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产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有完整记录的550例初次TKA患者中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4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3例随访15个月,1例随访3个月后失访。[结果]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的4例患者(0.91%),2例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1例行神经探查松解术后,完全恢复;1例随访3个月感觉功能恢复而运动功能未恢复,继续保守治疗后失访。[结论]TKA术后腓总神经麻痹是多因素造成的,预防是关键,且需重视围手术期相关危险因素的识别并谨慎操作。早期保守治疗效果满意,晚期神经功能恢复差者可行神经探查松解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减压并发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0年5月~2007年8月行颈椎前路手术624例,发生脑脊液漏19例。采用术中明胶海绵、筋膜片封堵,配合术后头低脚高位,细盐袋适度加压,保持切口干燥及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方法治疗。[结果]12例经采用术中填塞封堵明胶海绵的方法,切口Ⅰ期愈合。5例术中填塞封堵明胶海绵,术后抬高床尾,颈部适度加压,对症处理,7~10d切口愈合。2例采用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术后2周切口愈合。[结论]颈椎前路手术并发脑脊液漏,采用明胶海绵、筋膜片填塞封堵,紧密缝合切口,抬高床尾,颈前适度均匀加压,腰椎蛛网膜下腔持续引流等方法,是行之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采用短节段后路腰椎椎弓根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2004年9月~2007年8月经PLIF手术治疗的57例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矫正效果、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整组病例术后平均随访40个月(24~60个月),腰椎侧凸矫正率为98.2%,腰椎矢状面前屈曲度矫正率78.9%,麻木疼痛缓解率91.2%,无假关节形成,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没有出现切口感染,2例术后出现肺部感染症状,5例残余下肢麻痛症状,经过对症处理后好转.随访期间腰椎冠状面及矢状面序列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无丢失,融合器无移位.[结论]短节段PLIF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疾病合并腰椎侧凸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和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而产生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或麻木、会阴部麻木、刺痛,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的一种综合征[1],大部分患者通过保守可以治愈,不过仍有10%~20%的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而需要手术治疗[2]。传统的开放式手术治疗方法创伤大、出血多、恢复时间较长,且术后常因为破坏脊柱结构致腰椎不稳以及软组织黏连和瘢痕而最终导致患者形成慢性腰痛[3]。近年来,微创治疗LDH成为脊柱外科发展的趋势[4],相比传统的开放性手术,微创手术治疗LDH具有创伤较小、安全、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受到医患双方的认可[5]。随着脊柱生物力学等基础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椎内固定术后10d内翻修原因以及翻修术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8月行腰椎固定融合的14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患者初次术后10 d行翻修术,记录翻修原因,按是否伴神经损害症状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翻修患者一般情况、手术资料及VAS、腰痛JOA及ODI评分.[结果]1412...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腰椎转移性肿瘤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2009年收治的12例下腰椎转移性肿瘤,应用前后联合入路行肿瘤切除及脊柱重建的治疗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术中无死亡、神经脊髓损害加重及重要脏器损伤,术后随访2~5年,平均随访时间3年2个月,腰背部疼痛及放射性痛基本缓解,75%术后生存期超过1年.[结论]下腰椎转移性肿瘤应用前后联合入路,可以更彻底切除肿瘤、建立更可靠的稳定性,减少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7.
