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低温保存血小板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在临床输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对1,294例输注患者进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研究。其中各类型白血病32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167例,恶性肿瘤放疗及化疗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血小板减少254例,术前、术中、术后输注血小板547例。现察输注前、后1h出血时间,输后伤口停止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体表瘀斑消散情况、不良反应等各项指标。结果 输注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具有升高血小板作用和显著的止血效果,内科输注总有效率89.8%,外科输注总有效率95.1%,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 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在内、外科出血患者应用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2014年7月~2017年5月来我院的血液病患者共10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分析血小板输注疗效与病因、体重、输注次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不同病因导致的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临床效果不同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共51例,25例有效;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共32例,25例有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共12例,10例有效;再生障碍性贫血共5例,2例有效.不同体重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kg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最高为87.5%,而<40kg组患者有效率最低为37.5%.不同输注次数之间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异(P<0.05),次数越多有效率越低.结论: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应结合疾病原因和体重具体分析,并且减少输注次数,提高血小板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依据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及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以探讨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问题更为科学的血小板输注方法。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采用固相凝集法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以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依据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的报告,给165名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23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患者输注随机选取的ABO同型的供者血小板,作为对照组;于输注前及输注后1 h和24 h计数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165名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541人次,阳性率为58.41%(316/541),阴性为41.59%(225/541);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为83.56%(122/146),输注阳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10.53%(2/19),对照组的有效率为30.43%(7/23);比较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阴性的供者血小板的有效率和输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阳性的供者血小板有效率,对照组的有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有较高的阳性率,应尽可能采用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筛选阴性的供者血小板以提高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输注应进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血小板交叉配型试验和输注后效果的评估是临床解决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肖玲 《智慧健康》2022,(18):44-47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治疗后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德阳市人民医院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的100例(157人次)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对输血前后血小板数值进行监测,通过计算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及24h血小板回收率(PPR),将其分为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并对2组患者性别、年龄、输注前后有无发热、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产生血小板抗体、有无感染、有无活动性出血、是否脾大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57例次血小板输注治疗中,输注有效98例次,无效59例次;总有效率为62.4%,无效率为37.6%。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数据,性别、年龄、输注次数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发热等因素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感染、脾大、活动性出血、血小板抗体阳性等因素是影响血液系统疾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既有免疫性因素,也有非免疫性因素。免疫性因素是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贾春媛  张楠  庞桂芝  张趁利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3967-3968,397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联合冷沉淀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66例血液病患者反复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试验(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通过ELISA法和磷酸氯喹试验鉴定抗体特异性,评价其临床输注效果。[结果]66例血液病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联合冷沉淀后的CCI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14.35±9.21和103.29±76.20;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3.3%;108次血小板输注后的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4次(28例),阳性率为31.5%(34/108),其中HLA抗体19次,HPA抗体3次,HLA+HPA抗体12次;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无效输注率(76.5%或26/34)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的无效输注率(13.5%或10/74)。[结论]检测血小板抗体并鉴定其特异性,有利于临床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院》2018,(3):378-381
目的通过评价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的疗效,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方法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前后数据,配对比较分析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及随机血小板的治疗效果。结果 2016年全院患者输注血小板共5 874 U,申请输注配型血小板202人次,45例患者成功配型并多次输注配型血小板,输注前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注后两组血小板计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血小板组和随机血小板组的24 h CC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配型血小板后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较明显,出血情况明显改善。结论输注配型血小板对于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疗效显著,提倡需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检测血小板抗体及输注配型血小板,提升输注血小板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新鲜、冰冻两种类型血小板输注前后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变化.方法30倒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A组),另外30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B组),并于输注前检测及输注后24h检测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输注前后血小板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分别为(27.67±18.27)×109/L、(25.34±23.6)×109/L,输注后分别为(75.73±62.53)×109/L、(55.42±42.33)×109/L,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MPV输注前后比较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输注新鲜血小板或冰冻血小板均能达到控制出血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单采血小板与冷沉淀凝血因子联合输注对治疗急性大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90例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41例)采用联合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和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B组(28例)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1~2个治疗量;C组(21例)单独输注冷沉淀凝血因子12~24单位.3组患者均在输注前1h及输注后2~4h分别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问(TT)、纤维蛋白原(Fbg)、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 结果 输注后A组与B、C组相比,A组PT、TT、APTT均显著缩短(P<0.01或P<0.05),有效止血率增高(P<0.05),平均止血时间明显缩短(P<0.01),24 h内悬浮红细胞续用量明显减少(P<0.01). 结论 在急性大出血治疗中,适时联合输注单采血小板和冷沉淀凝血因子比单独输注单采血小板或冷沉淀凝血因子具有更显著的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丙种反应性蛋白与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新发  杨辉  董维 《现代医院》2005,5(8):17-18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并出血病人输注浓缩血小板的疗效与丙种反应性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46例恶性血液病及13例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并出血病人,共输注浓缩血小板113次,在输注前、输注后12~16h外周血小板计数、临床出血情况,分析丙种反应性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指标改变对输血小板效果的影响,全部59例被分为CRP正常组和CRP增高组。结果输注浓缩血小板后,外周血小板计数升高值:CRP增高组(12.16±8.27)×109/L较CRP正常组(28.65±10.34)×109/L低(P<0.01)。实体瘤组输血小板前后差值(29.44±11.07)×109/L较恶性血液病组(17.32±11.33)×109/L高(P<0.05),治疗3天后临床出血改善率79%。结论输注浓缩血小板,能提高外周血小板计数,临床止血效果明显,可防止或减少脑出血等严重事件的发生。CRP可能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又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医院》2017,(7):1070-1072
目的探讨血小板配型在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时的作用,旨在为今后临床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依据和借鉴。方法选取我市某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6年04月收治的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随机法选取ABO的血型相同的供血者血小板进行输注,观察组根据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的结果选择与配型相符合的血小板进行输注;采用固相凝集法对两组患的血小板抗体进行检测,并观察两组患者疗效、记录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及血小板输注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阳性率为4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5.83%(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1.03±2.89),对照组平均输入次数为(10.38±2.76),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3.05±2.14),对照组平均输入血小板量(12.89±2.1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阳性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中阴性有效率明显高于阳性有效率(P<0.05);两组患者阴性CCI值均明显高于阳性,且观察组阳性CC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的阳性CCI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交叉配型输注可有效提高多次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效果,减少无效输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2.
