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应停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 ,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 ,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血管新生的密切关系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曾因致畸作用而被禁用的反应停 (thalidomide)具有明显的抗血管生成作用 ,目前已用于多种恶性血液病的治疗 ,特别是对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 (MM )的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本文就其抗肿瘤机制及在MM等恶性血液病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反应停的历史反应停于 195 3年在前西德首先合成 ,2 0世纪 5 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2.
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转移有着重要作用,抑制血管生成已成为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新途径。近几年来,有关血管生成在恶性血液病发生、发展并可影响预后渐被关注,为了解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血清中的表达情况,我们采用ELISA方法对NHL患者血清中VEGF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骨髓微血管在血液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成受多种调控因子的交互影响。目前在多种恶性血液病及非恶性血液病均发现存在血管生成的异常,骨髓微血管密度可作为判断疾病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在部分疾病中具有分层意义。通过给予相应的治疗,抑制或促进血管新生对提高疾病疗效具有重要意义,但部分疗效机制仍有待于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骨髓微血管密度(MVD)和凝血酶敏感蛋白.1(TSP-1)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恶性血液病患者48例(观察组),其中急性白血病(AL)2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0例、多发性骨髓瘤(MM)15例;正常对照组20例。利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观察组治疗前后及对照组骨髓组织标本中MVD、TSP-1的表达情况。结果①恶性血液病在不同疾病的同一阶段比较,骨髓MVD、TSP-1表达均元统计学差异(P均〉0.05)。②初诊组与未缓解组的骨髓MVD值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TSP-1阳性率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P均〈0.01)。③相关性分析显示,MVD、TSP-1与年龄、性别、血细胞计数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VD是分析恶性血液病病情的独立指标,TSP-1是血管生成负性调节分子,联合检测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价病情及疗效,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15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20多年来治疗恶性血液病的重要方法,使恶性血液病根治率提高到50%以上,使某些恶性肿瘤疗效大为提高,现介绍我们近年来所进行的151例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经验,并对有关问题进行讨论。一、资料与方法(一)病例选择1987...  相似文献   

6.
培福新治疗恶性血液病难治感染疗效观察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261041)李景先,王占聚,杨金萍,李大启,柴淑秋,成可经,官旭俊近朝我们用培福新治疗恶性血液病感染63例,获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14~63岁。其中急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唾液酸(SA)在血液疾病中的临床诊断、疗效监测及预后评判的价值。方法:收集2009-05-2012-05健康体检者40例、血液系统良性疾病45例及恶性血液疾病211例,分别检测各组血清SA水平,并对恶性血液病组中211例患者进行治疗前、后SA检测,比较三组之间及恶性血液病治疗前后血清SA水平变化。结果:良性血液病组、恶性血液病组、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良性血液病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良性血液病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血液病组标准治疗后病情缓解者,血清SA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病情恶性时其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血清SA检测在恶性血液疾病诊断、疗效观察、预后评价等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策略众多[1]。作用机制不同,殊途同归,互补性强,旨在消灭白血病细胞及其他恶性肿瘤细胞,提高疗效,广义上均可称为靶向治疗。诱导缓解杀伤白血病细胞及恶性肿瘤细胞;逆转多药耐药指向耐药基因,使恶性血液病对化疗敏感;促细胞凋亡瞄准抗凋亡基因,使白血病细  相似文献   

9.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血系统恶性疾病并发真菌感染的治疗及预防同济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邹萍,刘新月,张义成,胡俊斌,胡豫,夏凌辉,吴裕丹,宋善俊造血系统恶性疾病患者并发感染的发生率可达80%。在各种感染的原因之中,真菌感染占第2位。与抗细菌感染的疗效大有改善相反,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 H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主要方法之一,但移植后恶性血液病的复发降低了患者的长期生存率。目前Allo HSCT后复发的治疗包括停用免疫抑制剂、供者淋巴细胞输注(DLI)、二次移植、化疗、细胞因子治疗等方法,而DLI是其中疗效较为显著,毒性相对较小,作用比较肯定的方法,并且已作为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NST)后续治疗的组成部分[1],甚至在自体移植中也使用DLI[2]。本文就DLI对Allo HSCT后恶性血液病复发治疗的相关问题作一综述。DLI诱发移植物抗白血病(GVL)效应的机制在HSCT后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宿(…  相似文献   

