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脾胃湿热证与热休克蛋白60(HSP60)、热休克蛋白70(HSP70),细胞粘附分子标准型CD44蛋白(CD44s)及CD44的变异体(CD44v)之一CD44v6之间的关系,选择CAG患者71例进行胃镜检查,胃窦部活检标本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3C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旋杆菌(Hp),病理诊断和HSP60、HSP70、CD44s及CD44v6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比较它们的相关性。结果:①脾胃湿热组的萎缩和肠化程度高于脾虚组(P<0.05~0.01);②正常对照组胃粘膜内HSP60主要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患者胃粘膜内HSP60表达增强,且二者Hp的感染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0.01),Hp的感染情况与HSP60的表达呈非常显著相关(P<0.01)。脾胃湿热组HSP60 表达与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但脾胃湿热组HSP60表达有增强的趋势;③脾胃湿热组HSP70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脾胃湿热组强阳性表达率(71.0%)高于脾虚组(47.5%)(P <0.05);④脾胃湿热组CD44s和CD44v6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脾虚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①CAG脾胃湿热组胃粘膜的萎缩和肠化程度均重于脾虚组,可能是由于脾胃湿热证与炎症关系密切所致。②CAG脾胃湿热组及脾虚组HSP60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原因可能与Hp感染有关。③CAG脾胃湿热组HSP70的强阳性表达率强于脾虚组。④3组之间CD44s和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说明CAG作为胃癌前疾病尚未出现CD44s和CD44v6的异常表达。  相似文献   

2.
冯莉  谢蕴  吴云林 《上海医学》2007,30(12):917-919
目的观察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织环氧合酶(COX)-2、c-met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对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非萎缩性胃炎及胃癌各50例患者的胃镜活检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比较COX-2、c-met癌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3组间c-met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50),但与胃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3组间COX-2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6),但与胃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7)。结论COX-2、c-met癌基因蛋白在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组织均存在高表达,提示萎缩性胃炎伴隆起糜烂胃黏膜病变细胞处在高度增殖状态,并具有恶化倾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结合胃镜粘膜象的微观特点,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CAG中医辨证分型与组织病理改变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对比观察5种证型患者萎缩部位、萎缩程度,有无Hp感染,有无糜烂、出血点、胆汁反流,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否有肠上皮化生改变。通过胃镜粘膜象与病理特点的表现,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各证型的萎缩程度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萎缩部位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伴随病变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得知,肝胃不和伴胆汁反流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脾胃湿热伴糜烂比例较其他证型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证型的肠上皮化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的异型增生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种中医证型的Hp感染都有检出率,且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病的演变过程可能是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阴不足、胃络瘀血,且病情逐渐恶化。肝胃不和证胆汁反流的检出率为41.94%,明显高于其余4种证型。脾胃湿热证伴糜烂者检出率为60%,较其它4种证型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胃胶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院内制剂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130例,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胃镜检查结果、病理切片报告以及临床表现变化。结果中医临床总有效率88.5%,病理组织学总有效率为75.9%。结论平胃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中医理论,自8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作了广泛探讨,提出了各种见解。在我们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脾胃湿热”在CAG中经常出现。为了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特作如下分析。1 方法患者均经纤维胃镜和胃粘膜活检确诊,用中医辨证分型。脾胃湿热(以下简称湿热证)辨证标准(福建省脾胃学说研究会制订,1990年),主症:①舌苔黄腻;②胃脘或朐脘或脘腹痞闷;③口苦而粘;④食欲不振。次症:①舌质淡红,体胖齿印;②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③脉濡缓;④大便溏。判断:主症①为必具。2个主症、1个次症,即可判断为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TAP是否可作为分子水平上判断常见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倾向程度的独立指标,从而在临床工作上起到较明确的指导作用。方法: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胃窦腺癌,4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应用双盲法检测末梢血TAP。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胃窦腺癌组阳性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结论:TAP检测可用于判断胃窦腺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恶性倾向程度的早期实验室诊断,特别适用于健康人和高危人群肿瘤普查。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有关的肿瘤相关基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与这些基因的结构改变与表达异常有关,包括原癌基因的高表达、抑癌基因的缺失、细胞凋亡基因的失活和凋亡抑制基因的激活等。论述了中医证型与相关基因的联系,从影响基因表达的角度论述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相关机理。   相似文献   

8.
