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列举了5个"胃痛"病案,认为"胃痛"病因多由饮食不节,外感寒、湿,情志失调,劳倦等导致中焦脾胃受损,水谷运化失司,气机升降失调,寒热错杂,久病则夹湿、夹瘀,病性多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阳虚、阴虚为主,标实以痰湿、气滞、瘀血多见。病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日久及肾。故临床上辨证多从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温肾暖肝等治疗。病案1用四逆汤加味治验气虚累及阳虚,脾肾阳虚证;病案2与四逆散加味疏肝健脾,调和脾胃治疗肝郁脾虚,肝脾不调证;病案3用桂枝人参汤加味治验脾胃虚寒,瘀血阻络证;病案4与吴萸四逆汤加花椒合二陈汤为主方暖肝理气,温化寒湿治验肝寒气滞,寒湿内阻证;病案5用大回阳饮合枳术丸加减治验脾肾阳虚,气滞血瘀证。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胃溃疡类疾病,属中医“胃脘痛”或“胃痛”范畴,其发病机制与肝、脾、胃有关,多由肝郁气滞,失于条达,横逆犯胃,或郁久化热伤阴,或气滞日久,导致血瘀,或饮食失节,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而致。然久病不愈,损伤脾阳,寒自内生,则成虚寒之证。临证时需要辨明寒热虚实,随证治之。  相似文献   

3.
叶氏辨治胃痛,不寻常法,别出新意。《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篇载录医案丰富,充分体现了叶天士的胃痛临证心得。文章从治法及用药两方面进行探析,归纳总结出叶天士辨治胃痛之特点:治法上,从气机论治时,畅肺气以治胃,喜用杏仁、白蔻仁等;从阳虚论治时,重在通胃阳,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通降胃阳以治胃,或合人参通补结合,或合附子通温结合;从营虚论治时,和营卫以治胃,以桂枝汤化裁。用药上巧用姜品,于营虚阳伤时,用煨姜;肝郁木乘或浊痰上逆时,用良姜;于阳虚痰饮时,用干姜;且妙用姜汁,为胃脘痛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运用扶阳法治疗三则:复发性口疮,证属真阴亏损,虚火上炎,病延日久,阴损及阳,阳虚阴盛,方用附子泻心汤加味;脾胃阳虚邪伏胃痞证,证属脾胃阳衰,寒湿凝聚,浊阴不降之证,治宜温中祛寒,扶阳和胃,化湿消痞;真寒假热证,证属脾胃阳虚,内寒外热之证,方用四逆汤加减。  相似文献   

5.
高脂血症是由于人体脂肪代谢失调,而致血液中脂成分异常增高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符为民教授长期致力于老年病的研究,辨证论治有独到之处,成绩裴然。兹就符师治疗高血脂症之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符师认为,高脂血症属脾虚痰湿、瘀血证范畴。归结其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点:饮食不节,过逸少劳为外因《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所说:“饮食失节,寒湿不适,则脾胃乃伤。”饮食不节主要表现为嗜食肥甘酒类和长期饱食等。嗜食肥甘可助湿生痰,甘味之品其性属缓,缓则脾气滞。因此,脾阳为痰湿困遏,脾失健运,脾之清气不能化浊而为痰湿之证(高脂血症)。嗜酒…  相似文献   

6.
脾、胃同属中焦,其生理病理关系甚密,故对于脾、胃阳虚之证临床医家多重视其同而忽视其异,存在着脾胃阳虚同治的情况。笔者通过阅读历代经典理论与名家医案发现,脾、胃阳虚存在明显不同,故治疗必当区别对待。现从脾、胃阳虚异因异症、异药异治、异中有同以及异治医案4方面论证脾、胃阳虚之别,并提出脾阳虚之治当以温升为主或稍佐通降,胃阳虚之治应以通降为本或略佐温升。悉以明脾、胃阳虚异理,但求临床同道察于微妙,深究于临床,服务于病患。  相似文献   

