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留针时间电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12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10min组、20min组和30min组,3组取穴相同,均采用连续波电针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症状与功能评定量表改善情况。结果:留针20min组和留针30min组治疗后VAS、症状积分均优于留针10min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留针20min组与留针30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留针20min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佳,可以做临床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不同留针时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进行对比观察,为针刺镇痛留针时间的优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8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留针20min、30min、45min、60min4组,以国际公认的描述与测量疼痛的McGill疼痛询问表为观察指标,记录观察对象治疗前后疼痛症状的各项评分变化,对不同留针时间干预方法的疗效进行对比评价。结果经统计分析,4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PI)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P〈0.01):而45min组针刺镇痛疗效明显优于20min组、30min组和60min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腰扭伤针刺镇痛最佳疗效的留针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腰部肌肉起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将5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采用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肌肉起点治疗,对照组采用腰部微波、蜡疗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5),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按手法配合快针刺激肌肉起点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简便易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埋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20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瑾 《江西中医药》2008,39(11):59-60
目的:评价埋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埋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毫针配合TDP照射,治疗一次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20例,治愈10例,好转8例,未愈2例,总有效90%,对照组20例,相应为4、11、5例,75%。两组治疗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埋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5.
针刺导气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导气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单盲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施以导气法治疗;对照组30例,在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20min。3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6.7%,对照组为43.3%,观察组痊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导气法是治疗腰扭伤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关节对应取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均分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针刺患者患膝内外膝眼、犊鼻中、梁丘、血海5穴,留针20min;治疗组患者针刺双侧肘部曲池、手三里、肘移6穴,留针20min,留针期间患者膝关节进行最大关节活动度的主、被动屈伸运动锻炼。使用日本整形外科学会的《膝关节功能评定表》对2组疗效进行评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治疗后疼痛、行走、上下楼及关节屈曲挛缩程度较前显著改善(P〈0.01,P〈0.05),肿胀程度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除肿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3项统计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关节对应取穴针刺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能提高疗效,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较佳疗法。  相似文献   

7.
施氏手法按压耳穴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施氏手法按压耳穴配合中药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耳穴配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中药治疗。对比两组近期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配合中药是一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浮针与传统毫针刺对急性腰扭伤镇痛作用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比较两组的差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浮针组、传统针刺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治疗1次,留针30 min。比较两组疗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开始后5 min、15 min、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压痛VAS评分,以及治疗前、治疗开始后30 min、1 h、2 h、4 h、8 h及24 h的两组活动相关性疼痛评分,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浮针组总有效率93. 3%,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80%(P 0. 01)。压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浮针组治疗开始5 min、15 min、30 min、1 h、2 h、8 h和24 h各时间点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传统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活动相关性疼痛VAS评分:浮针组治疗开始30 min、1 h、2 h、4 h、8 h和24 h各时间点均较治疗前差异明显,组间比较:30 min、1 h、2 h、8 h和24 h与传统针刺组比较差异明显(P 0. 01),4 h与针刺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浮针疗法对急性腰扭伤具有肯定的即时镇痛作用,与传统针刺比较,镇痛作用起效更迅速,作用效应更强更持续。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采取压痛点浮针针刺治疗,对照组50例,采取口服扶他林治疗。比较二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浮针治疗急性腰扭伤优于口服扶他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社区医生经过《“解痉、调整、通络”推拿三步法治疗急性腰扭伤适宜技术》培训,对该技术的学习与运用于临床实践的效果。方法: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拿科医生对两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针推伤科医生进行培训,培训合格后,将12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配到“推拿三步法”组(社区组40例,推广组40例)和常规手法组(40例,滚法和揉法为主),由两名社区医生和负责推广的医生完成,对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急性腰扭伤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动作评分”和疗效进行比较。