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血流动力改善情况采取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的效果进行研究、判定。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重症外伤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为收治时间,将其依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研究组,2组患者各为5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行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并将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方案干预的Vs(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平均血流速度)对比,并对比3个月的神经功能评分、语言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指标。结果:研究组重症外伤患者经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的Vs、Vm等情况均较对照组具有显著优势,p0.05;且GCS评分为(2.72±0.65)分,语言功能评分为(2.91±1.09)分,运动功能评分为(2.79±0.98)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的血流动力改善情况显著,可恢复血流速度,提高患者的语言能力及运动能力,改善昏迷指数,提高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手厥阴经电刺激对脑性昏迷患者促醒作用。方法:选择本院于2016年1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性昏迷患者为研究,随机抽取120例。根据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2组。常规治疗患者归为对比组,手厥阴经电刺激治疗患者归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及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CS评分差异并不明显,P0.05;治疗后,实验组GCS评分为(9.74±1.28)分,明显高于治疗前以及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A、LVA、RVA的Vm以及Vs水平差异并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BA、LVA、RVA的Vm以及Vs水平均高于对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性昏迷患者,采用手厥阴经电刺激可提高其GCS评分以及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具有较佳的促醒作用,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应用醒脑静的促苏醒效果以及预后等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纳入41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单纯应用常规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醒脑静,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意识好转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中残率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生存率、重残率、良好率等生存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0.05)。常规组患者的清醒例数明显少于研究组,平均清醒时间明显长于研究组,两组上述观察指标具有显著差异(P〈O.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重症脑外伤昏迷患者应用醒脑静能够提高患者的清醒率,同时缩短患者的清醒时间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右正中神电刺激对重型脑外伤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型脑外伤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3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对症支持和营养神经治疗、降颅压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同样使用此方法,再加用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于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语言障碍、运动功能、2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语言障碍、运动功能、2个月后的格拉斯哥预后评估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则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重型脑外伤患者进行右正中神电刺激治疗可以很好的促进脑外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极大的改善患者的生活水平质量,具有临床价值意义,可以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5.
6.
徐彬彬  王中 《中国校医》2006,20(1):14-17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电刺激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促苏醒作用及机制。方法严重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对照组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并于第一次治疗前行首次STECT显像,显像结束后立刻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刺激结束后在同一体位,同一条件下进行第二次显像,用视觉分析和利用BFCR%数学模型的半定量分析方法对刺激前后病灶部位的rCBF进行分析和比较。每天给予正中神经电刺激30min,持续电刺激7d后,两组治疗相同。刺激一周后通过GCS评分评价二组的治疗效果。对比伤后三月时的GCS评分、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语言功能情况,并同时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刺激前和刺激结束后昏迷患者脑脊液中β-EP的含量。结果治疗组患者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明显增多。持续刺激一周后,治疗组GCS评分平均提高(4.81±1.21)分,对照组GCS评分平均提高1.99±0.64分。伤后3个月时,刺激组患者GC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刺激组患者语言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优于非刺激组。脑脊液中的β-EP下降速度较对照组快。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对颅脑外伤后昏迷患者确有促苏醒作用,减少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刺激后病灶局部脑血流量增高及脑脊液中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可能是正中神经电刺激促苏醒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促醒干预改善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清醒时间及对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颅脑外伤昏迷患者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并发症预防治疗和康复照护。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促醒干预,包括音乐疗程和高压氧治疗,1个疗程10次,共进行5个疗程。记录两组患者的清醒时间和例数;护照并随访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GOS分级;采集肺部感染患者的气管分泌物,进行常规细菌培养和鉴定。结果促醒干预6个月后,研究组患者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清醒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随访6个月后GOS分级为Ⅴ级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颅脑外伤患者中肺部感染12例(12.00%),共培养出2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菌和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菌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促醒干预可有效提升脑外伤后昏迷患者清醒率,缩短清醒时间;患者肺部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压疮预警联合分级监控对脑外伤持续昏迷患者压疮预防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5—2021年5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脑外伤持续昏迷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对照组、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方案,观察组则实施压疮预警联合分级监控进行护理,对比两组压痔发生情况,并探讨其预后情况。结果:经干预后,观察组压痔发生率为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预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脑外伤持续昏迷患者实施压疮预警联合分级监控效果明显,有利于患者意识恢复,改善患者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电刺激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但其作用机理仍需要深入研究。利用电刺激器输出低频电脉冲对实验者左手拇指根部,正中神经的正上方进行刺激,并记录刺激前后脑电信号,通过对比分析刺激前后实验者脑电功率谱的变化,探讨低频电刺激对人体神经系统可能产生的兴奋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慧  高见朋 《工企医刊》2004,17(3):63-64