王如来  熊敏  周升 《骨科》2020,11(1):13-18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融合术后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脊柱外科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的33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病人主要诊断包括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肿瘤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将病人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选择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骨质疏松症、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时间、尿路感染和脑脊液漏等可能影响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因素,先后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例术后发生了急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为5.76%(19/3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病人的年龄、BMI、糖尿病、骨质疏松、手术节段、手术时间、出血量、脑脊液漏、尿路感染以及切口长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429,95%CI(1.059,1.929),P=0.020]、合并糖尿病[OR=9.568,95%CI(2.183,41.935),P=0.003]、手术时间[OR=8.868,95%CI(1.992,39.482),P=0.004]、切口长度[OR=7.257,95%CI(2.937,16.719),P<0.001]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了降低腰椎术后急性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围术期应合理评估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ynesys腰椎动态内固定系统在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2011年3月~2014年3月采用Dynesys系统治疗的腰椎退行性变患者52例,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0例,腰椎管狭窄症22例。[结果]5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3个月。手术切口长度平均(6.2±3.3)mm、手术时间平均(86.0±30.87)min、出血量平均(132.3±60.7)ml。术后患者VAS、ODI、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各时间点较术前VAS、ODI、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1年间与术后相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发生脑脊液漏,1例发生手术切口皮下感染,均予以对症处理后愈合,术中无脊髓神经损伤、螺钉置入错误、椎弓根断裂等并发症,术后无血肿发生,无椎弓根钉松动、脱落、断裂等现象发生。[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近期效果满意,其远期临床疗效还需长期、大样本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脊柱外科中脑脊液漏的防治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探讨脊柱外科中较常见并发症脑脊液漏的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回顾性的方法对1995年1月-2000年5月发生的21例脊柱手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经过术中、术后仔细的处理,21例脑脊液漏患者除1例保守治疗无效于21d再次开放切口修补硬膜外,其余20例患者全部经保守治疗后于6-36d内治愈,无1例发生脑脊髓膜炎;36例腰椎手术脑脊液漏患者随访术后3月-2年内发现形成脑脊液囊肿。结论:通过术中对硬脊膜损伤及时修补或堵塞,术后采取正确的保守治疗措施,绝大多数脑脊液漏均可治愈,极少数保守治疗无效者需开放切口,重新修补硬膜。对晚期形成的交通性或有症状的脑脊液囊肿,可 采取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扩张通道管系统(X-Tube)微创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腰椎退变性疾病及椎间盘突出患者,经X-Tube微创行TLIF,均采用单侧神经孔入路行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50(110~260)min,平均出血量120(80~320)ml,手术切口长度平均3(2.8~3.5)cm,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2.4(5~20)d。38例均获随访,平均2.5年(3月~4.5年)。疗效按照Nakai分级标准,优25例(65.8%),良11例(28.9%),可2例(5.3%)。5例患者(13.2%)发生并发症:手术切口皮缘局限性坏死1例,经换药愈合;脑脊液漏2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再次出现术侧下肢放射痛2例,经再次手术探查治愈。结论经X-Tube微创TLIF治疗下腰椎疾患具有手术切口小、腰骶肌肉剥离轻、术中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短期疗效确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关节镜和开放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并发症差异,系统评价两种术式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双切口关节镜和开放手术治疗腕管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Rev-Man5.0.1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个随机对照试验,共855例手术,关节镜组465例,开放手术组380例。Meta分析显示两组在并发症总发生率、术中损伤率、切口并发症率和再次手术率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但前者术后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后者(RR=2.90,95%CI[1.19,7.07],P=0.02)。[结论]关节镜组的术后神经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开放手术组,多为术中牵拉损伤所致,严重的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别不大。开放手术仍是较可靠的治疗选择。但还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增加证据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下腰椎术后可能发生急性马尾神经损伤,后果严重,应引起骨科和神经科医师的重视。目的:分析下腰椎术后出现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的原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2004年5月至2012年2月发生下腰椎术后急性马尾神经损伤综合征6例,回顾分析每例患者马尾神经损伤的临床表现、发生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4例行再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随访0.5~2年。1例行血肿清除术后完全恢复,2例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后部分恢复,1例行扩大减压术后症状无好转,2例保守治疗者症状无改善。结论:对施行下腰椎手术患者应制定详细的术前评估,预期术中易发生马尾神经损伤患者需减压彻底、避免长时间过度牵拉、彻底止血及术后密切观察,一旦损伤诊断明确,宜早期手术探查,以利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再手术治疗的方式和注意事项。[方法]对20例再手术治疗的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B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综合分析FBSS患者的病史、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术中探查结果等资料。术中行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压以及自体骨植骨融合,其中12例腰椎失稳的患者辅以椎弓根钉系统固定,术后进行一定的康复锻炼。[结果]术中损伤神经根1例,术后暂时性的脑脊液漏3例。治疗效果参照Ragab的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估。本组20例患者,治疗效果优12例,良5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5%。[结论]FBSS是一多病因多表现的综合征,术前应当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寻求病因,制订适宜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内固定前路病椎有限切除有限融合在腰椎结核中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4年6月采用后路微创切口内固定前路椎体有限融合治疗腰椎结核56例,观察术后恢复情况(Cobb角、ESR、CRP、VAS评分)。[结果]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Cobb角、VAS评分分别为(15.7±4.6)°/(5.3±2.1)°、(8.7±1.1)分/(1.7±0.2)分,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均见植骨融合。[结论]后路小切口内固定前路病椎有限融合治疗腰椎结核,保留了腰椎正常节段的运动功能,能恢复和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创伤小。  相似文献   

15.