结果:3次治疗后“急性腰扭伤症状体征及日常生活动作评分”推拿三步法社区组改善显著高于常规手法组(P〈0.05),与常规手法组5次无显著差异(P〉0.05);3次治疗后社区组与推广组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间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两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针推伤科医生培训合格后,采用“解痉、调整、通络”推拿三步法治疗急性腰扭伤,较常规推拿手法显著缩短疗程,并达到了负责推广的医生所治疗该病种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将80例气滞血瘀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均针刺颈夹脊穴、风池、肩井、阿是穴,得气后留针20min,取针后于阿是穴拔罐3~5min,其中治疗组采用刺络拔罐。两组均治疗10次,观察中医症状分级量化表、简化McGiH疼痛问卷及颈椎病功能评分变化情况,并观察记录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0%、92.5%;两组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问治疗后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PRI、VAS、PPI评分的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气滞血瘀型颈椎病的效果优于针刺配合拔罐,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委中穴刺络放血配合针刺腰痛穴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放血组(观察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采用放血针刺法,对照组给予止痛活血药物,以疼痛积分(VAS)改善程度和临床疗效作为评价指标。结果2组治疗后VAS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委中穴放血配合针刺腰痛穴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临床疗效可靠,简便易行,在基层医疗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脐针疗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 例急性腰扭伤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脐针组及普针组各30 例,普针组采用普通针刺疗法治疗,脐针组采用脐针疗法治疗。比 较2 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活动障碍评分的变化,比较2 组及时止痛总有效率。结果:治 疗后,2 组VAS 评分、腰椎活动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脐针组上述2 项评分均低于普针 组(P<0.05)。脐针组即时止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普针组即时止痛疗效总有效率为86.7%,2 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针疗法能有效改善急性腰扭伤患者的疼痛程度及腰椎活动度,即时止 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
黄瓦炎  黄珏炜 《新中医》2006,38(4):69-70
目的:观察刺络拔罐加外敷姜黄散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4例,采用梅花针叩打刺激双侧腰肌(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随即于压痛点及肾俞穴部拔火罐15-20分钟,75%酒精消毒皮肤后再外敷姜黄散。对照组24例,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及维生素B1,局部外贴701跌打镇痛膏。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9.1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主要症状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刺络拔罐加外敷姜黄散治疗急性腰扭伤有明显疗效,无毒副作用,简便价廉、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后溪穴合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的疗效。方法:120例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后溪穴针刺组、推拿组与后溪穴针刺与推拿结合组,三组分别采用相应的方法治疗。观察三组在治疗1周与1月后的疗效。结果:治疗1周后,经过Ridit分析,三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34)。两组间比较,推拿组与后溪穴针刺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合组与后溪穴针刺组、推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月后,三组均痊愈。三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1年后,推拿组与后溪穴针刺治疗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合组与后溪穴针刺组、推拿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后溪穴针刺与推拿治疗急性腰扭伤均有较好的疗效,两者结合可以提高早期疗效.收获远期疗效,既减轻患者的痛苦,又可以降低急性腰扭伤的再次发生,预防骨质增生和腰椎退行性病变。防止纤维环的破裂.髓核的突出.从而降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两组均治疗1周后统计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扭伤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为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颊针治疗对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剌治疗(风池、太阳、头维等),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min,1d1次。治疗组给予颊针治疗,针刺双侧颊针“头”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1d1次。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患者症状的改善和脑血流的变化。结果:颊针组在改善脑血流流速、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颊针疗法对偏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余羿淳  吴伯良 《新中医》2006,38(8):70-70
目的:观察复方水杨酸乙二醇冷感型透皮吸收贴剂(冷感型好及施)外用治疗急性腰肌扭伤的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腰肌扭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外贴复方水杨酸乙二醇冷感型透皮吸收贴剂治疗;对照组30例外贴南星止痛膏治疗。结果:治疗组优率为83.3%,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优率为50.0%,总有效率为83.3%,2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方水杨酸乙二醇冷感型透皮吸收贴剂(冷感型好及施)治疗急性腰肌扭伤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电针阳陵泉、阳陵泉配胆囊穴对慢性炎性低张力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方法:B超测定电针前即时及电针60 min内第5 min、10 min、20 min、30 min、40 min、50 min、60 min的胆囊体积,描记电针对胆囊动力学影响的时效规律曲线。结果:两组穴位均表现为电针的最初20 min内胆囊体积呈舒张性变化,在随后的20 min内又有1次较明显的舒缩运动,时间效应明显( P<0.05),但交互作用未显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远端穴治疗慢性胆囊炎时,留针时间以40 min为宜,治疗频次以每天2次为宜,阳陵泉穴与胆囊穴不宜同时取用。  相似文献   

20.
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针刺上巨虚穴对大脑中动脉(M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上巨虚穴治疗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对10名青年健康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4名)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连续观测针刺双侧上巨虚穴在进针前10rain、进针得气后、行针时(留针15min)、出针时(留针30min)并分别施以行针手法15s钟后、出针后10min等5个时间点的大脑中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同进针前10min比较,进针时、行针时VM、VD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针时、出针后10minVM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同进针前10min比较Vs、PI、RI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上巨虚穴有可能增加MCA的血流量,对MCA的平均血流速度的影响具有非常显著的后遗效应,提示针刺该穴具有一定的延迟治疗作用。针刺上巨虚穴对MCA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