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行车训练器材结合不同训练方法在场地自行车短距离项目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方面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山东省备战第十一届全运会的9名优秀自行车运动员,从2006年9月至2009年全运会前,在常规训练内容基础上,每周增加1~2次专项训练器训练,交替采用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法、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法和最大强度力竭训练法。定期测试上述训练过程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最后一次运动后即刻心率、血乳酸和次日晨血清CK和BU等,比较分析测试结果以及年度最好比赛成绩。结果:(1)1min定量负荷间歇训练中,运动员最高心率、平均心率、血乳酸与第一次利用专项训练器械训练时相比明显降低,次日晨CK值也明显下降。(2)1min不定负荷间歇训练中,踏频在135次/分钟以上的运动持续时间明显增加(P<0.01),后2次测试运动员血乳酸显著升高。(3)最大强度力竭训练中,运动员最大强度运动至力竭运动时间,后3次与第1次比较均显著延长(P<0.01)。(4)从比赛成绩看,在全国自行车锦标赛中,运动员成绩每年都有大幅提高。这说明专项训练器械和上述训练方法相结合可提高自行车运动员专项体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小麦肽预防散打运动员发生过度训练的干预效果。方法:将扬州大学33名高水平散打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小麦肽低剂量组(3g)、中剂量组(6g)和高剂量组(9g),于每次大负荷散打训练后分别补充安慰剂和低、中和高剂量小麦肽,实验前后分别测定各组体重、握力、腿部肌力、反应时以及血清肌酸激酶(CK)活性、睾酮(T)和皮质醇(C)含量。结果:(1)6周大负荷散打专项训练后,对照组体重、握力均显著下降,反应时显著延长,血清CK活性显著上升,T含量显著降低,C含量虽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2)在大负荷散打训练后补充不同剂量的小麦肽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体重的降低和血清CK活性的升高;与训练前相比,小麦肽低剂量组除了腿部肌力显著增加和血清C显著降低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中剂量组握力、腿部肌力和血清T含量显著增加,反应时和血清C含量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除握力和腿部肌力显著增加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从训练前后各指标的变化量来看,与对照组相比,低剂量组握力、腿部肌力显著增加,血清C含量显著降低,血清CK活性增加的幅度显著减小;中剂量组的体重、握力、腿部肌力、血清T含量均显著增加,反应时、血清CK活性、C含量均显著降低;高剂量组除握力、腿部肌力显著增加、反应时显著降低外,其它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6周的大负荷运动训练使散打运动员产生过度训练,而在大负荷散打训练时补充不同剂量的小麦肽均可有效减轻肌肉损伤,加速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对防止过度训练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其中以补充中剂量(6g)小麦肽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力量训练重点课期间采用不同消除疲劳方法对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方法:将10名男子运动员随机分为3组,采用交叉实验设计法,在连续3周的力量训练课中分别实施按摩放松、恢复骑行和完全休息3种干预方法消除运动疲劳。力量训练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午的身体素质力量训练和下午的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分别在身体素质力量训练课后和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课间进行疲劳干预。按摩放松主要包括上午素质力量课后的全身按摩和下午专项力量课间的下肢重点按摩;恢复骑行包括使用功率车或公路自行车进行小负荷高频率放松骑行;完全休息则为训练结束后安静休息,不采用任何干预措施。分别于素质力量课前、课后,专项力量课后和第2天晨4个时间点采血,测试血常规、血尿素和血清肌酸激酶。