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科书和不少文献对腹壁浅动脉的描述都没有分为两主支,动脉的行程和分布仅相当于本文所述内侧主支的范围,忽略了还具有一条与内侧主支相当的外侧主支。本文观察的50例标本中,腹壁浅动脉干分为内、外侧两主支的占20%。外侧主支的出现率为66%,穿阔筋膜进入浅层,穿出点多在以股动脉起点内侧5mm,向下15mm处为中心的附近。外侧主支的行程,以股动脉起点沿韧带向外侧10mm处的垂直线为轴线向上行,主要分布本侧下腹部中份偏外侧。内侧主支的出现率为68%,多穿卵圆窝进入浅层,穿出点多在以股功脉起点向下25mm处为中心的附近。内侧主支的行程以股动脉起点沿韧带向内侧10mm处的垂直线为轴线向上行,主要分布于本侧下腹部内侧半。两主支起始处的管径各与其分布范围的大小密切相关。讨论了以腹壁浅动脉或其主支为游离皮瓣血管源的轴线、厚度和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笔者在进行局部解剖学操作时,发现1例右侧股动脉分支存在变异,现描述如下。女性,约70岁,身长约1 580.0 mm, 上肢长560.0 mm, 下肢长830.0 mm。右下肢股动脉在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0.1 mm处向外下方发出股深动脉。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6 mm处由股深动脉向外上方发出旋髂浅动脉。股深动脉向下走行过程中,在距腹股沟韧带中点32.3 mm处向外侧发出旋股外侧动脉,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100具成年尸体(男61、女39)的旋髂浅血管,主要结果如下:1.旋髂浅动脉以单干起始者占78.97%.与其它动脉共干起始者占17.95%.2.旋髂浅动脉起点平均在腹股沟韧带下缘13.53±9.23mm处,在韧带下缘30mm内起始者占95.52%.75.12%起于股动脉.3.旋髂浅动脉平均外径为1.45±0.41mm,主要分布于股上部、腹壁下部及髂前上棘附近的皮肤和皮下结构.4.旋髂浅静脉平均外径为2.31±0.59mm,单支静脉主要回流入大隐静脉,双支静脉分别回流入浅静脉及深静脉.  相似文献   

