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报道11例起源于Meckel腔脑膜瘤的临床表现和分型,探讨经显微手术切除Meckel腔脑膜瘤的手术入路选择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以提高肿瘤的手术全切除率与改善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12年5月经显微手术切除的11例Meckel腔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分为三型,根据肿瘤的类型选择手术入路。肿瘤最大直径在1.5~2.7cm(平均2.2cm)。结果肿瘤根治性全切除(simpsonⅠ)9例,SimpsonⅡ全切除2例。术后无新增颅神经损害,无手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及其它严重并发症。结论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适用于Ⅱ型和ⅢMeckel腔脑膜瘤。Mekel腔脑膜瘤可做到根治性切除,防止肿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Meckel腔脑膜瘤的临床分型、手术入路选择和微创手术治疗策略,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改善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切除的17例Meckel腔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的起源部位和侵袭方向将Meckel腔脑膜瘤分为三型:Ⅰ型3例;Ⅱ型5例;Ⅲ型9例。Ⅰ型脑膜瘤采用前颞下-经硬膜内入路,Ⅱ型和Ⅲ型脑膜瘤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结果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11例,SimpsonⅡ级切除6例。术后无新增脑神经损伤,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随访3~86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Meckel腔脑膜瘤的分型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乙状窦后-经内听道上入路适用于Ⅱ型和Ⅲ型Meckel腔脑膜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和结果。方法 25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全部经CT、MRI明确诊断,其中大型(瘤径2.5~4.4 cm)18例、巨大型(4.5 cm)7例。均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镜下全切除肿瘤20例(80%),大部分切除5例,无死亡。术后新增颅神经损伤11例。术后随访1~24个月,全切病例有4例复发。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是切除中上斜坡以上尤其是侵及麦氏腔的岩斜区脑膜瘤实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上脑膜瘤经前纵裂入路切除的价值及效果。方法 29例经MRI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鞍上脑膜瘤患者,瘤体最大直径3~6 cm,采用小骨窗(约4 cm×5 cm)经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25例(86%)(SimpsonⅠ、Ⅱ),次全切除4例。视力视野改善者19例。术后尿崩症2例,电解质紊乱1例,无手术死亡。结论鞍区脑膜瘤向前方、上方、鞍内生长者,采用小骨窗经前纵裂入路能较好显露瘤体,脑组织牵拉轻,并发症发生率低,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01我院采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手术效果、手术技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Simpson I级切除2例,Ⅱ级切除8例),次全切除l例(SimpsonⅢ级切除)。所有患者术后视力及视野缺损改善,术后出现尿崩3例,经治疗1~2周好转;随访6个月~5a,术后2a左右肿瘤复发1例,余均恢复良好。结论应用经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显微外科切除鞍结节和鞍膈脑膜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鞍结节和鞍隔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11例鞍结节和7例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切除;肿瘤大小;最大径小于3cm4例,3-6cm13例,大于6cm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切除)16例,近全部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视野改善11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尿崩7例。结论:鞍结节和向前生长的鞍膈脑膜瘤经单侧额部纵裂入路能获得较好暴露和切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经额底前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0例巨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按Simpson手术切除标准分级: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例,Ⅱ级8例,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癫痫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良性脑膜瘤。术后随访8~3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病情加重病例。结论 经额底前纵裂入路切除巨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的选择及显微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鞍结节脑膜瘤35例临床资料。35例分别经额下、翼点、额下-翼点联合入路,采用显微手术方法切除肿瘤。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8例,Ⅱ级切除24例,Ⅲ级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最佳的治疗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能够显著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岩斜脑膜瘤(11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在岩斜脑膜瘤切除中的实用价值。方法自2000年5月至2005年10月,采用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切除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11例。结果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2例,并发症以脑神经损害为主,出院时Karnofsky预后评分为(75±18)分,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对于主体在后颅窝、小部分经Meckel’s腔累及中颅底的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是较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远外侧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技巧。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10年5月经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11例,其中,经枕髁后入路5例,经部分枕髁入路4例,经C1~2关节面侧方联合部分枕髁入路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Ⅱ级)7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3例,大部切除(SimpsonⅣ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远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区腹侧及腹外侧脑膜瘤的关键在于:①合理设计磨除枕骨大孔侧方骨质的范围以充分暴露肿瘤;②术中注意保护脑干、上颈髓、后组颅神经及椎动脉等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1.
