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532 nm激光行虹膜新生血管光凝术联合粘弹剂在小梁切除术中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作用.方法:对18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先用532 nm激光封闭虹膜表面血管,1 wk后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粘弹剂,观察降眼压效果,观察前房和滤过泡,随诊10 mo.结果:术中18例前房均无大量出血,术后滤泡均呈弥散隆起.眼压:第1 wk内1~5 mmHg.2~4 wk 2~10 mmHg,随诊期间眼压为6~12 mmHg.结论:采用532 nm激光直接封闭虹膜新生血管后再行小梁切除术,同时术中应用粘弹剂能避免发生前房大量出血,避免出血阻塞滤过口.提高了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治疗提供了一种经济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发生率、出血原因及预防处理.方法 回顾分析249例(355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出血的情况,对各类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出血量及术后积血吸收情况,全身相关因素等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55眼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37眼(10.42%),其中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55.55%,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发生率为8.87%,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11.49%,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术后发生率为9.24%.14.34%术前高眼压患者术后发生前房出血,伴有高血压病的小梁切除患者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为30.43%,伴有糖尿病的术后发生率为26.32%,术前有口服抗凝药物史的术后发生率为31.25%.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前高眼压,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术前有抗凝药物服用史的患者,前房出血发生率高.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和术前高眼压是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出血的独立危险因子.前房出血量1级者19眼,2级者11眼,达3级者7眼,出血后眼压分别为(10.93±2.46)mm Hg(1 mm Hg =0.133 kPa)、(9.33±1.63)mm Hg、(24.75±12.76)mm Hg,出血量达3级者眼压显著性增高.前房出血组术前平均眼压(32.92±7.32) mm Hg,与未发生前房出血者眼压(28.10±7.70) mm 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房出血是小梁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术前高眼压、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术后发生前房出血的危险因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口服抗凝药物患者较无合并全身疾病者,术后前房出血发生率高.少量前房出血对术后眼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0例(20眼),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及并发症等。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1a,18眼眼压得以控制;各眼视力无明显变化;功能滤过泡占80%:出现一过性高眼压、前房积血等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均在1周内恢复。结论广泛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丝裂霉素C及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可以有效控制眼压。  相似文献   

4.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方法: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37例37眼,行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12mo,观察术后眼压、前房反应及疼痛程度和并发症等。结果:术前平均眼压52.34mmHg,术后1,3d;1wk;1,3,12mo平均眼压分别为17.30±9.35,17.98±7.69,17.38±5.31,17.22±3.82,16.45±4.82,16.76±4.52mmHg,与手术前平均眼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反应较轻,疼痛缓解明显,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相似文献   

5.
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相关因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术前眼压及手术方式的关系;分析与术后结膜伤121渗漏、滤过过强及脉络膜脱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各类型青光眼的抗青光眼手术236例(278眼)术后发生浅前房的情况。结果发生浅前房49眼(17.63%)。术前眼压≤21mmHg者183眼中发生浅前房17眼(9.29%),术前眼压22—35mmHg者57眼发生浅前房15眼(26.32%),术前眼压≥35mmHg者38眼巾发生浅前房17眼(44.74%)。小梁切除术185眼中术后发生浅前房26眼(14.54%),巩膜咬切术93眼中浅前房23眼(24.73%)。术后结膜渗漏9眼(18.37%),滤过过强20眼(36.73%),脉络膜脱离5眼(10.20%),另有原因不明者15眼。结论抗青光眼术后浅前房与多种因素有关。(1)术前眼压控制正常者,发生率低;(2)小梁切除较巩膜咬切术发生率低;(3)以滤过过强性者为最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8月~2006年1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粘弹剂的效果。方法将我院开展的40例(40只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20只眼为试验组,另外20只眼为对照组,试验组在术中使用1%Healon,对照组不用,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等情况。结果试验组在术后浅前房的防治、术后眼压控制及远期功能滤过泡形成中、手术成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使用粘弹剂能有效防止术后浅前房,有利于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53例(5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施行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0.33 mg/mL及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过泡及眼前段反应等,随访6~12个月.结果 53例术后第1周眼压(10.36±2.53)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眼压(47.89±6.74)mmHg明显降低;随访时47例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18.41±2.16)mmHg(88.68%);5例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 mmHg;1例手术失败.47例结膜滤过泡弥散隆起,6例较扁平.术中有4例前房少量积血.术后浅前房2例,无前房继发性积血或眼球萎缩等.结论 睫状体及周边视网膜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经随访证明能有效降低眼压,痛苦小,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房注BSS和粘弹剂预防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组28例(31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手术结束时前房注BSS形成正常前房。对照组28例(34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手术结束时前房注粘弹剂形成正常前房。结果:观察组术后浅前房3只眼,占9.7%;对照组术后浅前房3只眼,占8.8%。卡方检验,P>0.0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术后无高眼压,对照组术后5只眼高眼压,卡方检验,P<0.0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光眼小梁切除结束时,前房注BSS和粘弹剂,均能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效果相近;但前房注BSS方法安全,不需特殊材料。  相似文献   

