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正常动物体内的2-18F-氟丙酸分布情况,为动物肿瘤显像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C57BL/J正常小鼠尾静脉注射(3.7~7.4)MBq经辛醇-水分布系数测定的2-18F-氟丙酸,注射后45、120min测量心、肝、脾、肺、肾、血液、大脑、肌肉、骨骼、膀胱、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直肠的放射性计数,推算各器官组织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ID/g)。并在同一时间点进行microPET显像。结果 尾静脉注射2-18F-氟丙酸后45min,放射性主要分布于盲肠和结直肠、高于血液、心脏、膀胱、肺、肝脏、脾、骨骼、十二指肠空肠、大脑、肾、肌肉、回肠、胃。120min后,各脏器放射性分布下降,盲肠和结直肠摄取仍然较高。结论 尾静脉注射2-18F-氟丙酸后其在盲肠的摄取较高,肾脏的摄取较低。  相似文献   

2.
郭佳  陈跃 《四川医学》2011,32(2):258-260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e 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7例乳腺包块的女性患者,PET/CT全身显像行鉴别诊断和分期。PET/CT结果由手术病理证实。结果病理证实15例为乳腺癌,12例为良性包块。15例中PET/CT诊断阳性14例,漏诊1例,其它影像学方法(CT、乳腺钼靶、超声)诊断11例;12例中PET/CT诊断阴性10例,误诊2例,其它影像学方法诊断阴性7例。PET/CT在诊断乳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4/15(93.3%)、10/12(83.3%)、24/27(88.8%)、14/16(87.5%)、10/11(90.1%)。病理证实15例乳腺癌中的12例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18F-FDGPET/CT诊断阳性10例,假阴性2例。结论 18F-FDGPET/CT显像是鉴别诊断乳腺癌的较准确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乳腺癌治疗后随访的价值.方法 40例乳腺癌治疗后患者均行PET/CT与CT全身显像,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标准摄取值,SUV)判断PET/CT结果,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40例患者中,PET/CT显像结果阴性8例,局部复发3例,4肺转移例,肺炎1例,胸膜及胸壁转移3例,多发骨转移6例,肝脏转移4例,脐周软组织转移1例,双侧腋窝、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3例(共发现4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检查结果:阴性13例,局部复发2例,肺转移5例,胸膜及胸壁转移2例,多发骨转移3例,肝脏转移2例,双侧腋窝、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窝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13例(共发现28个转移的淋巴结).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乳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和(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显像剂2-18 F-氟丙酸(18 F-FPA)的合成及对荷前列腺癌裸鼠的显像价值.方法 利用CFN-multi-200型多功能药物合成模块自动化合成18 F-FPA,进行质量控制.建立荷PC3前列腺癌裸鼠(16只)和荷22RV1前列腺癌裸鼠(4只)模型,分别进行18 F-FPA显像,并与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和11 C-胆碱显像进行对比,评价18F-FPA对前列腺癌的显像价值.将荷PC3前列腺癌裸鼠分为4组进行生物分布测定,计算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和肿瘤与非肿瘤比值.结果 18F-FPA的合成过程约40 min,产率为(38±2)%(未经时间校正),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7%,体外稳定性良好.注射18F-FPA后显像,两种荷瘤裸鼠肿瘤均显影清晰,而18 F-FDG和11C-胆碱显像肿瘤仅轻微摄取.荷PC3前列腺癌裸鼠的肿瘤在注射18F-FPA后0.5、1.0、2.0和4.0h的生物分布分别为(6.91±0.72)、(6.99±0.55)、(7.17±0.25)和(6.49士0.74)%ID/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8 F-FPA合成简单,对荷前列腺癌裸鼠有较好的显像效果,有望用于临床前列腺癌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双示踪剂18F-NaF/18F-FDG同时显像模式,探讨双示踪剂18F-NaF/18F-FDG PET/CT同时显像模式在荷骨肉瘤小鼠模型中的初步应用.方法 首先建立荷骨肉瘤裸鼠模型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即18F-NaF组、18F-FDG组、18F-NaF/18F-FDG双示踪剂组.分别于注射18F-NaF、18F-FDG及18F-NaF/18F-FDG 60 min后行PET/CT显像,双示踪剂组90 min后延迟显像.通过感兴趣区技术,测量肿瘤SUVmax以及T/M值.结果 18F-NaF/18F-FDG双示踪剂摄取和本底清除示踪剂速度较快.60 min及90 min时肿瘤SUVmax分别为4.63±0.65和3.35±0.53,T/M比值分别4.89和4.29.骨肉瘤对双示踪剂18F-NaF/18F-FDG摄取较18F-NaF或18F-FDG单一示踪剂摄取及T/M值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示踪剂18F-NaF/18F-FDG PET/CT同时显像模式在骨肉瘤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反映了骨肉瘤组织的病理生理,对于骨肉瘤的诊断、分期、恶性度判断及治疗监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与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 用PET/CT显像对53例肺癌治疗后的患者(28例手术治疗 化疗,11例单纯化疗,4例化疗 放射治疗,10例手术治疗)进行疗效随访,随访时间为治疗后0.5~10年.