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素霞  刘汝军 《新疆医学》2008,38(12):114-116
一、调查现状: 独生子女在我国儿童中占有绝大数。由于其所处的独特的环境,客观上给独生子女带来相应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任性、自私、依赖性强、孤僻、社会交往不良、焦虑退缩等。因此,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各界和家庭关心的焦点,重视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开展儿童行为问题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儿童心理行为为题大多属于发育上的偏异,据WHO估计,大约有20%的儿童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情绪或行为问题,国内有人使用中文版Achenh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儿童行为进行流行病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饮食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与食物频率调查表对齐齐哈尔市702名4~6岁儿童的家长进行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6.67%(男童18.56%、女童14.66%)。家庭经济收入、居住面积、家庭类型、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有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非独生子女、含糖饮料和高能量零食及红肉类摄入频次多是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动物内脏摄入频次多、母亲受教育程度高则为保护因素。结论齐齐哈尔市4~6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母亲受教育程度可通过多种家庭环境因素影响儿童行为;饮食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可能与铅的毒性作用及能量和多种营养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儿童行为问题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相关因素 ,有的放矢制定预防和矫治措施 ,我们于 1998年 6月在对本市某县城区1485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行为问题调查的同时 ,对其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玩具的多少等相关因素又作了进一步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对象调查对象为本市某县城区 3~ 7岁 (残疾、弱智儿童不在调查之内 )儿童及其家长。二、方法1.对儿童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独生子女等方面详细登记 ;2 .把饮食习惯、体育锻炼及玩具等主要相关因素拟成“相关因素调查表” ,以“是”或“否”分别打勾 (√ ) ,根据打勾的情况判断结果。3.儿童行为问题诊断标准详…  相似文献   

4.
SOS村儿童与独生子女儿童行为及相关因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应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对中国烟台SOS儿童村(以下称研究组)和独生子女家庭(以下称对照组)的7-15岁儿童168名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对照组的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3.10%和14.29%;男孩行为问题检出率研究组17.39%,女孩为7.89%;对照组男孩为21.74%,女孩为5.26%。并对其发生行为问题经多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发生行为问题因素为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  相似文献   

5.
9—10岁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智力与行为问题测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行为问题已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为了解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早期发现儿童的行为问题 ,制定有效的预防和矫治措施。我们于 1998年 6月对本市某县城区 1485名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进行了初步调查。 对象和方法一、对象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县城区 1485名 3~7岁 (残疾、弱智儿童不在调查之内 )儿童进行调查。二、方法及测量工具 对儿童的性别、年龄、独生子女等方面详细登记。采用儿童个性问卷法 ,答卷评分。应用武汉大学 1996年 8月译制的美国人艾森博克设计的艾森博克(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从中选出 6 0条适应学龄前儿童的项…  相似文献   

