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健康人血浆胃动素及胃泌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运动内在联系的物质基础。方法对50例健康人针刺前后各采血5ml,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量血浆胃动素、胃泌素的含量。结果针刺四白、足三里穴后,血浆胃动素的含量明显升高,与针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四白旁对照点后血中胃泌素明显升高,与针刺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经穴位可使血浆胃动素含量上升,与胃运动增强呈平行关系,提示胃运动增强有胃动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兔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的观察 ,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 :对 40只大耳白兔运用无水乙醇灌胃 ,造成胃粘膜损伤模型 ,然后观察针刺对胃粘膜损伤前后胃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 :胃粘膜损伤造模前后 ,胃运动振幅指数百分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造模后振幅指数显著下降 ,与造模前比较 P <0 .0 1,针刺四白、足三里穴能增强胃运动 ,针刺后比刺前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升高 (P <0 .0 1) ,尤以四白穴最为显著 ,且在胃粘膜损伤后 ,同样能增强胃的运动。结论 :胃粘膜损伤后 ,胃运动振幅指数显著下降 ,针刺足阳明经穴后可使胃运动振幅指数上升 ,提示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血浆胃肠激素的影响,以及胃肠激素在FD发病中的可能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例FD患者针刺前后各抽取血液5ml,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患者空腹血浆胃动素(MLT)、胃泌素(GAS)、生长抑素(SS)含量。结果:针刺足三里后,血浆MLT含量明显上升,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SS含量明显降低,与针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D患者基础血浆MLT明显低于健康者。结论:针刺足三里对FD患者胃肠激素具有良好的调整作用,并提示胃肠激素可能参与了FD的发病或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阳明经穴对大鼠胃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探讨针刺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与脑肠肽的关系。方法:以乙醇灌胃造成大鼠胃粘膜损伤模型,气囊法测量胃运动频率和波幅的变化率,采用放免分析法(RIA)检测大鼠胃窦及延髓内P物质(SP)、胃动素(MTL)及胃泌素(GAS)含量。结果:模型组胃运动频率和波幅呈抑制状态,针刺四白、天枢、足三里穴可促进胃运动恢复,与此同时胃窦、延髓内SP、MTL、GAS含量出现相应变化。三穴比较:四白主要影响胃窦MTL含量,天枢主要影响胃窦SP及延髓GAS含量,足三里穴对SP、MTL及GAS均有影响。结论:推测针刺足阳明经对胃运动的调整作用有脑肠肽参与,但上述三穴对胃运动的影响所涉及的脑肠肽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B超显象观察针刺足阳明经下肢段穴位对胃窦面积的影响,而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方法选用足阳明经下肢段伏兔、梁丘、足三里、上巨虚、冲阳、内庭6个穴组,每组15例,每例均接受经穴及左右旁开1cm对照点的观察.刺激方法为针刺手捻针,观察记录方法为B超显示屏上直接观察,同步用日产日立录像机记录,观察过程为针前记录3min,针刺中记录3min,将记录的信号输入到计算机中每Zs采样一次,6min共捕获图象180幅,以象素为单位,计算鲁窦的面积、上下径、前后径、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秩和检验)结果针刺足三里、上巨虚、冲阳、内庭4个穴位后都能使胃窦面积明显增大,与针前比较P值分别<0.05和0.01,而针刺穴位左右对照点则作用不明显.针刺足三里、冲阳2穴后能使胃窦上下径明显增大,与针前比较P<0.05.对胃窦前后径的变化起作用的穴位只有足三里1穴.结论针刺足阳明经下肢段穴位对胃运动功能确有特异性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调控家兔胃肠动力的机制。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实验用家兔30只,分为对照组、针刺足三里穴组及针刺非穴位组。在针刺前后多点(针刺前及针刺后15、30、45、60min)采血测定胃动素含量,并在针刺1h后处死动物,取胃和空肠组织进行胆碱酯酶染色、一氧化氮合酶染色并电镜观察神经末梢囊泡。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家兔血浆胃动素含量增多,并在针刺后45min达高峰。胃及近端空肠平滑肌组织内的胆碱酯酶活性在针刺足三里穴组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15571±2876)像素点比(9081±801)像素点,近端空肠:(18588±4909)像素点比(11703±2050)像素点,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在针刺足三里穴组明显降低,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1.38±0.74比4.71±1.06,近端空肠:2.10±0.94比4.81±1.08,P〈0.01)。