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无痛内镜下冷切除术在老年患者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开封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行无痛肠镜检查,发现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且直径在5~9 mm的12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n = 64)和对照组(n = 60)。研究组应用圈套器对息肉行冷切除治疗,对照组给予黏膜下注射使息肉抬举后,应用圈套器行高频电切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息肉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结果 研究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费用较对照组少,术后并发腹胀的情况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例数、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腹痛和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无痛内镜下应用圈套器对5~9 mm扁平无蒂结直肠息肉行冷切除术,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少,费用低,且避免了高频电对周围正常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系统性评价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b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等6个数据库,筛选研究CSP和HSP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指标包括:息肉切除率、标本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 20项RCT纳入该研究,包含4 103例患者,6 890枚息肉。其中,CSP 3 452枚,HSP 3 438枚。CSP与HSP息肉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8~1.01,P = 0.596);CSP与HSP整块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98,95%CI:0.95~1.01,P = 0.222)。CSP与HSP标本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1.00,95%CI:0.99~1.01,P = 0.824)。术后并发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及穿孔):CSP术中出血风险高于HSP(RR^ = 1.66,95%CI:1.24~2.24,P = 0.001),CSP迟发性出血风险低于HSP(RR^ = 0.31,95%CI:0.16~0.63,P = 0.001),CSP与HSP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 = 0.33,95%CI:0.09~1.22,P = 0.097)。手术时间:CSP总操作时间短于HSP(MD = -7.15,95%CI:-8.25~-6.06,P = 0.000),CSP息肉切除时间短于HSP(MD = -1.86,95%CI:-2.85~-0.86,P = 0.000)。结论 CSP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的疗效与HSP相当,但能降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缩短手术时间,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和黏膜热切除术在治疗结直肠直径6~10 mm无蒂息肉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江阴市中医院收治的因结直肠无蒂息肉(6~10 mm)拟行内镜切除的110例患者,共131枚息肉,随机分为冷切除组和热切除组。所有患者均于术中采用靛胭脂、生理盐水混合液进行黏膜下注射。分析2组患者病变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包括术中出血或穿孔及术后1个月内迟发性出血或穿孔)及术后半年内息肉残留或复发率。结果:冷切除组55例患者,共62枚息肉,热切除组55例,共69枚息肉。2组息肉大小、位置、内镜形态和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冷切除组平均手术时间较热切除组明显缩短[(2.2±1.1)min vs(3.6±1.4)min,P<0.001]。冷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5.2%,热切除组息肉完整切除率为9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9)。冷切除组术中出血1例,术后出血1例;热切除组术中出血2例,术中穿孔1例,术后出血1例,2组并发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675)。术后半年复查肠镜,无息肉残留或复发。结论:黏膜下注射后内镜黏膜冷切除术是传统冷切除术的有效改良,可作为结直肠6~10 mm无蒂息肉的有效切除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采用冷圈套器或热圈套器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直径≤10 mm)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进行Meta分析。方法 计算机检索2010年-2020年中国知网、维普和PubMed等数据库发表的关于比较冷圈套器和热圈套器切除结直肠小息肉疗效的临床研究,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观察指标包括:完整息肉切除率、息肉回收率、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 共纳入研究11篇,包括6 196例息肉。冷圈套器和热圈套器切除的完整息肉切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96% vs 91.38%,P > 0.05,O = 0.79,95%CI:0.49~1.26);息肉回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63% vs 98.21%,P > 0.05,O = 0.91,95%CI:0.61~1.36);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腹部不适、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冷圈套器切除术(CSP)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明显高于热圈套器切除术(HSP)(2.61% vs 0.34%,P < 0.05,O = 9.75,95%CI:1.16~82.11),HSP的穿孔率高于CSP(0.17% vs 0.00%),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O = 0.21,95%CI:0.01~4.49);HSP的迟发性出血率高于CSP(0.87% vs 0.08%,P < 0.05,O = 0.23,95%CI:0.07~0.80);手术时间包括总操作时间和仅息肉切除时间,CSP的总操作时间(P < 0.05,MD = -7.44,95%CI:-9.29~-5.60)和仅息肉切除时间(P < 0.05,MD = -0.33,95%CI:-0.39~0.26)均短于HSP。