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珠海市流行性出血热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鼠种构成以及携带HV的宿主。方法 捕捉老鼠,登记分类后解剖,取鼠肺以及血液,进行EHF肺抗原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 1995年和2001年捕获的鼠种都以褐家鼠为主,1995年调查鼠类带毒率为2.99%,抗体阳性率5.2%,2001年调查鼠带毒率为1.36%;鼠类EHF抗体阳性率为13.95%。结论 珠海市主要鼠种是褐家鼠,10年来鼠种构成以及鼠抗原抗体阳性率无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贵州省三种不同情况EHF疫区鼠类连续两年逐月自然监测结果。通过37012夹夜的捕鼠调查,进一步查明各疫区鼠类传染源种类、密度、带病毒率的季节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布。为灭鼠防病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乐清市1986年首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报告之后,为制订该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我们对本市EHF自然疫源地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确证了韶关市存在流行性出血热自然性疫源地。1986年10月市区发现首例EHF病人,疫点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为1.85%,鼠类自然携带EHF抗原阳性率为4.5%,褐家鼠是疫源地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和掌握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年来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数据,对疫区分布及其流行强度进行分析。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布夹,对捕获的宿主动物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中的抗原,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并测序,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分型。结果1990~2009年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86例,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总体上发病水平较低,以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多见,近年来城市发病例数有增多趋势。2006~2008年共监测捕获啮齿动物18种共1 984只,褐家鼠为优势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75%;宿主动物肺组织抗原阳性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结论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多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从褐家鼠肺组织标本可检测出Ⅱ型病毒,疫区类型以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为主;广西EHF发病水平较低,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为高发地区,近年城市发病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和掌握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年来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病数据,对疫区分布及其流行强度进行分析。用夹夜法在室内及室外布夹,对捕获的宿主动物无菌取血清及肺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汉坦病毒抗体及肺组织中的抗原,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并测序,将扩增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病毒序列进行比对分型。结果1990~2009年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累计报告病例数为286例,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总体上发病水平较低,以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多见,近年来城市发病例数有增多趋势。2006~2008年共监测捕获啮齿动物18种共1 984只,褐家鼠为优势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总抗体阳性率为14.75%;宿主动物肺组织抗原阳性6份,经核酸检测和测序证实为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结论广西流行性出血热的宿主动物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多种宿主动物感染汉坦病毒,从褐家鼠肺组织标本可检测出Ⅱ型病毒,疫区类型以Ⅱ型病毒(汉城型汉坦病毒)为主;广西EHF发病水平较低,以男性农村青壮年多发,邻近湖南省的桂北局部地区为高发地区,近年城市发病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8.
迄今国内外对流行性出血热(EHF)自然疫源地地理景观流行病学研究报告尚少,其它疾病如鼠疫这方面研究的虽较多,但基本仍处于假说阶段。本文从地理景观角度研究分析EHF流行情况,其目的是探索不同地理景观情况下本病存在和流行的主要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为此,我们从1988年以来开展了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9.
2011年3月2日,荣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虎山镇发生1例流行性出血热病例,荣成市CDC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处理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了解、掌握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的密度构成与种群分布;方法:夹日法,村内、村外同时布夹,每次布夹不应少于2昼夜;结果:村内密度为20.16%,村外密度为10.21%,村内鼠种较村外丰富,黑线姬鼠为优秀种,褐冢鼠、小家鼠、大仓鼠为常见种;结论:防制流行性出血热发生的最佳灭鼠时机应在每年的3月和10月进行。  相似文献   

11.
蔡正华  陈志军  杨海 《职业与健康》2006,22(13):1003-1004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流行性出血热(EHF)疫源地类型,为减少发病、控制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人间疫情、野外及居民区环境进行EHF的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带毒率、病毒抗原型别及人群免疫水平等进行调查。结果①常年均可发病,每年10月至来年的1月病例最为集中,11月为高峰期。发病以农民、学生等为主,年龄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②鼠间监测:鼠平均密度2.16%,野外、室内分别以黑线姬鼠和揭家鼠为优势鼠种。鼠血清EHF抗体阳性率7.10%,未检出EHF抗原。黑线姬鼠密度为0.64%(46/7200),血清阳性率17.39%;褐家鼠密度为0.67%(48/7200),血清阳性率6.25%。提示鼠间有EHF发生,灭鼠是防治出血热的关键措施。结论结合流行特征、鼠密度、鼠带毒指数、EHF发病情况等,西安地区EHF疫区存在姬鼠型、混合型,防治出血热应采取以灭鼠防鼠、疫苗接种等综合措施,才能有效地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长江涪陵段流行性出血热疫区类型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从疫区9种4440只鼠类中,检出186只鼠类携带EHF病毒,平均带病毒率4.19%。从黑线姬鼠、褐家鼠、小泡巨鼠肺分离出5株EHF病毒。  相似文献   

13.
<正>1998年齐齐哈尔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为了解灾后生态环境的改变对自然疫源地迁移的影响,为制定灾后流行性出血热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洪涝灾害地区、洪涝边缘地区和非灾区的流行性出血热宿主动物密度、种类构成、鼠类带毒率、鼠感染率及人群发病情况等进行了动态观察,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HI方法对混合型EHF疫区病例血清型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表明混合型疫区中随着地理环境不同,EHF患者感染的血清型别有明显差异,且有显著的季节、人群分布特征,揭示了绍兴市两型出血热的流行规律,为EHF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17.
丹阳湖农场是1966年冬季围湖造田而成的一座大型农场,至1981年共发生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296例,死亡8人,EHF发病率最高达8.90‰(1968)。经过长期坚持以大面积药物灭鼠为主的综合防制,农场EHF疫源地得到有效控制,自1982年至今15年未再发生EHF。  相似文献   

18.
我县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居高不下,为查清鼠的种类与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关系,更好地开展除害灭病和掌握本地区鼠的种属、分布、消长情况,在全县各地进行了鼠种类、密度调查监测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在广州黄埔港开展流行性出血热(EHF)的调查情况。在黄埔港捕鼠检查,鼠肺 EHF 抗原检测,带毒率为7.92%,褐家鼠为9.2%;鼠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8.22%,褐家鼠为9.1%;黄埔港的鼠类 EHF 总感染率为12.87%,褐家鼠的总感染率为14.7%。港区人群血清 EHF 抗体检测,阳性率1.94%(4/206)。黄埔港在1984年和1987年均发现有散发病例,为此,可以认为黄埔港已存在 EHF 自然疫源地,褐家鼠是本港 EHF 的主要传染源。鉴于黄埔港鼠类密度高(1.26%),有必要加强防鼠灭鼠工作,防止本病在黄埔港流行。  相似文献   

20.
流行性出血热疫区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严重威胁着疫区人民健康。为开展疫区人群免疫接种与科学灭鼠工作,我们在传染病控制工作中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并取得了较好的预期效果,疫区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将疫区健康教育干预前后结果评价分析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 选择历年均有发病的流行性出血热疫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照实验。疫区为金华县原周村乡高儒村等5个村,干预对象为5个村所有人群。1·2 调查方法 培训调查员深入到疫区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调查。干预前、后问卷采用相同内容,不记名以询问方式调查记录,并进行复核验收。问卷设题10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