近2年来.我院救护车出诊院前急救病人3600例次.其中重型脑外伤64例次,占1.78%。现就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步行能力的改善效果,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上海市第二康复医院收治的42例脊髓损伤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1例,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2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步行能力、神经功能、下肢痉挛程度、平衡功能、肠道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左侧、右侧下肢运动功能评分(LMES)评分、LMES评分总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及血清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均升高,观察组更高;治疗后10 m步行时间(10 MWT)缩短,观察组更短;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Wexner便秘评分(WCS)、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评分(NBDS)降低,观察组更低(均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脊髓损伤患者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改善神经与肠道功能,缓解下肢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和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就诊的156例老年MCI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分别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治疗后2周、12周时的量表评分及血清学炎性因子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前TEAS组与对照组患者的MoCA评分和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2周TEAS组患者的MoC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02,P<0.05);治疗后TEAS组与对照组的ADL评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EAS组血清炎性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2周和12周时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8(IL-8)的水平均明显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570,F=5.460,F=7.460,F=10.83;P<0.05)。结论:TEAS治疗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TNF-α、IL-6、CRP及IL-8及表达水平,改善轻度认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经鼻内镜高频电凝对鼻出血患者出血量改善情况、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20例鼻出血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填塞治疗)和观察组(60例,采用经鼻内镜高频电凝治疗),治疗后均进行3个月随访。比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出血量、鼻腔恢复通气时间、鼻腔黏膜恢复时间,治疗前、治疗后3 d应激反应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鼻腔恢复通气、鼻黏膜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治疗后3 d两组患者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水平均升高,观察组升高幅度均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鼻出血患者行经鼻内镜高频电凝治疗能有效控制患者的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减轻应激程度,损伤较小,且并发症较少,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结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肌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盆底功能障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对照组应用阴道哑铃盆底康复训练,观察治疗5、42 d和3个月两组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产后42 d和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3个月肌电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3个月盆底肌力明显高于产后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盆底肌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阴道哑铃有利于产后盆底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效果优于单用阴道哑铃治疗,能明显降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昏迷患者脑电图(EEG)构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123例昏迷患者行EEG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 123例昏迷患者的EEG全部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活动44例,死亡13例;β-昏迷3例,无一例死亡;α-昏迷3例,死亡3例;纺锤昏迷2例,死亡1例;三相波2例,死亡1例;周期波8例,死亡5例;发作波4例,死亡3例;爆发-抑制波1例,死亡1例;平坦波56例,死亡53例.结论 昏迷患者EEG表现主要有:弥漫性慢活动、α-昏迷、β-昏迷、纺锤昏迷、三相波、周期波、发作波、爆发-抑制波、平坦波.其中EEG出现α-昏迷、广泛性周期波、发作波、爆发-抑制波、平坦波的患者预后不良.通过对昏迷患者的EEG构型分析可反映预后情况,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脑电图(EEG)构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23例昏迷患者行EEG检查,并与患者的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123例昏迷患者的EEG全部异常。表现为弥漫性慢活动44例,死亡13例;β-昏迷3例,无一例死亡;α~昏迷3例,死亡3例;纺锤昏迷2例,死亡1例;三相波2例,死亡1例;周期波8例,死亡5例;发作波4例,死亡3例;爆发-抑制波1例,死亡1例;平坦波56例,死亡53例。结论昏迷患者EEG表现主要有:弥漫性慢活动、α-昏迷、β-昏迷、纺锤昏迷、三相波、周期波、发作波、爆发-抑制波、平坦波。其中EEG出现α-昏迷、广泛性周期波、发作波、爆发-抑制波、平坦波的患者预后不良。通过对昏迷患者的EEG构型分析可反映预后情况,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装置在腹部手术患者胃肠道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86例腹部手术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宣教与术后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术后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胃肠道功能康复治疗效果,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以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应用李克特(Likert)6级评分法对胃肠道障碍主要症状评分,分析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胃肠道功能康复治疗总有效率为90.69%(39/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40,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首次排便时间、排气时间和肠鸣音恢复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7,t=6.005,t=3.051;P<0.05);康复治疗前两组患者发热、腹部压痛、乏力、恶心、腹胀、腹痛等症状与表现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康复治疗后两组患者发热、腹部压痛、乏力、恶心、腹胀、腹痛等症状与表现评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  相似文献   

19.
唐生群 《现代保健》2011,(3):136-137
目的 探讨重症脑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重症脑外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临床指征.结果 58例重症脑外伤患者中,治愈42例,好转11例,死亡5例.结论 严密观察各种临床指征,同时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重症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提高其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变化率对重症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将重症患者按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纳入研究,排除肝素诱导、脾切除术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等所致的血小板减少病例,接随访结果再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记录符合要求的患者入重症医学科24h、3、5、7d的血小板计数,并计算其变化率厦生存与危险函数。结果:共129例病例纳入研究,入住重症医学科当日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占12.44%,观察期间死亡18人。各时段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比较,入住当日、第三日、第五日均数值两两相比,t=3.225,-4.664,-3.613,P=0.002,0.001,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七日与第五天相比,t=2.789,P20.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段血小板变化率值比较,入住当日与第五日、当日与第七日均数值两两相比,2=-2.4815,4.045,P=0.017,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三日与当日,2=1.5635,P=O.442,第七日与第五日,2=3.571,P=0.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据生存函数厦危险函数显示,当血小板变化率较大时,其生存率增加,尤其是血小板变化率较小或为负值时,其生存率显著下降,当第五日血小板上升后显著提高了重症患者的生存率。结论:血小板变化率是重症患者的独立预后园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