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及心理健康状况,为改善睡眠质量、促进心身健康制订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SCL-90及自制一般情况问卷,对165名精神科护士、145名综合医院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精神科护士中52.12%有睡眠质量问题;综合医院护士中27.58%有睡眠问题.精神科护士PSQI平均得分(7.66±3.07)分,综合医院护士(5.96±2.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SQI总分与SCL-90各因子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差,躯体化问题严重,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新疆某军队医院护士的睡眠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解决护士睡眠、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4年3-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新疆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250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和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90,SCL-90)进行调查,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军队医院护士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等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CL-90量表中除偏执成分外,其余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护士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在PSQI量表中,军队医院护士除睡眠效率和催眠药物等部分与SCL-90因子不呈正相关以外,其余各项目与SCL-90各因子及总分间均呈正相关(P0.05或P0.01)。结论新疆某军队医院护士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状况水平较差,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和援鄂医护人员睡眠状况及干预效果。方法:选择新冠肺炎患者71例为患者组,援鄂医护人员102人为医护组,未参加抗疫的医护人员80人为对照组。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调查3组睡眠质量情况并提出干预措施。结果:患者组、医护组睡眠障碍(PSQI 7)和严重睡眠障碍(PSQI 10)比例高于对照组(P 0.05或P 0.01);患者组、医护组与对照组比较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患者组中重型比普通型7项因子分和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 0.01);患者组、医护组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因子分及总分方面,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 0.05或P 0.01)。结论:新冠肺炎患者和援鄂医护人员均存在睡眠质量问题,采取心理和睡眠健康干预有利于睡眠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精神科护士的睡眠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06名精神科护士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评定分析并与全国常摸比较.结果精神科护士睡眠状况自评量表总分≥23分者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除觉醒不足、入睡困难、服药情况因子分均低于全国常模外,总分及其它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较差,易导致心理问题的发生,应引起精神科护理决策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及职业倦怠的现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和职业倦怠量表对宣城市精神病专科医院86名精神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精神科护士睡眠问题突出表现在睡眠质量较差(占39.53%),入睡时间较长(占17.44%),睡眠时间较短(占13.96%);不同年龄、职称、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是否值夜班的护士PSQ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科护士职业倦怠表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得分与美国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情感耗竭和去人格化与睡眠质量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个人成就感与睡眠质量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普遍较差,且与职业倦怠明显相关,护理管理者应积极改善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舒缓职业倦怠方能更好地服务病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三甲医院助产士的睡眠质量现状及特点,探讨改善助产士睡眠质量的有效措施。方法采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SRSS)对广州市四所三甲医院196名助产士、284名护士进行睡眠质量问卷调查。结果助产士的SRSS平均分(26.20±4.64)分,中重度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0.7%,与一般护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入睡困难"、"噩梦夜惊"以及"失眠后反应"三个条目,助产士平均分数高于一般护士(P0.05);26~35岁年龄段助产士中重度睡眠障碍比例(44.5%)高于一般护士(20.0%)(P=0.0275);助产士中不同夜班工作年限的睡眠障碍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助产士易发生"入睡困难"、"噩梦夜惊"以及"失眠后反应"等睡眠障碍,同时有随夜班工作年限延长睡眠障碍程度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三级精神病院护士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并探讨改善护士睡眠质量的有效方法。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山东省某三级精神病院231名护士,采用匹茨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调查其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本组PSQI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组精神科护士21.6%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工作年限、是否倒班及学历与护士PSQI评分有相关性(P0.05,P0.01)。结论: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问题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护理管理者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班次,改革工作制度及环境,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以提高护士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护士睡眠质量的状况,探索影响其睡眠质量的可能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地建议与对策,为改善临床护士的睡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于2013年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以宜昌市三甲医院的700例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调查工具为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自拟的临床医护人员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08份,有效回收率为86.86%。