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包括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胃痛""嘈杂"等范畴。其发病由胃黏膜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失衡,黏膜自我消化所致。近年来,细胞因子在溃疡病发病机制中的地位愈受重视。为进一步探讨细胞因子在PU发病中的作用以及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对其表达水平的影响,笔者对47例PU患者一氧化氮(NO)、血清水通道蛋白  相似文献   

2.
消化性溃疡(Pu)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当侵袭因素增强,自身防御-修复因素减弱时,可出现溃疡。本文将对各种类型PU的临床表现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3.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由于胃、十二指肠黏膜侵袭因素和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侵袭因素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微生物(如幽门螺杆菌)、胆盐、乙醇、药物及其它有害物质: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主要有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屏障、黏膜血流量、细胞更新、前列腺素和表皮生长因子等。  相似文献   

4.
正消化性溃疡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病位主要在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肠袢,以及异位的胃黏膜等部位,因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等消化性因素有密切关系,故称为消化性溃疡。中医并无"消化性溃疡"病名,该病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呕吐"等范畴。临床医家对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从不同角度多有研究,辨证论治亦有一定疗效。笔者主张从"内痈"论治消化性溃疡,采  相似文献   

5.
叶松  黄鹤  曹芳 《湖北中医杂志》2004,26(6):56-56,F003
消化性溃疡(PU)主要包括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病发病的主要机制是消化道侵袭因素的增强和防御一修复因素的减弱。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中药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和机理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其已知的主要病因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溃疡发生是黏膜侵袭因素和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胃酸在溃疡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消化性溃疡有发病率高、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目前西医常规治疗以抑制胃酸分泌药和保护胃黏膜药为主,虽见效快,但远期疗效欠佳,易复发。笔者采用俞募配穴埋线法治疗消化性溃疡1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机制复杂。概括为胃十二指肠粘膜侵袭和粘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衡所致,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中加强幽门螺杆菌的治疗。可明显提高治愈率。我们对89例患者采用硫糖铝、甲硝唑及辅以中药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好发于青壮年。其发病与胃酸分泌过多、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及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有关^[1]。是多种因素导致胃黏膜的侵袭因素与黏膜自身防御修复因素之间失去平衡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邝卫红  孙娟 《新中医》2014,46(2):4-6
消化性溃疡是心身疾病之一,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病位虽在胃,但其发病与五脏相关,尤其与肝密切相关。结合现代医学研究理论,对肝郁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及复发中的病理机制进行分析阐述。认为肝郁是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诱因;体质因素(气郁质)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的重要内因;肝郁气滞是消化性溃疡发展的重要病理因素,并影响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消化性溃疡是胃黏膜的保护因子和侵袭因子失衡所致。局部气血凝滞,为疮疡发生的主要病机,治宜疏肝健脾,清化湿热,凉血化瘀,生肌敛疮。中西医结合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运动、减轻黏膜炎症、加速黏膜修复的作用。治疗76例,治愈50例,好转24例,无效2例,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根据痿证"肺热叶焦""湿热毒邪侵袭""内脏精血虚耗""脾病四肢不用""痰瘀阻络"等相关发病机制,结合促使ICU获得性肌无力(ICU-AW)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总结出润肺清热、解毒祛湿、补益脾肾、活血通络、通利关节等治法,旨在为ICU-AW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霉菌性食管炎762例相关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霉菌性食管炎相关发病因素。方法对762例经内镜诊断为霉菌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机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和非甾体抗炎药的过度应用是主要致病原因,年老体弱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发病率高。结论霉菌性食管炎的发生机制主要是霉菌侵袭因素与机体防御因素失去平衡的结果,任何导致全身免疫能力下降和食管黏膜屏障作用削弱的因素,都将增加本病发生机会;霉菌性食管炎的防治关键是规范使用抗生素、激素及非甾体抗炎药。  相似文献   

13.
消化性溃疡是一个多病因的疾病。归纳出来主要有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杆菌(Hp)等攻击因素的增强,胃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钠分泌和上皮细胞再生等防御因素的减弱。笔者采用三种不  相似文献   

14.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常见的多病因疾病,主要发病机制是胃黏膜、黏膜血 流、前列腺素、上皮再生等防御因子和胃酸、胃蛋白酶及幽门螺杆菌等攻击因子失衡.2000 -2004年,笔者以法莫替丁、胶体果胶铋、阿莫西林3种药物联合治疗PU患者1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应激性溃疡(SU)是胃肠病最具挑战性的研究热点,也是胃黏膜防御因素与侵袭因素失衡的结果,胃黏膜的信号通路存在激活后加重胃黏膜损伤及保护胃黏膜的双重通路,如何激活保护通路、抑制损伤通路进而修复胃黏膜将是SU研究的重点.笔者以胃黏膜的关键信号通路(P13K/AKt及NF-kB)作为研究靶点,对P13K/AKt及NF-kB信...  相似文献   

16.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脘痛”、“吞酸”等范畴 ,因溃疡的发生往往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 ,故称消化性溃疡[1 ] 。近年来的共同认识是溃疡是多因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在神经体液的调节下 ,出现的攻击因子和防御因子相互失调。攻击因子包括胃酸、胃蛋白酶、幽门螺杆菌 (Hp)等。防护因子包括黏膜屏障、黏膜血流、上皮再生等。一般认为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攻击因子较强 ,胃溃疡多是保护因子较弱、黏膜屏障功能降低。在劳累、饮食不节、不良情绪等诸多因素刺激下 ,使消化道内消化液分泌失调 ,黏膜抵抗力下降 ,胃酸、胃蛋白酶等侵蚀…  相似文献   

17.
<正>消化性溃疡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mm,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中青年,胃溃疡多发于中老年。本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从1910年Schwartz提出"无酸无溃疡",1983年Marshall  相似文献   

18.
正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胃部、肠道、食道等器官的黏膜发生炎症与坏死,炎症与坏死到达黏膜的肌层,使黏膜出现漏洞,出现嗳气、恶心、呕吐、反酸等症状,累及器官包括胃部以及十二指肠。消化性溃疡由于胃酸的作用导致临床治疗难度较大,且易反复发作~([1])。常规西医治疗疗程长,复发率高,且费用高昂,不良反应较多,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中医学将消化性溃疡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约85%的患者属于脾胃虚寒  相似文献   

19.
秦研 《山西中医》2014,30(10):56-58
<正>日常生活中引起胃黏膜损伤的因素很多,如酒精、酸、碱等,均与黏膜攻击因子和防御功能失衡有关,故黏膜防御机能在溃疡病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强化黏膜防御功能是防治溃疡的重要途径。研究证明一些抗溃疡中药是通过增加胃黏膜保护机能、提高黏膜抵抗攻击因子的能力而发挥抗溃疡作用的。现概述如下。1改善胃黏膜血流供应溃疡复发与溃疡愈合质量(QOUH)密切相关。胃壁黏膜丰富的血流供应是保证胃黏膜完整的必要条件。溃疡  相似文献   

20.
正消化性溃疡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科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而黏膜损伤因素和防御因素的失衡已为广大学者所认同,其多由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诱发~([1])。针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然而,HP的耐药问题导致HP根除率下降,进而严重影响了溃疡的愈合质量,并且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也影响了患者对HP相关性溃疡治疗的依从性。笔者临床实践发现,采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