结果:(1)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训练结束后,与另两组相比,按摩组WBC相对于训练前的升高幅度最小(8.5%),且LY%下降幅度也较小(33.1%);同时,按摩组第2天晨WBC降幅显著低于休息组,LY%恢复也最明显。(2)场地专项力量耐力课后,按摩组和休息组CK与训练前相比分别升高了96.52%和92.38%,恢复骑行组仅升高47.76%;第2天晨RBC与场地训练后相比,仅恢复骑行组升高了2.63%,其他两组均仅升高0.21%,且恢复骑行组Hb升高了6.33%,高于按摩组(3.54%)和休息组(5.25%)。结论:按摩放松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力量训练重点课期间男子短距离自行车运动员白细胞和淋巴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而恢复骑行可能加快了大负荷力量训练期间体内代谢产物的清除,也加快了第2天晨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高原训练过程中BU、CK、Hb、Fe和T/C值的变化。方法:我国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6名,在冬季训练初期安排11周的高原训练,其中在高原上(海拔2100m)训练8周。分别于高原前1周、高原中每周、高原后1周和2周测定BU、CK和Hb值;高原中2次大负荷训练课次日晨测定BU和CK值;分别在高原前1周、高原中第4周和高原后1周测定Fe、T和C值。结果:与高原训练前相比,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在高原训练第1、2、3、5、6、7周时和高原后2周时的BU显著升高(P<0.01或P<0.05);高原训练第1、2、3、5、6、7周时和高原后2周时的CK显著升高(P<0.01或P<0.05);高原训练第1、3周时Hb显著升高(P<0.05),高原训练第4至第8周时Hb明显下降(P<0.05)。高原训练第3周BU值与两天前(第19日)大负荷训练课次日晨相比明显升高(P<0.05),CK值明显下降(P<0.01);高原训练第7周BU值与两天前(第47日)大负荷训练课次日晨相比明显下降(P<0.01),CK值明显下降(P<0.01)。与高原训练前相比,高原训练第4周和高原后1周时Fe值显著下降(P<0.01);高原后1周时T和T/C值明显下降(P<0.01);高原后1周时C值显著升高(P<0.01)。结论:优秀女子皮艇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血BU、CK、Hb和C明显升高,高原训练后Fe、Hb、血T和T/C值下降,表明高原训练能增加运动负荷对机体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5.
运用血清肌酸激酶值监控举重运动员的训练负荷承受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通过对7名优秀男子举重运动员训练过程中的血清肌酸激酶(CK)值进行系统的监测、分析,掌握CK值的个体特征,尤其是在大负荷训练时的变化规律.方法:周一晨测得恢复值,周四、周六晨测得训练中值,若发现运动员的CK值明显上升并大于1000U/L时,则连续跟踪检测,记录运动员训练专项技术指标,同时登记运动员的主观感觉情况,所用的仪器为德国产Refloron干式全血生化分析仪, 采集32μl指尖血测试.结果:(1)优秀年轻选手在高CK值状态下可能对高训练负荷的承受力及其恢复能力均较强;(2)CK值恢复较慢的选手,专项素质和技术难以巩固和提高;(3)用CK值监控运动员训练时的机能状态可以推测运动员的潜在能力;(4)某些部位突然承受大强度刺激也会引起CK值短暂快速上升;(5)CK值可用于控制运动训练负荷.结论:(1)血清CK值可作为评定优秀举重运动员对训练负荷的反应和适应以及判断运动员潜力的一项重要指标;(2)在分析CK值变化时应考虑多方面因素;(3)要避免CK值的高峰在接近赛前出现,并且赛前一定要使CK值恢复到一定的范围之内;(4)运用CK值建立运动员训练强度负荷的控制模式,应因人而异,并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战练习和比赛对优秀拳击运动员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和血乳酸(Bla)值的影响,并作对比分析。方法:分别于实战练习(体重66·3±11·5kg)和比赛(体重64·6±13·4kg)前1日、次日晨和第3日晨测定9名拳击运动员血液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血乳酸(Bla)值;分别测定比赛和实战练习后3分钟的Bla值。结果:拳击运动员赛后次日晨的CK活性显著高于实战练习后次日晨及比赛前1日(P<0·01);赛后次日晨BU含量与实战练习后次日晨无显著性差异;比赛后3分钟Bla值显著高于实战练习后3分钟(P<0·01)。结论:CK活性变化显示拳击比赛的负荷强度高于实战练习时负荷强度;BU值变化显示拳击比赛和实战练习的负荷量相似;Bla值变化表明拳击比赛和实战练习时无氧代谢系统供能强度非常高,比赛中的无氧负荷强度显著高于实战练习。  相似文献   

7.