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内听道上入路(TSRSA)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方法、经验和技巧,以提高手术全切率与改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TSRSA显微手术切除23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肿瘤主体均位于后颅窝,其最大直径在1.8~5.7cm(平均3.9cm).对手术方法和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对该手术入路的适应证和优缺点进行分析.结果 肿瘤全切19例(83%),次全切除4例(17%),术后新增脑神经损害3例(13%),术后并发中脑出血1例,皮下积液1例,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TSRSA适用于主体在后颅窝的Ⅱ型岩斜区脑膜瘤.采用该入路处理岩斜区脑膜瘤,通过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尖,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和术后疗效,降低脑神经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张建  张良  林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0):1019-1021
目的 探讨岩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入路和保护神经的方法. 方法 广东省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脑膜瘤31例,其中乙状窦后入路22例,联合颞枕下入路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疗效. 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除1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10例(32.26%)患者术后出现新增神经功能障碍,随访3个月,除外展神经未能解剖保留的病例外,余病例颅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均有改善. 结论 经乙状窦后入路或联合颞枕下人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效果良好,选择合适的操作间隙有利于肿瘤切除和减小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经枕部纵裂入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21年1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10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最大直径为(4.4±1.4)cm(2~7 cm);幕-镰交界区脑膜瘤9例, 中间帆型脑膜瘤1例。Bassiouni分型Ⅰ型4例、Ⅱ型4例、Ⅲ型1例、Ⅳ型1例。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10例患者共接受了11例次手术, SimpsonⅠ级切除1例次、Ⅱ级9例次、Ⅳ级1例次。术后发生短暂性同向偏盲3例, 1周内均恢复;其中1例有轻偏瘫, 术后3个月恢复。10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8个月(4个月至12年)。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及死亡, 末次随访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80分8例, 50~70分2例。结论经枕部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松果体区脑膜瘤, 通过枕部纵裂切开小脑幕或大脑镰, 可有效地显露占据小脑幕下空间的肿瘤, 肿瘤切除程度较高, 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我院1999年6月至2006年6月采用显微锁孔入路切除10例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其中远外侧经髁后入路5例,远外侧经髁入路3例,枕下中线入路2例。结果10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远外侧经髁后和部分经髁锁孔入路是切除枕骨大孔区脑膜瘤的最佳手术入路,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椎动脉及其分支,保护后组颅神经。  相似文献   

15.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鞍结节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经额外侧入路44例,经眶-额外侧入路28例,经眶-颧-额-颞入路7例,经翼点入路3例。术中磨除前床突和视神经管顶及外侧嵴,切除侵入视神经管内的肿瘤27例;磨除鞍结节,经蝶窦切除鞍前壁肿瘤12例。结果肿瘤SimpsonⅠ、Ⅱ级切除75例(91.5%),SimpsonⅢ级切除7例(8.5%);术后视力改善和稳定151只眼(92.1%),视力恶化13只眼(7.9%)。术后出现不同程度下丘脑症状2例,术后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正确选择手术入路,采用熟练的显微颅底外科技术是获得良好手术效果的保证。额外侧入路能提供良好的手术空间和视野,术后视觉症状改善明显。术中打开视神经管,仔细辨别并保护蛛网膜屏障中的小血管,是保障肿瘤全切除和术后视力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岩斜区肿瘤显微手术的经验。方法岩斜区肿瘤18例,均经显微手术治疗。6例脑膜瘤经乙状窦后入路,3例脑膜瘤经岩入路(幕上幕下联合或乙状窦前入路),4例脑膜瘤、1例听神经瘤和1例胆脂瘤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2例脊索瘤和1例转移瘤经口鼻蝶入路切除。结果12例肿瘤全切除,次全切除5例,大部切除1例,无死亡。结论显微手术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附3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鞍区脑膜瘤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鞍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根据CT和MRI测量的肿瘤最大径分型:小型(<3cm)8例,中型(3~5cm)15例,大型(>5cm)7例。采用4种不同的手术入路(眶上锁孔、翼点锁孔、单侧额下和Yasargil标准翼点入路)切除肿瘤,比较手术结果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肿瘤全切除24例,次全切除6例。术后恢复良好者23例,生活自理4例,无法自理2例,死亡1例,病死率3.3%。18例有视力障碍者中,改善10例,无改善7例,减退1例。结论锁孔入路适用于位置深在的鞍区脑膜瘤手术;标准翼点入路适用于基底宽广,跨颅前、中窝的大型脑膜瘤。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并恰当运用显微手术技术,是安全和完全切除肿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结果 所有病例均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选择单侧额下入路8例,翼点及改良翼点入路5例,经眶上锁孔入路2例.肿瘤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1例,近全切除(Simpson Ⅲ级)4例.手术后视力改善7例,无改变3例,视力下降加重2例,1例术前双眼完全失明的术后无恢复,死亡1例.结论 全面的解剖知识及熟练的显微外科手术操作技巧是肿瘤全切及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额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3月至2014年4月利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的18例大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额外侧入路。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Ⅰ、Ⅱ级)17例,次全切除(SimpsonⅢ级)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疗效满意。结论经额外侧入路分块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可以作为大型嗅沟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一种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单侧Poppen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松果体区脑膜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7月收治16例松果体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肿瘤,其中经右侧Poppen入路13例、左侧人路3例,术中行脑室引流术处理脑积水4例。结果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病理学诊断均为脑膜瘤。术后发生同向偏盲2例,Parinaud综合征加重1例,复视加重1例。11例(全切8例,未全切3例)术后随访0.5—4年,全切患者均恢复;未全切患者行放疗,随访肿瘤无进展。结论单侧Poppen入路显微手术适用于大部分中小型松果体区脑膜瘤;对于体积较大或者对侧侵袭较多的脑膜瘤,因显露不完全而难以全切,小脑幕上下或者大脑镰两侧联合入路可作为备选方案。术中或术前行脑室外引流术可增加术中显露程度,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