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例资料,LC术前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EST者为术前组(82例),LC 术后行ERCP、EST 者为术后组(31例),比较两组的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LC 术前ERCP 发现胆总管结石36例,EST 清除33例(91.7%);LC 术后ERCP 发现胆总管结石残留7例, EST清除6例;两组在保持胆管正常、控制乳头狭窄方面疗效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组发生并发症8例(9.8%),术后组5例(16.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经内科治疗好转。结论 EST 联合LC 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可以避免开腹手术,安全有效;但操作前要严格把握EST指征,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减少患者的负担和由此而引起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顾锋  陆欢 《江苏医药》2012,38(19):2316-2317
目的 评价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8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例,先行ERCP+EST,再行LC治疗.结果 15例患者ERCP+EST均获得了成功,结石全部取出.12例1周内行三孔法或四孔法LC;1例患者术后并发胰腺炎,治愈后两周行LC术;另1例因年龄较大,术后1个月行LC术.全部病例无中转开腹及术后未发现残留结石.结论 ERCP、EST联合LC用于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刘金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3):3592-3593
目的:评价腹腔镜、胰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结石治疗的l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治愈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53例,分别采用先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括约肌切开术(EST),再序贯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41例,另12例是在大量择期LC后出现急腹症而采取治疗性ERCP/EST.结果:41例选择现行ERCP/EST术,再行LC术,12例因LC术后诊断有胆总管结石而行EST术治疗.手术时间:ERCP,EST平均时间为70分钟,LC术平均时间为45分钟,两种手术几乎无出血.ERCP/EST术后第一天开始进半流食,LC后当晚便可进半流食,未出现术后严重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胰腺炎等,第二步手术后平均住院5.1天,53例中39例随访时间2个月~3年,未出现不适症状,复查B超无胆总管结石复发.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结石疾病选择腹腔镜、胰十二指肠镜联合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微创治疗理念的普及,胆石症的治疗得到了完善和长足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LC)联合十二指肠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或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气囊扩张术(EPBD)取石术已经成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重要治疗方法。LC联合ERCP+EST或EPBD同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式在时间顺序上有ERCP序贯LC、术中同时和术后行ERCP三种方式,但何种方法更好,尚存在一定争议~([1,2])。本文针对ERCP序贯LC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和内镜下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一期联合治疗胆囊和胆管结石病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16例经B超或CT、MRCP检查证实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在全麻下一期先行ERCP+EST+内镜下胆总管取石以清除胆管结石,然后行LC术。结果16例病人均顺利完成ERCP+EST+内镜下胆总管取石术和LC术,1例LC后经鼻胆管造影见结石残留后再次内镜取石。结论LC联合EST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一种可行的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价值和临床疗效。方法对联合十二指肠镜和腹腔镜治疗的6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患者先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均成功进行胆管造影,胆管及胆囊显影,成功率100%,继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胆总管结石用取石网蓝或球囊取出,鼻胆管引流(ENBD)后3—7d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RCP+EST+ENBD中发现胆囊管低汇流6例,胆管下段炎性狭窄5例。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8例,急性轻型胰腺炎2例,EST后无十二指穿孔、出血、胆漏等并发症,无胆总管残石。65例随访3~6个月未见残石及胆管炎发生。结论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复杂性胆石症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胆囊胆总管结石病人经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网篮取石和气囊排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结果本组成功率84%,结石取净率100%,无严重并发症,术后住院5~10天。结论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复杂性胆石症是一种临床疗效可靠的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十二指肠镜oddi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ny,EST)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eroscoplc cholecystectony,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对24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先行ERCP,EST清楚胆管结石后行LC手术.结果24例均顺利完成EST和LC,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3~5d出院.结论联合应用EST和LC治疗胆囊和胆总管结石症切实可行,该法具有手术成功率高,住院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施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的53例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进行疗效观察。方法对53例患者的平均肠鸣音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率、临床症状缓解率进行分析,并与开腹胆囊切除术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愈的同类型病人比较。结果EST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病人肠鸣音恢复明显增快,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并发症率及临床缓解率与开腹手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ST联合LC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优良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0月~2010年12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10例,其中开腹取石治疗55例(对照组),行ERCP联合LC治疗55例(研究组),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疗效比较。结果: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但术后研究组疼痛较轻,需要药物镇痛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扩大了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范围,患者术后恢复快、创伤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并比较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分别采取两种微创方式进行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为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A组患者接受L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LCBDE(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治疗,B组患者则应用ERCP(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ST(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LC进行治疗。比较并评价两种微创手术方法具有的临床疗效。结果经统计,A组患者的一次取石成功率显著高于B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则明显低于B组,数据差异明显,P <0.05,有统计学意义。此外,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展开LC联合LCBDE治疗,可获得理想的效果,且一次取石成功率相比于LC联合ERCP/EST更高,住院时间及费用则更低,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将医院2012年3月-2013年6月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63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2例,试验组采用LC联合EST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观察2组临床效果和术中术后情况.结果 试验组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出院时间、术中出血、下床活动时间和进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与EST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显著,且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临床上对胆囊良性疾病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处理多采用微创外科手术治疗,但是使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处理合并胆总管结石的胆囊结石患者,仍难以单独解决问题.我院自2004年~2006年对37例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先行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加乳头切开取石(EST)后再行LC,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比较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前行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ST)与LC术后行ERCP和EST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9月-2012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太钢总医院人院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LC及ERCP+EST的患者69例,其中LC术前行ERCP+EST39例,LC术后行ERCP+EST30例,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组的住院时间短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的发热、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均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出血、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组的白细胞升高、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均低于术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总胆红素值下降、ALT值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术前行ERCP+EST具有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对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和内镜下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联合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我院 2 0 0 1年至 2 0 0 3年 5月应用LC EST治疗胆囊胆总管结石 3 5例 ,疗效满意。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 5例 ,男 2 2例 ,女 13例 ;年龄 16~ 69岁。术前B超或CT检查证实胆囊胆总管结石。1 2 治疗方法 先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造影成功后行EST网篮取石 ,气囊清除术。 2~ 4d后行LC。1 3 治疗结果  3 5例病人LC联合EST取石成功 ,本组成功率 10 0 %。EST术后 ,2例出现一过性血清…  相似文献   

16.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以往外科常规手术采用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随着十二指肠镜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日臻成熟,多种微创治疗方案已应用于临床。我院肝胆外科于2000-2009年间经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该疾病共189例,获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ERCP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兵  王宝仁  陈伟  郑嶙  孙毅群 《天津医药》2006,34(8):530-530
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45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和内镜下胰胆管造影术(ERCP)联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严伟  陈辉 《现代临床医学》2019,45(4):273-274
对比分析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术(EST)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腹腔镜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术(LCBDE)治疗老年单纯胆总管结石的效果。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单纯胆总管结石患者84例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44例与腔镜组40例,内镜组采用ERCP+EST,腔镜组采用LC+LCBDE,比较两组手术效果。内镜组成功取石率93.18%,与腔镜组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手术、术后禁食、引流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腔镜组(P<0.01);内镜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3.64%,与腔镜组的12.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P+EST与LC+LCBDE在老年人单纯胆总管结石治疗中,手术效果相当,术后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采用ERCP+EST可缩短手术、术后禁食、引流及住院时间,可作为老年人单纯胆总管结石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联合同期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术(LCBDE)治疗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03~2020-03洛阳市中心医院周山院区胆囊结石伴肝外胆管结石患者84例,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分期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胆总管取石术(ERCP)+LC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应用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十二指肠镜括约肌切开术(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提供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传统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术。我院2006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