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前后及恢复期血清CK、LDH、SOD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 2 3名优秀跆拳道运动员比赛前后及恢复期血清肌酸激酶 (CK)、乳酸脱氢酶 (LDH)、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赛后 5min ,血清CK、LDH、SOD活性最大 ,均显著高于赛前 ;赛后 1小时CK、SOD较赛后 5min显著下降 ,恢复 2 4小时后继续下降 ,但仍显著高于赛前 ,表现出升高出现早 ,恢复速度慢的特点 ;赛后 1小时LDH较赛后 5min显著下降。结果表明 ,跆拳道比赛后及恢复期血清酶活性变化与比赛时间、运动强度、运动形式和赛后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疲劳消除情况以及运动损伤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补充谷氨酰胺(Gln)对递增负荷训练游泳运动员血液谷氨酰胺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广东省游泳运动员12名,随机分为实验组(T,补充Gln,n=5)及对照组(C,n=7),进行为期2个月的递增强度负荷训练。实验前1天上午,运动员空腹采集肘静脉血,分别测定血浆Gln、Hb、血清CK及皮质醇(Cortisol);实验第29天(T组服用Gln第1天)晨,运动员空腹进行第2次血样采集与分析;即日起,T组2次大运动量训练结束后立即补充Gln(0.15g/kgbodymass),持续服用28天。分别于实验第36天(T组服用Gln第7天)和实验第57天(T组服用Gln第28天),对T、C组运动员进行血样分析。结果:所有运动员正常训练4周后,血浆Gln水平显著升高(P<0.01)。实验组服用Gln第28天,血浆Gln浓度显著高于服用Gln第7天(1317.64±401.445μmmol/Lvs.954.88±317.87μmmol/LP<0.05)。对照组训练5周后较训练4周时血浆Gln水平无显著性变化(1280.46±441.73μmmol/Lvs.1251.37±292.06μmmol/L,P>0.05),实验8周后,血浆Gln水平较5周时显著下降(1280.46±441.73μmmol/Lvs.891.64±322.37μmmol/L,P<0.05)。T组服用Gln7天后,皮质醇水平显著升高(P<0.01)。补充Gln后,T组Hb水平显著上升,CK水平显著下降,C组Hb、CK未见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血浆Gln水平会随训练产生适应性变化,补充外源性Gln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由训练引起的血浆Gln水平下降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红光全身照射后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疲劳相关指标变化,探寻运动训练恢复有效方法与途径。方法:选择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WCBA)2007~2008年度冠军队八一女篮20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0人)和对照组(10人),两组均按照既定训练计划进行为期14天的正常训练,实验组每天晚上使用红光治疗仪进行全身红光照射30min。实验前后运动员进行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有氧能力、免疫指标测试,在第14天大负荷训练课中、后即刻或次日晨进行机体反应指标心率、RPE、CK、BUN、血象、睾酮(T)、皮质醇(C)等测试。结果:实验组PSQ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大运动负荷机体反应、有氧能力、免疫指标均未见组间或实验前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为期14天、每天30min红光全身照射有助于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改善训练后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住高练低训(HiHiLo)对青少年男子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血液铁代谢的影响。方法:11名男子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6)。实验组每晚20∶00至次日晨6∶30在低氧房内休息和睡眠(≥10h/day),氧浓度为14·7%(相当于海拔2700m高度),对照组在常氧环境里居住。两组日常训练安排基本保持一致,每周均进行3次低氧训练,时间30min,负荷为72%VO2max强度。所有受试对象于实验前1天,实验第7、21、28天晨安静状态下空腹取静脉血测定血常规、血清铁(SI)、血清铁蛋白(SF)、血清转铁蛋白(sTf)、血清转铁蛋白受体(sTfR)、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结果:实验组Hb与实验前相比略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铁代谢各指标在组内和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iHiLo对青少年业余中长跑运动员血液铁代谢各指标无明显影响,提示低氧训练期间补铁应慎重。  相似文献   

11.
