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长夏的划分是7月23日—9月22日,包括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四个节气。中医认为,长夏养生,重在于脾。脾脏的特点是"喜燥而恶湿"。长夏是湿热多雨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长夏健脾"脾病起于长夏",夏季末期湿邪最  相似文献   

2.
<正>夏天的特点是炎热,长夏特点为湿热,很多人在度过长夏时很容易"疰夏",也就是俗语说的"苦夏",这和小满时节没有做好养生保健有一定的关系。小满后不但天气炎热,出汗较多,雨水也较多,饮食调养宜以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利湿热、养阴作用的食物,忌吃膏粱厚味、肥甘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也可配合药膳进行调理,还可以常饮生脉饮以益气生津。  相似文献   

3.
一般来讲,传统上分有一个长夏的时令,主要指农历六月(长江以南则多为四、五月)。这个时期内,天气既热又多雨,中医学称为湿热并重的季节《。黄帝内经》指出:"长夏之气,人通于脾。"脾胃受了外界湿热之气的影响,往往会  相似文献   

4.
湿热体质是比较常见的,发病率约占9.88%。这种体质的特点,就是"湿"与"热"。湿就是我们常说的水湿,分外湿和内湿两种。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因脏腑正常功能失调所致。消化不良,暴饮暴食,食用过多油腻、甘甜、厚味的食物,就会加重脏腑负担,中焦脾胃肝胆最易受损,特别是脾最易受湿困,脾不能正常运化进而使机体"水湿内停"。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居住环境潮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的。外湿束缚体表,脾运化功能受阻或脾运不健,水湿滞留,致使湿从内生。因此湿与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湿为重浊的阴邪,容易伤到阳气,容易引起头身困重、四肢酸软沉重。人体内湿气聚集得越多,就越容  相似文献   

5.
解放 《现代养生》2011,(8):35-35
一般来讲,传统上分有一个长夏的时令,主要指农历六月(长江以南则多为四、五月)。这个时期内,天气既热又多雨,中医学称为湿热并重的季节《。黄帝内经》指出:"长夏之气,人通于脾。"脾胃受了外界湿热之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处暑节气过后,天气逐渐转凉,虽然早晚较为凉爽,但白天天气依旧炎热,此时昼热夜凉,为阳气的收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中医认为,这个节气被称为"长夏",祖国医学认为"长夏主湿,脾主长夏"。脾喜燥恶湿,若湿邪滞留,易困脾土。湿为阴邪,而阴遏气机,损伤阳气,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则水湿停聚,引发人体水肿或腹泻。  相似文献   

7.
一般来讲,传统上分有一个长夏的时令,主要指农历六月(长江以南则多为四、五月)。这个时期内,天气既热又多雨,中医学称为湿热并重的季节。《黄帝内经》指出:“长夏之气,人通于脾。”脾胃受了外界湿热之气的影响,往往会出现全身乏力、胸闷不适、胃口不好、口淡乏味,  相似文献   

8.
长夏宜养脾     
正今年阳历6月21日是农历夏至,从此进入了 "长夏",涵盖了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五个节气。此时气温高、降水多、湿度大、气压低,人们会感觉闷热难耐,就是常说的"桑拿天"。长夏在五脏中对应的是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脾的运化功能最易受到湿邪伤害,长夏养脾要注意预防湿邪。天气热要开空调、喝冷饮、吃凉菜,如果过度会损害脾阳,造成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相似文献   

9.
正祖国医学将夏秋之交的季节称为长夏。长夏时节天热多雨,湿气最盛,"防湿护脾"是当季的养生关键词,我们应如何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警惕湿邪的"入侵"呢?湿邪危害大,你真的了解它吗?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侵袭人体后,会滞留在脏腑经络之间,引起头身困倦、四肢沉重、关  相似文献   

10.
长夏是湿热多雨的季节,从中医学角度来讲,湿和热都是导致人体发病的六邪之一,“湿气通于脾”,所以长夏是脾脏保健和养治的重要时期。西洋参作为补气养阴的一味补益之品,自然是各个年龄人群长夏清补的最佳选择对象。  相似文献   

11.
每10人中就有1人存在脾胃问题,这些人面临着胃痛、胃胀、恶心反胃、便秘、腹泻等由脾胃损伤而带来的烦恼。很多人不知道,一些食物虽易消化有营养,但是会加重脾胃病。当患有脾胃病时,这些食物不建议食用--橙子、菠萝、番茄、番薯等易产酸食物;糯米、牛肉、花生等难消化食物;豆类、南瓜等产气食物。  相似文献   