4.
<正> 我院自1981年来对7例患者(5例假关节、2例骨缺损)施行了吻合旋髂深血管的游离髂骨移植,获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手术方法 1。切口:由髂嵴中部向前切至髂前上棘之后,继续向前沿髂腹股沟韧带切到越过股动脉处。整个切口呈弧形。 2.寻找旋髂深血管:在股三角的靠近腹股沟韧带处显露股动脉。在股动脉外侧见到发向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股动脉及其分支的应用解剖学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测量股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外径及与相应部位的距离,观察其分支类型及其比例.方法:用自身比例法对32具成人尸体的64侧股动脉及其分支进行测量.结果:股动脉外径为(9.56±2.43)mm,距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为(10.48±3.51)mm.股深动脉外径为(6.49±1.79)mm,距腹股沟韧带中点的距离为(39.75±13.01)mm,其起点位置的类型以后外侧位(占54.69%)和后位 (占20.31%)者多见.旋股外侧动脉多起自股深动脉,共49侧,占76.56%;外径为(5.06±1.42)mm,距腹股沟韧带或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分别为(37.84±14.17)mm和(23.81±12.21)mm.旋股内侧动脉多起自股深动脉,共63侧,占98.44%;外径为(3.74±1.08)mm,距腹股沟韧带或股深动脉起点的距离分别为(44.84±0.00)mm和(56.83±23.28)mm.结论:本文为临床插管时寻找股动脉的深度提供了解剖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缝匠肌深层肌间隙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治疗股骨颈部位病变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3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下肢标本上,对缝匠肌深层的肌间筋膜的血管分布和走行进行观察。1例进行摹拟手术。结果 该肌间隙行走的血管主要由来自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及其分支一阔筋膜张肌支、髂嵴支、臀中肌支、髂前下棘支和来自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的缝匠肌节段性血管,上述血管相互吻合形成丰富的肌间筋膜血管网。采用缝匠肌深面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移植,髂嵴支和缝匠肌的节段性血管可保留,肌筋膜蒂的长度可以达到6—8cm。结论 以缝匠肌深层肌间筋膜蒂的髂前上下棘间骨瓣转位移植可用于修复股骨颈部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在观察的50例标本中,阴部外浅动脉多分为上、下两主支(82%),两主支来自一个阴部外浅动脉干的占66%。阴部外浅动脉干和具有独立起源的上、下主支,大都起自股动脉。动脉干或上、下主支穿入浅层的位置在大隐静脉末段的内侧缘或外侧缘,并集中在股动脉起点向内10mm、向下50mm为中心的一个半径为15mm的园内。如果动脉干、上主支、下主支与大隐静脉相遇时,动脉干和下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后方,上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前方。上主支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区、耻骨前区和腹股沟内侧份。采用上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 脉起点下50mm处与耻骨结节间的连线作皮瓣轴。下主支主要分布于股内侧部上份和耻骨前区。采用下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mm处作与耻骨嵴平行的线为轴。上、下主支起始处管径与分布范围密切正相关。阴部外浅静脉大都是阴部外浅动脉的伴行静脉(82%)。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在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静脉重叠于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股静脉内侧缘距股动脉内侧缘偏内1 mm,向下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91mm处股静脉移行至股动脉的内侧,大隐静脉末端越过股动脉前面至其外侧行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6 mm处注入股静脉,此处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横径分别为7 mm,5 mm和6 mm.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0 mm处从股动脉深面发出,起始处横径3mm.股深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9 mm处汇入股静脉,此处股深静脉横径为4 mm.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一次性修复小腿毁损伤.方法:取3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男女各15例),以髂前上嵴、髌骨上缘为标志解剖观测(D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的走行、分支、分布与起始处外径;②血管外径在0.Smm和0.5mm时分别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③旋眨动脉降支与膝周围动脉的吻合关系.结果:降支血管起始处的外径为(2.73±0.35)mm,外径为0.8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1.55±1.23)cm、(9.09±1.09)cm;外径为0.5mm时与起始处、髌骨下缘的距离分别为(24.56±0.92)cm、(6.09±0.86)cm;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下行过程中发出多支肌支、肌皮支和皮支,终支与膝上外侧动脉在骨膜处、深筋膜层和浅筋膜层均有广泛的吻合.结论:在小腿大面积毁损、创面无可供吻合的血管时,可取旋股外侧动脉降支血管逆行转位供血,与组织瓣移植吻合进行一次性修复.  相似文献   

11.
观察了30具(60侧)成人尸体旋髂深动脉的来源、行径和分布。分别取腹股沟韧带中点内侧0.5cm、髂前上棘内侧2.0cm、Mc Burney氏点外侧3.0cm为A、B、C三点。AB连线为动脉的腹股沟段投影线。由B通  相似文献   

12.
髂前上棘至髂嵴结节间的髂翼部较厚,是临床骨移植常用的供骨区。Taylor及苗华等研究髂嵴前部的血液供应状况,作了旋髂浅、深动脉的调查。为了给经髂骨外侧取骨提供有关资料,我们着重对臀上动脉深支的上支和旋股外侧动脉交通支,对髂骨前区外侧面的血液供应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3.
腹股沟疝手术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神经损伤:疝修补术时,腹股沟区的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神经都有可能被缝扎或切断。髂腹下神经从腹外侧穿过腹内斜肌,经腹外斜肌腱膜深面走向外环,支配下腹部皮肤感觉;髂腹股沟神经从髂前上棘穿过腹内斜肌在腹外斜肌腱膜下进入腹股沟区,与精索并行穿出外环,支配阴茎根部、同侧阴囊及大腿内上方的皮肤感觉;生殖股神经在该区分成两小支:一支从内环经腹股沟管入阴囊,支配提睾肌运动,另一支经腹股沟韧带深面走向股动脉外侧,支配股三角区的感觉。剪开腹外斜肌腱膜尤其是从外环处向上剪开时,容易损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  相似文献   

14.
一、在212侧男、女性的大隐静脉解剖中发现: 1.根据大隐静脉上端属支共干或单干注入形式归纳为16种类型,其中以Ⅰ、Ⅵ型为多见。 2.大隐静脉均经卵园窝汇入股静脉,根据汇入部位分为四型,其中以Ⅰ型为多,而且发现男、女两性及左右两侧无明显差异。 3.卵园窝下缘中点及隐股结合最低点的位置进行了测量,成人男性隐股结合最低点在腹股沟韧带下方3.54厘米左右。至耻骨结节最高点距离为4.00厘米左右。二、在120侧男女性的腹壁浅动脉及旋髂浅动脉解剖中发现: 1.腹壁浅动脉多见起股动脉内侧为82.52%,旋髂浅动脉多见起股动脉外侧为72.72%。 2.两动脉均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腹壁浅动脉在韧带下方:左侧为1.94±0.67厘米(平均值);右侧为1.85±0.09厘米(平均值):旋髂浅动脉在韧带下方:左侧为1.78±0.28厘米(平均值)。右侧为1.73±0.28厘米(平均值) 3.两动脉根部外径均在0.10厘米以上(除女性及儿童左侧的平均值为0.09厘米外)。  相似文献   