6.
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我国农村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小学生行为问题的现状与差异,为开展农村小学生行为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家长评定量表(CBCL)对5 074名农村小学生进行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结果 非独生子女除了在社交问题的得分低于独生子女以外,在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违纪行为、思维问题、内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的得分均高于独生子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生在外向性问题和总行为问题得分高于女生,内向性问题得分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独生子女男生与非独生子女男生的行为问题年级发展趋势基本相同,独生子女女生与非独生子女女生则有不一样的发展趋势.结论农村独生子女发生行为问题的风险要低于非独生子女.是否独生子女对农村不同性别小学生行为问题的发生影响不一致,应该重点关注农村非独生子女女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龄儿童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银川市家庭环境对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银川市三所小学592名学生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和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环境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家庭环境的情感表达越低,男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家庭环境的矛盾性越高,女生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越高;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以及儿童生活在单亲或再婚家庭的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必须重视家庭环境各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目的 了解农村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2方法 采用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影响因素问卷 ,调查青岛市市郊 4~ 6岁儿童 6 84名。 3结果 农村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8.86 %± 2 .96 % ,其中男童为 15 .76 %± 3.82 % ,女童为 2 2 .0 9%± 4.44 % ;男童检出率较高的因子有体诉、不成熟、性问题及违纪 ,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婴幼儿期疾病、独生子女 ;女童的多动性、攻击性、分裂样及强迫性因子的检出率较高 ,其主要影响因素为父亲参与娱乐性赌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及出生时体质量等。 4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1997年及2009年儿童的行为问题,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发展与变化。方法对我院心理门诊1997年104例和2009年139例6~11岁智力正常、因行为问题就诊的患儿,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评,对测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009年患儿与1997年患儿比较,其行为问题在总分及内向性和外向性行为分值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男童12年前后焦虑(9.76±4.63vs.6.76±1.96)、强迫(9.33±1.37vs.10.25±3.24)、攻击(25.99±5.76vs.21.42±1.98)和违纪(11.12±2.63vs.10.75±4.70)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女童12年前后抑郁(10.60±1.52vs.8.71±0.90)、多动(12.50±2.12vs.9.60±2.82)、体诉(12.50±2.12vs.8.00±4.24)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不同时期儿童行为问题呈增加趋势,男童表现在焦虑、强迫、攻击和违纪行为,女童表现在抑郁和体诉行为。应根据儿童的行为特点制定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应对方式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学前儿童行为问题量表和情境故事评价的方法对204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测量。结果3~5岁学前儿童最突出的行为问题是注意问题,其次是攻击行为和焦虑/压抑,外显行为问题[3岁,(0.63±0.23)分;4岁,(0.51±0.16)分;5岁,(0.50±0.26)分]多于内隐行为问题[3岁,(0.41±0.21)分;4岁,(0.29±0.15)分;5岁,(0.28±0.17)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逐渐减少。问题趋向应对对学前儿童的内隐、外显行为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得分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部分学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问题趋向应对可以减少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1.
牟红梅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2):179-179
儿童心理问题及干预 学龄前儿童心理问题:有人对130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了调查,发现36.97%的儿童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究其原因,是由于独生子女生活空间小,缺少玩耍同伴,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过分溺爱孩子,而抑制了儿童语言、行为的自然发展,儿童得不到身心锻炼的机会。加之家长缺乏相关的儿童心理卫生知识,对儿童心理卫生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正确认识,且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与纠正,久之就造成心理行为问题和一些不良习惯的形成。干预的措施是提高父母素质,创造家庭健康环境氛围和儿童正确行为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应对方式对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 采用Achenbach学前儿童行为问题量表和情境故事评价的方法对204名学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了测量.结果 3~5岁学前儿童最突出的行为问题是注意问题,其次是攻击行为和焦虑/压抑,外显行为问题[3岁,(0.63±0.23)分;4岁,(0.51±0.16)分;5岁,(0.50±0.26)分]多于内隐行为问题[3岁,(0.41±0.21)分;4岁,(0.29±0.15)分;5岁,(0.28±0.17)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逐渐减少.问题趋向应对对学前儿童的内隐、外显行为问题和行为问题总得分均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 部分学前儿童存在行为问题,问题趋向应对可以减少学前儿童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展,以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教育制度、价值观念等均在迅速变化,儿童心理发育和行为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中,国外有报道15%~20%的学龄前儿童有行为问题,国内使用中文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LL对学前儿童行为问题进行调查,报道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期有人提出幼儿可能出现的17项情绪问题,即任性、自私、固执等行为问题检出率超过20%。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儿童微量元素与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 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发射光谱仅测定血液Zn、Fe、Ca、Cu、Mn、Pb的含量。采用父母填写的儿童行为量表测查儿童的行为问题。结果 行为问题儿童血铅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儿童,而血锌含量显著低于正常儿童,说明高铅、低锌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心理环境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由父母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芜湖地区6 381名3~16岁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25.25%,三县儿童的行为问题显著高于市区;市区儿童家庭的亲密度等八项因子分显著高于三县,而矛盾性显著低于三县;较家庭环境中的其他因素相比,家庭的矛盾性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其余较为密切的有知识性、组织性、亲密度。结论:精神环境良好的家庭,其子女行为问题较少,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冲突越多,其子女的行为问题亦越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收集学龄前儿童(0~6周岁)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探讨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生长发育的相关性.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山东省交通医院保健科门诊查体的1258例0~6周岁儿童看护人进行儿童饮食行为问卷调查,获得儿童及其看护人的一般资料和各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采用χ2检验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与儿童生长发育的关系.结果 调查发现儿童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的比例约为66.1%(832/1258),存在消瘦问题儿童的比例约为14.1%(177/1258),另外还有约19.8%(249/1258)的儿童存在超重和肥胖问题;0~6周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出现最多的三位分别是吃饭注意力不集中(62.5%)、看护人过度关心(59.1%)、吃饭地点不固定(45.4%).不同月龄组儿童出现吃饭注意力不集中、吃饭地点不固定等饮食习惯与儿童生长发育状况均呈现相关性(P<0.05).结论 吃饭注意力不集中、看护人过度关心、吃饭地点不固定等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在本市儿童中发生较普遍,且容易导致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发生,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会对学龄前儿童成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城市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产期及其他因素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s儿童行为量表(the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简称CBCL)对潍坊市城区4~16岁儿童进行了调查,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904名儿童中有80人(8.85%)存在行为问题,男、女各40名,围产期不利因素及儿童既往患病是儿童行为问题的管理权限危险因素。结论:少年儿童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单纯是心理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可能有它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高桦  刘苓 《吉林医学》2012,(1):137-139
目的:了解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对芜湖地区6 381名(3~16岁)儿童进行测查,由家长填写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版)及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芜湖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达25.25%;男童的品行问题、学习问题、冲动-多动、多动指数4个因子分明显高于女童,女童的心身障碍和焦虑2个因子分明显高于男童;不同年龄组的儿童行为问题各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行为问题有显著差异,父母良好的养育态度及管教方式可减少孩子行为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的疗效.方法 对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有一个以上因子超过全国常模的儿童100名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半年后进行CBCL第二次评定.结果 治疗组的显效和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家庭治疗对儿童行为问题有效.  相似文献   

20.
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浙江省不同生源学校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方法 选用Rutter行为评定量表分别对农民工小学689人、城市小学742人和农村小学725人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评定。结果 不同生源学校的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显著,其中农民工小学、城市小学和农村小学学校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4%、19.5%和11.0%,家庭行为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5.8%、8.8%和16.3%;三类人群行为问题构成中学校行为问题以城市小学N行为居多,家庭行为问题则以农村小学N行为居多;无论男童或女童,不同生源学校的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不同生源的小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存在差异,农村与农民工小学比较接近,与城市差异明显。应重视城市农民工学龄期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