11.
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7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比较伊曲康唑与两性霉素B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76例恶性血液病合并IFI患者应用广谱抗生素者68例(89.5%),化疗2个疗程以上者64例(84.2%),中性粒细胞缺乏者43例(56.6%),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者34例(44.7%),中心或外周静脉置管者27例(35.5%)。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总有效率为60.5%和61.5%(P=0.929);两组间不良反应对比只在低钾血症方面有差异(14.0%比42.4%,P=0.005)。结论 化疗、应用广谱抗生素、中性粒细胞缺乏等是恶性血液病合并IFI的易感因素。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IFI疗效与两性霉素B相当,但不良反应较少且轻微。  相似文献   

12.
米卡芬净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查注射用米卡芬净钠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疗效。方法2007年2月至10月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福建省血液病研究所12例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应用注射用米卡芬净钠,剂量100mg/d,分析其疗效、起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为66.7%,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80%(4/5);临床诊断病例与拟诊病例有效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注射用米卡芬净钠起效时间1~5d。结论注射用米卡芬净钠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对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患者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3.
继冠状动脉再通术后,治疗性血管新生成为冠心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热点,但血管新生的影响因素复杂,治疗性血管新生所得到的临床试验结果也不尽一致。现对此做一综述,结合血管新生的影响因素,分析了一些增强血管新生疗效的方法和降低疗效的--r~g原因,总结了冠心病治疗性血管生成临床研究进展,以期有利于冠心病治疗性血管新生成基础与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米卡芬净治疗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同期收治的38例恶性血液病并发IFI患者应用米卡芬净治疗,观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8例总有效率为57.9%(22/38),确诊、临床诊断与拟诊者有效率分别为75.0%、63.2%、36.4%;38例均未出现临床和实验室不良反应。结论米卡芬净抗菌潜广,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好,可作为恶性血液病患者预防、经验性和抢先抗真菌治疗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Ph染色体在各种恶性血液病中的意义和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h染色体与多种恶性血液病相关,本文从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角度阐述有关它的各种融合基因,转录本和融合蛋白的结构,分布及其疾病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关系,并探讨其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消化道肿瘤的生长,转移与复发是血管生成依赖的,故以肿瘤血管生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研制血管生成的抑制剂,可使肿瘤处于休眠状态,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侵袭,转移和复发,将成为肿瘤防治的一条新途径。本文主要综述消化道肿瘤抗血管生成治疗的临床试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恶性血液病患者因化疗、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临床上常出现无明显感染灶的高热,且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此时因考虑深部真菌感染的可能。日前抗真菌药物主要为咪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和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AMB)。因AMB副作用大,疗程长,临床七使用受到一定限制。我院采用伊曲康唑针剂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长期高热的确诊或疑似深部真菌感染者22例,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反应停抑制血管生成治疗血液肿瘤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生成在实体瘤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证实 ,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实体瘤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近年来 ,血液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的关系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资料表明各种类型的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骨髓组织血管数目增加〔1〕、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水平增高 ,而且与疾病的发生和预后有关。反应停 (thalidomide)曾因严重的致畸作用而被禁用 ,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抗血管生成作用 ,有望成为治疗血液肿瘤的有效药物。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血管生成与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合并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3—8月福建省立医院血液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合并革兰阳性细菌感染的恶性血液病患者18例,采用利奈唑胺600mg静脉滴注,每12h1次,直至临床感染症状缓解和影像学改善时停药。结果 18例患者中12例有明确感染灶,包括肺部8例,皮肤软组织3例,牙龈1例。所有患者中8例合并粒细胞缺乏,4例合并粒细胞低下。所有患者均在治疗14d后获得临床症状改善,其中8例肺部感染明显好转,3例皮肤感染痊愈。未发现明显的临床不良反应。结论利奈唑胺用于恶性血液病患者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治疗有较好临床疗效,且副反应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研究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内皮抑素(endostatin)是胶原XⅧ羧基末端的裂解片段,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作用。本文就内皮抑素的生物学特性、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