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的子宫内膜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绝经过渡期功血对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绝经过渡期功血患者50例,诊断性刮宫后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0mg,6个月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子宫内膜病理变化、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ki-67的表达情况。结果米非司酮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闭经,根据B超检查结果,米非司酮治疗前子宫内膜厚度为(8.58±1.77)mm,治疗后为(3.82±0.71)mm,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子宫内膜转化良好。米非司酮治疗后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ki-67的表达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米非司酮能明显抑制子宫内膜增殖,降低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对细胞周期有明显抑制作用,从而发挥其对绝经过渡期功血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宫腔内放置左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D)治疗围绝经后期子宫腺肌病患者的随访观察,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对92例围绝经后期子宫腺肌病并放置LNC-IUD的患者进行3、6、12、24个月随访,观察月经变化、子宫体积、痛经程度、血清CA_(125)水平.结果:本组92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置入LNG-IUD后,随着随访时间延长痛经明显缓解(P<0.05);月经减少,子宫体积及血清CA_(125)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LNG-IUD治疗囤绝经后期子宫腺肌病患者操作简便,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与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内膜-子宫肌层连接区(EMJ)是指子宫内膜与子宫肌层连接的区域。是子宫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与功能上均具有特殊性,其结构及功能的损伤与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存在一定关系。其病理学、影像学的特征改变有助于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本文就EMJ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及其在子宫腺肌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1 病例摘要患者 ,2 2岁 ,主诉 :原发性痛经进行性加重 8年 ,因严重痛经伴发热 1h ,于 1999年 11月 2 5日晚 9时急症入院。患者 14岁月经初潮时即出现痛经 ,月经周期规律但痛经呈进行加重。2 1岁始有婚前性生活 ,但无妊娠史 ,1年前因右侧卵巢巧克力囊肿在本院妇产科行囊肿剥除术。术后痛经缓解 ,但半年后复发 ,且日趋严重 ,每次月经来潮时均需注射数支强效镇痛药如强痛定、度冷丁等方能缓解 ,曾于数家医院诊治未愈。半年前在本院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予以米非司酮、三苯氧胺治疗4个月 ,服药期间闭经、腹痛消失 ,自动停药。停药后 1个月月经…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1)葛琴1)吴玲2)关宏伟3)郝晓明1)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对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误诊分析,并就其B超声像图特点作以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6.
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术后观察患者痛经程度、月经周期、经量、经期和贫血情况的变化.结果:术后3月共有16例(88.89%)的患者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术后6月随访16例,有4例症状完全缓解,8例症状明显缓解;术后12月随访9例,有6例症状明显缓解.8例月经过多患者7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8例贫血患者术后3月血红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近期疗效确切,对于年轻、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是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谭鹰 《生殖与避孕》2009,29(7):484-486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对153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给予口服米非司酮25mg/d,qd×3个月,对照服药前后症状,体征改变和激素水平,肝肾功能改变,B超检查子宫病灶改变情况和子宫内膜改变情况,停药后作定期随访。结果:经口服药物一疗程后,患者症状和体征有明显缓解,超声检查显示子宫病灶明显缩小。服药期间雌、孕激素水平有轻度改变,肝功能可出现轻度异常,停药后自然恢复。停药后检查,部分病例子宫内膜有增生改变。结论:口服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症效果良好,可减少手术几率,用药的主要副作用是子宫内膜有增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以外的部位(不包括子宫肌层),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症状的疾病。子宫腺肌病(简称腺肌病)是指子宫肌层内出现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激素的影响下发生出血、肌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弥漫性病变或局限性病变,也可局灶形成子宫腺肌瘤病灶。关于腺肌病,存在很多迷惑和问题,有很多模糊和争论。早在4000多年前的希波克拉底时代,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子宫腺肌病由于病因不清和诊断困难,治疗也很受限,是比较棘手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发病机理提出一些新看法,关于血管生成、芳香化酶及免疫等基础研究方面有了进一步发展,关于治疗也提出了子宫动脉栓塞等各种保守治疗的尝试。总结近年有关子宫腺肌病的发病机理、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子宫腺肌病45例治疗分析吴淑玲吴丽慧(福建省晋江市医院)1994至1996年我们对经B超、CT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子宫腺肌病45例,按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情况子宫腺肌病45例中经手术证实25例;经B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低剂量米非司酮(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有痛经的疗效,以筛选合适低剂量RU486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方案。方法:选择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68例患者,分别给予RU486每周25mg(Ⅰ组,n=33)、每天5mg(Ⅱ组,n=24)和每天2.5mg(Ⅲ组,n=11)治疗,比较观察治疗前后子宫大小、血清CA125水平、VAS评分、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3组患者的VAS评分与月经量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血红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Ⅰ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均低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内膜厚度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Ⅱ组患者服药后3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均显著低于服药前(P0.05),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子宫内膜厚度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Ⅲ组患者服药后6个月的血清CA125水平与内膜厚度均显著高于服药前(P0.05),但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的子宫体积与服药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RU486均可有效治疗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症状,但由于RU486(25mg/周)方案服用间隔时间长且方便同时又不增加子宫内膜厚度可作为短期治疗子宫腺肌病伴痛经患者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米非司酮配伍与不配伍三苯氧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酯伍或不配伍三苯氧胺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绝经前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173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米非司酮组,88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B组,米非司酮配伍三苯氧胺组,85例,每天口服米非司酮25mg,同时口服三苯氧胺10mg,每日两次,从月经周期第一天开始,连服3个月。在治疗前后B超测量子宫体积、肌瘤体积;行子宫内膜病检观察子宫内膜变化;检测雌、孕激素水平,血红蛋白,肝肾功能,观察服药后的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闭经,子宫内膜及雌孕激素水平维持于增殖早期,血红蛋白上升。两组治疗后子宫体积、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缩小。治疗后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子宫和最大肌瘤的体积缩小较小。两组副反应类似且无需特殊处理。结论:米非司酮配伍或不配伍三苯氧胺治疗子宫肌瘤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米非司酮配伍三苯氧胺是更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ET-1的影响及与痛经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ET-1的表达,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异位病灶中NO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子宫内膜相比,子宫腺肌病异位病灶组织中NO和ET-1表达明显升高(P0.05),但是NO/ET-1比值下降(P0.05);而米非司酮治疗后,NO/ET-1比值升高(P0.05);NO/ET-1比值与痛经呈负相关。结论:NO/ET-1比值与痛经相关,米非司酮可逆转子宫腺肌病患者NO/ET-1比值。  相似文献   

