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涛 《江西中医药》2003,34(9):26-26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导师胡珂主任医师 ,从医二十余载 ,精于脾胃病的诊治。兹将胡师从肝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1 便秘型胡师认为便秘型IBS属于中医学“便秘”、“腹痛”、“肠郁”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尤以肝与大肠为主 ,即肝气不调 ,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治当以疏肝降浊 ,理脾运肠 ,调理气机为基本原则。采用疏肝润肠通便为基本治法 ,使其气机调畅 ,胃肠运动趋于正常。而不可一味采用承气通腑治法 ,以图一时之快 ,造成对机体的损…  相似文献   

2.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郭尧嘉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73-974,979
肠易激综合征病在肠胃,关乎心肝二脏.心与肠胃生理上经络连属、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助大肠传导,无使气机壅滞,致土不疏木,渗泄中满之证.从心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是在调理脾胃、肠功能的基础上,酌加养心安神、调肝、疏肝、清肝之品,以安神定志,补肝体、助肝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4.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的症状群。其中腹痛和腹部不适是肠易激综合征最核心的临床症状。其突出特点是这些症状与排便有关。刘铁军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对肠易激综合征有独到的认识和治疗经验。他认为,肝脾同病是发生肠易激综合征的重要病机,治疗常用疏肝健脾和温补脾肾两法,用药主张"忌刚用柔",避免辛温香燥之理气药伤肝体,劫肝液。且要调理情志。参见《刘铁军教授运用"肝脾同病"理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一文。  相似文献   

5.
李晓燕  徐进康 《吉林中医药》2010,30(10):845-84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功能性肠病,表现为与排便习惯改变相关的腹痛或不适,并伴有排便紊乱的特点。由于该病的发病机理仍不能明确,尚无一种治疗方法或药物能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且药物只能解决患者的部分症状。中医中药从整体观角度辨证治疗IBS,疗效肯定且副作用少,已经引起了世界医学界的关注。根据中医传统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详细论述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治疗以及平调肝脾、寒热并用法如何运用于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以期从理论上阐明"平调肝脾、寒热并用法治疗混合型肠易激综合症"现点。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疾病,中医众多医家认为本病多与肝脾功能异常密切相关,随着"神经胃肠病学"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从脑-肠互动的角度来综合认识和理解肠易激综合征。本文以肝脾相关理论为切入点,对近年来肠易激综合征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探讨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及中医药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7.
中医理论认为: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等功能。脾主运化、主升清,脾升胃降是气机升降的枢纽。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排便习惯改变为特点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便秘"、"腹泄"和"腹痛"等范畴,其发病原因与肝脾密切相关。文章分别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异常。IBS的发生与肝、脾、肾诸脏有关,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致肝脾失和或肾阳虚衰,不暖脾土,脾失健运,致大肠气机异常。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针灸、中成药等方面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黄穗平 《中医杂志》1990,31(3):31-33
作者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基本病机为肝疏泄失常,肝脾气机失调,对本病治疗主张从肝论治,采用调肝法治疗。本文报道以四逆散为基础组成的调肝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0例,近期有效率达93.3%,对缓解和减轻腹痛等主要症状的效果亦较满意。  相似文献   

10.
舒劲教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为情志不调,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郁脾虚,大肠传导失司.她主张从肝脾入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脾肾等五脏功能失常。中医学"大肠燥化"不仅是大肠功能的主要体现,也涉及到肺脾等功能体现。"大肠燥化"功能在人体内的正常发挥与否与便秘或泄泻也有关系。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结肠组织水通道蛋白表达调控肠道水分吸收与中医理论的"大肠燥化"在大肠传输正常的情况下对水分吸收过度或减弱等作用具有相关性;同时,在诊治"大肠燥化"异常导致的肠易激综合征时也要涉及到肺脾。  相似文献   

12.
"从肝论治"是近年来中医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流辩证思维,有大量的文献从理论、临床及机制上进行了大篇幅的阐述及报道,然而该病的中医临床诊治尚未形成较规范的学界指南以作为临床治疗的指导原则。就古今文献对便秘病的认识作回顾性的总结,以"从肝论治"的角度联系近10年来的文献报道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及分析,希望从已有的成果中可以得到启发,以今后更好地开展"从肝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药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介绍王晞星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论治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经验。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系由肝气失于疏泄,横逆乘脾,出现肝脾不和之象,日久可累及肾,致肾中元阴元阳亏虚所致;强调以畅肝木之气机、健中焦之升降、补肾中之阴阳、医养结合以摄身保健为治疗法则,并创制疏肝健脾和胃方和半夏调肠汤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14.
目的验证从脑肠相关论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8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脑肠相关针刺组(治疗组)和常规辨证取穴组(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运用孙思邈"十三鬼穴"加天枢、大肠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常规选取足三里、天枢、大肠俞、肝俞、脾俞等穴进行针刺治疗,每星期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SF-36量表各个维度得分基本一致;两组治疗后得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组SF-36量表评分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社会功能、健康变化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肠相关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取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从情志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关系、从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心理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对易激综合征与情志因素关系作了探讨。认为中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具有潜力和优势,在改善症状、对症治疗、减少复发方面均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道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沈舒文教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独特见解,笔者将从肝脾肾三脏对沈老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辨证思路及用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既往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大多着眼于肝、脾两脏,而少及于肺。《黄帝内经》中言及"肺与大肠相表里"。基于此理论而衍生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独特治疗手段在临床颇有疗效。宣肺法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治则,近年来很多医家运用宣肺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的疗效.方法:将60例肠易激综合征肝肾阴虚型患者随机分为毒消肝清丸治疗组和搜风顺气丸对照组各30例,疗程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毒消肝清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型)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指出了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便秘与一般功能性便秘的不同,并且从便秘型IBS与肝脾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从肝脾论治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常见且容易复发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西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近年来研究发现脑—肠互动学说在IBS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中医病机与气机升降失调、津液输布失常密不可分,病位集中在肝、肺、大肠,肝肺与大肠之间的互动联系与现代医学中的脑肠互动学说异曲同工。此文通过分析脑肠互动学说解释从肝肺论治IBS的可行性,为中医临床辨治IBS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