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理论依据、诊法要点及临床意义的角度探讨《内经》“明堂诊法”。诊察明堂,以“以表知里”、“众脉联属”、“亦属太阴”为其理论依据。诊察明堂,应当望色泽、知部分、视形态、察呼吸动作、辨鼻涕、别鼻衄、问嗅觉,从而帮助诊断疾病、推断病势。认为明堂诊法确有临床价值,应肯定并发扬这一古诊法。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诊法的定义、《内经》诊法的基本内容、《内经》诊法的主要特点、《内经》有关诊断的内容、《内经》诊法的要点五个方面,重温了《内经》诊察疾病方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黄雪琪  林海  李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3,21(10):1663-1664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 ,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 ,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医心理学中的心理诊断,是以传统四诊为基础的这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记载。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望、闻、问、切在《内经》中又分别被称为“视而可见”、“听声音而知所苦”、“言而可知”、“扪而可得”,这些对心理诊断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腹诊是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并以切(按)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方法。《内经》中有丰富的中医腹诊理论,它确立了中医腹诊辨病及辨证的原则,腹诊后的治则治法及禁忌,《内经》[1-2]腹诊理论对五脏六腑疾病,特别是胃肠道疾病及肿瘤疾病的中医诊断及鉴别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经》是一部医学全书,它素被尊为“医书之祖”。这不仅由于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巨著,更重要的是由于它总结了周秦以来的医疗经验,把中医理论如阴阳五行、五运六气、藏象、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摄生等等囊括无遗而成为医学之基础,临床之圭臬,故后世大多医学著作无不以此为流源。诊法是探明病因病机,诊察病性病情及其转归的一种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  相似文献   

7.
经络诊察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经络辨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内经》中经络诊察主要方法有问、审、切、循、按、扪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运用《内经》问、审、切、按、扪等方法进行经络诊察,然后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寒热虚实施以不同的手法,有着非常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中医的诊断方法,即诊法,就是中医调查了解疾病的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内容,又称为“四诊”。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习惯上简称为“四诊”。四诊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必须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也就是“四诊合参”,才能全面而系统地了解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腹诊法是中医临床诊察手段之一,源于《内经》、《难经》,至《伤寒杂病论》集成而规范,历代医家各有发挥. 《伤寒论》、《金匮要略》之条文,有腹部状描述者约占28.6%,其中,《伤寒》占30%,《金匮》占27.2%.鉴于目前中医临床多重舌脉而轻腹诊,从而降低诊断可靠性的情况,本文拟就仲景腹诊法,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梳理成文,以切磋于同道.腹诊法是通过医生运用望、闻、问、切、触等方式全面观观察患者腹部体征的一种方法,可以说是中医四诊体系中的子系统.运用此法可了解腹部之色泽形态、软硬张力、腹壁厚薄、胀凹疼痛、振水腹鸣、动悸症瘕、寒温不仁等,推知淤、血、气、水之病变及寒热虚实之  相似文献   

10.
贾育新 《光明中医》1999,14(3):8-11
中医在临床上诊察疾病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凡此四诊是“司外而揣内”(《灵枢·外揣》)之法,即诊察外在经络系统之变化而定向诊知内在脏腑之病态的方法。四诊法中尤以望诊与切诊为寻找疾病客观指征的主要方法,故古来十分强调“色脉含参”。其中之“脉”诊即代...  相似文献   

11.
诊法,是收集临床资料的手段,也就是诊断疾病的方法。《内经》的诊法学说,是以“有诸内必形诸外”以及“知常达变”、“从外知内”等理论为基础,对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表现及其与自然界周围事物的联系进行推理反证,总结出一套独特的诊断方法。主要内容是望、闻、问、切四诊,并强  相似文献   