14.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的形成学变化。方法 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对10例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患者(观察组)和10例人工流产患者(对照组)在流产当时留取绒毛膜和蜕膜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观察组标本中绒毛膜和蜕膜组织细胞均表现出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蜕膜组织中颗粒细胞内的分泌颗粒减少或消失,间质内网状纤维溶解,断裂。结论 米非司酮药物流产时,绒毛膜及蜕膜细胞均呈现一种自噬性凋亡倾向,同时释放大量松弛素,引起网状纤维溶解。断裂,蜕膜组织崩解,剥脱。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6例稽留流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米非司酮50 mg治疗3 d后配伍米索前列醇600 μg治疗,试验组给予米非司酮50 mg治疗1d后,增加75 mg米非司酮用药1 d后配伍米索前列醇600 μg治疗.比较两组临...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ultra low-dose mifepristone on uterine size, pain, bleeding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women with symptomatic leiomyomata.

Study design

Open-label cohort study of 2.5 mg mifepristone orally among adult women with at least moderately severe symptoms related to leiomyomata and total uterine volume of greater than 160 cm3, or at least one myoma of greater than 2.5 cm diameter. Assessments of leiomyomata and uterine size (ultrasound), pain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bleeding (daily log duration), quality of life (Uterine Fibroid Symptom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status (SF-36) were conducted at baseline, three months and six months. Endometrial sampling was done at baseline and six months.

