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患者 ,女 ,2 3岁。反复右耳红肿、流脓 1 0年余 ,加重半年。 2年前曾因流脓无法控制 ,于炎症状态下行右耳后瘘管切除 ,术中见耳后乳突区骨膜外有2cm直径大小囊腔 ,向前下有一瘘管通向外耳道。术后创口迁延愈合。半年前因受凉感冒后再次出现右耳后切口前下方红肿、流脓 ,在放射科行瘘管注入石碳酸封闭无效。于 2 0 0 1年 4月 2 3日在冬眠加局麻下再次行右耳颈瘘管切除 ,术中见瘘管外口位于耳垂后 ,乳突尖前方 ,探针探及深约 3cm ,注入美蓝后 ,行瘘管口周围菱形切口 ,向上延长切口至耳廓后沟中部 ,向后切开乳突尖水平约 2cm减张 ,瘘管多…  相似文献   

2.
耳前瘘管是临床上常见的耳部畸形 ,瘘口一般能在耳轮脚前找到 ,少数开口于脚屏间切迹至同侧口角的连线上或耳廓、耳垂部位。我科曾收治 1例反复耳后部感染长达 1 6年 ,在上述部位无瘘口 ,经逆行跟踪手术切除 ,才证实为耳前瘘管而在起始处无外孔的病例。现报告如下。患者 ,女 ,2 2岁。主因右耳后反复红肿破溃流脓 1 6年 ,于 2 0 0 0年 2月 1 9日入院。患者 1 6年前无诱因耳后上部出现红肿、疼痛 ,经切开排脓后愈合。以后耳后部感染几乎每年发作 1次 ,起初几次发生于耳后上部 ,后几次在乳突尖前部 ,曾先后 1 2次切开排脓或自行破溃后均愈合。…  相似文献   

3.
余××,男,15岁,住河西岳麓五星村一中队。1993年9月13日初诊。诉右耳后脓肿、瘘管及耳流脓已5~6年。曾在某医院作切开排脓1年未愈,后去某医院作乳穷根治术并治疗1年多办未愈,又去某医院住院治疗40天,做过两次手术,又在门诊治疗共2年。耳后上瘘管始终不愈,今来我科门诊治疗。检查;中耳乳突手术腔干燥,右耳后平外耳道口稍上一瘘道向上前探针可探入3厘米深,胸部透视阴性。舌暗红,舌下积瘀,脉弦滑。诊断为耳后瘘管(右),证属正虚痰瘀邪浊结聚耳窍,治宜益气托毒除痰逐瘀,扶腐排脓,方用透脓散加减,药物:生黄茂30克,白立、…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耳前瘘管长期误诊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临床资料:病人,女,24岁。右耳后反复感染14年,曾先后在当地医院行7次手术治疗(囊肿摘除4次,脓肿切开引流3次),均未治愈。于2001年8月以耳后皮脂腺囊肿并感染入院。入院后查体:双耳廓无畸形,右耳轮脚内侧皮肤有一小孔,局部无炎症表现,挤压无溢出,外耳道无异常分泌物,鼓膜完整,听力正常。右耳后乳突尖下部可见一“脓肿”,已破溃有脓液溢出,局部皮肤溃烂,有肉芽及瘢痕组织。根据病史及查体,初步诊断为耳后脓肿(腮裂瘘管感染),经用抗菌素治疗,局部换药,2周后行手术治疗。术中从耳轮脚前瘘口注入少量美蓝液,耳后乳突尖下部皮肤做一纵向梭形切口,切除局部炎性肉芽及瘢痕组织,沿耳廓后沟将切口向上延长4cm,见皮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高特殊类型先天性耳前瘘管的诊断与治愈水平。方法对3例特殊耳前瘘管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例合并先天性颞骨胆脂瘤同期手术;1例瘘管口隐蔽,术中找到瘘管口彻底切除;1例瘘管长,自耳轮脚伸入外耳道深部,后达乳突表面,行双切口彻底切除。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伴有听力下降,术前有必要行颞骨CT检查;手术后是否复发取决于瘘管切除是否彻底、被波及的耳郭软骨及感染灶内的肉芽和瘢痕组织。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7岁。自幼发现右耳轮脚前有一小孔。1997年4月24日因耳轮角前小孔周围红肿就诊。查体见右耳轮脚红肿,有黄色脓液溢出,触之疼痛,有波动感。诊断为右耳先天性耳前瘘管合并感染。行切开引流和抗炎治疗。经换药治疗9次,瘘口仍有少许脓性分泌物流出,感染未能得到控制。于5月26日行右耳前瘘管感染期切除术。术中可见感染处皮肤溃烂,瘘管位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经瘘管口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的临床疗效.