针刺足三里穴后,胃肠道平滑肌组织神经末梢内含乙酰胆碱递质的无颗粒囊泡数目明显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31.12±9.99比57.45±9.18,近端空肠:21.89±4.35比56.70±9.35,P〈0.05)。结论胃动素、胆碱能神经及非肾上腺素能非胆碱能神经参与了针刺足三里穴对胃肠道运动的调节机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排空功能与血浆基础胃肠激素水平变化。方法: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组,应用公认的“金标准”放射性核素法观察经内镜检查证实的15例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和10例活动期胃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胃排空功能,并深入分析其全胃、近端胃和远端胃排空情况;同时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对照者和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基础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胰高血糖素(Glu)、血管活性肠肽(V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治疗前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患者在进食45min后均存在胃排空延迟(P<0.05),近端胃排空始终与学对照者无显著差异,远端胃排空分别在进食30min和20min后显著延迟(P<0.05)。消化性溃疡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浆GAS、Glu和VIP水平与正常对照者无显著差异;MOT水平在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恢复正常;CGRP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显著减低(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存在远端胃排空障碍,可能参与了溃疡的发生机制,而与血浆GAS、MOT、Glu、VIP和CGRP水平无关。治疗前MOT水平增高可能系反馈性升高;CGRP水平减低可能是溃疡发生的又一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增液颗粒对脾虚泄泻SD大鼠血清胃泌素(GAS)、血浆胃动素(MOT)的影响;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测定200%大黄煎液造成的脾虚泄泻SD大鼠血清GAS,血浆MOT的含量。结果: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清GAS含量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和益气增液颗粒中,高剂量组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均P<0.05;益气增液颗粒3个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均P>0.05;脾虚模型组大鼠血浆MOT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阳性对照组和益气增液颗粒3个剂量组与脾虚模型组相比P<0.05及P<0.01;益气增液颗粒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AS、MOT含量变化很可能是脾虚泄泻的一项重要的病理生理学改变,而益气增液颗粒对脾虚泄泻SD大鼠GAS、MOT含量变化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血浆和胃组织中胃肠激素的变化.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26只,用四氧嘧啶建立糖尿病模型,4周后取血浆和胃窦组织中测定各鼠胃泌素、胃动素、胰高糖素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糖尿病大鼠血浆中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低下(P<0.05);胰高糖素水平增高(P<0.05);胃组织中胃动素水平低下(P<0.05).结论糖尿病大鼠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水平低下,胰高糖素水平增高,胃组织中胃动素水平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三联疗法对中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120例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的中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三联疗法,对照组仅采用常用的三联疗法,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血清胃泌素和胃动素的水平.[结果]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有效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91,P=0.000);治疗前,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胃泌素和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的胃泌素水平在治疗1d、5d、10 d后均有显著下降(P<0.01),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1d、5d、10 d后均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61、10.312、9.874,P=0.001、0.000、0.001);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胃动素水平在治疗1d、5d、10 d后均有显著升高(P<0.01),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也有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54、16.361、18.754,P=0.000、0.000、0.001).