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在社会经济、健康促进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各种渠道学习并运用养生保健知识、医学知识,养生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如今,医学模式已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国特有的医学模式是中西医并重的医学模式。随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养生保健和照护医疗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  相似文献   

2.
<正>自古以来,人们谈论健康养生,无不顺应自然变化之道,从养心开始,让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一种习惯。近代著名人物曾国藩就是这样。曾国藩认为修心养性能增强身体机能,而"惩忿窒欲"是养生之根本,力求心安定、气稳定、神安详、身安宁。"惩忿"意为遇事不烦恼和  相似文献   

3.
学会“比”     
林来生 《长寿》2012,(7):28
养生从大的方面说,不外乎生理养生、心理养生两个方面。在进入小康社会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后,心理养生就凸显了出来。有专家预言,心理养生将是21世纪的健康主题。而心理养生又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会"比"、善"比"就是一条重要的养生秘诀。因为人是在比较中生活的,在人生的"参比系"里,跟谁比、比什么、怎么  相似文献   

4.
乐可养生     
正进入老年期,养生的话题十分热络。什么运动养生、保健养生、食疗养生不一而足,然而,人们往往忽视一项重要的养生即"精神养生"。精神养生又谓养心,那么,怎样养心呢?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说过:"唯乐可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唯福可保生,祈福者切勿欺天。"乐可养生又导出一个重要的话题,即"乐"必须由"行善"而得到。清代养生家石天基认为:"善养生者,当以德行为主,  相似文献   

5.
"青菜萝卜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这是郑板桥的一副养生对联。对联不但描绘了一种闲适的意境,也直接告诉我们养生要吃些什么。如今,物质丰富了,人们往往是"食不厌精",鸡鸭鱼肉、生猛海鲜都成为很多人餐桌上的最爱,一些与营养过剩有关的疾病逐渐多起来。这副对联无疑给人们的养生保健指明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6.
《rrjk》2010,(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观念越来越强,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饮食营养类、养生保健类、减肥美容类书籍应运而生,各类养生图书畅销不衰。过去打开电视,黄金时段大多被新闻类节目和热播电视剧占据,可现在,养生类节目异军突起,不仅占据了不少电视台的黄金时段,有些还把它当成"收视率救星"。而且,只要和养生沾边的节目,哪怕在非黄金时间播出甚至重播,也有无数老老少少的"粉丝"在电视机前虔诚等候。老百姓爱看养生类节目说明重视健康,正因为这种关注才需要得到最科学的指导。而当下有些养生书籍和电视节目只注重吸引人,而忽视了科学性。殊不知,在热热闹闹娱乐化营销之后,却可能给百姓留下很多误导,甚至病痛。  相似文献   

7.
养生与养心     
一、养生与养身之别 养生之"养",是指"长养、涵养、保养、养育"之意;"生"是指"生机、生命、人生、生活"之意.养生即是指"长养生命,养育生机,涵养人生".而当今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养生",实际是"养身".只求衣食住行上的满足,仅知身体的安逸舒适,而忽略了心理上的自在解脱,那么任他如何努力追求,都难以获得美满和谐的幸福人生,即所谓"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相似文献   

8.
养生重淡味     
程艳 《健康天地》2011,(6):45-45
<正>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清代美  相似文献   

9.
<正>淡味,中药学称其为一种味型,与辛、甘、苦、酸、涩、咸并列,就饮食养生来说,淡味则是由"淡"的本义发展而形成的饮食类型。淡味养生,是人们在饱尝厚味腻食之害后,出于对浓厚之味的厌恶而加以肯定的。其实,古往今来对于淡味益于养生的观念,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早已取得了共识。周秦以后,人们就对浓厚烈味的饮食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受到了庄子"返璞归真"、"恬淡虚无"哲学思想的一定影响。到了晋唐时期,养生学家就已明确提出淡味饮食养生说。唐代药学家孙思邈还曾提出:每学淡食,不欲脯肉盈盆、五味  相似文献   

