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肿瘤具有促血管生成的能力,并且肿瘤的生长、浸润、转移均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赘生性细胞独特的器官微环境决定了肿瘤细胞增殖、血管生成、浸润和生存.  相似文献   

2.
徐功立  李颖 《山东医药》2001,41(22):58-59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感染发生率很高 ,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感染 ,常可导致病情恶化 ,甚至引起死亡。因此 ,对此类病人的感染应给予高度重视 ,并力争在短时间内安全、有效、有针对性地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1 恶性血液病引起的感染 ,应尽早使用经验性抗生素治疗(experience antibiotic treatm ent,EAT)1.1 原因 恶性血液病引起的感染多为继发性免疫功能缺陷 (secondery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 ,其原因为 :1免疫器官或免疫组织发生障碍 (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急性白血病或慢性白血病等 ) ,累及淋巴系统、胸腺、单核 -巨…  相似文献   

3.
目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化疗完全缓解率(CR)已达60%~90%。同基因或自体骨髓移值5年生存率40%~50%,治疗水准已达平台期,控制恶性血液病复发是血液学学者急需探索的主要课题。为探讨恶性血液病低复发,提高无病生存率(DFS)、长期生存率(LFS)及生存质量。我们设计了骨髓根除性治疗(MegloablatireTherapyMAT)方案。即在超大剂量化疗杀灭体内残留恶性细胞,动员大量干细胞增殖、分化迁移基础上,进行交替HBI治疗,进一步清除恶性克隆细胞,再以过继免疫疗法目的性攻击超微量残留恶性…  相似文献   

4.
报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1例及恶性血液病并发骨髓纤维化13例,其基础疾病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骨髓转移性肿瘤2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及多发性骨髓瘤各1例。对骨髓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其对预后的影响略予讨论。  相似文献   

5.
作者测定某些血液病患者血浆丙二醛(MDA)和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发现患者体内存在有自由基的产生增多及清除障碍,从而提示自由基与疾病状态下机体的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恶性血液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证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能刺激骨髓血管形成 ,参与恶性血液病 ( MHD)的发生和发展 ,在 MH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此 ,我们测定了 2 0例MHD患者血清 VEGF水平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血液科2 0 0 0年 2月至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7.
胰腺癌确诊时70%以上属于晚期,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近几年的大量研究汪实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的早期事件,也是肿瘤发展和远处转移的必要条件。本扼要介绍了血管生成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对胰腺癌诊治的作用,对目前有望用于胰腺癌诊治研究的血管相关因子作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应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恶性血液病11例,并随机选择病种、年龄及性别相似的13例应用常规化疗的恶性血液病作为对照.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造血重建,白细胞降至0的中位时间为6(3~10)天,持续5(1~14)天,中性粒细胞恢复至>0.5×109/L的时间为18(13~24)天.在不输血小板情况下,维持血小板计数>20×109/L中位时间为23(17~42)天.中位持续完全缓解时间(CCR)667.7(83~1885)天.3年无病生存率46%,而对照组3年无病生存率仅为18%,P=0.035.提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提高生存质量,明显提高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管生成在急性白血病发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活检组织治疗前后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结果 初治急性白血病患者骨髓病理组织中的MVD和VEGF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骨髓完全缓解后其MVD及VEGF阳性率明显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未完全缓解组的MVD及VEGF阳性率较治疗前无显著性下降。结论 急性白血病骨髓中存在血管生成,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0.
血液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血液病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率,探讨相对危险因素。采用第二代ELISA检测抗-HCV,逆转录巢式双PCR法检测HCVRNA。结果发现:45例血液病患者11例抗-HCV阳性,34例抗-HCV阴性患者中,3例HCVRN阳性。综合评价,HCV感染率14/45(31.1%)。相关危险因素为反复大量输注注未经抗-HCV筛选的血液及血制品和免疫功能低下。结果表明:血液病患者HCV感染率高于普通人  相似文献   

