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告HBsAg及HBeAg阳性孕妇婴儿于出生时及出生后1个月.6个月,应用乙肝基因疫苗(30例)、乙肝血源疫苗(13例)和乙肝血源疫苗加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14例),在应用后1、2、6、7、9个月时测HBsAg及抗-HBs。从抗-HBs阳转来看,基因疫苗出现早而高,血源疫苗加HBIG次之,单纯应用血源疫苗者最迟,其保护率分别为:100%、85.72%及38.49%。本文又对33例应用乙肝血源疫苗加HBIG儿童于用后9、12、18、24、36个月及6岁时(15例),随访测HBsAg和抗-HBs,结果3岁时HBsAg阳性率18.18%,6岁时为26.67%,而抗-HBs阳性率于9个月时达高峰,以后则渐降,至3岁时仅33.33%,6岁时为26.67%,所以建议6岁前应作加强注射,同时应预防水平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方法624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按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20μg或出生时注射HBIG100IU,然后于1、2、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20μg。静脉采血随访HBsAg,平均(6.34±1.71)年。结果同单用疫苗比较,HBIG联合免疫使1岁时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组初现HBsAg阳性婴儿慢性化率也降低,在出生时HBsAg阴性而1~6个月时出现HBsAg阳性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5),出生时HBsAg阳性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5)。结论HBIG联合乙肝疫苗明显提高母婴传播阻断效果,减少慢性HBV感染率。其机理之一是减少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基因乙肝疫苗与血源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病毒母耍传播中的作用及免疫效果。方法 选择HBsAg、抗-HBe、抗-HBc阳性(小三阳)母亲的婴儿152例,随机分为基因乙肝疫苗组及血源乙肝疫苗组免疫接种,并跟踪观察两组接种疫苗的母婴阻断作用,抗-HBs阳转率和抗-HBs水平变化趋势及与母乳喂养有无相关。结果 分娩24h内婴儿HBsAg阳性携带率为7.6%,行疫苗接种后1~3岁HBsAg阳性携带率均为0%,抗-HBs水平在第1年最高,第2~3年呈稳态下降;抗-HBs阳性率逐年明显下降。母乳喂养与人工喂养婴儿抗-HBs阳转率无差异。结论 基因乙肝疫苗较血源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源性和免疫持久性,且可避免血源疫苗可能携带的其他微量或未知微生物感染。小三阳母亲及婴儿无需行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即可有效阻断量母婴传播,且可行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
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172例HBV阳性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分为3组:A组孕妇及其新生儿联合使用HBIG;B组仅新生儿使用HBIG;C组孕妇及新生儿均未使用HBIG.三组新生儿出生后均在0、1、6个月时肌肉注射乙肝疫苗.结果 7月龄时,A组婴儿HBsAg阳性率(1.72%)低于B组(1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HBs阳性率(81.03%)高于B组(63.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使用HBIG免疫效果优于未使用者.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相关因素及机制,对624名儿童随访了(6.34±1.71)年。结果发现慢性HBV感染89例,其中82.0%始于6月龄前。HBeAg同时阳性母亲的婴儿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P<0.005;HBIG+疫苗,P<0.05),且在6月龄内出现HBsAg阳性时,慢性化率也高(单用疫苗,P<0.025)。联合使用HBIG和疫苗可进一步减少慢性HBV感染率(单阳性组,P<0.025,双阳性组,P<0.005)及在1月~6月HBsAg阳性婴儿慢性化率(双阳性组,P<0.025)。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慢性HBV感染主要发生于宫内或产程中。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HBIG联合疫苗的预防效果优于单用疫苗。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2组,A组孕妇于孕期第28、32及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 200 IU;B组孕妇未注射HBIG.分别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结果 A组孕妇378例,共分娩新生儿378例,其中新生儿血HBV DNA>500 copies/ml 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497%;B组孕妇391例,共分娩新生儿391例,新生儿血HBVDNA>500 copies/ml 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348%(X<'2>=0.005 6,P>0.05).血清抗-HBs阴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中,A组有9例血清抗-HBs阳性,B组未见血清抗-HBs阳性(X<'2>=7.474,P<0.05).