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及医疗水平的提高,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全身麻醉是老年患者常用的麻醉方式。由于老年人重要器官年龄相关性功能衰退,容易出现术后苏醒延迟,影响患者术后康复的同时也增加社会与家庭负担。本文就老年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预防术后苏醒延迟的策略,以期为老年全身麻醉患者术后安全、平稳复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使麻醉并发症和麻醉意外发生机会增多,增加了麻醉管理难度和麻醉工作风险。为尽量避免上述情况发生,我们回顾分析了近两年来我院发生的全身麻醉术后苏醒延迟14例情况,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14例均为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术后2h不能苏醒,年龄为5d~82岁,其中出生5d新生儿1例,3~6岁小儿各1例,65岁以上老年人2例,36~65岁9例。ASAⅡ~Ⅲ级,其中术前存在失血性休克3例,营养不良2例,恶病质1例;术中出血量>1000ml者1例。该手术涉及普外、骨科和妇产科。1.2麻醉方法本组14例均为气管插管下全身静脉麻醉或静脉-吸入…  相似文献   

3.
4.
近年来,由于高龄患者的增多、复杂、疑难手术的广泛开展、全麻自身的优势及全麻药物安全性的提高,全身麻醉在临床麻醉中所占的比例明显增加。全身麻醉病人术后苏醒时间超过2h,称为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清醒是临床上判断医护质量的标志之一,也是病人能否顺利康复的影响因素之一。正确积极的术后护理可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降低死亡率。笔者在对此类病人的护理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具体的护理方法,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患者一般在术后60~90分钟即可获得清醒,对指令动作、定向能力和术前记忆得以恢复.若超过此时限神志仍不十分清晰,可认为全麻后苏醒延迟[1].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清醒是临床上判断医护质量的标志之一,也是患者能否顺利康复的影响因素之一.我们对18例麻醉苏醒延迟的患者病因进行分析及护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对老年及术前存在合并症患者术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100~200μg/kg,丙泊酚1 mg/kg,维库溴胺0.08 mg/kg,舒芬太尼3μg/kg.麻醉维持:注射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低浓度吸入异氟醚.结果: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病例16例,术前不同程度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及肾功不全.结论:术前应充分了解病情,选用短效麻醉药,采用静吸复合麻醉,适合于老年或重要脏器代偿功能下降患者,且术后对苏醒延迟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关于全身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醒延迟是全身麻醉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在不同级别的医院有很大差异。由于苏醒延迟,患者在苏醒室中耽搁过久,增加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本文分析了导致全麻患者苏醒延迟的各种因素以及对应处理方法,以便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马永杰   《中国医学工程》2013,(2):106-107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苏醒延迟的相关原因,总结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接受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2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苏醒延迟的原因及处理措施。结果本组24例患者,从手术完毕到完全苏醒时间为2.5-7h,平均4.9h。总结原因:药物剂量过大者12例,药物相互作用者5例,肺功不佳者4例,心血管功能退化者2例,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者1例。结论多种原因可导致患者全身麻醉后苏醒延迟,术前完善检查、充分明确评估患者身体状况、术中加强安全管理、规范应用麻醉药物能够避免苏醒延迟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提高防范意识,降低苏醒延迟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研究42例全身麻醉苏醒延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发生原因及相关对策。结果本研究42例患者自手术结束到完全苏醒的时间为2.5-7.5h,平均(3.5±1.8)h。苏醒延迟原因主要是药物相对过量、持续的麻醉作用,而与之相关的原因有高龄、手术时间长、术前与术中出现并发症等。结论导致全身麻醉苏醒延迟的原因较多,应重视术前检查和术中的监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麻醉药物并调整其用量。  相似文献   

10.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我们麻醉医师经常要面对的问题 ,它也是观察我们麻醉质量的指标之一 ,如果全麻停止 2h意识仍不能恢复就导致苏醒延迟 ,现就近 6年来全麻中发生苏醒延迟 2 0例教训及处理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2 0例中 ,男 12例 ,女 5例 ,年龄在 2 0~ 74岁间 ,术前神志清 ,为非神经手术病例 ,全麻插管常规以安定、异丙酚、芬太尼及琥珀胆碱按公斤体重计算后静注 ,行气管内插管 ,术中 1%普鲁卡因复合液 (含 0 .1%琥珀胆碱及 0 .0 0 1%芬太尼静滴 ,并适量吸入安氟醚或异氟醚维持 ,在术前 10~ 2 0min停用麻醉药 ,最长苏醒时…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原因及处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和总结处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结果 15例病人均安全度过麻醉恢复期,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苏醒延迟的原因为麻醉药物作用延长、低氧血症和(或)CO2蓄积、手术前夜有效睡眠时间过短、术中体温过低。处理的方法为在支持治疗的同时积极查找和针对原因处理,并加强术后随访。结论 65岁以上老年患者全麻后苏醒延迟的原因复杂,在支持治疗基础上尽早发现原因并处理,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确保老年患者恢复期安全。Ramsay镇静深度评分有利于判断病人苏醒程度。  相似文献   