15.
解剖并观察了中国成年人尸体50具(男34,女16)计100例腹股沟区,重点观察了腹股沟管的有关结构。 1、腹股沟韧带平均长12厘米,宽0.6厘米,腹内斜肌多起于该韧带外侧1/2,腹横肌多起于外侧1/3,弓状下缘高度0.7±0.6厘米;约有1/3紧贴精索和腹股沟韧带。髂腹下神经穿出腹内斜肌处,位于髂前上棘前内4.6厘米。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0—2厘米。凹间韧带均不明显。 2、腹股沟管平均长4.7±0.6厘米,男性平均长4.9±0.6厘米,女性平均长4.4±0.5厘米,性差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 3、腹股沟镰平均长2.2±0.8厘米,本文观察有三种类型:联合腱型71例,结合肌型14例,混合型15例。 4、有10例腹壁下动脉行程异常(占10%),呈S形(5例)和L形(5例)。后者极易被误为异常闭孔动脉。 5、腹横筋膜在此区增厚,为紧贴的两层。浅层上方有腹横肌下缘的筋膜弓,下方有髂耻束(股深弓),二者之间围成一个卵圆形的区域,连有筋膜连结层,此处较薄弱,其平均纵径为2.9±0.8厘米,横径为1.4±0.4厘米。腹横筋膜深层较浅层薄弱。在疝修补术中,此结构的恢复和重建应引起手术医生的高度重视。 6、建议:将腹股沟区范围扩大,应包括腹股沟上三角(即传统的腹股沟区)和腹股沟下三角(髂前上棘、阔筋膜卵圆窝的下角和耻骨结节三者联线所围成)。  相似文献   

16.
髂腹股沟区血供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临床合理应用髂腹股沟区骨瓣和皮瓣移位或移植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31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测髂腹股沟区营养髂嵴前部骨质和腹部、会阴部皮肤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和吻合情况。结果 该区存在旋髂浅动脉、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和臀上动脉深上支营养髂嵴前部骨质;腹壁下动脉、腹壁浅动脉、阴部外浅动脉和闭孔动脉营养腹部和会阴部皮肤。相邻血管之间互相吻合,彼此互补。结论 临床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带血管蒂的骨瓣、皮瓣行移位或移植术,并利用其互补性选择最佳术式。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20例腹壁外侧动脉起点、各段管径以及行程分布进行了测量及数据处理,结果,该动脉起点至髂前上棘的平均距离为2.55Cm±0.51Cm;起点处径平均为0.12Cm±0.02Cm;起点处的自身比例相关定位位于腹股沟韧带外1/5范围内;全部行程忙于腹壁外侧缘与前正中线间距的中内1/5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带血管蒂的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及临床疗效。方法 :经股动脉灌注红色乳胶于 10例 2 0侧尸体标本内 ,对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进行解剖及观察 ,修复手腕部及前臂部软组织缺损2 4例。 结果: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来自旋髂浅动脉 ,并在髂前上棘外 (2± 0 .4 ) cm处出浅筋膜进入真皮下 ,供应最大面积为 9cm× 2 0 cm ,全部存活且功能及色泽较好。结论 :带血管蒂的髂腹股沟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00例腹股沟皮瓣的主要血管——腹壁浅与旋髂浅血管的起源、支数、起始处与穿筋膜处的管径和位置、动脉分布范围,并将血管初步分型。结果表明绝大多数血管均包括在设计的皮瓣内,其管径亦适合于显微吻合。结合本组资料对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认为移植游离皮瓣时,似宜首先选用旋髂浅动脉,而缝匠肌是寻找此动脉的关键标志。  相似文献   

20.
股动脉是髂外动脉的直接延续,股动脉主要分支为股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正常由股深动脉发出,变异较少。笔者解剖一具成年女尸的过程中,观察到其股动脉分支存在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