结论 给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HBIG 3次,每次200 IU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发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机会,但部分新生儿可获得血清抗-HBs.HBIG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妇女中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目的 最近10多年的研究表明,用乙肝疫苗主被动联合免疫能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HBV)传播,保护效果达到70%-90%,而宫内已感染HBV是生后免疫接种失败的主要原因,我们研究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多次产前注射,观察阻断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980例携带HBsAg孕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孕妇产前3个月(妊娠28周起)每4周肌注HBIG 200IU-400IU,直至临产,称HBIG组;另一组不注射为对照,称对照组。所有对象和其所生孩子出生时即采外周血,检测HBsAg、HBeAg,部分测HBV DNA,所有新生儿随访1年。结果 496例新生儿为对照组母亲所生,生后仅接种乙肝疫苗和HBIG;491例新生儿为HBIG组母亲所生,生后同样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结果显示对照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难4.3%;而HBIG组婴儿的宫内感染率为5.7%(x^2=20.11,P<0.001),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是母亲呈HBsAg、HBeAg双阳性或HBV DNA阳性。结论 研究提出产前多次肌注HBIG可有效减少HBV的宫内传播,未发现任何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176例母亲HBsAg 阳性的新生儿分成3组,分别于出生时接种1支和2支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HBIG)及出生时和出生2周时各用1支HBIG。接着在1、2、7个月时接种乙肝疫苗.观察婴儿出现肝功能异常率、抗HBs 阳转率及接种疫苗前外周血抗HBs 浓度.认为出生时和2周时各用1支HBIG 优于其它方案。表明HBIG2支分2次用可发挥更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Yu H  Zhu QR  Gu SQ  Fei LE  Pu DB 《中华儿科杂志》2004,42(6):421-423
目的 研究宫内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患儿的干扰素γ(IFN γ) 874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与宫内HBV感染易感性的关系 ,探讨宫内HBV感染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 母亲为HBV携带者 ,新生儿出生后按程序使用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免疫。出生时外周静脉血HBsAg和 (或 )HBV DNA阳性并持续阳性 6个月以上者为宫内HBV感染组 ,共 4 6例。出生时及以后随访中未曾出现过HBsAg或HBV DNA阳性 ,1岁时抗HBs达保护滴度以上者为正常免疫组 ,共73例。用ABIPrism770 0高通量荧光PCR系统对IFN γ 874SNP进行测定。结果 宫内HBV感染组IFN γ 874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6 7 4 %、19 6 %和 13 0 % ;正常免疫组AA、AT和TT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 4 5 2 %、30 1%和 2 4 7%。两组IFN γ 874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 (χ2=5 10 2 ,P <0 0 5 )。宫内HBV感染儿童IFN γ 874AA基因型占优势。结论IFN γ 874基因多态性与宫内HBV感染有关 ,提示IFN γ 874基因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宫内HBV感染遗传易感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作用.方法外周血HBsAg阳性孕妇291例,HBsAg、HBeAg双阳性83例,分为HBIG(A组,59例)及非HBIG(B组,24例)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1、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并检验乙肝两对半.结果 1.HBeAg阳性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为76.56%,显著高于HBeAg阴性孕妇(8.22%),P<0.01;2.孕晚期应用1,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各月龄HBsAg阳性率及HBsAb阳转率无显著差异;3.A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P<0.05;B组乙肝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仅37.5%,显著低于A组(81.4%),P<0.001.结论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提高6个月龄婴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孕期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乙肝表面抗原及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肝母婴垂直传播的预防作用。