方法耳前瘘管感染并发脓肿患者2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所有患者均行脓肿切开排脓,橡皮条引流,配合全身应用抗生素,直至病变愈合.在此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每日加用生理盐水冲洗瘘管及脓腔,对照组患者则不加用其他处理.疗程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脓腔愈合时间为(5.81±0.44)天,对照组为(10.55±2.52)天,组间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非常显著(t=20.48,P<0.001);治疗组治愈率为84%,对照组治愈率为12%,进行组间比较,差异的统计学意义非常显著(χ2=103.85,P<0.001).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变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一般处理措施联合经瘘管口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的方法,能够明显缩短疗程,大幅提高治愈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多瘘口先天性耳前瘘管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患者 ,男 ,1 9岁。因左耳部剧烈疼痛 2 d来我科就诊。体检 :左耳屏前肿胀显著 ,充血较重 ,呈暗红色 ,触痛剧烈 ,有波动感 ;于耳屏前上、耳轮脚、耳甲腔各有一瘘口 ,确诊为先天性耳前瘘管继发感染。以生理盐水 1 0 0 ml加庆大霉素 2 4万 U从一瘘口进行冲洗 ,可见另外 2个瘘口处有大量脓血性乳酪样物流出。如此反复冲洗各个瘘口数次 ,直至冲洗干净为止 ,每日 1次 ,连续 1周 ,并全身应用抗生素。患耳疼痛、肿胀逐渐减轻至消失。因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4个月后再次发作 ,经治疗症状缓解后 ,行耳前瘘管摘除术。先于瘘口注射美蓝标示瘘管走向 ,然后…  相似文献   

9.
感染期耳前瘘管切除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0年7月 ̄2003年10月,对16例(17耳)先天性耳前瘘管脓肿切开排脓后,对创口长期不能愈合者,在显微镜下行感染期耳前瘘管切除术,效果满意。1.1临床资料。本组16例(17耳),男5例,女11例;年龄7个月~52岁。左耳6例,右耳9例,双耳1例,均系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脓肿切开排脓术后。10例(  相似文献   

10.
患儿男,5个月.因右耳流脓发热1周,耳后红肿3d入院.在他院CT检查诊为急性中耳炎并耳后骨膜下脓肿,静滴红霉素治疗效果不好.检查示T37.8℃,右外耳道后上壁塌陷,耳道狭窄并有稀薄脓性分泌物,鼓膜看不清,耳后区红肿,耳后沟消失.脑于听觉诱发电位右耳60dB,左耳正常.血常规:WBC 18.7×109/L,N 0.42,L 0.58,Hb 10.7g/L,肺部X片未见异常.手术见耳后皮下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及较多灰白色肉芽组织,质脆,合并外耳道后上壁骨质鼠咬状破坏,鼓膜大穿孔,快速冰冻病理示炎性肉芽组织,行右耳鼓窦单纯凿开术.术后应用西力欣等药物治疗,患儿持续低热.术后半月发现右耳道流脓及有较多的肉芽组织,同时右颈上部胸锁乳突肌前缘有约1cm大的肿块2个,活动差,表面皮肤稍红.遂行第2次手术,术中见原切口下、中耳腔、外耳道内较多肉芽组织,听小骨消失,面神经管水平段暴露,颈部肿块光滑圆形,内有与耳部病变类似的肉芽组织及脓液,行中耳鼓窦根治及颈部肿物切除术.2次手术中分泌物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最后病理报告为结核.改用利福平、异烟胼等抗结核药物治疗,切口用链霉素药液换药,半月后愈合.随诊2月及半年后中耳腔完全上皮化,无肉芽增生.  相似文献   

11.