12.
遍诊法探析     
遍诊法是指切按全身动脉、以诊察分析疾病的方法,为《黄帝内经》时期盛行的诊法之一。《灵枢·经别》云:“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因此,经脉的变化可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从而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内经》在当时天、地、人三才思想的影响下,将人体动脉分为上、中、下三部,每部又分天、地、人三候,合为九候。如此三部九候之脉几乎遍于全身,故以“遍诊”为名,又称三部九候诊脉法。遍诊法主要载于《内经》,由于受封建道德观念的影响,以及该诊法应用颇为麻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腹诊,是运用中医理论知识对人体腹部进行诊察,用来识别、判断局部或全身病变为防治疾病提供临床依据的诊断方法。腹诊方法源远流长,它是在《内经》、《难经》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诊断学方法。中医自唐代传入日本以后,腹诊广泛地运用于针灸、推拿两科,日本·吉益东洞曰:“腹为生之本,百病根于此,故诊病必诊腹。”腹诊法内容丰富,不仅是按胸、腹,实际上包括着望、闻、问、切全都内容,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诊法和临床运用进行了总结和研究,阐述了经络的诊察方法,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反应,以及体表诊察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医诸多诊法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庞繁的诊法体系,一为"诊之法"层面,即诊察技术的方法;二则为"诊之道"层面,即诊察规律的法则,为"诊"的本源。在《内经》中明确提出的"诊有十度"可以重新构建中医诊法理论框架。在"十度"中,前五度(度人脉、度藏、度肉、度筋、度俞)主要论述"诊之法",对脉、藏、肉、筋、俞5种知识结构采用望、闻、问、切手段进行诊察,并提出其方法和注意事项。后五度(度阴阳、度上下、度民、度君、度卿)主要论述"诊之道"。中医"诊"的目的在于"断","诊"的过程融于"断",两者相辅相成,"诊"中涵"断","断"中寓"诊",在诊的过程中,需要以阴阳、上下协调平衡的指导原则不断完善"诊-断-诊"的过程,中医的"诊的过程"与"断的结论"实际上是一个统一协调、不可分割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6.
在《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诊法理论中,尺肤诊法独具特色却至今仍阐释不明。故将综合历代医家的注释,详细解读《内经》尺肤诊理论的内涵。首先,阐明尺肤切诊的部位范围有广狭之分,广者从掌横纹至肘横纹之间,狭者从寸口三部脉之关脉开始到尺泽穴之间。其次,尺肤诊的诊察内容包括尺部皮肤(尺肤)的(缓急、小大、滑涩)寒热、燥湿,尺部肌肉(尺肉)之坚脆以及尺肤下脉象(尺脉)的缓急、小大(盛衰)、滑涩等。最后,《内经》尺肤诊法常与寸口脉法、人迎脉法、色诊法合参,用于诊断疾病、判断预后并指导相应治疗措施的选择。由此可深入揭示尺肤诊法的具体内涵和诊疗意义,为《内经》尺肤诊法的现代临床运用提供参考,也为《内经》诊法理论的研究及现代教材中相关内容的编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腹诊,是中医诊法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经》《难经》中已有关于腹诊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发展了腹诊这一诊断方法,并将其应用临床。为后世开辟了腹诊辨证施治之先河,影响了日本汉方腹诊的发展。日本汉方医学界,从十六世纪开始提倡腹诊,以《伤寒杂病论》为理论基础所形成的"伤寒派"腹诊,主要以三指探按法、覆手按压法及抚循法手法,在腹部综合运用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五脏病证开展诊察。腹诊作为"伤寒派"的一种主要诊察方法,对于辨别体质、人体正气强弱,诊断和鉴别疾病,确定病位,分析病因病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诊法研究仲景对外感病的诊断方法,是在《内经》诊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在望、闻、切方面,能吸收《内经》中较切合临床的部分,具有“简而有要,浅而有用”的优点。进行“四诊”的目的,在于别阴阳,明表里,辨寒热,定虚实。问诊,在《伤寒论》中内容较丰富,如问恶风寒,发热,出汗,头痛,身痛,身重,眩晕,便秘,下利,小便不利,不能食,咳喘,心烦懊(忄农),呕吐,结胸,痞,腹满,腹痛,耳聋,口  相似文献   

19.
蒙医儿科临床应用小儿食指Jirugadasu(意译:络脉,也可称脉络,指纹)诊察法诊病历史悠久,但记载不详尽〔1〕。20世纪70年代,蒙古族医生旦森道尔吉在其著作《小儿疾病治法》中详述了“小儿手指络脉诊病之方法”〔2〕。根据《景岳全书》记载,小儿指纹诊法最早见于唐代王超的《水镜图诀》及《全幼儿鉴》等书〔3〕。追溯蒙医该诊法之起源,笔者认为,很有可能与中医望指纹诊法同源。但蒙医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具有其自身特点,故简述如下,不妥之处请同行赐教。1 小儿食指络脉诊察法分别诊察初生~3岁男女幼儿左、右手食指桡侧脉络(静脉),男…  相似文献   

20.
中医腹诊浅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邦言 《陕西中医》2004,25(4):336-337
腹诊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法之一 ,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综合运用并以切(按 )诊为主的腰腹部诊察法。本文从古代医家对腹诊的认识 ,腹诊的内容和方法 ,腹诊的临床意义及运用 ,腹诊指导治疗的意义 ,腹诊对推断预后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