12.
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七氟烷作为一种无刺激味、气道刺激性小、诱导迅速的吸入麻醉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类小儿外科手术全身麻醉的诱导和维持中.但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成人,对手术效果及苏醒室医护人员配备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文章系统回顾小儿七氟烷全身麻醉苏醒期烦躁的研究进展,探讨对该现象的合理干预措施,以便提高麻醉质量.  相似文献   

13.
评价地佐辛对小儿七氟烷复合麻醉下行唇腭裂修复术后苏醒期躁动的预防作用。方法以海南省人民医院择期行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 =30)和对照组(n =30)。手术结束前15 min 研究组患儿静脉注射地佐辛0.10 mg/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记录手术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入麻醉监护治疗室(PACU)时改良Aldrete 评分,PACU 滞留时间;同时记录躁动评分(PAED)、改良东安大略儿童医院疼痛评分(m-CHEOPS)、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以及术毕6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插管时(T0)、拔管时(T1)、拔管后5 min(T2)时患儿生命体征。结果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及七氟醚吸入浓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患儿PAED 评分及m-CHEOPS 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3.871,p =0.000)。两组患儿拔管时间、入PACU 即刻改良Aldrete 评分及PACU 滞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T1 和T2 时研究组的平均动脉压低于对照组,心率慢于对照组。研究组患儿对地佐辛耐受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手术结束前静脉注射地佐辛可有效抑制小儿唇腭裂修复术全身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发生,不延长患儿术后苏醒及拔管时间,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全麻维持方式对胃肠外科手术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择期胃肠外科手术患者160例,相同麻醉方案诱导后,分为4组(每组40例),A组全凭静脉麻醉;B1和B2组静吸复合麻醉,B1组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药时间≤25min,B2组手术结束前停止吸入麻药时间>25min;C组全凭吸入麻醉(术毕间断吸除机械无效腔气体)。记录手术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4组手术时间和麻醉维持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498和0.870,P>0.05)。4组躁动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24,P<0.001),其中B1组躁动发生率高于其他3组(P<0.008)。结论:全凭静脉麻醉,全凭吸入麻醉及静吸复合麻醉、停止吸入麻药到手术结束时间>25min者躁动发生率低,麻醉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合的麻醉维持方式。  相似文献   