10.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一个蒲团,一杯泉水就可过活;身空体健,脱胎换骨,像得了个不坏的真身,翩翩若仙。通过辟谷,修道之人可达到一种高境。如今,养生大潮中,人们探索生命的回归,"辟谷养生"成为"高大上"的选择。辟谷是什么?科学吗?能成为大众接受并可行的养生方式吗?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在我国的江南地区,中药膏方作为人们冬令调补养生的方式就已经开始盛行,而且逐渐演变成为了生活习惯并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不仅我国南方地区流行服用中药膏方,而且在我国北方的很多城市也已经盛行。以"瞻前顾后"的姿态观望,中药膏方有可能成为大众养生保健的一种方法,而且从养生意义上来讲,服用中药膏方也不仅仅只拘泥于冬令养生,根据人们的生活节奏和养生要求,中药膏方可以衍生为一年四季都可以服用的具有时令养生效果的养生方式。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以中药膏方来养生保健的群体中,更多的人也得益于中药膏方的养生效果。本文通过对在制作中药膏方时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确保中药膏方的整体质量,为大众的养生保健事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有关"养生"的思想和理沦,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我们现在经常接触的养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难以尽数.如何将这些理论和方法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内来综合分析与利用,以便人们能够更好地达到自己的养生目的,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医养生热的兴起催生了潜力巨大的中医养生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目前中医养生文化产业看上去风光火热,但冷静观察仍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的因素。其中,"中医养生文化宣讲人的专业关"、"中医养生文化内容的优劣关"、"中医养生产品的质量关"等是制约中医养生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生活方式及疾病谱的逐渐改变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越来越多地注重养生。中医养生涉及的更多内容是渗入老百姓生活的养生思想、方法以及理念。因为迎合了百姓较高水平的健康诉求,故因中医养生文化的传播而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吃得好,走得少"的生活方式使所谓的"现代病""富贵病"患者人数激增。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加强,养生保健方法的广泛普及,天然有效而鲜有毒副作用的中药材作为日常养生保健品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有着数百年传统医学临床经验证实的集养生、保健、治疗功效为一体的名贵中药材——三七,迅速成了人们治病和日常生活中保障健康、养生防老及馈赠亲友的佳品。近几年,不少商家打着三七可以"降三高""防中风"等的广告标语,宣传长期服用三七可以养生保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等,常引来不少消费者争相购买,引发了三七养生的热潮,致使三七的价格也是一路飙升。  相似文献   

15.
正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红酒养生已成为时下许多人追求的时尚,认为"喝红酒能防治心血管病""喝红酒美容养颜、抗衰老"……。纵览中国的历史,唐朝的王翰曾经留下"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千古名句,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16.
张树剑 《家庭医学》2010,(11):12-12
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注意到健康的重要性,养生也成为了一种潮流。众多所谓中医养生名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带来了种种风靡一时的养生观点,而最终这些伪科学烟消云散,留给大家很多思考。  相似文献   

17.
魏泉涪 《长寿》2008,(4):17
随着时代的发展,养生观念也在变化。人们在未解决温饱时,只是为生存而活着,谈不上什么养生,只有在解决了温饱、生活水平提高以后,才谈得上长寿和养生。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曾宣布:"21世纪是长寿时代,这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过去养生只是个人行为,现在养生又有了政府的关注、社会的参与,人均寿命也列入发展的统计指标考核中。  相似文献   

18.
"养生"一词古已有之,渊源千年。古本养生专家许玲女士告诉记者,古本养生崇尚自然、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钻研的内容,现在人们越来越崇尚自然,注重养生,因此,古本养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古本养生崇尚自然,尊重人性,对美有独特理解,同样也会用一些天然物理的疗法,达到一定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时下,养生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热点话题。在当前"伪养生大师"满天飞,各种养生观念良莠不齐、真假难辨的社会现实中,本刊作为一本致力于向广大读者传播古今中外养生知识与现代保健养生理念的期刊,如何帮助人们辨别真伪,走出养生的误区,指导人们科学养生,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本社2011年1月18日在北京举办的"2011年新春联谊会"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原副主席高潮,国家农业部纪检组原副组长、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宋树友及本刊顾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科教文体卫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副会长孙隆椿,国家铁道部原副部长国林,国家民政部原副部长、中国未来研究会理事长、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会长张文范,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二炮总医院主任医师、知名养生教育专家郭志红,著名经络研究专家祝总骧等50多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应邀出席。其中,北京安贞医院主任医师、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党组书记、原副主席高潮,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王治国,国家铁道部原副部长国林,著名经络研究专家祝总骧讲起了如何健康快乐活到老的新理念,不时的精彩话语,说进了大家的心坎,赢得了在场的老领导、老专家们的热烈掌声。现根据录音整理出洪昭光、高潮、王治国讲话全文刊发,另外还刊登由本刊记者采写的国林和祝总骧的特写,以飨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20.
生命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也开始了流逝,如何让生命得以延续,让生命的流逝变得缓慢?养生一词于是开始进入人类的思想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避邪不至,长生久视。"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等,养为保养、调养、补养,生即为生命、生长养生并不是说不会死,而是让人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与心理,让生命更长寿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