【结果】不同从事职业时间的护士的日间功能和睡眠质量因子比较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5);工作时间5年以下的睡眠质量因子总分较少,不同夜班次数的护士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总分上有明显差异,夜班次数越少护士的睡眠质量因子总分越小,不同的职业态度护士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障碍、日间功能及总分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工作非常满意的护士的睡眠质量因子总分最少,不同学历的护士的入睡时间因子和日间功能因子及总分上,统计学差异显著(P <0.05)。【结论】睡眠质量障碍与夜班次数,工作态度,学历,工作年限,工作压力及自我睡眠意识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人心理承受力与睡眠障碍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为各人群睡眠障碍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全国18省市分层抽取健康人13 080人,发放中国心理承受力量表和中国睡眠障碍量表,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处理。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结果1)中国城市人群睡眠障碍各因子分显著高于农村(P0.01)。2)独生子女的运动性异样睡眠因子、非运动性异样睡眠因子分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P0.01),独生子女嗜睡因子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1);除嗜睡因子外,已婚者的其他睡眠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未婚者(P0.01);除非运动性异样睡眠外,男性睡眠障碍各因子分显著低于女性(P0.01)。3)对中国人心理承受力量表分析显示:意志力、家庭支持和自信心等因子分城市显著低于农村(P0.05);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和家庭支持因子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问题解决、人际交往和自信心因子分已婚者显著高于未婚者(P0.01),而家庭支持因子分已婚者显著低于未婚者;问题解决、意志力和自信心因子分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家庭支持因子分男性显著低于女性(P0.01)。4)中国心理承受力各因子与睡眠障碍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中国人心理承受力量表问题解决、意志力、家庭支持、自信心因子进入日间功能的回归方程,对该睡眠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意志力进入失眠的回归方程,对该睡眠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问题解决、意志力、家庭支持进入嗜睡的回归方程,对该睡眠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问题解决、意志力、人际交往、家庭支持进入运动性异样睡眠和非运动异样睡眠的回归方程,对该睡眠障碍有显著预测作用(P=0.000~0.05)。结论中国不同人群的心理承受力和睡眠障碍存在差异,心理承受力与个体睡眠质量密切相关,其对睡眠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睡眠剥夺对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及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方法存在睡眠剥夺夜班护士14例和无睡眠剥夺非夜班护士12例,分别作为睡眠剥夺组(SDG)和非睡眠剥夺组(NSDG)。采用睡眠日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用简明心境量表(POMS)评估情绪状态;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测评自我效能感。结果 SDG护士睡眠时间、PSQI评分低于NSDG护士,SDG护士睡眠障碍率高于NSDG护士,睡眠时间和PSQI评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G护士消极情绪分量表评分增加,积极性情绪分量表评分减少,其中愤怒-敌视、疲劳-迟钝、慌乱-迷茫、精力-活力4个分量表评分以及情绪紊乱总分(TM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G与NSDG护士GSES总分分别为(1.71±1.05)分和(2.67±1.1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非睡眠剥夺组护士,睡眠剥夺组护士出现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状态恶化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减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温州市医护人员的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对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医疗护理质量.[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和自编影响睡眠因素调查表,对1145名医护人员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医护人员睡眠障碍发生率为58.78%;各岗位医护人员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发生率较高的是ICU、急诊科、妇科、精神科的医护人员(P<0.01);倒夜班组明显高于白班组(P<0.01);不同文化程度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护士组显著高于医生组(P<0.01),31岁及以上年龄段护士与医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为精神压力、工作压力、轮班制工作、个人作息习惯、居住环境等.[结论]温州市医护人员的睡眠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政府、有关管理者及医护人员的重视;建议从社会方面、医院方面、自身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对夜班护士睡眠质量、情绪状态及护理差错的影响.方法 选取存在睡眠剥夺夜班护士14例和无睡眠剥夺非夜班护士12例,分别作为睡眠剥夺组(SDG)和非睡眠剥夺组(NSDG).采用睡眠日记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SQI) 评定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用简明心境量表(POMS)评估情绪状态;回忆、查找和记录护理差错的发生例数.