脊柱结核的治疗体会(附187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2月间收治的187例脊柱结核病人,其中127例手术,60例保守治疗.[结果]手术组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1~6周血沉基本恢复正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组中术后1年植骨融合率为70%(44/63),术后2年植骨融合率为90%(56/63);保守治疗组病人无复发.总的治疗成功率99%(185/187).[结论]脊柱结核病人应该首先进行正规的抗结核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手术治疗,根据病灶损害情况选择不同的个体化治疗,均可达到近似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腰椎后路减压术后有症状的迟发性椎管内硬膜外血肿(delayed postoperative spinal epidural hematoma, DPSEH)的形成原因和临床处置。方法 2010年12月~2020年12月在本院行腰椎后路减压术的9097例患者中,有7例于术后超过72 h出现有症状的DPSEH(0.08%),男5例,女2例,年龄46~73(57.9±11.8)岁。7例患者于手术3~11 d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损害症状,神经功能分级4例C级、3例D级,并经MRI检查确诊有SEH形成。结果 7例患者中,6例于术后4~19 d在全身麻醉下进行了腰椎后路探查术,术中清除血肿、仔细止血和神经根减压,术后辅以营养神经、高压氧等治疗。非手术治疗1例,患者经严格卧床休息、药物等保守治疗,症状好转,未行腰椎后路探查术。7例患者随访8~72个月、平均27.3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神经功能恢复至D级,1例恢复至E级。结论 术中止血不彻底可能是导致迟发性有症状SEH的主要原因;术后引流管拔除时间、术后便秘、早期下地活动、不恰当的使用抗凝药物等因素也可能与DPSEH的形成有关。早期诊断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手术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1月-2015年3月,本科收治的16例腰椎化脓性脊柱炎患者。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35~74岁,平均(49.23±8.47)岁。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腰背部疼痛、腰椎活动受限,其中存在神经症状11例。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升高。MRI主要表现是T1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8例见椎管内硬膜外脓肿,7例见局部脓肿,病变节段:L2/3 3人,L3/4 3人,L4/5 9人,L5 S1 1人。所有患者均采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结果]术后切口Ⅰ期愈合15例,Ⅱ期愈合1例。1例术后2周症状复发,经对症处理后恢复,其他患者腰背部疼痛和/或神经症状较术前明显缓解,复查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5.45±6.27)个月。无窦道形成,无胸腰椎后凸畸形、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情况出现。4~9个月后获得植骨融合。[结论]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是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614-1617
[目的]比较Topping-off和PLIF两种不同手术方法在腰椎退行性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2月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患者60例,对其中30例采用Topping-off技术和传统技术各30例,分别对两组病例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前及术后1年的ODI功能指数、JOA评分等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两组患者腰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20个月。Topping-off组与PLIF组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5.5±1.6)cm和(6.3±2.1)cm,手术出血量分别为(122.5±30.6)ml和(150.5±20.2)ml。手术时间分别为(85.0±20.4)min和(92±23.8)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与术后ODI功能评分和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ODI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后1年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两组患者症状较术前均得到有效缓解,Topping-off手术技术应用于腰椎退行性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与PLIF手术比较,具有切口小、出血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9.
胸廓出口综合征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2006年1月间收治的62例胸廓出口综合征病例,采用锁骨上入路松解臂丛神经血管,观察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随访14~30个月,其疗效按Wood等的评定标准评价:优26例,良16例,可11例,差9例,优良率为67.74%。62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9例。其中术后伤口血肿形成3例,淋巴漏2例,颈丛神经皮支损伤2例,膈神经损伤1例,臂丛神经损伤1例,气胸1例,所有患者出现并发症后均得到及时的处理。[结论]手术治疗胸廓出口综合征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原因与手术操作、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手术经验和预防措施可防止或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胸腰椎手术后脑脊液漏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腰椎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我科自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对胸腰椎手术后发生脑脊液漏的32例患者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0~69岁,平均43.4岁。术中发现脑脊液漏28例,隐性脑脊液漏4例。结果经过术中处理及术后对症治疗,本组32例中除1例因形成脑脊液囊肿而于术后第6天再次手术外,其余31例均采用非手术治疗于3~9 d内脑脊液漏停止。无一例发生切口及椎管内感染,均于术后2周左右拆线。结论术中应用人工硬脊膜修补,结合术后综合保守治疗,脑脊液漏可以治愈,并可避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