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急性下壁梗死房室阻滞发生率比前壁梗死中高2~4倍,起搏治疗的适应症是:心性脑缺氧综合征、泵衰竭、继发于心率缓慢的室性心律失常。泵衰竭用起搏治疗是否影响其即刻预后,尚有争论。本文报告144例急性下壁梗死合并高度房室阻滞的临床经过与顶后。结果 5年中共收治急性下壁梗死843例(伴前壁梗死者已剔除)。合并高度房室阻滞144例,平均年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一天来院就诊,无心前区疼痛及憋闷症状。经心电图诊断和心肌酶谱分析,诊断为左前分支阻滞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本病例提示左前分支阻滞可掩盖小范围的下壁心肌梗死(即Ⅱ、Ⅲ、aVF 导联不出现 Q 波);反之,下壁心肌梗死也可使合并存在的左前分支阻滞表现不出来,在临床诊断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表现对高度房室阻滞的预测价值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分析9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心电图(下壁导联)J/R≥0.5的发生情况,部分病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探讨其对房室阻滞的预测价值。结果27例(21.6%)在心肌梗死急性期发生二度以上房室阻滞。有房室阻滞者,心电图下壁导联J/R≥0.5多于无房室阻滞者(69.56%vs30.44%,p〈0.01)。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房室阻滞者,右冠状动脉近中段的高度狭窄明显多于无房室阻滞者(100%vs58.33%)。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房室阻滞者的病损冠脉以右冠状动脉多见,下壁导联心电图J/R≥0.5对下壁心肌梗死合并房室阻滞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从87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中选出有右室梗塞病人41例。41例病人根据是否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分成两组:15例有完全性房室阻滞(组Ⅰ)、26例无完全性房室阻滞(组Ⅱ)。诊断标准:1.急性心肌梗塞:符合WHO标准。2.右室梗塞:①在下壁导联有典型改变病人的右胸导联V_(3R)、V_(4R)有ST段抬高≥0.1mV;②其中15例有Swan-Ganz导管监测资料:右房平均压>1.33kPa及/或右房压/肺毛细血管楔压>0.65。3.Killip>Ⅱ级为急性左心衰竭。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x~2检验。两组病人各因素比较见附表。讨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病人住院病死率文献报道不一(19~45%)。Mavric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的意义,根据心电图把52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病人分成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组(A组)和未发生左前分支阻滞组(B组),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冠脉造影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发现17.3%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病人发生左前分支阻滞,两组的临床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提示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发生左前分支阻滞不能作为前降支病变及多支血管病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高度房室阻滞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约19%的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患者在急性期合并二度以上的房室阻滞(AVB)。在溶栓治疗广泛应用的今天,合并高度AVB者,溶栓治疗的死亡率仍显著高于无高度AVB者。本组探讨急性下壁MI早期心电图表现对高度AVB的预测价值以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左前分支阻滞是临床最常见的分支阻滞,当左前分支阻滞与一些心电改变同时存在时,常掩盖另1者的存在或2者互相掩盖而造成误诊或漏诊,因此正确认识该现象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 左前分支阻滞合并下壁心肌梗死 在左前分支阻滞合并下壁心肌梗死时以下几点可供参考:①Ⅱ、Ⅲ、aVF导联,尤其是Ⅱ导联异常Q波后如伴育终末R波,提示为单纯下壁心肌梗死;②Ⅱ、Ⅲ、aVF导联均呈rS型,呈r_Ⅲ>r_(aVF)>r_Ⅱ或Ⅱ导联呈QS形时,提示下壁心  相似文献   

8.
左前分支阻滞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时最常见的室内阻滞,常提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狭窄,但对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出现左前分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男性,63岁,急诊入监护病房,临床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正后壁心肌梗塞。听诊心尖部可闻Ⅰ~Ⅱ/Ⅵ级收缩早期杂音。ECG 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高度房室阻滞(心室率  相似文献   

10.
四相束支阻滞又称减速依赖型束支阻滞,国内外已有不少报道,但房颤合并四相束支阻滞的报道却不多,现报道一例如下: 患者男性,58岁,因急性下壁心肌梗塞于1986年10月2日入院。入院后次日凌晨,患者出现阿-斯  相似文献   

11.
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再灌注治疗急性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MI)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71例急性下壁AI患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1)该组急性下壁MI患中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的发生率为32.4%。(2)急性下壁与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非常显差异(P<0.005)。(3)溶栓与不溶栓患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有显差异。结论 急性右室MI多与急性下壁MI同时发生;急性下壁MI合并急性右室MI是明显影响近期预后的重要因素;成功的再灌注治疗可使急性下壁合并右室MI患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对改善近期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前壁及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律失常的类型。方法对254例AMI分为前壁组(A组)和下壁组(B组),对两组出现的心律失常类型进行对比。结果A组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内传导阻滞明显高于B组(P<0.05),B组窦缓及房室传导阻滞(AVB)显著高于A组(P<0.01)。结论前壁及下壁心梗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差别:前者以窦速、室上性心律失常、室内阻滞多见;后者以窦缓及AVB多见。  相似文献   