[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三联疗法对恢复中老年幽门螺杆菌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的水平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电针足三里和阳陵泉穴对家兔胃胆运动及脑肠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及经穴对相应脏腑的特异性作用.方法:静脉滴注阿托品造成家兔(n=50)胃和 Oddi括约肌运动抑制状态,观察电针家兔足三里穴及阳陵泉穴对胃电及Oddi括约肌肌电的影响并检测血浆和胃窦平滑肌及Oddi括约肌组织中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的含量.结果:静滴阿托品后家兔胃电和Oddi括约肌肌电慢波高活动相平均振幅(P=0.001和快波平均振幅(P=0.028,P=0.001)明显降低;慢波平均频率变化不明显.电针足三里穴和阳陵泉穴对家兔胃电(P=0.020,P=0.0001及Oddi 括约肌肌电(P=0.021,P=0.001)平均振幅有不同程度的兴奋作用,表明经脉-脏腑之间既有直接相关又有间接相关.电针足三里穴和阳陵泉穴可升高胃窦平滑肌、Oddi括约肌组织及血浆中MTL(P=0.000)、CCK((P=0.001)含量.电针足三里穴对胃窦平滑肌和血浆MTL (P=0.020,P=0.001)及血浆CCK(P=0.001)含量升高最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意义.Oddi括约肌MTL及胃窦平滑肌、Oddi括约肌CCK以电针阳陵泉穴明显.提示MTL和CCK是参与针刺调整消化道运动的重要脑肠肽物质.结论:电针足三里和阳陵泉穴可促进胃和 Oddi括约肌运动,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针刺影响外周MTL、CCK的释放,进而调整消化道运动.这种经穴对相应脏腑的调整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19例NIDDM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在空腹状态下进行了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的测定。结果显示,患者组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的浓度分别为138.09±29.68pg/ml、659.84±145.95pg/ml及29.72±8.93pg/ml,对照组分别为90.86±15.76pg/ml、543.52±114.06pg/ml及54.21±12.51pg/ml,两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胃泌素、胃动素及生长抑素在糖尿病性胃轻瘫的发病机理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患者测定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不同时相、不同面积缺血性中风患的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凝聚法按不同年龄组分别测定92例正常人和118例缺血性中风患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缺血性中风患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以急性期最高,恢复期D-二聚体含量已出现下降,与急性期相比有显性意义(P<0.05),但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且与梗死面积呈正相关;正常人D-二聚体含量随年龄的增高有增长的趋势,低年龄组与高年龄组有显性差异(P<0.01)。结论:缺血性中风患急性期确实存在高凝状态,血浆D-二聚体水平不仅可作为观察缺血性中风病情轻重的指标,而且也是判断预后、观察治疗效果的监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胃癌术后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和神经降压素的影响。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胃癌患者远端胃切除、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后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和神经降压素的含量。结果 近端胃切除患者血清胃泌素明显高于远端胃切除组和全胃切除组 (P <0 0 5 ) ,而三组间血浆神经降压素、胃动素无明显差异。三组不同术式胃切除后患者血浆神经降压素均明显低于正常值 (P <0 0 1)。结论 胃癌不同手术方式术后血清胃泌素含量不同 ,而对血浆胃动素与神经降压素浓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疏肝和胃冲剂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疏肝和胃冲剂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测NUD患者经疏肝和胃冲剂、吗丁啉治疗前后血清胃泌素、胃动素及三维超声胃半排空时间,结合中医症状积分,综合评价2组药物的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总积分明显减少,血清胃泌素下降,胃动素升高,胃半排空时间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疏肝和胃冲剂治疗后症状总积分及各项临床检测指标较吗丁啉治疗后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肝和胃冲剂治疗NUD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具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apelin的水平及其与N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房内径(LAD)的关系。