应用血清酶监控散打运动员赛前训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参加第 9届全运会决赛的安徽省散打队 1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应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碱性磷酸酶 (ALP)、乳酸脱氢酶 (LDH)、线粒体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M)、肌酸激酶 (CK)、肌酸激酶同工酶 (CKMB)、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等酶指标 ,对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过程进行了监测、诊断和评定。结果提示 :赛前大强度训练阶段运动员血清ALT、AST、ALP、LDH、CK、ASTM与准备阶段相比均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赛前大运动量训练阶段ALP、LDH与准备阶段相比有显著性变化 (P <0 0 5 ) ;实战对抗阶段ALP、LDH、CK、ASTM和CKMB与准备阶段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长时间大负荷军事训练前后血浆生化标志物的变化,为及时发现亚临床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ERM)及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0名武装行军士兵,由于训练中途退出7名队员(感染、外伤等),因此最终的样本量为23名。分别测定训练前安静时、训练后即刻和次日晨血钾、血钠、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肌酸激酶( CK)、血浆肌红蛋白( Mb)和血浆游离DNA( cf-DNA)。结果血钾、血钠和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在训练后即刻稍有增加(P<0.05或P<0.01),在次日晨即恢复至训练前水平。训练后即刻CK升高了58.4%,Mb升高了2倍,次日晨CK达到训练前的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b则明显下降,但仍稍高于训练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f-DNA在训练后明显升高(P<0.01),次日晨则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结论长时间大负荷军事训练中常发生亚临床性横纹肌溶解症(subclinical 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 ,SERM),应加强医务监督工作,监测血浆生化标志物对早期发现ERM并预防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训练负荷对基础训练期武警士兵心肌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武警某部新训士兵100例,分别在训练日晨6:00空腹状态和完成1km、3km、5km耐力跑后10min内取静脉血,检测谷草转氨酶(AST)、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TnI)等指标,比较训练前后上述指标血清水平变化。结果:与训练前比较,1km耐力跑训练后,仅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5),上述其他各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3km和5km耐力跑训练后,血AST、CK、hs-CRP水平显著高于训练前(P<0.05),但反映心肌是否受损最具特异性的指标cTnI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科学合理安排1km、3km、5km耐力跑程度的训练负荷,不会引起新兵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的力量训练对运动员机体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物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从而在无创性尿液神经递质代谢指标方面为运动训练监控提供部分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北京市参加全运会的一线男子游泳运动员6名进行3个阶段(最大力量期、专项力量期和爆发力量期)的力量训练。取力量训练周期前、3个阶段力量训练期内第1次训练课后以及3个阶段力量训练期结束后24小时全尿,测量其尿肌酐及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物水平。结果:一次性力量训练课后的24h尿体积均显著降低(P<0.05),而尿肌酐水平均无变化;与训练前的安静值相比,3种力量训练的一次性力量训练后尿液中香草扁桃酸(VMA)与高香草酸(HVA)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最大力量训练期提高水平最多,专项力量期次之,爆发力量期最低;而一次性力量训练后尿液中的5-羟吲哚乙酸(5-HIAA)均未有显著变化;长期力量训练后受试者安静态24小时的尿体积和尿肌酐水平均无显著变化。与训练前安静值相比,长期力量训练后安静态24小时尿VMA、HVA、5-HIAA的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一次性力量训练可促进尿液VMA和HVA浓度升高,提示机体儿茶酚胺(CA)的代谢水平增强,并且训练强度越大促进的效果越明显;一次性力量训练对5-HIAA代谢没有影响,提示机体5-HT的代谢水平未受影响;而长期的力量训练对尿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物的水平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补充复合抗氧化剂对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观察运用复合抗氧化剂对耐力项目运动员促进体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15名男性省级中长跑运动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进行为期 3周的大强度训练 ,实验组每天早晚各补充 10ml复合抗氧化剂“升态口服液” ,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分别测试受试对象实验前、后的乳酸无氧阈功率、心率恢复和血液生化指标。结果 :服用“升态口服液”后实验组的乳酸无氧阈功率明显提高 (P <0 0 1) ,而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服用口服液 2周和 3周后实验组血清BU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间及其组内不同时间的血清T水平无显著变化。对照组的CK活性实验后比实验前明显升高 (P <0 0 5 ) ;而实验组则无明显差异。