13.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有某些高危亚组,如老年及右室受累(RVI)的患者。该文比较老年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伴或不伴RVI时的住院结果。 方法 首次发生Q波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75岁的老年患者198例。伴RVI的诊断标准为心电图示V_3R、V_4R的ST段抬高≥0.1mV和(或)急性期(48小时内)超声心动图检出右室游离壁运动异常或右室扩张。12例因发病到进入CCU时间>48小时合并完全右束支阻滞或起搏心律而除外。进  相似文献   

14.
自1992年6月至1996年3月,对3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中伴正后壁或(和)右室心肌梗死16例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电图20例发生左胸导联ST段压低,14例左胸导联ST段无压低,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全部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资料与方法病例:34例按WHO标准确诊为心肌梗死,其中单一下壁18例、下壁+正后壁11例、下壁+右室5例。除外同时合并前间壁、前壁、侧壁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室肥厚和显性预激者。其中男性21人,女性13人,年龄30~79岁,平均年龄为624±1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CAVB)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早期预后.方法:对发病12小时内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且梗塞相关血管为右冠状动脉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39例,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是否出现CAVB分为CAVB组(n=35)和无完全性房室阻滞(NAVB)组(n=104),进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心功能及早期预后分析.结果: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梗塞相关血管闭塞(TIMl 0~1级)率CAVB组高于NAV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CAVB组多支病变、无有效侧支循环、严重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生率均高于NAVB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肌酸激酶峰值、合并右心室梗死及院内病死率CAVB组高于NAVB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完全性房室阻滞不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发生的完全性房室阻滞,与梗死区域的残余血流(前向血流与侧支血流)减少及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有关,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者即使介入治疗成功仍有较高的病死率,应给予更积极的治疗和严密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致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方法 对207例AMI患者在入院48h内记录常规12导联或18导联心电图.结果 207例AMI中早期出现房室阻滞的有23例,其中三度房室阻滞有11例,出现阻滞的心肌梗死部位多数为下壁、正后壁、右室.结论 急性下壁、正后壁、右室心肌梗死比其他部位心肌梗死更容易引起一过...  相似文献   

17.
下壁心肌梗塞时由于额面电轴常向左移,可使左前半支阻滞的诊断发生困难。本文报道按Castellenos等提出的心向量图诊断标准对下壁心肌梗塞并发急性左前半支阻滞的发生率和临床意义,作一前瞻性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MI)并发右室MI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关系.方法 共有120例确诊急性下壁MI的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分为房室传导阻滞组(AVB)和非房室传导阻滞(NAVB)组;是否合并右室MI,则分为右室MI(RVI)组和非右室MI(NRVI)组.结果 急性下壁MI并发AVB组住院死亡率明显高于NAVB组(P<0.05);合并RVI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RVI病人(P<0.01).合并RVI及高血压组患者,其AVB的发生率最高,明显高于RVI组(P<0.05).结论 右室心肌MI是急性下壁心肌MI发生AVB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影响胸前导联ST段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118例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的心电图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时胸前导联ST段改变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结果表明下壁导联ST段抬高幅度与胸前导联ST段改变呈负相关(r=-0.523.P<0.01).在16例同时合并右室梗塞的患者中,胸前导联ST段改变幅度(V_2:0.63±1.8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84±1.61)均高于单纯下壁组(V_2:0.35±1.65,V_2/aVF:0.29±1.28),而38例同时合并侧后壁梗塞的患者胸前导联ST段压低幅度(V_2:-1.20±1.52)及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的比值(V_2/aVF:-0.33±1.15)均低于单纯下壁组,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次,去掉右室梗塞和侧后壁梗塞的病例,可使下壁导联和胸前导联ST段的相关性显著提高(r=-0.797,P<0.01).因此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同时合并右室梗塞可使胸前导联ST段趋于抬高,而合并侧后壁梗塞则使其进一步降低,二者呈相反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随着心血管介入性治疗的广泛开展,尤其是冠状动脉造影术和溶栓治疗的临床应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技术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将近年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电图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一、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分布的研究 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中70.6%为单支病变(其中61.8%为右冠状动脉病变,8.8%为左旋支病变,无单独左前降支病变),右冠状动脉合并左前降支病变占8.8%;合并左旋支病变占14.7%;三支病变占2.9%;冠状动脉造影正常2.9%,右冠状动脉痉挛2.9%。结果表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91.2%为右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或合并左旋支、左前降支病变,少数为单独左旋支病变,个别梗死病例是右冠状动脉痉挛所致。 二、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严重心脏传导阻滞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有27.7%—39.5%合并二度、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当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ST段抬高、T波直立、无或只有小Q波及高大R波者,大多数在12—28h内恢复正常传导,少数1周内恢复;房室传导阻滞发生在出现病理性Q波之后、T波倒置、ST段抬高已回到等电位线者,持续时间长,仅部分能在48h内恢复正常传导,无论早发或晚发者,均可以在9—10天内恢复正常传导,目前认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并发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属可逆性,与梗死面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