结论 冷圈套器和热圈套器的息肉完整切除率和回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的穿孔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CSP术后腹部不适的发生率较HSP高,但迟发性出血率较低,且手术时间较短。建议切除≤ 10 mm的小息肉,优先选择CS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常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CEMR)与水下内镜下黏膜切除术(UEMR)两种治疗方法在切除大肠息肉方面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检索近5年(2016年1月-2021年1月)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万方等数据库有关UEMR及CEMR治疗大肠息肉的对比研究,采用Review Manager 5.3.5软件对两种手术方式的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复发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术中出血、迟发性出血和穿孔等多个方面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0篇文献,涉及1 954名患者,2 351个息肉病变。其中,UEMR组1 151个,CEMR组1 200个。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CEMR相比,UEMR在整块切除率(RR^ = 1.10,P = 0.000)、治愈性切除率(RR^ = 1.36,P = 0.000)及切除时间(MD = -8.06,P = 0.030)上更具优势,并有更低的术后复发率(RR^ = 0.45,P = 0.000)、不良事件发生率(RR^ = 0.69,P = 0.020)和术中出血率(RR^ = 0.58,P = 0.003),但迟发性出血和穿孔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UEMR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可以替代CEMR的技术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N)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20年1月该院86例经肠镜白光及活检病理判断为直肠NE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49例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14例采用内镜全层切除术(EFR);记录并评估3组患者病灶大小、切除面积、术前超声深度、手术时间、病灶切除大小、住院时间、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一次性R0切除率、侧切缘及基底切缘阳性率、并发出血、穿孔发生率和3年生存率等情况。结果 EMR组、ESD组及EFR组病变切除面积中位数分别为100.00、240.00及320.00 mm2,呈明显递增趋势(P < 0.05);手术时间分别为(20.04±6.44)、(46.35±8.76)和(54.21±7.65)min,明显延长(P < 0.05);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2.17±0.42)、(4.40±0.90)和(5.07±0.68)d,明显增加(P < 0.05)。而病变R0切除率、血管浸润率、淋巴管浸润率、神经侵犯率、垂直切缘阳性率、CD56表达率、嗜铬粒蛋白A(CgA)表达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于位于直肠的、无淋巴结转移的、直径小于10 mm的直肠NEN,可通过EMR、ESD及EFR安全切除。其中,EMR相对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及EFR;EFR具有较高的整体切除率和组织学切除率,可能优于传统的EMR及ESD,但手术时间明显长于ESD和EMR,3种方法在R0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生存率上并无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300例,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照组实施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术,对比两组睡眠质量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息肉完全切除率等。结果 术前两组睡眠质量评分无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热灼伤、术中出血、穿孔3例(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例(1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息肉完全切除率149例(9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0例(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结直肠无蒂息肉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降低术后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息肉完全切除率,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内镜下圈套器冷切除术(CSP)对结直肠小息肉患者息肉完整切除率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结直肠小息肉患者138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单盲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n=69)和观察组(n=69)。对照组行内镜下圈套器热切除术(HSP),观察组行CSP。比较2组患者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完整切除率以及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术后6个月时息肉新生率与息肉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息肉切除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后E、NE、Cor、CRP和IL-6水平均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P与HSP治疗结直肠小息肉患者的完整切除率相近,但CSP的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更轻,更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息肉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消化内科行EMR的结直肠息肉患者825例,对纳入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息肉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825例患者中有33例(4.0%)出现迟发性出血。