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海南地区HBV基因分型与YMDD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平  肖芙蓉  贾杰  侯金林  王战会  邓立群 《肝脏》2007,12(4):319-320
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南地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发生YMDD变异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病例选择  相似文献   

2.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病毒YMDD的自然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慢性HBV感染患者外周血HBV YMDD自然变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引物特异性实时荧光PCR法检测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HBV YMDD变异情况,并对影响YMDD自然变异检出率的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根据不同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Fisher's确切概率法、t检验、秩和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在196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检出存在YMDD自然变异株感染者21例(10.70%),其中YVDD阳性20例,YIDD阳性例1变;变异毒株占总病毒株超过50%者1例,25%~500者5例,9%~25%者15例.B基因型HBV感染病例中YMDD变异株的检出率(20.00%,12/60)显著高于C基因型HBV感染病例(7.38%,9/122),χ~2=6.28,P<0.05.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DNA载量、疾病状态、病毒感染时间对YMDD自然变异株的检出率无显著影响. 结论 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中存在HBV YMDD自然变异;YMDD自然变异的发生率与患者性别、年龄、HBeAg状态,HBV DNA载量、疾病状态、感染时间无显著相关性.B基因型较C基因型HBV更易出现YMDD自然变异.  相似文献   

3.
拉米夫定耐药与HBV YMDD变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拉米夫定耐药与HBVYMDD变异之间关系。对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进行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YMDD耐药基因变异检测。 10 2例慢性乙型肝炎血清中 ,HBVDNA阴性 6 3例 (6 1 8% ) ,39例阳性 ,其中HBVYMDD变异 2 2例 ,变异率为 5 6 4 % ,并与用药时间长短有关 ,9- 17个月和 18- 30个月变异检出率分别为5 1 7%和 70 % ,HBVYMDD变异组ALT为 (5 9 94± 8 6 0 )U/L ,显著高于无HBVYMDD变异组的 (5 0 6 0± 6 12 )U/L。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BVYMDD变异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YMDD变异是HBV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基因芯片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核苷类似物拉米夫定(3TC)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P基因YMDD基序中的甲硫氨酸密码子(M)易突变为缬氨酸(V)或异亮氨酸(I),形成YMDD变异的两种氨基酸序列,即YVDD和YIDD。国内外研究发现[1,2],YMDD基序变异与拉米夫定耐药、肝炎复发有密切关系。我们采用HBV基因多态性芯片检测技术,对102例长期用拉米夫定治疗CHB患者血清进行了检测,进一步探讨YMDD变异与临床的关系。材料和方法一、临床资料102例为2002年7月~2002年12月就诊于我科门诊患者,服用拉米夫定(100mg/d)时间在9~30个月者,其中男70例,女32例,…  相似文献   