方法外周血HBsAg阳性孕妇291例,HBsAg、HBeAg双阳性83例,分为HBIG(A组,59例)及非HBIG(B组,24例)组;所有新生儿在出生24 h内,1、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并检验乙肝两对半。结果1.HBeAg阳性孕妇的外周血HBV-DNA阳性率为76.56%,显著高于HBeAg阴性孕妇(8.22%),P<0.01;2.孕晚期应用1,2次或3次HBIG的新生儿各月龄HBsAg阳性率及HRsAb阳转率无显著差异;3.A组新生儿出生当天外周血HBsAg阳性率显著低于B组,P<0.05;B组乙肝疫苗免疫后的6个月龄婴儿外周血HBsAb阳转率仅37.5%,显著低于A组(81.4%),P<0.001。结论孕晚期应用HBIG可有效降低乙肝宫内感染率,提高6个月龄婴儿HBsAb阳转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sAg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传播的效果。方法 86例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研究组46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自28周开始每4周肌注1次HBIG(200IU)直至分娩;对照组不用上述药物。两组孕妇所分娩新生儿生后分别行联合免疫和主动免疫。新生儿出生后和12个月时检测乙肝五项标志。结果 研究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3%与22.5%)P<0.05。出生后婴儿12个月随访,研究组新生儿单用疫苗和对照组的新生儿单用疫苗血清抗—HBs阳性率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所有研究组血清抗—NBs阳性率(93.5%)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清抗—HBs阳性率(75.0%)P<0.05。结论 产前应用HBIG可降低HBV宫内感染率,且使出生后婴儿血清抗体阳性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乙肝病毒携带者母亲的儿童,HBsAg阳性者约占20%,而大多数病例是来自HBsAg阳性儿童的交叉感染,因此,控制感染的流行,不能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对婴儿普遍地进行免疫接种才是真正的预防对策。由于每次接种10μg疫苗价格昂贵,并指出更小剂量的疫苗亦可取效,促使我们试用极小剂量(1μg 与2μg)的疫苗以观察其效果。研究对象为新西兰北岛某地区的新生儿,按随机顺序用1μg或2μg疫苗于新生儿出生后第1周,第6周及第5个月分别注射3次,头两次注射于大腿,第3次于三角肌。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婴儿,不列为研究对象。所有婴儿于出生后7~10月采血检测。HBsAg用反相被动血凝试验(RPHA)及酶免疫测定(EIA)。抗-HBs测定用RPHA,滴度<1/16为阴性。所有婴儿血清均用EIA行抗-HBc检测,如为阳性再用放射免疫测定(RIA)进行确定。结果表明,1μg疫苗注射组29例中,25例出现抗-HBs,除去3例滴度较低外,22例(76%)获满意效果。2μg疫苗注射组32例中,抗-HBs阳性者为  相似文献   

14.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卫生问题,HBV感染可以导致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原发性肝癌。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手段是接种乙肝疫苗,目的是产生保护性抗体-抗-HBs。在完成3针疫苗接种后,总有部分接种者不能产生足够的抗-HBs或产生的抗-HBs持续时间短暂,因此应该注意定期检查抗-HBs,必要时加强接种或再次全程接种。现将我们近期对部分住院患者的抗-HBs检查结果总结如下。共检查54人,男39人,女15人,年龄9个月~6岁,均来自城乡结合部农村。出生后均在当地卫生机构按照0、1、6程序全程接种3针次乙肝疫苗,均未进行乙肝疫苗加…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注射后婴儿免疫反应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HBsAg+)母亲的婴儿乙肝疫苗注入后早期免疫反应的特点。方法 依据母亲HBsAg的测定,将婴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于生后进行乙肝疫苗注射(10μg,0、1、6个月),每次疫苗注入前及3个月时都采血测定抗-HBs、IgG、IgM、CD3+、CD4+、CD8+、CD7+及CD21。结果 疫苗注入前所查各项指标及疫苗注入后各时间点的IgG、IgM和抗-HBs两组均无显著性差异;1个月和3个月时实验组的CD3+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个月时实验组的CD4+和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6个月时实验组的CD7+和CD2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HBsAg(+)母亲的婴儿与健康母亲的婴儿相比,乙肝疫苗注入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存在差异,且主要反映在细胞免疫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影响因素及乙肝高危儿免疫预防的效果,为儿童乙肝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539例HBsAg阳性产妇及其6个月至5岁的乙肝高危儿551例,并检测乙肝高危儿的乙肝标志物,分析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结果 乙肝疫苗接种率为100%,96.6%联合注射了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各年龄段乙肝高危儿的HBsAg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b阳性率随年龄增长逐步下降 (P<0.01)。