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调查未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HIV/AIDS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的阳性率。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感染科2012年1—9月住院的77例未接受HAART的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比较隐球菌抗原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77例(男53例,女24例)中,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48例,阳性率为62.34%,阴性29例,阴性率为37.66%。其中,CD4+T淋巴细胞计数≤50个/mm3的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为72.73%。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阴性患者(P=0.022)。结论未接受HAART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低的HIV/AIDS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高,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低于阴性患者(P<0.05)。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2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AIDS合并新犁隐球菌脑膜炎(CM)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影响冈素.方法 对26例AIDS合片CM患者的诊断、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AIDS合并结核性脑膜炎进行比较.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 26例AIDS合并CM患者中22例脑脊液检出隐球菌,占84.6%,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和腑膜刺激征.24例CM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值为17.83×106/L,与结核性脑膜炎均值为56.09×106/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IDS合并CM患者全部合并其他部位感染,11例死亡.在治疗终点时,脑脊液常规结果显示预后不良组患者脑脊液细胞数为(148.9±205.9)×106/L,与预后良女,组(27.0±25.6)×106/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4+T淋巴细胞计数可作为AIDS患者合并CM和合并结核性脑膜炎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脑脊液常规可作为判断AIDS合并CM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住院HIV感染者隐球菌抗原血症和相关隐球菌病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病科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17例HIV感染者的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特征、既往病史、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治疗以及对治疗的反应。采用新型隐球菌抗原侧流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隐球菌抗原(serumcryptococcalantigen,sCrAg)。统计学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517例HIV感染者中,sCrAg阳性51例,男49例。共342例(66.2%)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个/L,而sCrAg阳性者中,46例(90.2%)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个/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6,P〈0.01)。CD4+T淋巴细胞计数〈100×106个/L是隐球菌抗原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4.7,95%CI:1.8~12.5,P〈0.01)。51例sCrAg阳性者中,39例(76.4%)存在至少一种临床隐球菌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cryptococcalmeningitis,CM)、肺隐球菌病(pulmonarycryptococcosis,PC)、隐球菌败血症以及隐球菌性淋巴结炎者分别为28例(56%)、27例(52.9%)、16例(44.4%)和1例(2.o%);单纯隐球菌抗原血症11例(21.6%)。CM与无CM患者的sCrAg滴度分别为1:1280(1:10~1:2560)和1:15(1:2~1:2560)。sCrAg滴度≤1:5、1:10~1:320和≥1:640的患者合并CM者分别为O/lO、10/20和18/20。当隐球菌感染局限在肺部时,7/8患者sCrAg滴度≤1:20。10例sCrAg滴度≤1:5的患者中,3例存在PC。隐球菌败血症以及单纯隐球菌抗原血症的sCrAg滴度分别为1:1280(1:10~1:2560)和1:5(1:2~1:320)。结论住院HlV感染者隐球菌抗原血症的发生率较高,多数sCrAg阳性患者存在临床隐球菌病,sCrAg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隐球菌感染状态,sCrAg滴度≥1:640是预示CM的危急值。sCrAg滴度≤1:5时,合并隐球菌败血症或CM的可能性不大,但尚需要警惕PC。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在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中,应用血清隐球菌抗原筛查隐球菌感染的结果,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0月至2013年7月,在贵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348例HIV/AIDS病人进行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查,同时检查病人的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细胞)计数;对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病人进行血培养、脑脊液(CSF)隐球菌抗原检查、墨汁染色及培养。结果 348例病人中,男256例,女92例,年龄19~77岁,平均(40.50±13.05)岁。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34例,阳性率9.77%(34/348),CD4细胞计数为0~1097个/mm3,中位数56个/mm3。CD4细胞计数≤50个/mm3组146例,50个/mm3组202例。CD4细胞计数≤50个/mm3和50个/mm3组病人阳性例数分别为24例和10例,阳性率为16.44%(24/146)和4.95%(10/20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56,P0.01)。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病人血培养阳性3例,CSF隐球菌抗原阳性27例,墨汁染色阳性22例,CSF培养阳性15例;34例病人中最后确认隐球菌感染33例。所有诊断隐球菌感染的病人血清隐球菌抗原均为阳性。结论 HIV/AIDS病人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率高,血清隐球菌抗原筛查有助于及时诊断隐球菌病,特别是CD4细胞计数≤50个/mm3的病人,推荐普遍检查。  相似文献   

5.