10.
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取30例(30只眼)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行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拆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术后早期,术眼眼压≥15mmHg和滤过泡扁平,拆除可拆缝线.术后观察眼压、滤过泡、并发症.随访12~48个月.结果 术前平均眼压(26.1±3.2)mmHg,最后一次随访时平均眼压(18.2 4±2.1)mmHg,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17只眼眼压<21mmHg,眼压控制成功率为56.7%.6只眼眼压>21mmHg,经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眼压<21mmHg.17只眼术后有Ⅰ型或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4只眼(13.3%)在一周内有Ⅰ度浅前房,未经处理,自行恢复.术后12只眼(40.0%)有前房积血,10只眼前房积血在术后7d内吸收.2只眼在术后15d内吸收.无其他并发症.结论 改良小梁切除术能有效控制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眼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地Ⅱ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降眼压方法.  相似文献   

11.
Bevacizumab辅助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方法 对19例19只眼药物不能控制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用角膜缘后4mm玻璃体腔注射Bevacizumab 0.05ml/1.25 mg,治疗后7d进行小梁联合玻璃体切除.结果 平均随访6月.19只眼视0力保持稳定或稍有增进.接受注药后3d虹膜表面、房角新生血管消失1 1只眼,5~7d完全消失8只眼.角膜水肿5只眼消失,14只眼较前减轻.Bevacizumab注射前平均眼压56.00 mmHg,注射后7d平均眼压41.52 mmHg,显著低于注射前水平(P<0.001).小梁切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后7d,14d,1月,3月,6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3.32 mmHg,15.63 mmHg,19.26 mmHg,19.53 mmHg和19.74 mmHg,均显著低于注射后7d水平(P<0.001).术后眼压控制完全成功16只眼,部分成功2只眼.眼压未控制1只眼.所有患者眼痛、头痛症状缓解.结论 Bevacizuma玻璃体腔注射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治疗过程中有积极的辅助作用,能够减少术中术后治疗过程中眼内出血的风险,为手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创建-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3例(23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术后给予视网膜光凝或虹膜根部新生血管直接光凝。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8月。结果 出院时眼压:5~21mmHg者21眼(91.3%),小于5mmHg者2眼(8.7%)。全部形成功能型滤过泡,2眼视力下降,6眼视力提高。随访眼压:5~21mmHg者19眼(82.6%),其中5眼须局部滴用降低眼压药物。小于5mmHg者1眼(4.3%),3眼眼压升高(13.0%)。术后早期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39.1%)和浅前房(47.8%),后期主要有滤过区巩膜葡萄肿(30.4%)。结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需要手术、激光、药物等综合治疗,大节段小梁切除术是疗效较好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文利 《眼科新进展》2002,22(4):267-268
目的 探讨睫状体冷冻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2眼不同原因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取该术式 ,以降低眼压 ,解除症状 ,术后随访 3~ 36个月。结果 术后各眼视力基本保持不变 ;眼压控制在 6 .46~ 2 0 .5 5 m m Hg(1k Pa=7.5 mm Hg)者 12眼(5 4.5 % ) ;2 0 .5 5~ 2 8.0 1mm Hg者 5眼 (2 2 .7% )配合眼球按摩后眼压下降 ;眼压 >2 8.0 1mm Hg者 4眼 (18.2 % ) ;<6 .46 mm Hg者 1例 ,术后 1a眼球萎缩。眼部刺激症状消失或减轻者 19眼 (86 .3% ) ,不能缓解者 3眼 (13.6 % ) ,于术后 2~ 6个月行眼球摘除术。虹膜表面及瞳孔缘新生血管均减少 ,13眼 (5 9% )术后 0 .5 a冷冻区域新生血管消失。结论 对于较晚期视功能差 ,眼部不适症状明显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采用本术式可有效控制眼压 ,缓解症状 ,减少眼球摘除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对 11例 15眼确诊为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 ,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 ,术中为预防虹膜根部切除时发生出血应用肾上腺素。结果 随访观察 1~ 8个月 ,平均 5 .7个月 ,2例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8例保持不变 ,1例下降。 7例 11眼术后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 ,其成功率 6 3.6 4 % .术后 2个月虹膜新生血管全部消退者 2例 ;5例虹膜表面新生血管变淡或大部分消退 ,其余无明显改变。 1例 1眼术中前房出血 ,术后 7d自行吸收 ,4例 4眼术后眼压需药物控制。结论 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和巩膜可调缝线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中早期新生血管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中早期新生血管青光眼31例31眼,术中全视网膜光凝。结果:患者31眼,术前眼压41.1±6.2mmHg,术后观察3~25(平均9.8)mo,眼压22.6±6.9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25例眼压控制正常,眼压19.8±2.4mmHg,6例眼压34±8.2mmHg,其中3例局部药物治疗眼压控制正常,2例行二次手术,玻璃体腔青光眼阀植入术后,眼压控制满意,1例无效,患眼无光感,疼痛,行眼内容摘除术。20眼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5例视力不变,5例视力下降,1例无光感。30例虹膜面新生血管绝大部分或完全消退,角膜透明,前房无积血,所有病例眼部疼痛消失或明显缓解。结论:前部视网膜冷凝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可消退虹膜面的新生血管,有利于术后眼压的控制,恢复部分视力,为中早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杨胜甫  贾烨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241-2243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 PRP)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中期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5-01/2017-03间收治的21例2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病例的临床资料,治疗上均先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注射,后行5-氟尿嘧啶联合下的小梁切除术及术后行全视网膜光凝。随访6mo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眼内压(intraocular pressure,IOP)、视力、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术后的并发症等。