Results

Seventeen (74%)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entire six-month trial. Each of the measures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at six months compared to baseline (p < 0.001). Uterine volume decreased by 11% and anemia, bleeding, pain, health status and fibroid-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mprov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trial. Endometrial sampling showed cystic glandular dilatation, but no evidence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or cellular atypia.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women with symptomatic leiomyomata with ultra low-dose mifepristone for six months is associated with modest reduction in uterine size, appreciable improvements in symptoms and quality of life and no evidence of endometrial hyperplasia.  相似文献   

18.
Li CZ  Wen ZQ  Lan SM  Wang JY  Liu Y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9):552-555,I002
目的 研究大剂量米非司酮、大剂量孕激素以及二者联合应用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治疗效果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 3 0例经诊刮确诊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例 ,术前用药 5d。米非司酮组术前用米非司酮 ( 10 0mg d) ,醋酸甲羟孕酮组术前用醋酸甲羟孕酮 ( 50 0mg d) ,联合组术前用米非司酮 ( 10 0mg d)、醋酸甲羟孕酮 ( 50 0mg d)。各组用药前后行自身对照 ,观察癌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及雌激素受体 (ER)、孕激素受体 (PR)、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凋亡相关基因 (bcl 2、bax)及CD44 v6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各组治疗后 ,癌细胞分化均趋向成熟 ,分泌活跃 ,可在癌组织中观察到凋亡的癌细胞 ,联合组治疗后变化最明显。醋酸甲羟孕酮组治疗前后 ,免疫组织化学 (免疫组化 )评分分别为PR( 2 9± 1 1、1 6± 0 8)、ER( 2 8± 0 9、1 4± 0 9)、PCNA( 0 84± 0 11、0 60±0 12 )、bcl 2 ( 0 2 3 6± 0 0 89、0 157± 0 981)和CD44 v6( 4 6± 1 8、2 5± 1 9) ,表达均降低 (所有P <0 0 1) ,bax( 0 2 0± 0 10、0 42± 0 0 7)表达增多 (P <0 0 1)。米非司酮组治疗前后免疫组化评分分别为PR( 3 4± 1 0、1 9± 0 8)、ER( 2 7± 0 9、1 2± 0 7)、PCNA( 0 80± 0 15、0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 (RU4 86 )治疗异位妊娠成功后的宫内再孕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 996年 1月~ 2 0 0 2年 1月之间收治的 98例有生育要求的、药物保守治疗成功的异位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5 8例为米非司酮 (RU4 86 )治疗成功 ,4 0例为甲氨蝶呤 (MTX)全身治疗成功 ,并经门诊及电话随诊。结果 RU4 86治疗者宫内再孕率 5 1 7% ,MTX治疗者宫内再孕率 5 2 5 %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RU4 86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和MTX保守治疗的宫内再孕率比较无明显差异 ,而且前者无明显副作用 ,血 β -hCG下降明显 ,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20.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黄体期避孕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在黄体期无保护性生活后 ,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避孕的效果、副反应和对月经的影响。方法 对因多次无保护性生活或无保护性生活结束超过 12 0h要求紧急避孕的69 9例妇女 ,于预期月经来潮前 10d内服用米非司酮 10 0mg ,并于服用米非司酮 48h后加服米索前列醇 40 0 μg。观察是否妊娠和下次月经的情况。 结果  699例妇女中失访 1例 ,妊娠 2 5例 ,妊娠率 (即失败率 )为 3 6%。妊娠危险性随性生活次数的增多而增加。 673例妇女月经来潮 ,其中 3 81例( 56 6% )在预期月经日± 3d来潮 ,月经提前或延迟超过 7d者分别占 2 2 %和 8 5%。服药后 1周内的主要副反应为腹泻、腹痛 ( 3 1 1% )和恶心、呕吐 ( 2 0 4% )。结论 在黄体期使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 ,是一种可选择的避孕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