所有患者均行PET/CT和CT检查,并将PET/CT结果与同期的CT结果进行双盲比较.结果 53例患者中,有15例PET/CT显像结果阴性,CT检查亦阴性.有12例PET/CT提示原发肿瘤病灶区复发,表现为阳性显像,SUVmax 3.5~8.3,CT提示2例.PET/CT提示19例双侧肺门、纵隔、锁骨上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共发现80个转移的淋巴结,CT提示12例,共发现25个转移的淋巴结.PET/CT提示肾上腺转移6例,CT提示2例.PET/CT提示骨转移13例,CT提示5例.PET/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1例.CT提示肺内转移2例,肝脏转移灶未发现.其他:如胸膜、膈肌、腹腔软组织及颅脑转移7例,而CT提示4例.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在肺癌治疗后病灶的复发或转移的监测优于CT.  相似文献   

7.
赵军  林祥通  管一晖  左传涛  华逢春 《上海医学》2002,25(10):610-611,I002
目的 对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评价其在探测乳腺癌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经治疗后临床疑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均进行FDG PET全身显像,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判断结果(标准摄取值,SUV)。分别对每例患者及其病灶进行分析,比较FDG PE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病灶检出率的不同。结果 30例患者中,12例PET检查未见异常,18例可见局部复发和/或转移。1例骨转移患者PET为阳性。FDG PET检测灵敏度为97.4%,仙影像学检查灵敏度为73.7%。在122个肿瘤转移灶中,PET检出116个(95%),常规影像学检查检出84个(69%),FDG PET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P<0.001)。结论 FDG PET全身显像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或转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骨肉瘤诊断中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在2005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本院就诊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原发性骨肉瘤患者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采用感兴趣区( ROI)技术计算肿瘤病灶的SUVmax,同时分析同机CT扫描图像的影像学特点,着重研究肿瘤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特点.结果:10例原发性骨肉瘤患者的原发病灶均位于干骺端,其中位于股骨下端6例,肱骨上端2例,股骨颈和胫骨上段各1例,1例发现有“跳跃性转移灶”.同机CT影像表现为骨质破坏、肿瘤骨、骨膜反应或骨膜三角和软组织肿块.其中,肿瘤骨对18F-FDG呈低摄取,而非癌骨区或软组织肿块对18F-FDG摄取明显增高.“跳跃性转移灶”呈明显18F-FDG高摄取.结论:18F-FDG PET/CT实现了对原发性骨肉瘤解剖结构改变和代谢变化的优势互补,对骨肉瘤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x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显像目前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和疗效评价,但某些炎症细胞和肉芽肿组织亦可摄取18F-FDG呈假阳性,以致错误诊断。反映细胞增殖的示踪剂18氟-氟胸腺嘧啶(18F-flu-orothymidine,18F-FLT)可以弥补18F-FDG的不足。文中综述18F-FDG、18F-FLT双示踪剂在肿瘤显像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胆囊癌的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特征,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25例疑似胆囊癌患者的18F-FDG PET/CT表现,对显像结果采用半定量和目测法分析,分别与单纯PET、CT、病理检查及临床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25例胆囊疾患中恶性肿瘤21例(其中原发胆囊癌19例,胆囊癌术后复发2例),良性病变4例;胆囊床受侵及肝内转移14例、十二指肠受侵2例、骨骼等远处转移3例、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7例;PET/CT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5%、准确性为92%。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并可准确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横纹肌肉瘤(RMS)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PET/CT表现,提高对RMS的认识及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2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1例经病理证实的RM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表现,比较不同病理分型RMS、成人与儿童RMS的肿瘤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肿瘤/肝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比值(TLR)。