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总结双腔支气管插管在胸外科手术麻醉中应用的经验.方法:分析169例胸外科手术采用双腔管插管行单肺通气的麻醉方法.结果:有11例使用双腔管通气失败,改为低流量双肺通气下完成手术,余158例均在双腔管单肺通气下完成手术.使用成功率为93.50%.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的准确定位和合理的单肺通气管理是该麻醉方法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正确定位,是将左右总支气管分别通气,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吸入麻醉气体实行单肺麻醉和通气。SMITH等认为^[1],仅靠听诊法判断导管管端正确位置主观性强,盲目性强,准确性低.但尽管通过仔细听诊确认双腔管已正确到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仍发现有48%的导管管端是错位的。为防止双腔支气管导管错位引起单肺通气导致有效肺泡面积的缺氧,麻醉意外的发生,我们选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方法:选择200例开胸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00例,均以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并管端定位。普通组100例以Robertshaw双管支气管导管并以手法提转结全胸部听诊定位。结果及结论:纤维支气管镜能正确定位双腔支气管导管的管端位置,正确率达100%,提高一次插管率,减少气道粘膜的损伤,确保手术过程导管位置最佳。克服普通组置管过深、置管过浅、导管发生旋转、左支气管管端进入右支气管、改变体位和手术牵拉引起管端错位。给临床麻醉制定了正确合理操作方法和麻醉安全,有效提供了循证医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听诊定位与纤支镜定位的插管深度差异.方法 50例择期手术需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单肺通气的患者,全麻诱导双腔支气管插管后采用听诊法调整导管位置判断双腔管对位满意后记录插管深度;再以纤支镜准确定位双腔管位置并记录插管深度.结果 50例患者插管听诊满意后,在纤支镜下观察因插管过深需退管的34例(68%),不需要调整导管位置的14例(28%)因插管过浅需进管的2例(4%).结论 通过听诊法定位双腔管位置的插管深度普遍偏深,在听诊定位满意保证双肺隔离良好的基础上适当退管0.5~1cm,可提高双腔支气管听诊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自制单腔双套囊支气管导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胸外科单肺通气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胸外科需在单肺通气下行择期手术患者100例,分为两组:观察组(n=50)使用自制单腔双套囊支气管导管,对照组(n=50)使用双腔支气管导管.记录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肺隔离时间、平卧位时定位时间以及肺萎陷情况及术后声嘶和咽疼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肺隔离时间及平卧位时定位时间均降低(P<0.05),而且肺萎陷良好,术野暴露满意,术后声嘶和咽疼发生率下降.结论 在单肺通气中使用自制单腔双套囊支气管导管,麻醉效果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相近,具有插管方便、定位简单、双肺分隔完全、对患者生理干扰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抢救大咯血窒息的经验和效果。方法抢救大咯血伴有窒息患者49例,11例实施单腔气管插管,38例实施双腔支气管插管。插管成功后快速吸除血液及分泌物,保护健侧肺及辅助通气。结果单腔气管插管全部成功。双腔支气管插管成功34例,4例失败改单腔气管插管。23例急诊行剖胸探查术。采用单腔气管插管抢救15例,抢救成功10例,成功率为66.67%;采用双腔支气管插管抢救34例,抢救成功28例,成功率为82.35%。结论应用双腔支气管插管抢救大咯血窒息患者,能够快速吸除流入健侧肺的血液及分泌物,解除窒息,迅速恢复通气和供氧,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插管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腔支气管导管(以下简称双腔管)插管已经广泛用于开胸手术,其优点是避免患侧分泌物流入健侧,单肺通气方便外科操作以及对于肺通气分布不正常的患者如肺大泡、支气管破裂等可以控制通气分布。但双腔管插管技术要求较高,以往采用听诊法来定位双腔管的位置,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次成功率很低。我科自2005年1月~2006年5月应用纤维支气管镜(以下简称纤支镜)辅助定位,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fiberoptic bronchoscope,FOB)定位方法在胸外科手术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有效性,可靠性,安全性.方法根据定位方法将160例开胸单肺通气手术病例分为F组(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组)与T组(听诊定位组),比较两组在不同体位下单肺通气满意的例数、满意率、术中因单肺通气不满意需FOB调整定位的例数、单肺通气后45 min及90 min SpO2值小于90%的例数.结果 F组与T组平卧位、侧卧位单肺通气满意的例数分别为76例、72例与56例、51例;平卧位、侧卧位总满意率分别为95%、90%与70%、63.8%;术中需FOB调整定位的例数分别为6例与25例;F组与T组单肺通气后45min及90 min SpO2值小于90%的例数分别为:1例、3例与12例、23例.结论纤维支气管镜定位下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是一种准确、可靠、安全的双腔导管插管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比较两种插管方法,研究纤维支气管镜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的应用.方法 择期开胸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用传统的方法插管,B组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定位,比较两种方法插管的一次成功事、管端对位的准确率,以及两组病人术后与气管插管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B组插管的一次成功率和管端的对位准确率都高于A组,术后与插管有关的并发症A组的发生率高于B组.结论 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法能提高插管的一次成功事与管端对位准确率,并可减少插管引起的术后并发症,在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具有相当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小儿胸科手术中的单肺通气效果。方法将40例择期行胸科手术的患儿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组(A组)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组),每组20例。两组患儿在麻醉诱导后行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置入。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插管前(T_1)、插管时(T_2)、双肺通气时(T_3)、单肺通气时(T_4)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nd-tidal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Pet CO_2)及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Paw)变化。