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永久心脏起搏器中DDD型安置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DD型心脏起搏器是一种对心房和心室双腔起搏,双腔感知,具有触发和抑制双功能的最完善的起搏器,也称房室全能型起搏器。它基本上符合人体心脏正常的生理传导程序,按先心房后心室顺序起搏,激动心房和心室,引起一个心动周期。但价格较贵。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DDD  相似文献   

2.
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是一项成熟的技术。目前的起搏器可以感知到心脏本身的节律 ,然后自动调整参数 ,并参加设置发放刺激脉冲来弥补心脏节律方面的异常 ,或提高心脏收缩的频率 ,或恢复正常的心脏房室激动顺序。常见的起搏器分为三腔、双腔及单腔三种类型 ,三腔起搏器是在后两者基础上用于非心动过缓的特殊起搏器类型。单腔起搏器根据起搏导线所在部位分为单心室或单心房起搏器。双腔起搏方式及单心房起搏方式为生理性起搏方式 ,它可以模拟正常的心脏激动顺序来刺激心脏收缩 ,不仅可以获得良好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而且血栓、房颤的发生率较…  相似文献   

3.
崔俊玉 《临床误诊误治》2003,16(5):333-335,F003
3 2 双腔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的起搏与感知活动涉及心房与心室两个心腔 ,需在心房和心室内各放一电极导线。心房电极导线常用J型电极置于右心耳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心房的任何部位 ,还可用冠状窦电极置于冠状窦内。心室电极常经静脉置于右室尖部 ,也可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右室流出道或其他部位 ,还可经冠状窦将电极置于左室后侧壁的静脉内 ,需开胸置于心室外膜者已极少。常用的双腔起搏器包括VAT、VDD、DOO、DVI、DDI、DDD等几种 ,它们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3 2 1 心房同步型心室起搏器 (VAT) VAT相当于VAT +VOO的功…  相似文献   

4.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5.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心房及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心肌,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到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的搏动。常用于心脏起搏传导功能发生暂时性或永久性障碍而不能正常搏动的病人。我科自1989年12月至1992年1月,共行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45例,其中首次植入29例,占64%,更换植入16例,占36%。植入指征:病窦综合征(sss)22例。占49,<,Ⅲ°房室传导阻滞23例,占51%。起搏类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vvI)39例,双腔程控多功能起搏器(DDD)3例,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AAI)1例。术后评价:成功43例,成功率96%。另外2例,其中1例因上腔静脉畸形,电极导管不易插入右心室,而迫使手术终止,转外院行心外膜电极起搏器植入术。另1例因术中电极导管插入不畅病人出现休克而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7.
VVI 型(心室起搏,心室感知、抑制型)起搏器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起搏器,本文特别参照VVI 型起搏器解释起搏器功能异常时的心电图原理。分别检查超搏器的四个方面:电池状态、起搏(刺激)功能分折、感知(抑制)功能分析和控制电路功能分析。电池功能许多起搏器加入了电池状态指示电路,通常采取逐步增加输出脉冲宽度和/或逐渐增加R—R 间距的方式。这一般是以10%的顺序增加(电池寿命的起始和终结之间),以至有必要精确测量脉冲宽度和起搏R—R 间距。虽然可以用高速示波器观察起搏器脉冲的轨迹,但一般用专门的数字分析器测量脉冲宽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心房纤颤发生的原因,观察起搏器各项参数的优化对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2004-05~2005-03收治的18例病窦慢快综合征患者,均植入M edtron ic SD 303双腔起搏器,分别在术后3、6个月随访2次,通过起搏器参数的优化观察术后3个月及6个月房颤负荷以及模式转换次数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8例房颤消失,10例仍有阵发性房颤,房颤负荷(43.2±17.5)m in,模式转换次数(212±26)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为(73.3±13.7)%、(84.3±15.2)%,改变起搏器参数(降低最低起搏频率,延长起搏及感知的房室传导时间,缩短PVARP)后3个月(术后6个月)。房颤负荷明显减低至(13.6±11.2)m in,模式转换次数降至(94±17)次。心房及心室的起搏比例分别降低为(31.8±16.3)%、(47.2±15.5)%。结论:房室顺序起搏可抑制房颤的发生,但过多的心房及心室起搏可诱发房颤,通过优化起搏器参数减少起搏比例可预防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心房起搏心房感知抑制型起搏器(AAI),其特点是电极置于心房,刺激心房起搏,又能感知心房的自身激动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适合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病人.由于它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属于生理性起搏.故近年来已日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自1989年~1990年10月我院成功地对7例SSS患者安置了AAI起搏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男4例,女3列,年龄52~67岁,平均57岁,7例患者经临床、电生理检查均符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诊断,均有不同程度黑朦或晕厥等症状,病程平均6.1年.2例有阵发性心房纤颤史,电生理检查房室传导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理想化的房-室顺序型永久性起搏器技术仍旧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理性起搏需要有一种合适的心脏房室收缩顺序和符合生理性的心率。今天75%的起搏器属于双室起搏器,85%的起搏器有心率反应能力。 起搏器的作用机制 起搏是一个程序化过程。如果病人自身心率低于 60次/dn,而且缺乏内源性电活动时起搏器开始起搏。如果心房或心室有内源性电活动时起搏即被抑制。起搏包括有感知和起搏两个过程。在心脏输出量一定时维持起搏的主要机制与心率有关,但是,心输出量与起搏作用无关,并不能根据起搏器来测定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