多发性鳃裂畸形1例王振民,刘奎丰,穆富聚患者男,32岁。因右耳后反复流脓3年就诊。于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后红肿,溢脓,挤压周围皮肤后耳甲腔及外耳道溢脓,在当地诊为耳后脓肿给予抗菌消炎、切开引流治疗而愈,之后反复发作4次。20年前双耳前均有反复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变异型耳前瘘管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技巧。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2014年5月诊治的320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资料,对其中12例(3.75%)资料完整的符合变异型耳前瘘管的患者进行综合分析,收集其临床症状、既往手术史、家族史、手术方式及复发率等。结果此12例变异型耳前瘘管患者均有过瘘管感染病史。4例开口于耳甲腔或耳甲艇,4耳开口于耳轮脚前及耳后沟,1例开口于耳后沟。2例开口于耳轮脚上及外耳道口边缘。1例开口于外耳道口边缘及耳后沟。术后11例患者伤口Ⅰ期愈合。1例患儿术后5 d出现伤口裂开,耳廓部分软骨外露。经纳米银抗菌凝胶处理伤口1周后,创面二期愈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临床上仔细的体格检查将避免变异型耳前瘘管的漏诊。各种手术技巧配合显微镜及新颖的抗菌敷料,是治愈变异型耳前瘘管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耳前瘘管是一种最常见的先天性耳畸形,瘘管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平时无症状,继发感染时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反复感染可形成囊肿或脓肿,破溃后则形成脓瘘或瘢痕,需行瘘管摘除术方能根治。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感染状态,甚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0岁,因“右耳闷胀不适感1月,伴疼痛1 d”入院。于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闷胀感,伴瘙痒,偶有疼痛,自觉听力下降,当时未行检查及治疗。入院前1天,出现右耳剧烈疼痛,并放射至右侧面颊部及颞部,疼痛难忍。患者感右耳闷堵感较前明显加重,伴耳鸣。在我院门诊行耳内镜检查后(图1A),以“外耳道肿物(右)”收住入院。入院查体:右侧外耳道中部可见巨大肿物,肿物与上前壁相连,表面尚光滑,色红,质中,触痛明显,外耳道下部1/4尚通畅,可窥见少部分鼓膜,未见脓性分泌物及鼓膜穿孔。入院后经右耳点抗炎药、全身抗炎、止痛及对症治疗后,疼痛症状有所缓解,但右耳道肿物继续增大,堵塞整个外耳道。故在局麻下行右侧外耳道肿物取活检术,诊断为(右外耳道)炎性坏死物。行颞骨CT检查提示:右侧乳突硬化,乳突蜂房内、乳突窦、中耳腔内充满低密度影,骨质吸收硬化,鼓室盖未见破坏,中耳腔内病变延及外耳道内(图1B)。术前诊断:右侧慢性中耳乳突炎。在局麻下行“乳突根治术(右)”,术中见鼓室内充满肉芽组织,渗血明显;扩大鼓窦见大部分骨质破坏,乙状窦外露;上从鼓室天盖开始,后从鼓窦入口开始,自上而下,从后向前用钝头弯钩形细探针沿其外侧壁轻轻向内滑行清理病变组织,患者疼痛剧烈。术中见砧骨长脚及砧镫骨之间的骨性关节已呈遭不同程度的破坏,取下砧骨及残余的锤骨头。在外半规管处见骨质已吸收破坏,清理病变组织时患者眩晕症状明显,面神经水平段无骨质破坏,术毕患者无面瘫体征。术后我院病理检查结果回报:右侧中耳恶性肿瘤。外院免疫组化结果为:右外耳道及乳突腔神经内分泌肿瘤(类癌),瘤组织侵犯真皮间质,并累及黏膜鳞状上皮,表面有溃疡病变。术后诊断:中耳神经内分泌肿瘤(右)(T1N0M0)。给予抗炎、止血、术耳换药治疗,于术后第9天拆除右耳后切口缝线,伤口愈合良好。术后1个月更换右侧乳突腔碘仿纱条,1周后再次复诊,抽取乳突腔碘纺纱条,见右侧乳突腔光滑。术后建议患者行放射治疗,预防复发。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耳前瘘管系由形成耳廓的第一、二鳃弓的小丘样结节融合不良或第一鳃裂封闭不全所致。耳前瘘管继发感染的主要症状为局部红肿、疼痛,严重者可形成脓肿,破溃后则形成脓瘘,瘘管口很小易反复感染,甚至引起皮肤溃烂、流脓,治疗不当会造成临床久治不愈。