7.
胃痛是脾胃病中常见病症,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张声生教授临证将辨别虚实寒热作为胃痛诊疗基石。治疗上把握病机,治病求本:饮食伤胃,治胃为先,包括降胃、温胃、和胃、养胃、清胃、开胃、护胃等法;素体虚弱,治脾为本,包括补脾、升脾、运脾、悦脾、祛湿等法;肝气犯胃,治肝为要,包括疏肝、清肝、平肝、柔肝、滋肝等法。胃痛经久不愈,根据胃为多气多血之腑的理论,治宜气血同调。证属虚实夹杂,当消(通)补兼施。依据三因制宜原则灵活调整处方用药;并嘱托病人注意日常生活调摄。  相似文献   

8.
五脏皆有阳虚,脾胃也不例外,但脾阳虚与胃阳虚在生理、病理及用药上不尽相同。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为阴土喜润恶燥,胃为阳土喜燥恶湿;病理上脾阳伤易气机下陷,胃阳伤则气机上逆;治疗脾阳虚应"温、运、补",治疗胃阳虚应"温、宣、通",而不重补益;脾胃皆阳虚导致湿停中焦时可脾胃合治,以苦温芳香燥湿为主。  相似文献   

9.
消渴病多由阳虚燥热,津液耗伤所致.燥热引起明虚,阴虚则燥热益炽,互为因果.由于燥热伤津,病人多烦渴引饮,饮水以自救;或脾气本虚,贪凉引冷,无力运化水湿,日久水湿停滞胃院,造成中焦失运,寒湿内生;加之消渴病医者多泥于养阴清热为治,选避寒凉清滋之品,产生田胃减牌之弊,阻碍脾气升发,清阳不开,浊明不降,则牌湿益甚,进一步造成中阳虚馁.这种消渴病因与湿邪相兼,多缠绵难治.其治,若生津润燥,反助湿邪伤牌;若操湿健牌太甚.则又易损伤明律,使烦渴有加,相互矛盾,其治甚为棘手。消渴病与湿邪相兼,临床多表现为纳差…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肠炎为临床常见病,属于中医的"泄泻""腹痛""肠风"等范畴,其病位在胃、小肠、大肠,并与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密切关联.笔者认为慢性肠炎多因"肝郁乘脾""湿浊困脾""脾胃阳虚""脾胃气虚"致湿浊瘀滞,浊毒伤络成瘀.故笔者根据病理特点自拟化湿醒脾,理气活血的肠府理气活血汤辨治加减,用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业师魏自敏先生毕业于山东中医学院 ,长期从事临床研究 ,在脾胃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就其诊治慢性胃炎之经验及笔者体会介绍如下 :1 益气健脾治其本慢性胃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隐痛不适、纳差、食后饱胀、反酸等 ,中医认为属于“胃痛”、“胃痞”等证范畴。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是本病形成的主要原因。临床观察表明 ,慢性胃炎患者大多有脾胃虚弱的症状 ,如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细等症。脾胃气虚 ,推动无力 ,升降失常 ,可致气机阻滞 ,血脉瘀阻 ,或脾胃气虚 ,运化失司 ,湿浊内阻 ,湿热内生。可见脾胃虚弱是本病的病理基…  相似文献   

12.
老年脾胃病大多由於脏腑功能虚衰,饮食、情志、寒湿等更伤及脾胃,或由于年老脾胃气虚,运化无力,以致饮食、湿浊诸邪困脾.形成本虚标宾之证。其虚在脾为本,其实在胃为标。  相似文献   

13.
黄永宾  胡培森 《河南中医》2020,40(3):411-41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病机为肾虚督亏、寒湿热痹阻、脉络瘀阻,为本虚标实之证。其病因以肾阳虚衰,外邪入侵和病理产物蓄积为主,内因为肾督阳虚,外因为寒、湿、热、风邪,病理产物主要包括痰浊、瘀血,外因中寒邪入侵尤为关键。故笔者临床治疗AS多从肾督辨治,从脾胃辨治,从痰浊、瘀血辨治,强调从肾督、脏腑、脾胃、血瘀等方面论治,临证中把本病分为肾虚督寒证、寒湿阻滞证、瘀血痹阻证、湿瘀互结证四型,根据不同的症状体征标本兼顾,应用固肾通督、温经散寒、祛风健脾除湿、化瘀通络等治疗方法,灵活用药。常用的药物有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及平肝熄风药。  相似文献   