高危儿母亲为HBsAg、HBeAg双阳性者较单纯HBsAg阳性的乙肝感染率高 (15.1% vs 0.2%,P<0.01)。单纯接种乙肝疫苗的高危儿乙肝感染率 (28.6%)高于联合免疫注射者 (2.8%),P<0.01。结论 乙肝高危儿HBsAb阳性率随年龄增高逐渐下降。母亲HBsAg、HBeAg双阳性和出生未联合免疫注射是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GM-CSF联合乙肝疫苗治疗宫内HBV感染慢性携带儿童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或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对宫内感染呈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儿童的治疗作用。方法 母亲为慢性HBV携带者,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经乙型肝炎疫苗免疫仍发展为慢性HBV无症状携带儿童27名,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4名,使用GM-CSF50μg和rHBvac 10μg同一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Ⅱ组:13名,HBIG 200IU和rHBvac10μg不同部位肌肉注射,每月1次,共4次。治疗结束后1个月复查HBV-DNA定量及其他HBV标记。结果 两组各有12名儿童完成研究,治疗前丙氮酸转氨酶异常Ⅰ组3例,Ⅱ组4例,治疗后各有2例恢复正常;治疗前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Ⅰ组9例,Ⅱ组10例,治疗后各1例发生HBeAg/抗-HBe血清转换。HBV-DNA定量,治疗后和治疗前相比,Ⅰ组有显著下降(符号铁和检验P=0.023),Ⅱ组变化不明显,两组中无HBsAg转阴病例。结论 GM-CSF联合乙肝疫苗对乙肝疫苗免疫失败的慢性HBV携带儿童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及进口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HBeAg/或抗HBe(+)、HBV-DNA定量PCR(+)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效果。方法:于孕期第6个月起每月给予孕妇进口或国产HBIG2000IU肌注1次,预产期前5-7d再加强注射1次,新生儿娩出后3h内及第15天各肌注1次HBIG,以后按1、2、7、13个月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结果:生后13个月时小儿HBsAg阳性率:国产HBIG组、进口HBIG Bayer组与Berna组分别为2.7%、2.2%、2.8%;抗-HBs阳性率分别为94.7%、95.6%、97.2%。13个月龄儿国产HBIG组3例、Bayer组和Berna组各1例检获HBsAg(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率分别为96.9%、97.4%、96.7%。结论:国产HBIG阻断HBeAg( )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与进口HBIG一样有效,且国产HBIG安全、价廉。  相似文献   

19.
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以2001年1月至2005年5月在台州医院产科初次进行妊娠健康检查,HBsAg测定阳性或HBsAg、HBeAg均阳性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共279例。将单纯HBsAg阳性孕妇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分别应用随机数表方法随机分组,分别为单阳注射组(n=80)、单阳对照组(n=60)、双阳注射组(n=79)、双阳对照组(n=60)。单阳注射组、双阳注射组于妊娠加周开始肌肉注射HBIG 200U,每4周注射1次,直至临产。两对照组不注射HBIG。4组孕妇所产婴儿,除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外,均于出生后16h内和2周肌肉注射HBIG。然后随访并测定婴儿HBsAg。结果单阳注射组、单阳对照组、双阳注射组、双阳对照组所生婴儿HBsAg感染率分别为3%、13%、10%、32%。单阳注射组与单阳对照组之间(x^2=6.07,P〈0.05),以及双阳注射组与双阳对照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x^2=10.11,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注射HBIG组,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及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出生婴儿HBsAg感染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单阳注射组与双阳注射组之间婴儿HBsAg感染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说明HBIG对单纯HBsAg阳性孕妇预防效果优于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结论HBIG能有效预防母婴传播,降低HBV感染率。因此,妊娠妇女应及时进行健康检查,发现HBV感染阳性,及时采取注射HBIG等有效措施,以促进优生优育。  相似文献   

20.
答:目前控制乙型肝炎的出路唯有接种乙肝疫苗来预防感染HBV,实践证明预防效果较好。但是出生于“大三阳”或“小三阳”的母亲的婴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的有效率低于70%,有超过30%的婴儿仍将感染HBV。如何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提出婴儿出生即打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出生半个月再打同样剂量的HBIG,按1、2、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