杨志超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79-1580
目的探讨抗体检测技术应用于肿瘤化疗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95例肿瘤化疗患者,均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将检测结果呈阳性的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在血小板ABO同型条件下依据血小板抗体类型进行交叉配型后输注,对照组未经血小板配型直接输注同型血小板。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 95例肿瘤化疗患者经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为44.21%(42例),阳性者均有>1次输血史,随着输注次数增多,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不断提高;研究组输注血小板1 h、24 h后的CC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输注后1 h PPR<30%和24 h PPR<20%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化疗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与交叉配型后输注,能够有效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及其与感染的相关性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和新思路。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3年9月176例血液病患者,根据出血状况与血小板计数等临床因素将患者分为预防组123例与治疗组53例,比较血小板输注前后、不同临床因素之间输注疗效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的出血状况均得以明显改善,预防组输注血小板有效率为66.67%,显著高于治疗组的4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血小板输注病因、输注次数、患者体质量、出血及感染等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感染、输注次数及出血为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小板输注后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出血与凝血功能,效果、病因与次数、体质量与出血、感染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杨小强 《现代医院》2007,7(6):72-72
目的观察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方法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观察输注后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输注后1h和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情况。结果95例患者输注新鲜血小板后1h计数(12.57±4.99)×109/L,24h计数(28.18±11.33)×109/L;94例患者输注冰冻血小板后1h计数(12.32±5.01)×109/L,24h计数(29.38±13.34)×109/L。两者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究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临床应用.方法:采取固相红细胞法对进行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1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使用血小板抗体检测,并在血小板输注前同时进行交叉配型实验,通过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评价阳性及阴性患者1h和24h的血小板输注成效,综合分析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在临床中对血小板输注的影响.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37例,抗体阳性率为37%,其中包括HLA-I+HPA抗体5例,HPA抗体2例;HLA-I抗体30例;血小板抗体阴性63例,抗体阴性率为63%.阳性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21例,其输注无效率为56.76%;阴性组患者出现输注无效19例,其输注无效率为3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配为未配型和配型组,分析对比两组输注效果,得出配型组有效率为72.22%.结论:通过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实验干预临床血小板输注手段,发现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无效关系密切,血小板交叉配型实验也可以进一步减少同种免疫反应,对于有效科学地利用血小板输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机采血小板-80℃冰冻保存9个月的活化情况并观察抢救急性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测定20份低温保存血小板的CD62p和CD41表达量与pH值变化与冰冻前血小板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观察126例急性出血、渗血患者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止血情况。结果冰冻前、后CD41平均荧光强度和CD62p阳性率(%)及pH值分别为(24.36±10.03)、(26.53±10.78);(6.43±0.10)、(6.62±0.11)(6.62±0.09)、(6.86±0.08)。P值﹥0.05,冰冻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6例急性出血、渗血患者,经1-4个治疗量的冰冻机采血小板输注后,止血有效率90.5%。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80℃保存9个月,活化情况无明显改变,在治疗急性出血、渗血患者时,具有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良好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观察236例血液病患者的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血小板抗体,分析血小板输注效果与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①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1.95%;②血小板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8.13%;③血小板抗体阳性组输注无效率为75.56%,抗体阴性组输注无效率为21.23%,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 h和24 h CC 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孕期合并血小板减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入住本院产科的血小板减少孕妇180例,分为传统血小板检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每组60例。在产前以传统血小板计数为指导,进行随机血小板输注的为传统血小板检测组;以血栓弹力图检测为指导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血栓弹力图检测组;以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为指导进行血小板输注的为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比较三组在产时、产后24 h出血量和血小板输注量上的差异;比较三组1 h CCI、24 h CCI、输注无效率、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利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 产时和产后24 h出血量,传统血小板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组进行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血小板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血栓弹力图检测组和血栓弹力图联合血小板抗体检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输注量,血栓弹力图检测组显著低于传统血小板检测组(P<0.01),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原因.方法 选取2009年6月-2012年7月,进行血小板输注的86例临床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6例患者中,共26例存在血小板输注无效,发生率为30.23%.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热、脾大、感染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应用激素及抗生素者无效率高于其他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不同年龄及性别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较多,其中疾病种类、发热、脾大、感染及应用抗生素、激素进行治疗,均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重要原因,在进行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过程中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20.
林晓媛 《中国卫生产业》2014,(1):159-159,161
目的 探讨分析血小板在血液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3收治的血液病患者5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比较输注前后24h外周血小板计数结果,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来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之后其血小板数量均高于输注前,总有效率为84.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但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等因素会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应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预防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同时加强对血小板科学合理有效使用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