11.
背景血管靶向药物是临床治疗肝脏肿瘤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之一,尤其对于不能行手术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患者,其疗效确切.超声造影是一种无创性血流灌注显示方法,能实时动态反映肿瘤组织的微循环血流灌注,可为临床评估HCC抗血管生成疗效提供血流动力学参考信息.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估HCC抗血管生成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72例HC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72个病灶),随机分为A组(36例)和B组(36例). A组接受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治疗,B组接受TACE联合沙利度胺治疗.所有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 wk后行超声造影检查,测量病灶血流灌注参数: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同期测定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水平作比较分析.结果B组治疗后AUC、PI以及血清VEGF水平分别低于各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治疗后AUC、PI以及血清VEGF水平明显低于A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能定量分析HCC抗血管生成治疗后血流灌注参数变化,有效评估HCC抗血管生成疗效,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MM)是骨髓浆细胞克隆性增殖的恶性肿瘤,好发于老年人,发病年龄多在50 ~ 70岁.近2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MM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迄今为止,MM仍被认为是一种不能治愈的恶性血液病,其治疗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上世纪60年代美法仑(melphalan)的出现使骨髓瘤患者的生存期由7个月提高到21 ~ 30个月;80年代联合化疗方案如M2方案、VAD方案以及之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都使骨髓瘤的疗效得以提高;随着对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治疗骨髓瘤的新靶点和新方法相继出现,进入到新药时代后骨髓瘤的治疗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单克隆浆细胞的恶性增生性肿瘤性疾病,约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10%。该病特点为中老年人多发,传统治疗方法缓解期短,复发率高,尚不  相似文献   

14.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5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20多年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使恶性血液病根治率提高到50%以上,使某些恶性肿瘤疗效大为提高,现介绍我们近年来所进行的151例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一、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87...  相似文献   

15.
白血康片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联合化疗两大手段 ,但由于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 ( HLA)配型问题和多药耐药性的存在 ,仍有 30 %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得不到有效的缓解 ,再则 ,高强度的化疗带来的毒副作用使患者难以坚持。有报道说 ,复方青黛片 (白血康片 )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有效 ,本组将该药扩大应用到其它类型白血病等 ,观察其临床初步疗效。1 临床资料1 .1   病例资料2 0例均为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经临床、血象、骨髓象确诊。男 1 3例 ,女 7例。年龄平均 45.9( 1 4~ 74)岁。其中难治性白血病 8例 (急非淋 7例 ,…  相似文献   

16.
恶性血液病四种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血浆凝血因子Ⅴ、Ⅶ、Ⅷ、Ⅹ的活性变化。方法:采用COAG-A-MATEXM 型血凝自动分析仪,测定了40 例恶性血液病(AL 24 例,其它16 例)血浆凝血因子Ⅴ、Ⅶ、Ⅷ、Ⅹ活性水平。结果:①AL患者4 种凝血因子活性均低于对照组( P< 0.05~0.001),缓解后恢复正常。②其它恶性血液病因子Ⅴ、Ⅹ活性低于对照组( P< 0.05),缓解后恢复正常,因子Ⅶ、Ⅷ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③有出血倾向者因子Ⅴ、Ⅷ、Ⅹ活性比无出血倾向者显著降低( P<0.05~0.001)。结论:检测凝血因子Ⅴ、Ⅶ、Ⅷ、Ⅹ活性水平对恶性血液病,特别是AL的病情判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主要与遗传、免疫、感染、环境及精神等因素有关.近年来有关IBD患者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对血管生成机制及其病理生理过程进行了探讨,对慢性炎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此文就IBD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相关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血管生成素(Angs)为分泌型细胞因子,是独立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之外的促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特异性受体酪氨酸激酶Tie-2,在多种肿瘤包括恶性血液病中表达明显增高,与VEGF相互协调,共同参与肿瘤的血管新生,影响肿瘤生长和转移,单独抑制Tie-2可抑制部分肿瘤的发展和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砷剂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砷化物治疗肿瘤已有数百年的历史。1865年Lissauer首先用亚砷酸钾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1992年起单用As2O3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promye-locyticleukemia,APL)取得良好效果,完全缓解率达65%。对复发、难治病例亦有良好疗效,且与维甲酸(retinoicacid,RA)无交叉耐药〔1〕。1 砷剂治疗APL的两种作用及其机制95%以上APL病例有t(15;17)染色体易位。15号染色体上的早幼粒白血病(promyelocyticleukemia,PML)基因编码的PML蛋白是一转录因子,其N-端有3个半胱氨酸富集区,具生长和转化抑制活性,位于核…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恶性血液病作为恶性肿瘤的一种特殊类型,有其自身的特点:(1)在老年患者,由于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肿瘤发生的遗传突变广泛、复杂,导致肿瘤的性质往往高度恶性,对治疗的反应性下降,并易产生肿瘤抗性;(2 )老年人在身体组成、生理功能、营养代谢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退化性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