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P = 0.000)、高血压病史(P = 0.013)、术中出血(P = 0.000)、息肉部位(P = 0.026)、息肉大小(P = 0.014)、息肉形态(P = 0.042)和息肉病理(P = 0.044)是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P = 0.003,O = 3.266,95%CI:1.485~7.187)、术中出血(P = 0.000,O = 39.630,95%CI:14.031~111.935)和息肉直径 ≥ 10 mm(P = 0.014,O = 2.725,95%CI:1.223~6.069)是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病史、术中出血和息肉直径≥10 mm与迟发性出血密切相关,提前预防可减少迟发性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外科手术对早期胃癌患者长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18年3月该院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n = 46)行ESD,对照组(n = 46)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和住院费用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1、2和3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7%,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与外科手术相比,对早期胃癌患者实施ESD,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患者出血量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低,有助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满意度。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3月在该院行肠息肉切除术的454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3组:日间病房冷切除组、日间病房热切除组和普通病房冷切除组。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并发症、息肉复发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和住院满意度。结果 3组患者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和术后并发症(出血、穿孔和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冷切除组的即刻出血率较高,电凝综合征为热切除组独有,热切除组的金属夹使用人数最多,普通病房冷切除组使用最少;日间病房组的住院时间短于普通病房组,费用低于普通病房组,但患者满意度方面,日间病房组低于普通病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日间病房模式下,采用内镜息肉冷切除术治疗老年人结直肠息肉,安全、经济和有效。但是,由于在短时间内缺乏与患者的病情沟通,反而会导致患者住院满意度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冷圈套切除术(CSP)与热圈套切除术(HSP)治疗直径≤1.0 c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因结直肠息肉(直径≤1.0 cm)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140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CSP组(n=213)和HSP组(n=1190),比较两组钛夹...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观察冷圈套器切除术与热圈套器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浅表型(即巴黎分型0-Ⅱa型)息肉的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110例右半结肠息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研究组采用冷圈套器切除术,对照组采用热圈套器切除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和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内镜下完全切除率分别为97.10%和95.65%,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研究组术后无持续性腹痛,对照组有3例患者可能是电凝综合征或注射针穿透损伤肠壁,引起局限持续性腹痛,最长达1个月。研究组治疗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费用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冷圈套器切除术治疗 < 1 cm的右半结肠0-Ⅱa型息肉,较热圈套器切除术操作更便捷,内镜下切除率高,操作中避免了电刀电凝及注射针注射引起的透壁性损伤风险,降低了术后持续腹痛发生率,不增加出血和穿孔的风险,治疗过程安全,治疗时间短,费用低,临床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新型内镜多功能圈套器在动物离体及活体胃肠道内镜电切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自制新型内镜多功能圈套器对离体猪胃、离体猪肠、体猪胃、活体猪肠直径约1 cm的模拟病变进行电切,电切功率分为低、中、高3种(20 W、30 W、40 W),采用氩气烧灼创面止血。观察记录完整切除率、1周后创面愈合情况(活体实验)、有无术中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切除病变及创面送病理检测,观察有无固有肌层损伤。结果:离体猪胃手术中,9处模拟病变均完整切除;低功率(20 W)下,自制新型内镜多功能圈套器对离体猪肠病变切除效果最佳,中功率及高功率下使用后结痂较明显,影响进一步使用。离体实验中肉眼及病理观察创面均未见固有肌层损伤。活体猪胃手术中,9处病变采用自制新型内镜多功能圈套器均完整切除,术后1周观察创面未见穿孔及出血;活体猪肠手术中,15处病变均完整切除,术后1周观察均有不同程度愈合,创面未见并发症,其中1处病变病理见固有肌层损伤(6.7%, 1/15)。结论:自制新型多功能圈套器在猪胃肠电切术中应用安全有效,肠道手术建议设置20 W的低功率作为手术功率。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内镜下分片冷切除术治疗最大径≥20 mm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6月接受诊治的最大径≥20 mm的结直肠LST患者。病变黏膜下注射染色剂后,采用圈套器进行内镜下分片冷切除。主要研究终点指标为内镜切除术后6个月病变复发率;次要研究终点指标为不良事件(如出血、穿孔)发生率等。结果 共13例患者纳入研究,病灶平均最大径为2.3(2~3.3) cm。13例肿瘤均成功完成内镜下分片冷切除,平均分片4.2(2~7)片,手术平均时间为16.1(7~31)min。术中出血1例,经金属夹夹闭成功止血;未出现深层损伤、迟发性出血和迟发性穿孔。所有患者均于术后第6个月接受监测性结肠镜检查,均未发现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内镜下分片冷切除术治疗最大径≥20 mm结直肠LST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