结果 SDG护士睡眠时间、PSQI评分低于NSDG护士,睡眠障碍率高于NSDG护士,睡眠时间和PSQI评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DG护士消极情绪分量表评分增加,积极性情绪分量表评分减少,其中愤怒-敌视、疲劳-迟钝、慌乱-迷茫、精力-活力4个分量表评分以及情绪紊乱总分(TM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G护士护理差错发生例数高于NSDG护士,其中小护理差错(LNE)和人均护理差错(NEPP)发生次数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非睡眠剥夺组护士,睡眠剥夺组护士出现明显的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状态恶化和护理差错发生次数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60名精神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本组平均睡眠时间为(7.18±1.319)h,男护士睡眠时间低于女护士(P<0.05);睡眠质量较好(PSQI总分≤7分)护士占被调查者68.75%,有睡眠质量问题(PSQI总分>7分)占被调查者31.25%,两组PSQI各成分得分和总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学历、婚姻状态、技术职称在PSQI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30岁的护士及6~15年护龄的受试者PSQI得分最高(P<0.05);20~30岁、中专学历、单身护士群体睡眠质量问题的发生率最高(P<0.01);PSQI的7个成分得分及总分与焦虑情绪均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低于普通人群,1/3有睡眠质量问题,睡眠质量与人口学因素及焦虑情绪存在明显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评定量表对100名精神科护士和100名综合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比较,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人际关系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问卷分量表评分精神科护士的自责、求助、幻想3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而解决问题、退避因子分却显著低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合理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援鄂军队医护人员睡眠状况,分析主要影响因素,探讨疗养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援鄂军队医护人员102人为研究组,选择本中心未参加的军队医护人员80人为对照组,于研究组来某中心实施隔离观察疗养3 d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两组睡眠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对出现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疗养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睡眠障碍者(PSQI7)和严重睡眠障碍者(PSQI10)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及总分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研究组不同性别之间,在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因子分及总分方面比较,女性显著高于男性,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援鄂军队医务人员普遍存在睡眠质量问题,应根据其心理和睡眠健康现状,早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睡眠剥夺(SD)对精神科护士情绪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情绪状态量表(POMS)对北京市某精神科专科医院从事倒班临床护理工作的69名护士在上夜班前、下夜班当日、下夜班次日3个时间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下夜班当日,在疲劳-惰性(F)分量表得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下夜班次日,在有力-好动(V)分量表得分女性高于男性(P<0.05);上夜班前POMS各分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夜班当日F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夜班次日V分量表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睡眠剥夺可导致负性情绪的产生甚至加剧,适当的恢复性睡眠,可以有效地对抗SD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谭锦绣 《护理研究》2008,22(10):873-874
[目的]了解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睡眠质量,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心理健康状况,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定应付方式.对86名精神科护士(观察组)和60名综合科护士(对照组)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较好的占45.35%,睡眠质量较差的占22.09%,睡眠质量居中的占32.56%,不同年龄性别精神科护士的睡眠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日间功能、睡眠总分与应对总分有相关性;SCL-90总均分、人际关系、应对方式均与睡眠总分显著相关.[结论]精神科护士睡眠质量较差,心理状况、人际关系以及应对能力等因素都与睡眠质量有关,要改善他们的睡眠质量,必须采取综合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护理在校生及实习生睡眠质量、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情况。方法 325名护理在校生及实习生参与本研究,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eneral Qualityof Life Inventory,GQOL-I)、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S)进行评估。结果 17.11%的被调查者有睡眠质量问题,两组被试的PSQI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读学生睡眠质量显著高于实习护士。实习护士GQOL-I总分、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显著低于在读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物质生活评分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在读学生GWBS评分均高于实习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显示,护士睡眠质量下降与生活质量总分及总体幸福感总分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护理实习生睡眠质量较差,其生活质量、主观幸福感已受到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评定量表对100名精神科护士和100名综合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比较,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人际关系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问卷分量表评分精神科护士的自责、求助、幻想3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而解决问题、退避因子分却显著低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合理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方法 运用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评定量表对100名精神科护士和100名综合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定.结果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比较,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强迫、人际关系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敌对、恐怖、偏执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对方式问卷分量表评分精神科护士的自责、求助、幻想3个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而解决问题、退避因子分却显著低于综合科护士(P<0.05或P<0.01),合理因子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尤其是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应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