苏凌松  蒙志好  卢瑞朝  张勇 《内科》2011,6(6):575-57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的临床特征,以期提高AIDS合并CNM临床诊断率和治愈好转率。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AIDS合并CNM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临床表现以发热(100.00%)、颅内压增高(100.00%)、脑膜刺激征(96.15%)为主;CD4+T淋巴细胞平均(17±10)×106/L;通过两性霉素B(AMB)联合氟胞嘧啶(5-FC)及氟康唑治疗,32例(61.54%)好转出院,7例死亡,13例中途退出治疗,随后死亡,共死亡20例(38.46%)。结论对AIDS合并发热、进行性颅内压升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应高度怀疑合并CNM,AMB静滴联合氟胞嘧啶(5-FC)及氟康唑口服治疗CN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策略。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7月武汉某医院感染科HIV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患者31例,选取同期非隐球菌脑膜炎患者17例。分别采用乳胶凝集试验、脑脊液墨汁染色和脑脊液培养检测标本,比较各种方法对隐球菌脑膜炎的诊断价值,并检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结果乳胶凝集试验检测血清和脑脊液隐球菌抗原的敏感度最高,为96.8%,脑脊液培养检测隐球菌的诊断符合率最高,为93.8%,患者CD+4T淋巴细胞均≤100个/μl。结论对CD+4T淋巴细胞≤100个/μl的HIV人群开展血清隐球菌抗原筛查,阳性患者进一步做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确诊,有助于隐球菌脑膜炎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的合理治疗方案。方法将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两性霉素B(AMB)+氟胞嘧啶(5-FC)治疗(AMB+5-FC组)和AMB+氟康唑(FLU)治疗(AMB+FLU组)。观察及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经过6周的治疗,49例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复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及培养均为阴性,死亡11例,病死率为18.33%。2组不同时间段病死率、脑脊液墨汁染色转阴率及培养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常见药物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发生率为66.67%,AMB+5-FC组较AMB+FLU组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结论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接受AMB联合5-FC或FLU治疗6周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但AMB联合5-FC易出现骨髓抑制不良反应,建议出现外周血异常时,可首先选择AMB联合FLU治疗。  相似文献   

8.
46例艾滋病死亡患者机会性感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晚期艾滋病(AIDS)患者机会性感染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AIDS住院死亡病例机会性感染的种类、临床特点、与原发病的关系以及对患者的影响。结果46例患者中机会性感染发生率前五位由高到低依次为肺孢子菌肺炎(PCP)、细菌陛肺炎、其他真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肺结核。这些机会性感染中直接导致患者死亡的前五位是PCP、隐球菌脑膜炎、细菌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进行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的29例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平均为32.45/mm^3。结论患者在AIDS晚期伴有各种机会性感染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PCP、细菌性肺炎、其他真菌感染、肺结核、隐球菌脑膜炎等,这些感染常常导致患者死亡。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性感染是缓解AIDS患者病情,降低病死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病原菌对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特点。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2009年1月—2018年6月诊断明确的74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CD4~+、CD8~+T细胞计数和脑脊液检测情况等资料;采集患者的血液、脑脊液和肺泡灌洗液等不同类型标本进行培养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5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结果 74例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均经过病原学确诊,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主,68.91%(51/74)的患者脑脊液压力≥200 mmH_2O;临床使用的抗真菌药物主要是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大部分患者转归较好;对60株分离的新型隐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敏感率分别是91.67%和83.33%。结论 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头痛、发热为主,脑脊液压力大部分偏高;新型隐球菌对多种抗真菌药敏感,临床主要采用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进行治疗,可根据不同的疾病阶段采取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10.