5.
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遵义地区HBV基因型以及拉米夫定治疗前后发生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及早进行拉米夫定疗效及耐药的预测. 方法 5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在口服拉米夫定前及治疗后3、6、12、18、24个月进行血清HBV DNA定量、乙型肝炎标志物、ALT、AST、总胆红素,白蛋白的检测.同时在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前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及YMDD变异株,治疗后HBV DNA定量下降又反弹升高,且血清HBV DNA>1×104拷贝/ml时,再次进行YMDD变异株检测.率的比较用卡方检验及确切概率法,两组均数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有序变量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遵义地区的HBV基因型由B、C及B+C基因型构成.拉米夫定治疗后18例检出YMDD变异株,用药1年和2年的变异率分别为15.1%和34.0%.HBV突变类型有rtL180M/M204V、rtL180M/M204I、rtM204I和rtL180M四种,其中C区rtM204V全部合并rtL180M突变(100%),C基因型中rtL180M/M204V联合突变及rtL180M/M204I联合突变明显高于B基因型(77.8%比25.0%及22.2%比12.5%);C基因型中未见点突变,而rtM204I、rtL180M的点突变仅见于B基因型.YMDD变异与未变异组性别、民族、乙型肝炎家族史及HBeAg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程≥2年组和年龄<35岁组变异率明显升高(X2值分别为4.707和5.853,P值均<0.05).不同HBV DNA滴度患者YMDD变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01,P>0.05),但HBV DNA<105拷贝/ml者未发现YMDD变异.结论 拉米夫定治疗后YMDD变异可能与HBV基因型及P基因突变类型有关,并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为了减少YMDD变异的发生,应选用病程短、HBV DNA水平较低、肝损害较重的患者进行拉米夫定治疗,有条件的应检测HBV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拉米夫定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o identif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YMDD mutation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before and after Iamivudine treatment in Zunyi region.Methods 53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HBV DNA,HBV markers,ALT,AST,TBil,albumin in the serum were examined at 0,3,6,12,18 and 24 months after lamivudine treatment.HBV genotype and YMDD mutation were determined by sequencing before lamivudine treatment.YMDD mutation was checked again if serum HBV DNA rebound to more than 1×104 copies/ml after the initial decrease.Results HBV genotype in Zunyi region iS constitute of B.C and B+C genotype.YMDD mutation occurred in 18 cases after lamivudine treatment.the rate of YMDD mutation was 15.1%,and 34.0% after 1 year and 2 years treatment.There are four types of mutation:nL180M/M204V,rtL180M/M2041,rtM204I,nL180M.rtM204V mutation in C gene was always acompanied by rtL180M mutation (100%). The rate of rtL180M/M204V mutation in genotype C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genotype B group (77.8% to 25.0%),the same was true for the rtL180M/M204I mutation (22.2% to 12.5%). There was no point mutation in genotype C group. The point mutation of rtM204I and rtL180M appeared only in genotype B group. Gender,nation,family history of hepatitis B and HBeAg were not associated with YMDD mutation (P > 0.05),while the mutation rat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disease course and severity of disease. YMDD mutation did not occure in patients with low HBV DNA level (<105 copies/ml). Conclusion YMDD mutation after lamivudine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HBV gnnotype and P gene mutation type,and prolonged treatment increases the the mutation rat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YMDD mutation,patients with shorter disease course,lower HBV DNA level,more serious liver damage should be treated with iamivudine.  相似文献   

7.
未经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检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被认为与拉米夫定治疗有关。为证实YMDD变异是由药物所致,还是因为其本身与野生株病毒共存,在药物作用下逐渐成为优势株,对未经治  相似文献   

8.
肖蕾  关玉娟  李粤平  杨湛 《肝脏》2008,13(3):202-204
目的调查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HBV前C基因区终止密码变异(A1896,PC)和基本核心启动子变异(BCP,T1762/A1764)对YMDD变异毒株复制活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法对197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耐药变异的患者进行HBV基因型、PC及BCP变异检测,并用实时荧光定量法对所有患者血清HBVDNA进行定量。结果197例YMDD变异株感染者中B基因型占51.8%,C基因型占48.2%;有61例(31.0%)发生PC变异,69例(35.0%)发生BCP变异;PC变异在B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基因型(X^2=8.433,P=0.004),而BCP变异在C基因型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X^2=16.83,P〈O.001);发生PC或BCP变异的HBV感染者,其血清中HBVDNA水平与野生株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BV前C基因区的PC或BCP变异与基因型具有相关性,但这两种变异对YMDD变异株感染者的血清病毒水平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与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拉米夫定是核苷类似物,对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复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主要抗病毒机制是抑制HBV多聚酶的逆转录酶活性,有效阻止病毒核酸的复制合成,但它不能清除病毒的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HBV多聚酶具有逆转录酶、DNA聚合酶、RNA酶H的活性,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HBV多聚酶有A到E共5个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对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率的影响。[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以加味小柴胡汤加拉米夫定、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治疗,分别观察其对乙肝病毒标志物的变化、肝功能以及对HBV-YMDD变异率的影响,观察期为1年。[结果]治疗组治疗后nBeng、HBeAb、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4.3%、42.8%、40.0%,对照组分别为26.7%、17.0%、13.3%,2组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肝功能恢复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6个月和12个月HBV-YMDD变异率分别为3.38%、10.17%,均较对照组(13.11%、21.31%)有所降低,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具有一定的抗HBV作用,并可降低HBV-YMDD的变异率。  相似文献   