记录插管时间、肺萎陷时间、单肺通气时间、术中低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组(A组)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组(D)比较,气道压力在单肺通气时(T_4),A组明显低于D组,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单肺通气时(T_4),A组明显低于D组(P<0.05);A组患儿的插管定位时间短于D组(P<0.05),肺完全萎陷时间、萎陷程度明显长于、优于D组(P<0.05)。结论与盲插双腔支气管导管相比,纤支镜定位Arndt支气管内阻断器在小儿胸科手术中能提供更好的单肺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BBs)和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用于单肺通气的效果.方法 120例胸外科需在单肺通气下行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组:DLT组,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60例);BBs组,插入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60例).记录插管时间、肺隔离时间、定位时间及通过声门尝试次数和肺萎陷程度,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结果 与DLT组比较,BBs组术中肺萎陷良好,术野暴露满意,且插管时间、定位时间、肺隔离时间、通过声门尝试次数、术后咽痛、声嘶发生率均降低(均 P <0.05).结论 改良型一次性无菌可控单侧支气管封堵导管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具有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相同的临床效果,使用安全、操作简便,且术后声音嘶哑、咽喉疼痛等并发症发生较双腔支气管导管更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支气管改变对中央型肺癌和支气管结核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中央型肺癌和11例支气管结核患者进行了MSCT检查,分析肺癌与结核的支气管改变,比较两者间的差异;对9例中央型肺癌患者进行了影像与病理对照。结果中央型肺癌支气管受累较局限,而支气管结核支气管广泛性受累常见(P〈0.05),支气管广泛受累(≥3支)在结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肺癌(P〈0.01);结核的管壁增厚以全层为主,肺癌的管壁以全层或以外壁增厚为主(P〉0.05);肺癌的管腔内表面光整,而结核往往欠光整(P〈0.05)。结论MSCT支气管改变有助于中央型肺癌与支气管结核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Here one case of bronchial carcinoid is reported, which presented as intrabronchial obstructing lesion with sequelae. Carcinoid syndrome is quite uncommon with bronchial carcinoids and x-ray or CT usually gives non-specific appearances. Still, the relatively younger age group of patients and presence of obstructing lesions in major bronchi with features like extraluminal extension and mucoid impactions are helpful signs. However, a few instances of carcinoid mimics do occur during imaging studies, like other types of intrabronchial tumours and long standing foreign bodies.  相似文献   

13.
周薇  李美珠 《北京医学》2002,24(1):39-41
目的为提高儿童哮喘的确诊率,减少漏诊率,充分认识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特点和早期症状.方法调查114例哮喘儿童,男74例,女40例,平均年龄8.92岁.分析其首诊时的主要症状,监测PEF值,并随访24个月.结果其中49例有胸闷症状,占43%,而首诊时不伴哮鸣音者21例,全部伴有IgE升高,呼气流量峰值(PEF)降低.经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和抗过敏治疗,均明显好转.随访24个月有16例最终出现哮鸣音,5例始终未出现.结论胸闷是儿童哮喘的重要症状之一,其特点为反复发作,血IgE升高,PEF值下降,支气管扩张试验阳性,如有过敏史、家族史者更应重视.此类患儿早期诊断和治疗可避免病情的恶化.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镍钛合金支气管封堵器在支气管瘘封堵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镍钛合金支气管封堵器对支气管瘘实施封堵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例胆道支气管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经支气管镜以及胆管造影确定瘘道部位和拟封堵的靶位支气管.局麻后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将导引钢丝插入拟封堵的靶位支气管腔内;留置导丝撤出支气管镜;沿导丝将封堵器外鞘管送至拟封堵的靶位支气管,撤出导丝;通过外鞘管将携有封堵器的推送装置送至靶位支气管;在支气管镜以及X线透视下释放封堵器,将靶位支气管完全封堵.术后1周内每天观察咳嗽、咯痰等症状及体温变化,术后1、7、30 d分别复查支气管镜及X线胸片.术前及术后3 d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结果:镍钛合金支气管封堵器均一次置入成功.术后当天咯出胆汁样痰量明显减少,术后7 d咯胆汁样痰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7、30 d X线胸片显示封堵器均位于靶位,且逐渐膨胀完全;支气管镜检查显示术后1 d封堵区支气管黏膜轻度充血、水肿,术后7 d可见封堵器局部肉芽组织增生明显;术后30 d时肉芽及上皮组织完全将封堵器覆盖.2例患者围术期及术后随访至今(分别为10、14个月),均未发生封堵器移位、脱落以及与手术相关的感染.结论:本组病例中所采用的镍钛合金支气管封堵器及其推送装置是一种置入方便、安全有效的支气管专用封堵器材,为临床各种原因造成的支气管瘘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和微创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20.
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细胞外基质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小支气管平滑肌厚度、粘膜网状基底膜厚度作为气道重塑指标,观察支气管哮喘患者支气管细胞外基质变化;了解哮喘患者血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因子的变化。方法:对12例哮喘患者和10例非哮喘对照者经纤支镜支气管粘膜活检,测量支气管平滑肌、粘膜网状基底膜厚度,测定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外基质相关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l(TGFβ1)、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5(IL-5)、Ⅲ型前胶原(PCⅢ)的含量。用t检验比较两组小支气管平滑肌及粘膜网状基底膜厚度以及上述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哮喘患者小支气管平滑肌厚度、粘膜网状基底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哮喘患者血清和BALF中TGFβl、IL-4、IL-5、PCⅢ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哮喘患者小支气管平滑肌厚度、粘膜网状基底膜厚度均存在不同程度增厚,血清和BALF中某些细胞外基质相关因子存在显著变化,可能存在Thl/Th2失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