12.
正中医认为,"脾主肌肉"、"脾主四肢",五脏六腑皆赖以养,人的脾胃有"后天之本"之称,它是人体体力产生的直接动力;若脾不运化水谷精微,清阳不布,营养缺乏,则肌肉痿软,四肢倦怠无力。夏天人体消耗较大,需要加强脾的"工作",才能不断地从食物吸收营养。同时,夏天人们大量食冷饮和瓜果,易损伤脾胃,有很多人容易"苦夏",表现为不思饮食、乏力。而通过健脾益气能达到开胃增食、振作精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秋风 《大众健康》2010,(12):64-65
四妙丸的由来在中医学的发病因素中,“湿”与“热”皆为病邪,其中湿为阴邪,其性黏腻;热为阳邪,其性暴戾,而二者又最易结合。一旦湿热相合,则“如油人面”,缠绵难退。湿热之邪,人体可从外而受,也可由内而生。从外而受者,多与时令气候相关,如夏季冒雨涉水、坐卧湿地等;由内而生者,则多和脾胃功能失常有关,贪凉饮冷,嗜食肥甘,饥饱不调,性情急躁抑郁,皆易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酿生湿热。  相似文献   

14.
在夏季往往是"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有暑夹湿,且有湿又常惹暑,暑湿相连。因此,专家建议,夏季解暑的时候不能忘记祛湿,要双管齐下。从中医养生的角度讲,人如果阳气亏损或因劳累耗伤津气,则暑热之邪便会乘虚而入,出现头晕脑涨、心烦口干、倦怠乏力或自感发热等症状。再加上湿热的气候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让人食欲不振,胃口不佳。  相似文献   

15.
吕斌 《自我保健》2012,(7):75-75
夏季署多夹湿,脾最怕湿,湿气阻滞在脾胃,就会出现没胃口、爱犯困、没精神等。夏季人体阳气最旺盛,用温水泡脚能更好地刺激经络,振奋人体脏腑机能,有助于祛除暑湿,预防热伤风,让人精神振奋,增进食欲,促进睡眠。  相似文献   

16.
萱同 《祝您健康》2022,(7):19-21
<正>时值7月,很多地区已经进入了闷热而多雨的夏季。在中医眼中,炎热的7月份正属于五季之一的长夏,长夏与五脏之脾相通,亦有其自身所主的邪气。长夏之季暑湿盛行,极易伤及人体阳气。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其性重浊黏滞。《黄帝内经·素问》曰:“因于湿,首如裹。”这说的便是由于天气多雨,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湿为夏季的主气,故夏季湿气盛,脾主湿,湿邪困脾,阻碍脾胃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所以夏季食补重在健脾利湿、开胃消食,而药粥食疗法,既可补充因气候炎热丢失的水分,又可护养脾胃,寓药于食,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8.
正夏季是一年里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人体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湿为长夏主气,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除上述暑、湿之气为夏令主气外,夏季还常伴火热内生之证候,火热为阳邪,其性上炎,耗伤阴津。中医五行学说认为,夏属火,在五脏属心,长夏属土,在五脏属脾。根据夏季的特点,饮食调养原则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的逐渐攀升,许多人食欲越来越不振。据北京中医医院消化科的唐博祥副主任医师介绍,中医认为,长夏主脾土,湿热是当令之时,由于天气炎热,出汗比较多,体能消耗自然也增加;而且许多人在此时喜欢吃冷饮,脾胃虚寒体质的人易造成脾胃不和,运化失常,也就容易乏力、食欲不振等。  相似文献   

20.
《健康生活》2021,(8):60-62
正夏天为什么要清补?盛夏酷暑炎热,最容易使人伤津耗气。且"脾主长夏","暑必挟湿",夏令养生,宜采取清补结合的原则,即消暑化湿,益气滋阴。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如:1.祛暑利润、清热解毒的食物:绿豆、蚕豆、赤小豆、黄豆、生萝卜、茄子、白菜、芹菜、荸荠、薏苡仁、菜瓜、西瓜、冬瓜、丝瓜、黄瓜、甜瓜、苦瓜、菊花、荷叶、茶水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