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在外伤急诊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外伤急诊急救患者62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13例和对照组31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较短(P<0.05)。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危机管理配合无缝隙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外伤急诊急救患者救治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患者术后恢复与护患关系和谐。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852-2853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本院急诊科接治的68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诊外科护理,实施常规急救模式;研究组患者在常规外科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及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8.2%,研究组患者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机管理结合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急诊外伤患者中的应用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加深研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在急诊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3年3月我院门急诊收治的90例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将2021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实施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将2022年4月-2023年3月收治的患者45例作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危机管理。比较两组急救操作时间、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急救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病情明确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以及急诊至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急救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车祸致颅脑损伤患者实施危机管理联合无缝隙一体化急救护理,可提高救治效率,缩短急救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急救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在急诊脑外伤患者中应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的效果。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82例脑外伤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划分成2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将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的4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急诊效果、抢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急救护理后24 h、急救护理后48 h及出院前,2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急救前降低(P均<0.05);相较于同期对照组,观察组的NIHSS评分均更低(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更短(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总发生率更低(P均<0.05)。结论 将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联合急诊危机管理应用于急诊脑外伤患者,有助于提升抢救成功率,缩短救治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且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6.
倪贤涛 《当代护士》2014,(11):179-180
目的探讨无缝隙管理急救流程对成批急诊患者救治的效果,为急诊科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急救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采用旧的“分组包干”急救流程,在2010年8月~2012年7月采用新的“无缝隙管理”急救流程,从患者个人资料的收集、病情评估、护理急救措施,辅助检查、护送入院、会诊的合理统筹及与相关单位、个人的联络比较和评价2种急救流程。结果实施无缝隙管理急救流程,缩短了就诊时间,提高了患者信息报告准确率和满意度,信息报告准确率由原来的88.96%上升到98.01%,就诊满意度由原来的83.96%上升到90.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结论急进流程改进后,缩短了就诊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减少了纠纷的发生,并可为患者及相关人员提供正确的信息及有效的信息沟通,为患者的后续医疗提供了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7.
8.
李静  杨华  吴晶  张萌  刘晶晶  左文娟 《全科护理》2022,(18):2551-2553
目的:探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结合无缝隙干预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救效果及转归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进行治疗的创伤性骨折病人50例为研究组,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进行治疗的创伤性骨折病人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急诊快速反应团队结合无缝隙模式进行护理。比较两组病人诊疗时间、抢救成功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干预前后采用急救情况及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 PTGI)、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评定两组病人心理创伤和心理弹性。结果:研究组病人抢救成功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0%(P<0.05);研究组病人急诊等待、急诊检查以及术前抢救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研究组转重症监护室(ICU)或出现内科并发症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26.0%;研究组病人干预后PTGI、CD-RISC评分较干预前上升,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室夜问和节假日刨伤急救无缝隙应对模式的具体构建和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分析2005年6月~2008年6月创伤急救手术抢救时效(病人到达手术室后的手术准备时间和手术时间)、抢救成功率、记录合格率等有关统计指标;进行满意度调查和护士急救知识技能考核.以2005年6月~2006年12月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8年6月为实验组(进行急救组织重建和流程再造).结果实验组病人到达手术室后的手术准备时间(P<0.01)和手术时间(P<0.05)较对照组均明显缩短;抢救成功率、记录合格率、创伤急救标准手术间物品准备随时抽查合格率优于对照组;满意度、护士创伤急救知识技能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无缝隙应对模式使手术室护士应急水准在.时间性"和"技术性"上都快速、稳步提高,全面提高了创伤急救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与外伤急救护理模式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急诊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管理模式,研究组采用危机管理与外伤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护理质量、临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临床干预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00%,P<0.05);干预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急诊抢救时间、多科会诊时间、辅助检查时间、急诊到手术室时间及有效救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预后良好率(70.00%)高于对照组(30.00%,P<0.05)。结论针对急诊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管理中,危机管理与外伤急救护理模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全面提升患者临床干预有效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应用危机理论指导下创伤急救护理的效果。方法利用随机便利抽样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颅脑外伤患者12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6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措施,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危机理论指导下创伤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急救中并发症发生情况;急救中不良事件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呼吸道感染、肺水肿、水电解质失衡、脑疝总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患沟通缺乏、病情记录缺失、防护措施欠缺、抢救设备准备不充分及转运出现休克等急救不良事件发生率少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格拉斯哥昏迷指数的评分(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GO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外伤昏迷患者中,实施危机理论指导下创伤急救护理,减少急救中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改善患者昏迷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升预后疗效。  相似文献   

12.