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转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旨在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及转归。结果:6例患者中5例原发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1例为原发性高草酸尿症(I型);全部患者均系首次肾移植,发病中位时间为移植术后6年。6例患者HIV均阴性,2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例丙型病毒性肝炎;3例合并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3例合并高血压;3例合并皮肤感染;1例有鸽子接触史。所有患者均存在发热和头痛症状,且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其中3例癫痫;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2例视力下降,1例听力下降。本组患者均体型消瘦,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偏低,存在不同程度贫血,白蛋白和前白蛋白低下,移植肾功能不全。6例患者均颅内高压(23.5~41cmH2O),脑脊液蛋白含量均高于正常,但葡萄糖降低;5例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新生隐球菌,4例脑脊液培养出新生隐球菌;3例新生隐球菌菌血症,3例皮损活检组织培养新生隐球菌阳性,2例合并肺部酵母菌感染,4例诊断符合全身播散性新生隐球菌病。4例采用氟康唑治疗,1例伊曲康唑,1例氟康唑续伏立康唑;经上述药物治疗后,3例治愈并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余3例死亡。结论:肾移植术后新生隐球菌易播散至皮肤,常因非特异性皮肤改变而延误诊断,因此有必要早期行皮肤组织活检以及特殊染色。早期明确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此病救治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了解肺隐球菌病的发病特点。方法报告1例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复习了74篇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结果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无特异,诊断依赖病理学,易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治疗包括抗真菌药物治疗和手术切除。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可提高确诊率。抗真菌药物治疗,尤其术前术后应用,可减少隐球菌的播散和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隐球菌性脑膜炎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Liu Z  Wang A  Li T  Qin S  Sheng R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8):541-543
目的 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资料,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近20年(1981年10月至2001年9月)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 共26例患者,其中男12例,女14例,年龄5-62岁,平均35.6岁,有基础疾病者16例,其中系统红斑狼疮(SLE)9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4例,其他疾病3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12例;误诊结核性脑膜炎者5例,狼疮脑病者6例;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者23例(23/26),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20例(20/20)。颅内压明显增高>300mm H2O者15例,脑室扩大行侧脑室引流者9例;12例给予两性霉素B(AmpB) 5氟胞嘧啶,6例又同时加氟康唑治疗,5例AmpB 氟康唑,1例单纯应用AmpB治疗。AmpB最大用量:AmpB10.05g 脂质体两性霉素B20g,平均用量2.6g;治愈17例,好转4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同时发现近5年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例数明显增多。结论 近年来,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可能和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减少病死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pB加5氟胞嘧啶,侧脑室引流可减少AmpB的用量,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治疗非AIDS相关隐球菌脑膜炎(隐脑)的临床特征、疗效及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997年至2007年间24例非AIDS相关隐脑病例(初始治疗均为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观察其临床特点、疗效及转归.采用算术平均数和中位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氟康唑治疗中位剂量为400 mg/d,中位疗程为20.5 d.初始治疗2周时,部分应答4例,占16.7%.无应答20例,占83.3%,有效率为16.7%,无死亡病例.治疗10周时,部分应答8例,占33.3%,完全应答7例,占29.2%,无应答4例,占16.7%,有效率为62.5%,死亡5例,占20.8%.病程中22例因疗效不佳而加用或改用两性霉索B、两性霉素B脂质分散体或伊曲康唑等.随访1年,24例中有11例死亡,其中8例死于隐脑,3例死于其他疾病.结论 对于非AIDS相关隐脑,以氟康唑单用或联合氟胞嘧啶作为初始治疗者疗效不佳,大部分息者因治疗失败而需改用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提示该方案不适用于非AIDS相关隐脑的初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