15.
 在全麻药物的作用过程中,有如下现象:在药物浓度上升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滞后于药物浓度的升高;在药物浓度下降曲线中,药物效应的改变亦滞后于药物浓度的降低。这种滞后现象不止与药物的代谢和分布相关,神经惯性可能也参与了全麻药物作用并影响了药物的剂量-效应曲线,从而导致了全麻药物作用过程中药物效应改变的滞后。对神经惯性的进一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全麻药物引起的意识丧失和停用药物后意识恢复的机制。本文总结并分析了神经惯性相关研究进展及目前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丙诺啡、曲马多用于雷米芬太尼全麻苏醒过渡期镇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照观察丁丙诺啡、曲马多用于雷米芬太尼全麻苏醒过渡期镇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20例全麻开胸手术患者分为三组,术毕关胸时停静脉麻醉,同时A组静脉给予丁丙诺啡3μg/Kg,B组曲马多2 mg/Kg,C组注射用水2 mL.观察三组患者用药前(t1)、用药后10′(t2)、30′(t3)、拔管时(t4)、拔管后5′(t5)、10′(t6)各时点血流动力学、血氧饱和度、呼末CO2分压、躁动评分(RS)、Ramsay镇静评分、术后身体舒适评分(BCS)、苏醒时间、PCA按压次数、剂量及不良反应.结果A、B两组较C组在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更稳定;给药后10′开始A、B两组RS明显低于C组(P<0.01).给药后30′开始RSS 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1),且拔管时开始A组明显高于B组(P<0.01);BCS 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1);B组出汗明显多于A组或C组(p<0.05);PCA按压次数及用药量C组>B组>A组(P<0.01,P<0.05).结论丁丙诺啡、曲马多均可安全有效应用于雷米芬太尼全麻苏醒过渡期镇痛,其中丁丙诺啡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预注帕瑞昔布钠对小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行择期腭裂修补术患儿,七氟烷维持麻醉,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成4组,各30例,分别为:低剂量帕瑞昔布钠组(L组)、中剂量帕瑞昔布钠组(M组)、高剂量帕瑞昔布钠组(H组)和对照组(C组)。L、M、H和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帕瑞昔布钠0.5mg/kg、帕瑞昔布钠0.75mg/kg、帕瑞昔布钠1 mg/kg(剂量≤40mg)及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面罩吸氧(6L/min)+8%七氟烷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芬太尼3μg/kg行气管插管;2%~3%七氟烷维持麻醉直至手术结束,术毕立即停止吸入。记录术中情况、苏醒期躁动情况以及疼痛和镇静程度,并记录术后24h不良反应。结果:4组患儿麻醉、手术、拔管和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停留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比较,M组和H组患儿躁动发生率均低于C组(P<0.05),而L、M、H组小儿麻醉后躁动量表(PAED)评分均明显低于C组(P<0.01);M组和H组PAED评分均低于L组(P<0.05);与M组比较,H组躁动发生率及PAED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儿疼痛评分(FLACC)及Ramsay评分比较,与C组比较,L、M和H组患儿术后各时点FLACC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而3组患儿术后Ramsay评分均升高(P<0.05~P<0.01);与L组比较,M组和H组T0和T1时点FLACC评分均降低(P<0.05~P<0.01),M组和H组T1和H组T2时点Ramsay评分升高(P<0.05~P<0.01);与M组比较,H组各时点FLACC评分及T0与T1时点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组T2时点Ramsay评分明显高于M组(P<0.01);4组患儿头疼、头晕、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注帕瑞昔布钠可安全有效地预防患儿七氟烷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而预注帕瑞昔布钠0.75 mg/kg是临床预防小儿苏醒期躁动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林毅 《重庆医学》2005,34(4):538-539
目的比较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开胸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全麻药用量、术后苏醒情况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将48例ASAⅠ~Ⅱ级择期开胸手术病人分为全麻组(A组)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B组).A组采用氟芬合剂、依托咪脂和维库溴铵静脉注射诱导,芬太尼、氨氟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B组则先行T7~8硬膜外腔穿刺置管,观察无全脊髓麻醉征象和待阻滞平面出现后,采用与A组相同的方法诱导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方法同A组,但术中每隔1h经硬膜外导管间断给予1.5%利多卡因5ml.观察麻醉前、气管插管时、切皮时、拔除气管导管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用药情况、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及术后24h随访情况.结果(1)与全麻相比较,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手术期平均动脉压、心率平稳,差异非常显著(P<0.01);(2)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全麻药和肌松药用量少于全麻组,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1);(3)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病人术毕到疼痛开始时间比较长,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全麻组(P<0.01).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开胸手术优越于全麻.  相似文献   

19.
单纯全麻和全麻复合硬膜外对心血管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选60例下腹部手术的病例,随机分为单纯全麻(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B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二组麻醉前、插管、切皮、探查、拔管时的SBP、DBP、MAP、HR的变化,记录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恢复时间。[结果]两组中SBP、DBP、MAP、HR,A组变化较大,B组平稳,P<0.05或0.01,有显著性差异,各项苏醒时间A组长于B组。[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具有心血管反应较小、血液动力等平稳的优点,且苏醒迅速,无躁动。  相似文献   

20.
童珊珊  李军  彭春玲  饶传华  刘超  闵苏 《重庆医学》2015,(10):1340-1342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的成年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EA)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进入 PACU 进行全麻苏醒的择期手术患者2056例,年龄大于18岁,性别不限,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ASA 分级、术前合并疾病、受教育程度、术前用药、全麻方式、诱导使用咪达唑仑、麻醉时间、手术部位、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补液量、PACU 恢复时间、有无尿管、尿量、有无体温异常等。根据患者麻醉苏醒期是否发生躁动,分为安静组和躁动组。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筛选麻醉苏醒期的危险因素。结果127例患者在 PACU 的麻醉苏醒期发生躁动,发生率为6.18%。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ASA 分级高、术中补液量大、安置尿管和术后疼痛是 EA 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ASA 分级高、术中补液量大、安置尿管和术后疼痛是 EA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