11.
拉米夫定与HBV YMDD耐药变异及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PCR-RFLP方法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YMDD变异发生的情况,并分析与YMDD变异发生有关的因素。方法: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提取的HBV DNA,扩增HBV多聚酶YMDD主型区核苷酸序列,用针对突变位点的特异限制性内切酶酶切扩增产物,经6%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鉴定HBVYMDD变异。结果:在1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7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41例接受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治疗、39例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HBV YMDD变异检出率分别是47.2%、19.5%、7.7%;72例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36例治疗2周~6个月、20例治疗7~12个月、16例治疗13~27个月,HBV YMDD变异检出率分别是25%、55%、87.5%。结论: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过程中可发生YMDD耐药变异,且随拉米夫定治疗时间的延长,变异发生率增加,但拉米夫定与干扰素联合进行抗病毒治疗可延迟或阻滞YMDD变异的发生。HBVYMDD变异可能自然存在或发生。HBV基因组其他位点的变异也可能使HBV对拉米夫定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研究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的分布及YMDD变异位点的分布特点,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在我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的HBeAg阳性并经拉米夫定治疗两年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37例,用实时荧光PCR方法检测HBV DNA分型情况,用LDR方法检测YMDD位点变异情况。结果 137例患者中21例未能检测出基因型,其中男性17例,女性4例;其余116例标本确定了感染病毒的基因型,包括男性94例,女性22例;其中A型2例(1.72%)、B型19例(16.38%)、C型91例(78.45%)、D型4例(3.45%);分型成功率为84.67%(116/137)。116例标本中有41例患者的感染病毒中检测到了YMDD变异位点,变异发生率为35.35%。其中B基因型中检出7例(36.84%);C基因型中检出33例(36.26%);D基因型中检出1例(25.0%);A基因型中未检测出变异位点。B、C基因型中变异位点的检出率高于D型,但各基因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92,P>0.05)。在41例变异中,其中I突变占60.9%,V突变占31.7%,I/V共生突变占7.4%。结论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所在地区患者中HBV基因型主要以C型为主,其次是B型,也有少量D、A型存在;B、C基因型的YMDD位点发生突变的几率相近。突变几率与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13.
闫涛  王慧芬  李克 《肝脏》2010,15(2):127-130
一、HBV基因组结构人HBV属于嗜肝DNA病毒的一种。完整的HBV长度在3182~3221个核苷酸,HBV是环状部分双链结构DNA。其中负链完整,末端有8~9个碱基的冗长序列,并形成该部分三链结构;正链不完整,有固定的5’端,但3’端位置不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HBsAg/抗-HBs、HBeAg/抗一HBe、抗一HBc)不同模式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外膜大蛋白(HBV—LP)、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l)、HBVDNA,探讨HBV—LP与HBVDNA及HBVM模式间的关系,研究HBV—LP用于乙型肝炎患者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HBV—LP、HBVpreS1和HBVM进行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HBVDNA进行检测。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大蛋白检测结果与HBVDNA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7,P〉0.05)。HBV—LPA值随HBVDNA拷贝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二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565,P〈0.01),在不同HBVDNA拷贝数组别间,HBV—LP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3,P〈0.01)。结论HBV—LP是反应HBV感染者体内病毒复制程度的良好的血清免疫学指标,血清中的HBV—LP与HBVDNA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特别是可作为HBeAg阴性患者体内监测病毒复制及预后判断的良好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HBV基因型在荆州地区的流行病学状况;探讨HBV基因型和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对临床诊断为不同程度的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HBV DNA进行基因分型和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检测。结果本地区基因型以B型和D型为主,分别为31.4%和24.4%。其它为:A型3.5%,C型18.6%,B、C混合型11.6%,B、D混合型10.5%。结论 HBV基因型在本地区分布有其独特之处,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在C型发生频率高于B型,有显著性差异,但与D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BV基因型及HBV核心启动子双点突变与肝损伤彼此间无明显相关性。肝损作可能主要与机体免疫等相关,HBV变异仅起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不同基因型HBV对疾病的严重性、病程、并发症、HBeAg血清学转换、治疗的反应及可能的抗病毒疫苗的影响不同[1].中国台湾北部地区,乙型肝炎无症状携带者中52%为B基因型HBV,而肝硬化患者中60%为C基因型HBV感染;肝癌患者中年龄<50岁的大多为B基因型HBV感染[2].  相似文献   

18.
19.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 (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 (BCP)基因变异的关系 ,对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 6 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 ,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 2T/G176 4A双突变分别为C型 18例 (4 3 9% )B型 3例 (16 7% )D型 2例 (2 0 % )。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 2T/G176 4A双突变可能是造成C型患者比B型存在更严重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乙肝,CHB)已形成了共识[1-5],认为抗病毒是治疗CHB的重要关键环节。临床研究发现:HBV在人体存在的形式是野生株与各种变异株混合存在,HBV本身致病性有限,肝脏的病理改变主要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清除病毒过程中引起的免疫损伤。当机体的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