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证型之一,该病的难治性与预后决定了其防治的重要性.从"治未病"理论的三个方面分析其对脾胃湿热证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阶段中治疗的指导作用,论述"治未病"理念指导临床的意义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将内镜和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异型增生(Dys)和/或肠上皮化生(IM)的106例患者,辨证分型为3组,观察各中医证型中度以上的萎缩、肠化及异型增生情况。[结果]阴虚有热型和气阴两虚型组中度以上CAG及伴有中度和重度IM与Dys者,较血瘀热毒型组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重度CAG及伴有重度IM与Dys者中,气阴两虚型较血瘀热毒型和阴虚有热型明显增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其发病早期多属于血瘀热毒;发病中期多属于阴虚有热;发病后期则属于气阴两虚;其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连朴饮联合黎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经胃镜、病理检查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且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给予连朴饮联合黎药治疗,对照组给予荆花胃康胶丸、硫糖铝分散片配合三联疗法(胶体果胶铋胶囊、阿莫西林胶囊、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治疗。4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和PGⅠ/PGⅡ)的变化情况,评价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胃镜疗效、Hp感染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1)治疗1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8.6%(31/35)、62.9%(22/35),胃镜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5.7%(30/35)、62.9%(22/35),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疗效和胃镜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除对照组的嗳气、恶心呕吐无显著性改善(P0.05)外,2组患者的各项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对胃脘痞满、胃脘胀痛、胃脘灼热感、嗳气、恶心呕吐、口干口苦等证候积分的改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治疗后,2组患者PGⅠ、PGⅠ/PG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G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对PGⅠ、PGⅠ/PGⅡ的升高作用和对PGⅡ的降低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Hp转阴率为22.9%(8/3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1.4%(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也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连朴饮联合黎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胃镜征象,但在抗Hp感染方面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不同程度脾胃湿热证与胃黏膜水通道蛋白(aquaporin, AQP)3、4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共纳入24例CSG患者,按脾胃湿热证不同程度分为轻、中、重度组,另选择8名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胃镜下取胃体上部黏膜,液氮保存,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胃黏膜AQP3和AQP4的基因表达。 结果:中、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和AQP4基因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轻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P〈0.01)。重度脾胃湿热证组AQP3高于中度脾胃湿热证组(P〈0.05)。 结论:脾胃湿热程度不同,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亦不同,脾胃湿热程度与胃黏膜AQP3和AQP4基因表达相关,其表达会随着湿热程度的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方法] 临床采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并建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历数据库;采用因子分析、对应分析、类神经网络建模的多元统计方法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情况、证候要素间关联性以及重要病理改变与证候要素间相关性。[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包括气虚、湿、热、血瘀、气滞、阴虚、阳虚;两两证候要素中,气虚与气滞、气虚与阳虚、湿与热、血瘀与气滞、血瘀与阳虚、气滞与阳虚的关联性较高;湿、血瘀、气虚对重要病理改变异型增生的影响较大。[结论]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加深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阐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15.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多年来一直是消化领域研究的热点,CAG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是十分明确。我们从近10余年来临床观察,发现CAG患者大多数合并白细胞减少,且随着升白细胞治疗后病情的好转,CAG引致消化道症状也明显好转。因此为了探讨CAG和白细胞减少相关性,进行了临床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IL-17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A,-17F(IL-17A,-17F)基因多态性与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经组织学确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129例和健康对照人群223例,收集外周血标本,提取DNA,运用TaqManMGB探针方法进行多态性检测。同时所有样本经组织快速尿素酶检测(RUT)和血清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抗Hp-IgG抗体检测,以测定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ter pylori,Hp)感染率。结果IL-17A(rs2275913,G-197A)、IL-17F(rs76378,7488T/C)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分布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健康献血员正常对照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F(rs766748,6400A/G)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中的等位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4)。与未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相比,携带有IL-17F 6400A/GA等位的个体显著的增加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易感性。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Hp感染等因素后,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经过胃镜检查的结果与病理结果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本院近几年收治的中重度CAG患者共计180例作为研究资料,将全部患者在胃镜下诊断结果与表现与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经病理诊断,有60例为中重度CAG,有110例为轻度CAG,有10例为正常。有80例为肠上皮化生(IM),有100例为异型增生。中重度CAG的胃镜诊断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肉眼符合率:68%。其中的20例患者经过在胃镜下美蓝染色后,诊断符合率:80%。应用胃镜检测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胃黏膜的各种表现对CAG的阳性预测值都大于80%,多种表现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可大于90%,其阳性率之间进行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各种胃镜下表现的灵敏度与特异度都大于95%。黏膜变薄等表现对IM和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低于70%,灵敏度与特异度都低于30%。黏膜粗糙不平对IM与异型增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是93%与83%,特异度大概在70%。结论中重度CAG的胃镜下诊断符合率是比较低的,但是通过对胃镜下表现的认识与应用染色技术能够使诊断符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8.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 采用不透X线标记物一钡条法检测胃排空,休表胃电图法检测胃电,分别对慢性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37例)、脾虚证患者(20例)及对照组(13例,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史,一般检查无正常者)进行检测。结果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各指标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其胃排空率低于对照组(P<0.05);脾虚证患者胃电波幅及频谱累加值(SUM值)在餐前、餐后都明显低于对照组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其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5)及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结论 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电图无特殊表现,正常的胃电不能预示正常的胃排空,胃排空率低下可能与胃电波幅及SUM值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莲连胶囊治疗脾胃湿热型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3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收治的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铋剂四联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莲连胶囊,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Hp根除率、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白细胞介素(IL)-8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各退出4例。两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IL-8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期间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出现异常。结论 莲连胶囊联合铋剂四联疗法治疗脾胃湿热型Hp相关性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效果较好,能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IL-8水平,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胃粘膜癌前病变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73例慢性胃炎胃粘膜上的bcl-2表达情况进行观察。结果bcl-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腺上皮上的表达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P〈0.01)。结论bcl-2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表达增加,可能是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失衡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