结果:患者随访至少6mo。21例患者术后眼压均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53.17±10.52mmHg,术后6mo复查平均眼压为18.50±3.51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视力均有一定程度提高。3眼出现前房出血及玻璃体出血情况,予保守治疗后消退。患者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明显消退。

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中期疗效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2013-01/2015-08我院眼科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50例50眼,单因素变量和多因素变量分析影响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 C 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手术术后效果的因素。
  结果:单因素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50岁、术前眼压≥45mmHg 及术后发生前房出血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既往白内障手术史及术前全视网膜光凝史不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变量分析,患者年龄<50岁及术后发生前房出血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而术前眼压≥45mmHg 不是治疗失败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年龄<50岁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应慎重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对于高危患者,应该加强监护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综合手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2010-10/2013-10期间在我院住院的39例39眼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使用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出院后随访6~12 mo。39例术后第1 wk眼压(12.94±2.33mmHg)较术前眼压(57.31±6.72mmHg)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随访12 mo时35例不用降眼压药物眼压为17.25±2.24mmHg,4例用1~2种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1 mmHg。39例虹膜及房角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34例结膜滤过泡弥散隆起,5例较扁平。术后无浅前房或眼球萎缩。结论:视网膜及睫状体冷凝联合小梁切除术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能有效降低眼压,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为一种较安全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32例(32眼),均采用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一般疗效、视力、眼压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32眼中手术完全成功28眼,条件成功2眼,失败2眼,手术成功率为93.8%。术后25眼视力有所提高,2眼丧失视力,其余患者保持术前视力,未有明显变化。28眼眼压在正常范围内波动;2眼眼压在术后3个月、4个月时升高,给予抗青光眼药物治疗后眼压得以控制;2眼眼压高于30mmHg(1kPa=7.5mmHg),二次手术后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前房积血、浅前房、前部葡萄膜炎、玻璃体出血等。结论前部视网膜、睫状体冷凝联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术后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玻璃体抽液术治疗术中有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的疗效。 方法:青光眼患者19例 20眼术中从角膜穿刺口注水恢复前房检查巩膜瓣渗漏情况时,表现为前房浅眼压高的患者,予以玻璃体穿刺抽液、前房注黏弹剂的方法治疗。 结果:患者19例术后无1例浅前房,出院眼压为5~22.5(平均10.4)mmHg,视力较术前提高者5例6眼,下降者9例9眼,3例3眼有玻璃体出血。 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出现恶性青光眼倾向患者常为伴有睫状体前位晶状体前移的闭角型青光眼,术中联合玻璃体抽液术,可有效预防术后恶性青光眼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