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辉 《广西医学》2011,33(5):637-638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18例的CT表现.结果 霉菌性鼻窦炎主要以单侧发病,以上颌窦多发,窦腔内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中可见点状、斑片状高密度钙化影,受累鼻窦骨质增生硬化,部分病例伴有鼻窦骨质吸收破坏.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具有较特征性的CT表现,CT可明确病变的部位...  相似文献   

2.
杨磊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705-4706
目的:探讨CT检查在霉菌性鼻窦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行CT扫描并均经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的患者38例,观察CT显示的霉菌性鼻窦炎的病变范围、病变区的密度、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情况。结果霉菌性鼻窦炎CT影像学表现主要为:病变部位好发于上颌窦,常局限于单侧;鼻窦腔内的软组织影像呈现斑点状的钙化散在影像;病变一侧的鼻窦窦口较对侧增大,使受累侧的正常组织结构受压移位;病变部位鼻窦骨壁的骨质增厚、硬化,骨质破坏。结论霉菌性鼻窦炎具有一定的CT影像学特征,CT检查可有效地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确定病变范围及病变程度,并有助于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对临床上诊断该病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21例均行CT扫描并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5例行MRI检查,回顾性分析CT、MRI表现,探讨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 (1)21例一侧上颌窦均受累,10例同侧筛窦或鼻腔受累,11例窦壁骨质破坏,常见于上颌窦内侧壁;(2)CT显示19例(90%)上颌窦炎性病变中央见斑点样钙化,与窦壁无关,为霉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MRI显示病变中央为低信号,T2信号比T1信号更低,周围为明显长T2高信号。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有较特征性的CT、MRI表现,CT是首选的影像检查方法,脚评估病变窦腔外受累及与肿瘤鉴别优于Cr。  相似文献   

4.
本分析了于我科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少见的霉菌性鼻窦炎病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兴明  孙成福  朱军华  蔡春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25):3341-3342,F0003
目的探讨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CT诊断。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CT表现。结果①病变多发于单侧,以上颌窦多发。②窦腔内均可见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③窦壁骨质均不同程度增厚硬化。④窦腔软组织内可见斑点状、条絮状钙化。结论 CT诊断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的要点除了单发、上颌窦多见、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及特征性的窦腔软组织内钙化外,窦壁的骨质增厚硬化也是很重要的征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霉菌性副鼻窦炎的发病呈逐年增多趋势,且因其临床表现多样,故较易造成误诊。本文对2004年5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霉菌性副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检查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38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通过CT及病理检查确诊,对其CT影像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检查,共检出42个病灶,上颌窦病灶38个(90.5%),其中右侧20个(47.6%),左侧18个(42.9%);蝶窦病灶2个(4.8%);筛窦病灶2个(4.8%)。38例患者中,34例为单侧鼻窦或单窦,4例为双侧鼻窦。经CT冠状位扫描,共检出变异病灶87个,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病灶19个。结论霉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特征为窦腔内可见软组织影,内部可见散在钙化,同时合并窦壁增厚。应用CT扫描可对鼻腔鼻窦的病变范围、解剖结构进行清晰的显示,对霉菌性鼻窦炎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与其诊断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资料齐全的57例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结果:大多数病例表现为窦腔软组织内散在不规则钙化密度影、单独存在的骨质增生硬化。结论:窦腔软组织内散在不规则钙化密度影是霉菌性上颌窦炎特征性表现,CT检查定性诊断困难,CT检查主要价值在于确定病变范围及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霉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以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疑似霉菌性鼻窦炎的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取鼻腔分泌物或鼻窦冲洗物进行细菌培养及CT检查,以细菌培养结果为诊断标准,观察CT诊断的特征以及灵敏度、特异度。结果:35例疑似病例通过细菌学检查,最终确定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32例。CT检查的灵敏度为90.63%,特异度为66.67%。所有发病部位均位于上颌窦。32例患者中24例CT下可见鼻窦窦腔发生改变,28例鼻窦开口处发生团块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所有患者的窦壁骨质均发生改变。结论:CT检查对于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鼻窦团块状、斑点状或云絮状钙化影是其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慢性鼻窦炎患者中非霉菌性和霉菌性的区分对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有鉴于此,本文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旨在提高此病CT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抗生素及皮质激素的广泛应用,鼻腔、鼻窦霉菌病日趋增多。CT能准确估计副鼻窦炎性病变范围和程度,现已成为副鼻窦根治术和功能性鼻内窥镜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本文回顾性分析了1995-200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1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临床及CT资料,以利于提高对霉菌性副鼻窦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9例,均行CT轴位及冠状位扫描,其中曲霉菌8例,隐球菌1例。结果病变窦腔内见密度增高的软组织影及形态不一致的钙化灶,鼻窦骨质破坏及不规则增生。结论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霉菌性鼻窦炎的症状、病因、病理组织学表现及CT诊断方法.方法 对31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1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侵袭型14例和非侵袭型17例,以脓涕,鼻塞伴头痛为主要症状,单侧多见,发病19例.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CT检查结果对早期诊断非常重要,但确诊最终由病理学检查确定.  相似文献   

15.
<正>对28例经鼻内镜下手术、病理证实为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及手术、病理资料,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8例患者,男12例,女16例;年龄15~67岁,平均48.6岁;男女之比为1:1.4;病程半年~15年;其中上颌窦、筛窦单侧19例,双侧9例。全部患者均有长期口服抗生素药物史,6例有鼻息肉手术  相似文献   

16.
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附18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8例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主要为: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内有砂粒样、小斑片状钙化;可有窦壁骨破坏。结论: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对该病的诊断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霉菌性鼻窦炎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 ,以及临床病检和真菌培养工作的普遍开展 ,近几年来 ,国内外对霉菌性鼻窦炎的报道逐渐增多。我科自 1988~ 1999年 5月共收治 18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10例 ,女 8例 ;年龄 2 1~ 6 3岁 ,平均 42 .8岁 ;病程 4月~ 12年。1.2 临床表现 鼻塞 14例次 ;脓涕 13例次 ;涕血 11例次 ,大多为间歇性及回抽性涕中带血 ,晨起时较明显 ;患侧头痛 6例次 ,大多为轻度胀痛 ;患侧面部胀痛或有压迫感 4例次 ;有典型变应性鼻炎症状者 1例次。鼻腔检查 :鼻粘膜慢性充血 ,中鼻道或总鼻道有粘脓涕 13例次 ;…  相似文献   

18.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意义。方法 分析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诊断的霉菌性鼻窦炎30例CT表现特征。结果 单侧上颌窦发病21例,双侧上颌窦发病9例,累及同侧筛窦4例,双侧筛窦1例;全部表现为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其中窦腔软组织内散在不规则钙化24例,团状钙化4例;上颌窦局限性骨质吸收破坏6例。结论 霉菌性鼻窦炎CT表现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和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随着抗生素和激素的广泛应用,霉菌性鼻窦炎有逐渐增高的趋势。但由于霉菌性鼻窦炎有鼻骨质的破坏,常被误认为肿瘤。我们回顾性分析2004-2006年10例经病理证实的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CT特征性表现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结果 真菌性鼻窦炎主要CT表现有:病变为单侧性;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蝶窦,累及同侧鼻腔和鼻窦;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不均匀,内有小团块、沙砾状、短条状钙化样密度区;可有骨质破坏。结论 真菌性鼻窦炎CT表现具有特异性,CT是诊断该病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