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21,(16)
得气作为针刺起效的关键和判断标志,在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文献检索,收集整理相关文献,回答有关针刺得气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古今对得气的论述、得气的影响因素、得气程度和量化形式、得气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等。对得气进行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以期为针灸临床及相关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刺治病的效果如何,主要与辨证施治的正确与否、处方(指选穴)取穴(指定位)是否准确及手法操作是否得当有关外,与是否得气、是否有麻电感有密切关系.得气感可从两方面表现:在医者可感到针下有紧、涩、动等感觉;在患者有酸、胀、重感及麻电感.得气感出现的快慢、轻重、范围大小、持续时间长短与疗效的快慢、预后的好坏(差)有直接关系.一般来讲患者得气快、感觉明显、放射远、持续时间长则效果较好,反之则差. 相似文献
4.
针刺疗法萌芽于砭刺 ,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 ,从实践到理论 ,又从理论到实践 ,在针刺疗法中积累了系统丰富的经验 ,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 “得气” ,亦称针感 ,在针刺疗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古代医家均有精辟的记述 ,笔者就学习和临床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浅谈一下有关“得气”的几个问题 ,以供参考。1 “得气”的临床意义 所谓“得气” ,又称针感 ,就是指进针后施行一定的行针手法 ,使针刺部位产生的经气感应 ,从针刺治疗和针刺麻醉以及经络感应的研究证明 ,是否“得气”或“得气”的强弱 ,直接关系到治疗的效果。因此古代医… 相似文献
5.
6.
7.
在临床上,针刺得气与否,得气的快慢或强弱,除了与患者的本身原因有关外,与医者的针刺操作手法和自然界的影响也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影响针刺有以下六种要素: 相似文献
8.
“得气”是指针刺时机体产生的一种反应;现代称之为“针感”。针刺“得气”,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以为古今针灸医家所重视。笔者通过临床实践,并复习古今针灸文献的有关论述,略谈几点体会。一、临床实践实践证明,凡针刺“得气”使气至病所的疗效就佳;反之,疗效就差。现就我们江苏省51例“经络敏感人”与51例“经络不敏感人”的针刺疗效观察,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兹举三例简介于下。病例1:许××,男,34岁(经络敏感人)。主诉:右胸壁外伤(因开拖拉机不慎,刹车过猛而撞伤)已半月,曾内服治伤散,外贴伤湿解痛膏,均未获效。症状:右侧胸壁疼痛,以乳膺部为甚,波及同侧胸廓,自述挺胸时局部疼痛似撕裂,深吸气时,其 相似文献
9.
10.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说明了针刺“得气”的重要性,但是“得气”的实质,“得气”与经络实质的关系,还没有统一的意见,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得气是研究针灸与经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判断针刺效应与临床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研究经络现象及经络学说产生、完善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基础与临床的不同层面分析了得气的实质、得气的客观评价标准、研究手段及与经络学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得气是针刺入腧穴后的即时感觉反应──患者有酸、麻、重、胀、蚁行、触电样等感觉;医者针下则有重、沉、紧、涩的感觉。针刺后有否得气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明之,明若见苍天,刺之通毕矣”。《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效”。均明确提示针刺必须得气才有效,而针刺补泻方法更是在针刺得气的基础上进行的。临床针刺操作前的准备及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围绕追求针刺得气这一目的进行的。现分述如下: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