实验组的LDH活性实验后明显低于实验前 (P <0 0 5 ) ,血清MDA浓度实验后明显低于实验前 (P <0 0 5 ) ,同时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对照组的血清SOD水平 ,实验后明显低于实验前 (P <0 0 5 ) ,而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提示服用“升态口服液”可降低运动后血清CK水平 ,促进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 ,有效清除运动中产生的自由基 ,具有一定的抗疲劳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散打比赛对自主神经系统活性的影响,分析心率变异性(HRV)变化与生理生化监控指标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3名男子散打运动员,平均年龄(19.1±1.7)岁。采用OmegaWave Sport Technology System采集比赛当日晨起和教学比赛后10 min内连续5 min的HRV时域和频域指标,包括R-R间期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均方根值(RMSSD)、相邻间期差值的标准差(SDSD)、相邻R-R间期相差大于50 ms的百分数(PNN50)、总功率(TP)、高频率范围内的功率(HF)、低频率范围内的功率(LF)、极低频率范围内的功率(VLF),计算派生指标LF与HF的比值(LF/HF)、标准化高频功率(HFnu)以及标准化低频功率(LFnu);同时检测赛前、赛后1 min和比赛中每个回合结束时的心率;于晨起和赛后检测血乳酸(Bla)、肌酸激酶(CK)、血尿素(BU)、尿十项指标的变化,并调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疲劳程度。结果:赛后运动员Bla和CK显著升高(P<0.01),所有队员赛后均出现尿蛋白阳性,部分队员出现尿潜血阳性,但血尿素升高值在2 mmol/L以内。赛后HRV时域指标SDNN、RMSSD、SDSD、PNN50及频域指标TP、HF、LF、HFnu、VLF均显著下降(P<0.05),但LFnu显著升高(P<0.05)。比赛每个回合后心率均与VLF变化呈显著负相关;赛后1 min心率与所有反映副交感神经功能的指标(SDNN、RMSSD、SDSD、PNN50、TP、HF)变化均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CK变化与SDNN、RMSSD、SDSD、TP等的变化以及LF变化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赛后3min Bla的变化与SDNN、RMSSD、SDSD、PNN50、TP、HF、LF变化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BU、RPE的变化与所有HRV指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相关。此外,基线HRV以及赛后HRV指标具有很大的标准差。结论:散打比赛后交感和迷走神经活性均下降,并与反映比赛负荷强度的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赛前训练周期中优秀游泳运动员的无氧阈速率(VAT)、肌酸激酶(CK)、血清尿素(BU)、血红蛋白(Hb)和血清睾酮/血清皮质醇(T/C)比值变化的规律。方法:在13名优秀游泳运动员(男6名,女7名)为期三周的赛前训练期间,分别在赛前训练周期开始前、训练周期中第1周、训练周期中第2周、训练周期中第3周末测定VAT、CK、BU、Hb和T/C值。VAT测定采用递增负荷方式,安排200m×4自由泳递增负荷运动,4组负荷分别为个人最好成绩的85%、90%、95%和100%强度,组间间歇3分钟。结果: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赛前训练第1周,运动员CK值和C值显著升高,女运动员的T/C值显著下降;赛前训练第2周,运动员CK、BU和C值显著升高,VAT、T和T/C值显著下降;赛前训练第3周,男运动员VAT和CK值显著下降,BU值显著升高,女运动员VAT、T和T/C值显著下降;赛前训练周期中,Hb值与赛前训练周期前相比无显著变化。结论:安排这种负荷方式的赛前训练周期,能对游泳运动员机体产生一定程度的刺激作用。通过调整训练,游泳运动员的机能水平得到恢复,表明赛前训练后运动员获得良好的机能状态。  相似文献   

18.
血清CK活性变化与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损伤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磷酸肌酸激酶(CK)是骨骼肌中的一种重要的代谢酶.在临床上,血液CK活性已成为诊断某些骨骼肌疾病的有力指标[1,2].近年来,随着CK指标在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应用,运动后血清CK活性水平变化与骨骼肌损伤以及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之间的关系受到教练员、运动员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血清CK活性水平变化与运动导致的骨骼肌损伤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综述,作为今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家赛艇队运动员血清肌酸激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分析了奥运年 (2 0 0 0年 )国家赛艇队运动员的血清CK值。结果显示 ,在几种训练手段中 ,力量训练对血清CK的影响最大 ;高负荷力量训练后 7名女性选手的血清CK活性平均相当于训练前的 15 3倍 ;肌肉协调性和比赛的压力对运动员的血清CK也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补充蛋白棒在提高运动人体的运动能力、促进疲劳消除、调整机能状态等方面的功效。方法:将某部队24名男性士兵分成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三组,实验过程中每天实验组补充蛋白棒、阳性对照组补充蛋白粉、阴性对照组补充纤维棒,其他日常膳食内容相同。分别测试三组受试者经过11天使用蛋白棒及其对照品并进行相同力量训练前后的运动能力和生化指标。结果: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CK水平较实验前显著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BU水平较实验前显著性降低(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运动后次日清晨血清肌酐水平较实验前显著升高(P<0.05),阴性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实验后杠铃卧推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阴性和阳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杠铃深蹲最大力量与实验前相比显著提高(P<0.05),而阴性对照组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实验后1分钟引体向上次数较实验前显著提高,而另外两组训练前后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连续11天运动前后使用蛋白棒能够降低受试者运动后第二天晨CK水平、运动后即刻和第二天晨的血BU水平,促进肌肉合成代谢,加速肌肉恢复,同时帮助提高受试者上下肢、肩等部位的肌肉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