方法85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B组)31例、持续性房颤组(C组)29例和永久性房颤组(D组)25例,同期非房颤住院患者为对照组(A组)26例。检测血浆apelin、NT-proBNP,并行心脏超声测定LAD,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血浆apelin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而D组明显低于B组和C组(P均<0.05),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相比,B组、C组、D组NT-proBNP显著升高(P均<0.05),D组最高,而B组与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在A组、B组、C组、D组之间有明显差异,呈依次递增(P<0.05)。多元相关分析显示:血浆 apelin 与NT-proBNP、LAD负相关,(r=-0.28、-0.32,P均<0.05)。结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血浆apelin水平降低,可能通过抗纤维化参与心房重构,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针刺胃经穴对M受体阻断大鼠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探讨针刺足阳明经对胃电活动影响的外周通路及物质基础。方法 :将 33只大鼠分为 4组 ,对照组、足三里组、阿托品组、足三里加阿托品组。以胃电慢波振幅变化率、高活动相时程比、快波峰簇数及胃动素(MTL)、胃泌素 (GAS)、P物质 (SP)等脑肠肽为指标 ,观察 M受体阻断后针刺足三里对胃电及脑肠肽的影响。结果 :针刺足三里使大鼠胃电慢波振幅变化率、高活动相时程比及快波峰簇数增高 ,血浆及胃窦组织内 MTL、SP升高。M受体被阻断后 ,胃电活动及脑肠肽呈下降趋势。若再施加针刺可部分取消 M受体阻断对胃电的抑制效应 ,同时 MTL、SP释放增加。结论 :迷走胆碱能神经 M受体被阻断后 ,针刺足三里信号可能通过外周 SP等肽能神经调整胃功能活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胃不和型功能消化不良(FD)大鼠胃和十二指肠运动功能、血浆胃动素(MOT)含量和胃肠壁P物质(SP)的表达,探讨肝胃不和型FD的发病机制及中药情志舒治疗肝胃不和型FD的可能机制。方法:将6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多潘立酮组及情志舒组;应力传感器记录大鼠胃和十二指肠移行性复合运动(MMC);放免法测定大鼠血浆MOT含量;PAP免疫组化法观察SP在胃窦壁和十二指肠壁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情志舒组MMC周期缩短,Ⅲ相延长,频率加快,幅度高,MMCⅢ相发生率增加,胃和十二指肠协调收缩率显著增加,MMCⅢ相时血浆MOT含量显著增加;胃肠壁SP免疫阳性产物表达也明显增强(P<0.01,<0.05)。结论:胃肠MMCⅢ相异常,胃肠协调运动障碍可能是肝胃不和型FD的发病机制之一,肝胃不和型FD大鼠血浆MOT含量的降低和胃肠壁SP表达的降低可能是肝胃不和型FD发病的神经生学基础,情志舒可能增加MMCⅢ相血浆MOT的释放和胃肠壁SP的表达,从而改善胃肠运动功能来治疗肝胃不和型F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足阳明经上下对应的四白、内庭穴对胃蠕动功能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选择12 例正常人及3 例胃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四白、内庭及左右旁开对照点进行针刺,并以B超显像观察针刺前后胃蠕动波频率、电子标尺测蠕动波幅,同时摄片记录。结果:针刺足阳明经的四白、内庭穴对胃蠕动功能有特异性影响。结论:足阳明经四白、内庭穴对其相应的内脏有特异性,为临床调整消化系统功能的有效穴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一氧化氮、胃动素含量变化,以探讨一氧化氮、胃动素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关系.方法分别通过镉还原层析加显色法(格民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8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1例正常人外周血浆中一氧化氮代谢产物亚硝酸盐/硝酸盐(NO2/NO-3,代表NO)含量及胃动素(hTL)含量、并采用非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处理以探讨其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UC组血浆NO,MTL含量分别为21.34μmol/L±5.86μmol/L;348.42ng/L±12.43ng/L;46.76μmol/L±10.43μmol/L;581.24ng/L±176.58ng/L.UC组血浆NO,MTL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P<0.05).UC组两者含量变化里显著正相关(r=0.482,P<0.05),而正常组两者变化之间正相关无显著性意义(r=0.376,P<0.20)结论一氧化氮、胃动素均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关.且在UC的病理生理过程中NO与MTL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