结果 41例患者中,胚胎型21例,腺泡型10例,梭形细胞型3例,多形型1例,类型不明6例。胚胎型RMS和其他病理类型RMS SUVmax分别为9.34±4.64与10.93±5.12,TLR分别为4.18±1.98与4.38±1.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RMS和成人RMS SUVmax分别为9.22±4.35与10.41±5.43,TLR分别为4.46±1.67与3.96±2.3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型及其他病理类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阐明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CNSL、19例胶质瘤和2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 影像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3种疾病的半定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比较。结果:PCNSL 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结节状、团块状、束带状异常放射性摄取浓聚,病灶内示踪剂摄取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但水肿少见。胶质瘤18F-FDG PET/CT显像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取决于其病理类型,一般低级别胶质瘤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减低,SUVmax为2.2~4.3;高级别胶质瘤FDG摄取增高,SUVmax为9.3~17.2;病灶内示踪剂摄取欠均匀,且瘤周水肿范围较严重。典型脑转移瘤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周伴大片状水肿。PCNSL患者的SUVmax高于脑转移瘤患者(P<0.05),PCNSL与胶质瘤患者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SL 患者18F-FDG PET/CT 显像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男性,39岁,4年余前因全身多发皮疹于当地医院就诊,予以甲氨蝶呤、阿维A、干扰素等治疗,查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G/E=1.96,可见异型淋巴细胞。皮肤组织活检:左下肢皮肤组织,非霍奇金淋巴瘤,结合病史,符合蕈样肉芽肿,躯干皮肤过度角化,表皮分化良好。后予以加用沙利度胺、西达苯胺治疗,病情控制尚可。后全身皮疹再次加重,病情缓解不明显,皮疹增多,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行活检免疫组化提示CD7表达,有CAR-T细胞治疗指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括号内为正常参考范围):白细胞3.91(3.5-9.0)G/L、  相似文献   

14.
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ET/CT全身显像在恶性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测定标准摄取值,SUV)对经PET/CT全身显像的63例恶性肿瘤进行分析,观察恶性肿瘤病灶的影像学特点,并将PET和CT各自的观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PET与CT共同观察到恶性肿瘤51例(80.9%);PET单独观察到9例(14.2%);CT单独观察到3例(4.8%).CT观察到良性病灶24例30处(38.1%).恶性病灶表现为18F-脱氧葡萄糖(18F-FDG)代谢明显增高的斑点状或团块状类圆形浓集影,平均SUV值为(5.35±1.34);良性病灶平均SUV值为(2.02±0.59)(P<0.05).3例CT单独发现的恶性肿瘤病灶无明显放射性摄取增高表现.CT能对恶性病灶的部位、形态和病理学特征,以及对肿瘤周围重要结构的侵犯清晰显示.结论 PET/CT对原发性恶性肿瘤和转移病灶的探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的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征,探讨PET-CT在脂肪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脂肪肉瘤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分析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的PET-CT表现,比较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FDG代谢程度的差异及代谢的均匀性。结果: 高分化型脂肪肉瘤以脂肪密度为主,均为单发,内有絮状间隔和(或)不规则形软组织团片影伴轻度代谢;黏液样脂肪肉瘤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单发或多发,代谢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增高;去分化型脂肪肉瘤为软组织密度影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代谢不均匀,软组织成分代谢增高明显,常伴有大片片状坏死区;混合型脂肪肉瘤为高分化型与去分化型的混合类型,多发病灶,两种类型的影像表现均有。局部脂肪浸润12例,其中1例复发性去分化型脂肪肉瘤患者发生肺转移,所有患者均无淋巴结转移。FNCCLE分级为G1、G2和G3级患者脂肪肉瘤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分别为3.00、5.67和1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G1与G3、G2与G3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 不同病理亚型脂肪肉瘤患者的PET-CT表现不同,术前PET-CT检查能明确肿瘤侵犯范围、有无转移情况,有利于初步判断脂肪肉瘤的病理亚型和评估组织学分级,有助于手术计划的制订,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白丽  苏雪娟  陈体 《海南医学》2024,(5):713-718
