后改善率为51.30%±16.10%,优良率为70.33%。术后改善率与年龄、病程、术前功能评分、颈椎曲度增加值、颈前柱前缘高度增加率有关。结论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有效,一经确诊即需手术处理,改善颈椎曲度、增加颈前柱前缘高度可改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4年6月~2008年6月期间,采用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治疗并获随访的27例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和术后随访时JOA评分结果评估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经18~27个月(平均19.7个月)随访,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为56.1%,其中优8例,占29.6%;良11例,占40.7%;中6例,占22.2%;差2例,占7.4%。[结论]颈前路选择性节段减压能够兼顾老年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全身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减压节段的正确选择是决定术后恢复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析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在治疗颈性眩晕中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了1998~2005年本治疗组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所治疗的伴有颈性眩晕的颈椎病患者32例.观察比较术前、术后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片和症状改善情况,并进一步通过颈性眩晕症状和功能评分法对患者术前及术后进行评定.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X片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颈椎不稳或椎间盘突出现象,单节段不稳者9例,两节段者13例,三节段者7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者10例,两节段者15例,三节段者7例.所有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获10~48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7.5%,症状和功能评分分值有明显提高(均数由术前13.89提升到术后23.98),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在治疗伴有颈性眩晕颈椎病中对颈性眩晕症状具有良好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7月~2007年7月采用颈前路减压法38例和颈后路减压法35例治疗并获随访的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资料,根据随访X线片及MRI评估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根据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改善率.[结果]本组73例患者均得到不同时间段的随访,6个月~3年4个月,平均约10个月.2组术后即刻融合节段的cobb角均较术前有叫显改善.2组术后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政营,术后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1.56%、72.35%,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路颈椎管减压术及后路颈椎管成形术均是治疗多节段受累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综合考虑其病理特点和术式影响因素,合理选择术式,只要适应证选择适当,各术式疗效应该是肯定的,部分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4例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手术治疗,7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46例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评估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情况以及颈椎曲度。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ACDF组13~54(36.7±15.1)个月,ACCF组14~53(33.6±18.7)个月。两组患者术后JOA评分及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及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颈椎生理曲度恢复程度方面均优于ACCF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及其改善率、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与ACCF治疗3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可达到满意的神经功能恢复;ACDF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青年人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颈前路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06年1月~2015年7月在本院进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DF)及颈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ACCF)手术治疗的48例年龄≤35岁的颈椎病患者,男28例,女20例,平均年龄(32.23±4.13)岁。结合病史及影像学资料,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通过比较术前、术后X线片Cobb’s角及颈椎弓深变化,以及颈椎JOA评分、VAS评分来评估前路手术治疗效果。[结果]48例患者中,30岁以上37例,长期伏案工作者(每d>5 h)25例,工人农民等重体力劳动者12例,7例曾有过颈部外伤。平均病程(5.53±7.39)个月,平均随访(3.44±2.96)年,无失访患者。脊髓型28例,神经根型17例,混合型3例,共累及87个病变节段,其中C5、6节段最多,为34个。ACDF组及ACCF组分别为13例和35例。脊髓型患者神经功能由术前的平均(10.35±1.96)分提高至(15.41±1.41)分,平均改善率为(77.8±17.3)%;神经根型患者平均VAS评分由术前的(7.61±1.12)分降低为(0.64±0.61)分,Cobb's角由-15.3~23.1°恢复到-2.6~26.1°,改善了(9.25±4.52)°,颈椎弓深由(-10.1~9.1)mm恢复到(-3.5~10.7)mm,改善了(6.64±3.40)mm。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神经功能恢复、弧度恢复及弓深恢复无影响,ACCF组术中失血量大,颈椎弓深改变与Cobb's角改变有显著关系。[结论]青年颈椎病多发于长时间伏案工作或重体力劳动人群,30岁以后明显高发,主要病理改变为颈椎生理弧度的消失,颈前路手术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纠正颈椎生理曲度,除失血量外,两种前路手术方式对结果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多节段颈椎病不同手术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前路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32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手术方法治疗113例,后路手术方法治疗11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方法治疗8例。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颈椎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JOA评分均有改善,前路手术方法治疗组JOA改善率为58.5%,后路手术方法治疗组54.6%;前后路联合方法治疗组56.8%;各手术组患者颈椎Cobb角、D值术后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椎间高度前路手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后路手术方法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路与后路Cobb角、D值、椎间高度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多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神经功能,颈前路手术方法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恢复和重建优于颈后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赵波  秦杰  王栋  李浩鹏  贺西京 《中国骨伤》2016,29(3):205-210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56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2例,女24例;年龄42~79岁,平均(56.9±12.8)岁,病程2个月~16年,平均(10.6±3.2)年。所有患者术前经影像学检查显示有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并具有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其中34例采用颈椎前路减压分段融合术(前路组),22例采用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路组)。通过影像学资料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进行比较,并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无神经血管并发症发生,并获得24~36个月的随访(平均28.6个月)。前路组,术后2周时颈椎病变节段前柱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颈椎前曲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后路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前柱高度和颈椎前曲度较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在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颈椎前曲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JOA评分均出现了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前路组明显高于后路组(P0.05),且JOA评分改善率前路组也优于后路组(P0.05)。结论:这种分段式前路融合手术可以有效地恢复颈椎前柱高度,并且与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相比,可以显著地改善脊髓功能,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疗效。方法对15例多节段颈椎病伴节段不稳的患者行后路颈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分析手术前后JOA评分、轴性症状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2~52个月。至末次随访,患者JOA评分、VAS评分、颈椎前凸角、颈椎曲度指数、脊髓向后漂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例术后切口感染,1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无脑脊液漏及内置物断裂发生。结论后路颈椎板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伴节段不稳能够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轴性症状发生,恢复颈椎生理性前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