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汤广锋  徐雯  李昉 《安徽医学》2014,(11):1506-150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AS)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54例)和非斑块组(5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低密度脂蛋白(LDL-C)、总胆固醇(TC)、尿酸(UA)以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斑块组患者年龄、吸烟及高血压比例、糖尿病病程、IMT、LDL-C、TC、CRP及UA水平与无斑块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或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水平与CAS形成显著相关(P﹤0.01或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程、LDL-C、CRP以及UA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CAS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诊断价值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86例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存在与否,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高血压患者分为1级、2级、3级.所有患者空腹12 h后查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颈动脉斑块组的年龄及吸烟者占的比例均比无斑块组的高.斑块组的糖尿病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斑块组的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并且随着高血压分级的增加,斑块发生率也逐步提高.颈动脉斑块与血脂相关性不大.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年龄、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密切相关,与血脂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T2DM)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38例住院的T2DM患者行双侧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有无斑块,分为非斑块组(颈动脉IMTGl.5mm和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组(颈动脉IMT≥1.5mm和颈动脉斑块),记录相关临床资料并测定生化指标及踝臂指数(ABI)。结果:两组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一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同型半胱氨酸(Hcy)、AB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G0.01或PG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ABI呈负相关,与高血压病史、年龄、T2DM病程、SBP、LDL—C、Hcy、HbAlc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病史、年龄、SBP、LDL—C、Hcy、HbAIc、ABI是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SBP、年龄、LDL—C、Hcy、HbAlc、ABI可能参与了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ABI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简便可靠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皮层下小卒中(small subcortical stroke,S3)患者血糖调节异常(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病史、空腹血糖结果、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134例皮层下小卒中患者分为糖尿病(DM)组、糖调节异常(IGR)组、正常血糖水平组(NGT组)。对3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测定各组生化指标。结果与NGT组相比,IGR组和DM组的体质指数(BMI)、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检出率均显著增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年龄、TC、LDL-C、餐后2h血糖(2hPG)呈正相关(P<0.05)。结论皮层下小卒中患者在IGR阶段已经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改变,早期控制血糖,可减轻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减少脑血管病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评估2型糖尿病(T2 D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T2 DM患者60例作为T2 DM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员60例作为健康组,所有人员均给予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血糖、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T2 DM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阻力指数(RI)、斑块发生率及空腹血糖(FBG)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 DM组斑块者颈动脉IMT、RI、FBG明显高于无斑块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IMT、RI与FBG呈正相关(P0.05)。结论超声可作为评估T2 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诊断及防治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张孝伟  马宁强  梁颖惠  张航  杨增芳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9):1179-1180,1187
目的:探讨年龄、疾病类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方法,对2000例体检患者颈动脉检测血管内径、血管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分析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成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冠心病的关系。结果: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P<0.05);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等疾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简便、无创、重复性好;对不同年龄段的中老年患者进行定期检查,能及时发现早期斑块及其性质,以防治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以10 1例脑血栓形成患者、2 9例TIA患者及 4 7例非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其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组与对照组间收缩压以及左、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脑血栓形成组与对照组间舒张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粥样硬化斑块常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 ,且易发生在双侧颈动脉及与脑部病灶同侧的颈动脉 ;年龄、收缩压及空腹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志强  梁凌  庞振瑶  林芳  陈平 《广西医学》2004,26(4):498-500
目的 研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正常对照组 10 0例 ,高血压病组 14 5例 ,2型糖尿病组 90例 ,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组 10 2例 ,测定空腹血糖 (FSG)、血胰岛素 (Fins)、血和尿的 β2 -微球蛋白 (β2 -MG)、尿微量白蛋白 (Alb) ,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SI) ;测定颈动脉中 -内膜厚度 (IMT)、斑块的发生率 ,并根据Crouse方法计算斑块积分 ;测定心脏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左室舒张期内径 ,根据Devereux公式计算左室重量指数 (LVMI)。结果 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的ISI、血和尿的β2 -MG、尿Alb、IMT、斑块发生率、斑块积分及LVMI均较正常对照组高(P <0 0 1) ;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中ISI、IMT和斑块积分又较高血压病组和糖尿病组高 (P <0 0 5 ) ;各组资料进行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 :颈动脉粥样硬化 (IMT及斑块积分 )与年龄、体重指数、ISI、TG、LVMI及血和尿的 β2 -MG、尿Alb呈正相关。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均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肾损害 ,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 ,靶器官损害更明显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年龄、肥胖、胰岛素抵抗及心、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2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仅常规应用降压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7~3.7 mmol/L。观察入组时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颈动脉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消退轻度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6例,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5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升,PWV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上升(P<0.05),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PWV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动脉僵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7例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程度。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关系,糖尿病组有32例检查出粥样硬化斑块,而对照组仅有19例,斑块导致颈动脉狭窄多为轻、中度,重度狭窄较少,而且梗死灶的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明显的同侧性(P<0.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增长而增加(P<0.005),与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有一定关系(P<0.05~P<0.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大多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及脑梗死与2型糖尿病的治疗及二级预防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代谢异常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对27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有无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身高、体质量,测量血压、血脂、空腹血糖(FPG),按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无分为正常组和斑块组,并对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及各生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斑块组较正常组年龄大,体质量指数高,收缩压较高,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较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低,斑块组较正常组代谢异常因素的检出率增多。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代谢征异常特征的各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张家口地区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为骨质疏松及动脉硬化的防治工作提供更多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收诊的老年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统计其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高血压、吸烟、饮酒、胰岛素应用史及相关生化指标。测定患者股骨颈骨密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根据相关标准将100例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66例)和非动脉粥样硬化组(34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的差异,分析骨密度值与IMT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股骨颈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颈动脉粥样硬化组骨质疏松发生率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骨密度值与颈动脉IMT值呈负相关(r=-0.605,P <0.05)。结论 年龄、高血糖、高血脂等因素均能影响老年男性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其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显著相关性,因而在预防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同时,需密切关注骨质疏松的发生,从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检查血糖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患者的颈动脉,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动脉粥样斑块评分.结果 血糖控制良好组颈动脉IMT为(1.01±0.13) mm,血糖控制不良组颈动脉IMT为(1.31±0.42) 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04,P<0.05);血糖控制良好组与控制不良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091,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持续而有效的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避免动脉粥样硬化的首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明文剑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04-105,1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9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和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DM+EH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狭窄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DM+EH组及DM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DM+EH组颈动脉IMT均高于DM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DM+EH组、DM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H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③DM+EH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的检出率DM+EH组及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老年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程度,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24h尿白蛋白。分析血尿酸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关系。结果 血尿酸四分位组分析显示,随分位数增加,老年人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增加。血尿酸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血尿酸与斑块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肌酐、空腹血糖及24h尿白蛋白的自然对数。结论 老年人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正相关,血尿酸升高是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独立于年龄、性别、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病、血脂、血肌酐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肾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糖、血脂、凝血谱等多个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7例糖尿病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同时检测血压、血糖、血脂、凝血谱等项目.78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71.26%,对照组15.38%,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组粥样斑块以颈总动脉分叉部位最多,占43%.糖尿病组血糖、胆固醇、载脂蛋白B、纤维蛋白原、高血压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能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其形成还与脂质代谢紊乱、凝血谱异常、高血压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包静  李振东 《陕西医学杂志》2008,37(12):1629-16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13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140例非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检测,比较两组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颈动脉内径及脑梗死危险因素间的差异。结果:两组研究对象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77.5%),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15.0%),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7.5%),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P<0.05)。两组研究对象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高纤维蛋白原和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是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因此,对颈动脉硬化斑块及其危险因素控制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