我科对收治的30例耳前瘘管感染并发脓肿患者,在脓肿切开引流、系统换药的基础上,将百多邦经瘘管口注射至创面,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耳前瘘管患者常因耳前红肿疼痛就诊,一旦脓肿形成常规治疗是切开排脓,但切开后伤口换药至愈合需较长时间,有的甚至达1个月左右,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采取耳前瘘管感染期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复发率。我科于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经瘘管冲洗治疗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并脓肿患者,并与同期常规治疗相比,效果更佳,现将经验和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甲硝唑瘘管内冲洗治疗耳前瘘管脓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所形成的脓肿 ,一般单纯全身抗炎及局部切开引流 ,愈合较慢 ,通常需换药 7~ 10d或更长时间才能治愈。近年来笔者在全身抗炎及局部切开引流的基础上 ,结合用甲硝唑作瘘管内冲洗治疗 15例 ,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耳前瘘管 15例 ,男 6例 ,女 9例。年龄 10~ 4 5岁。首次感染形成脓肿者 11例 ,复发性脓肿 4例。方法 :局麻下脓肿切开清除脓液后 ,用注射器吸取 0 .5%甲硝唑液 2 0ml,接眼科用泪道冲洗针头 ,经瘘管口插入冲洗 ,药液经脓肿切开口流出。冲洗液中可见含较多颗粒及油脂状腐物 ,再用 10ml甲硝唑液冲…  相似文献   

18.
耳后乳突皮肤瘘管可因胆脂瘤自耳后皮肤处自动排出,或在根治乳突术后发生。如作单纯瘘管切除和缝合,由于近瘘管处皮肤边缘易坏死而往往不能成功。作者介绍了一种修补瘘管的方法,分下列5步:(1)切除瘘管,并自瘘管处开始向后上再转向后下到近枕骨处作一马蹄形全厚皮瓣,向下翻;使乳突区的骨膜暴露,以便作骨膜瓣之用。再将乳突腔内的上皮翻向面神经管方向,使上皮表面向着外耳道。(2)把乳突区的骨膜作一近似方形的骨膜瓣,其根部在近瘘管处,将骨膜翻入乳突腔内,使与乳突腔翻向外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先天性耳前瘘管并感染切开引流术后,脓腔行常规换药及常规换药并加用糜蛋白酶溶液冲洗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门诊选择23例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并脓肿形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3例,对照组10例。治疗组:常规换药并加用糜蛋白酶溶液冲洗;对照组:常规换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感染脓腔经治疗均痊愈,治疗组愈合时间范围6d11d,对照组愈合时间范围9d11d,对照组愈合时间范围9d18d,对比两组伤口愈合平均天数,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先天性耳前瘘管感染脓肿切开后,常规换药结合糜蛋白酶溶液冲洗治疗可显著缩短脓腔愈合时间,该方法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1997年4月至1999年12月我们用鼓室冲洗针头治疗乳突根治术后感染21例、21耳,效果良好.21例中男12例,女9例.19~64岁,平均41.5岁.左耳11例,右耳10例,病史2~11年.主要症状为乳突根治术后仍然流脓,9耳为持续性,12耳为间发性,每次因感冒或灌水引起,查体示乳突根治术腔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充血,11耳中耳腔前部潮湿或有脓,有的乳突腔存在多量脓渣或脓液.4例见肉芽组织,2例位于后上嵴处,1例位于鼓环前上部,1例位于乳突腔后下部.1例术腔狭小,呈扁裂隙状.用头端较长的鼓室冲洗针头插入术腔,推入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周壁及中耳腔,充分冲洗脓液较多或有肉芽处.注入0.3%泰利必妥滴耳剂2~3.5ml,耳浴15min以上.有肉芽可先搔刮再冲洗,为预防意外也可以不搔刮.若是中耳腔前部有脓,可能为咽鼓管源性迁延,要先做咽鼓管导管逆行冲洗并注入药液1~2ml.该法隔3d一次,共做3次.治疗期间不全身用药,不滴耳.随访1年评价治疗效果,分干耳和无效.干耳:术腔已干,呈疤痕化或上皮化或有痂皮,1年内无复发.无效:1年内复发,术腔潮红有脓.21例患者全部一次治疗明显有效,检查见脓液消失,术腔由慢性充血状态变得灰黄略潮湿.3次治疗后自我感觉良好,术腔基本干燥.随访1年,仅1例复发,干耳率为95.2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