14.
总结张军平教授治疗冠心病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临证经验。认为阳虚是冠心病合并甲减发病的关键病机,并贯穿疾病发展始终。临证以温阳为基本治则,结合病位在血、脉、心、神侧重点的不同,总结出温阳四法辨证施治。脾肾阳虚、气化不利、血运失常者,治宜温阳益肾,以调气血,方用自拟补天方;寒湿阻脉、浊毒内生、心脉痹阻者,治宜温阳化浊,以畅心脉,方用自拟化浊畅脉汤;心体用俱衰,阳虚水泛、饮蓄心包者,治宜温阳利水,以育心体,方用自拟育心保脉方;阳虚致郁,心损神乱者,治宜温阳解郁,以安心神,方用自拟解郁安神汤。  相似文献   

15.
叶天士乃是脾胃学说之集大成者。他不仅倡用甘凉濡润以养胃阴从而使脾胃学说趋于完善,而且在胃阳、脾阴、脾阳的证治方面均具特色,可师法者颇多。今仅就《临证指南医案》中的有关记载,浅析其治疗胃阳虚的用药特点如下,以期有益于临床。1.胃阳虚证用药原则胃阳虚证是由机炮劳倦、寒凝、水湿、久病。误治、肝木乘胃等原因导致的胃腑气阳亏虚或兼有寒湿腐浊停聚的证型,多表现为胃的受纳通降功能的异常,主要症状有:口淡无味,纳少或知饥而不欲食,腹胀呕恶,泛吐清水,院腹疼痛.大使不爽.苔白或白腻,脉儒级或弦等。阳虚则温阳益气,…  相似文献   

16.
郭君哲 《时珍国医国药》2013,24(6):1442-1443
消渴一证,历来多以阴虚燥热立论,治疗亦多重滋阴清热之法.然实际临床中温补法亦为治疗消渴的重要治则之一.需以温补法治疗之消渴病变脏腑多在脾、肾,湿浊、血瘀亦为其重要病机.可见肾阳虚衰、火不归元、脾失健运、湿浊内阻、阳虚血瘀之证候,根据证型病机,又有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温中健运、温燥化湿、温阳活血之治法.故临证之时不可拘泥于养阴清热治法,还当遵循辨证论治,明辨阴阳气血脏腑,随证治之,方能取效.  相似文献   

17.
章虚谷说“脾气弱则湿自内生,湿盛而脾不健运”,可见湿盛与脾虚互为因果。脾虚而内生寒湿,寒湿内困则脾不健运。其本在脾为虚,其标在湿为实。健脾、运脾、醒脾,是治疗脾之病变之常用方法。虽均为治脾而设,但此三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时有显著区别,不得不辨。健脾,包括补脾、益脾,是治疗脾气虚而运化功能减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消化性溃疡 (PU) ,是消化内科的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PU的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但有部分病人治疗失效或停药后复发 ,笔者对PU治疗失效或复发的原因从 7个方面探讨。1 饮食因素常有PU患者因饮食不当致治疗失效或复发。饮食不当 ,损伤脾胃 ,脾不升清 ,胃不降浊 ,湿阻气滞 ,则胃脘疼痛。如《症因脉治·内伤胃脘痛》“内伤胃痛之因 ,饮食不节 ,伤其胃口 ,太阴升降之令 ,凝结壅闭 ,则食积之痛作矣。”辛辣油脂厚味 ,易酿湿生热 ,致湿热壅滞 ;若素有脾虚 ,复因生冷饮食 ,易再伤脾阳 ,中阳不振 ,致寒湿内停。湿热或寒湿均能阻滞中焦气机 ,…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慢性肾衰竭证伴湿浊证时表现为脾肾虚弱,气机不畅,湿浊之邪弥漫三焦之侯,治用化湿浊、调气机、畅脾胃之芳香化浊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