创伤中心在抢救病人时采用三位一体的急救模式,即院前抢救、急诊科的初步抢救与分流、加强监护病房(ICU)的进一步救护。此种模式使严重创伤病人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全方位无缝隙应对模式在提高手术室节假日创伤急救质量中的应用。方法:对275例节假日期间收治的患者进行急救,其中将2010年1~12月12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1年1~12月154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人员配备,按照常规急救流程实施急救;观察组应用全方位无缝隙应对模式进行急救手术护理。观察两组创伤急救手术抢救效率和医患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准备时间、平均手术时间、术后平均送患者入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抢救记录合格率、手术间物品准备合格率、医患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全方位无缝隙化急救应对模式有利于提高节假日手术室创伤急救护理质量及医患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章晓芹  冯海珊  林惠玉 《全科护理》2022,20(8):1071-1074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联合移情干预对急诊心绞痛病人的急救效率、心理状态及期望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7月在福建省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就诊的144例急诊心绞痛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模式的不同,采取整群便利抽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5例与观察组79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联合移情干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急救效率、心理状态及期望水平的变化。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的分诊时间、院前急救反应时间与急诊抢救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负性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正性情绪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生活的态度/信念等期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无缝隙护理联合移情干预应用于急诊心绞痛病人中,可有效提高临床急救效率与正性情绪,促使病人在减少负面心理的同时提高期望水平,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危重创伤急救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危重创伤急救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结果两组护理前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在护理后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对危重创伤急救患者实施全程无缝隙护理模式,能够成为保证患者抢救成功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危机管理模式与传统外伤急救护理相结合对急诊颅脑损伤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364例,依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182例)、观察组(182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外伤急救护理,观察组采取传统外伤急救护理联合危机管理模式,分析组间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急...  相似文献   

18.
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护理管理模式。方法2002年起,对损伤严重程度计分(ISS)为25分~54分的严重创伤患者实施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方法,在一体化的结构布局与设备配置下,建立一体化的急救护理管理网络,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稳定的急救护理队伍,成立抢救小组,制定一体化的抢救制度与程序。结果采用一体化急救管理方法后,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94.2%,合并昏迷的抢救成功率89.4%,合并呼吸困难的抢救成功率90.8%,合并3个以上脏器损伤的抢救成功率86.1%,抢救成功率逐年提高,并且培养了一批优秀护理人才。结论建立一体化的抢救程序和急诊管理制度,保障了绿色通道的畅通,使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断上升,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9.
顺丁烯二酸酐又名马来酸酐,无色晶体,有刺激性气味,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侵入人体,虽属低毒类化学药品,但接触及吸入后对眼、鼻、口腔、呼吸道黏膜产生较强的刺激和腐蚀作用。2009年我院通过现场施救、信息网络告知、途中救护、院内抢救等融为一体的信息化、网络化、整体化、环环相扣无缝隙管理急救模式成功抢救了16例突发顺丁烯二酸酐中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程建红  胡静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16):3006-3008
目的:探讨危机管理模式在急诊颅脑外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急诊颅脑外伤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外伤急救护理,观察组给予优质的护理管理,护理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肢体出现功能障碍、吞咽功能出现障碍、肺部出现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