目的 分析定量CT (QCT)身体组分、18F-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18F-FDG PET-CT)对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NAC)治疗早期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效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于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手术联合NAC治疗的82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纳入研究,在NAC前和化疗1、3个周期后检测记录QCT参数[L1、L2水平的皮下脂肪面积(SFA)、内脏脂肪面积(VFA)、骨密度(BMD)、L3水平的椎旁肌肉面积(TMA)]、18F-FDG PET/CT显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NAC结束后进行手术,随访12个月(失访2例),依据有无复发转移分为预后良好组43例和预后不良组37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的QCT参数、18F-FDG PET/CT显像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获取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其对早期乳腺癌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的PET/CT表现,探讨其在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方法 19例经骨髓穿刺活检证实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均行全身PET/CT检查,分析影像形态、功能代谢的特点,并测量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结果 19例患者均表现为全身多发骨病变。CT共检出病灶221处(占全部骨骼病变的85.3%),表现为穿凿样、皂泡样溶骨改变,以中轴骨受累为主,一般位于骨髓腔内,较少形成软组织肿块及髓外侵犯。PET检查198处阳性病灶(76.4%),表现为全身多灶性18F-FDG摄取增高,SUVmean为3.1±1.4(范围1.3-7.4)。PET所示病灶大部分与CT匹配,少数病灶不匹配。PET/CT表现出一定特征,大致可分为:①部分病例中CT表现为多发骨质破坏,而PET累及的不均匀性代谢增高区与之不完全相符。②部分病灶CT未见明确骨质破坏,PET表现为代谢异常增高。③少数病灶CT示骨质破坏并局部软组织肿块形成时,PET显示代谢显著增高,且与CT基本相当。本组有2例常规骨穿阴性的患者在PET/CT引导下活检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结论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其引导下穿刺活检有利于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尤其在常规骨穿假阴性病例中。  相似文献   

18.
18F-双脱氧葡萄糖全身PET显像寻找肿瘤原发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应用18F-双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探讨其影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18F-FDG PET显像于39例疑诊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患者,并与临床随诊、组织活检、手术病理和其他影像临床资料对照. 采用18F-FDG PET全身显像,依据影像目测法和标准化摄取值(SUV)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39例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瘤患者中,18F-FDG PET 显像发现可疑肿瘤原发灶25例,位于肺脏者14例,肝脏者1例,胃1例,胰腺2例,结直肠3例,纵隔1例,鼻咽1例和肾1例. 其中24例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1例假阳性为肺结核. 18F-FDG PE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为61.5%(24/39). 另外,18F-FDG PET显像除检查出临床及其他影像学原先发现的转移灶外,还多检出转移灶37个. 14例PET显像未发现转移瘤原发灶者,经12 mo的观察随访6例死亡,死亡率43.0%(6/14);而24例PET显像确定原发灶者经过针对性治疗,死亡7例,死亡率29.0%(7/24). 结论:应用18F-FDG PET显像寻找转移瘤原发灶是一种简便、快速、无创、灵敏的方法,对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预后的改善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盛才 《广西医学》2011,33(2):224-227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指鼻咽黏膜上皮发生的癌肿,其恶性度高,发病部位隐蔽,特别是在咽隐窝和鼻咽顶部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因而难以早期发现,误诊误治率较高,可达12.2%[1].鼻咽癌发病率较高,占全部头颅恶性肿瘤的78.29%,男性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2.6 :1.高发年龄多在40~50岁,因颈部肿块而首诊者高达36.5%.鼻咽癌以低分化鳞癌居多,约占90%[2].鼻咽癌是我国南方常见的恶性肿瘤,广东、广西为高发区.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