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少阳病治法,和解枢机疑少阳病治法,当从其病机中求得,而其病机又须从其提纲中探寻。《伤寒论》第263条指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该三症皆与胆热关系密切,换句话说,少阳病的主要病机当是热搏于胆。热搏于胆,胆汁疏泄失常上逆则口苦;胆热上扰,灼伤津液,干于目窍,则咽干、目眩。若胆热甚者,炽而为火,上扰壅滞清窍,则目赤耳聋;搏于胸胁,胆络不和,经气不利则胸中满而烦,正如《伤寒论》264条所言:“少阳中风,两耳  相似文献   

2.
阳陵泉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金全 《陕西中医》2002,23(1):62-62
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的合穴 ,又是八会穴之中的筋之会 ,位于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本穴具有利肝胆、清湿热、强筋骨等作用。临床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 ,下肢痿痹、麻木、膝肿痛、胁肋痛等病症。笔者通过临床实践 ,发现本穴对于胆瘅、肩凝症、面风头项不自主的摇动、急性腰扭伤、癔症性瘫痪等病症的治疗 ,效果满意 ,兹报道如下。   1 胆瘅 《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云 :“帝曰 :有病口苦 ,取阳陵泉 ,口苦者病名为何 ?……岐伯曰 :病名曰胆瘅。”根据“合治内府”的理论 ,对凡出现口苦症状的患者 ,均采取毫针泻双侧阳陵泉的方法 ,每 5min…  相似文献   

3.
口苦为患者的自觉证状,临床较常见,前贤多认为属实热有余之证。《素问·奇病论》:有“病口苦……病名为何?……岐伯曰:病名曰胆瘅。”王冰注:“亦谓热也。”马莳注曰:“此病乃胆气之热也。”《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柯韵伯曰:“苦、干、眩者,皆相火上走空窍而为病也。”现在有关著作亦多谓口苦多属肝胆有热。口苦属实者固多,但属虚者亦屡有所见。朱丹溪在《脉因证治》中即  相似文献   

4.
少阳病是外感病邪不解,由太阳传经而来,或少阳本经自感所致;也有从厥阴转出少阳而成。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中,少阳为枢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为枢”少阳病的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伤寒论》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既有别于太阳病的口中和,又有别于阳明病的口燥渴。太阳病的口中和是邪在肤表,未入里化燥伤阴之征,而阳明病的口燥渴是热盛于里,灼伤津液之见,然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是由于胆火上炎,热迫清窍所致,邪入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离合论》载:"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是机体气机升降出入的枢纽。少阳包括足少阳胆和手少阳三焦,胆及三焦具有疏布人体气机的功能,一旦郁而化热,临床上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和体征。一直以来受《伤寒杂病论》中"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的影响,使得少阳郁火的症状及体征非常局限,笔者在搜集古代医籍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发现,少阳郁火证的症状及体征涉及范围很广,本文旨在对少阳郁火的症状及体征进行述要,以期为临床辨证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6.
正咽喉痛,多指咽喉一侧或某个局部的疼痛,常见于扁桃体炎、咽喉炎。《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在讲解第263条时指出:"少阳病,就是半表半里阳证,阳热在胸腹腔间,半表半里之处,既不可以入里,又不可以出表,只可向上行于孔窍之间"。《伤寒论》第263条提到"口苦、咽干、目眩"以及第264条中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于孔窍病变。故对咽、耳、目等孔窍疾病的治疗,胡希恕先生、冯世纶老师均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采用柴胡剂之和法,顺应人体疗病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原文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被后世医家称之为少阳病的提纲证。作为一经的脉证并治提纲,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然而,很多医师认为提纲证仅仅具有理论价值,不能临证运用。在此,笔者对少阳病提纲证进行临证解读,揭示它的临床意义以供同道参考。部分医家认为邪犯少阳,其病位为半表半里之证是值得商榷的。这种质疑由来已久,起源于《伤寒论》148条"伤寒五  相似文献   

8.
胆瘅病辨证施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胆瘅,始载《素问·奇病论篇》:“口苦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病名曰胆瘅”。瘅,热的意思,胆瘅为胆热病。多因六淫外侵,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邪结少阳,枢机不利,胆失通降,疏泄失职,胆郁热结,胆之虚气上溢而发为“口苦”,故称“胆瘅”。 胆瘅病,类似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管炎、胆石症等胆道疾病。在临床中,可分为风热侵袭,气滞络阻,  相似文献   

9.
早在《黄帝内经》中对胆腑的生理、病证就有论述.《素问》云:"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灵枢》称"胆者,中精之府",又谓:"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中医学认为胆病证候较多,如胆郁、胆胀、胆黄、胆热、胆火、胆虚、胆实、胆瘅等,这些证候可出现在西医所指的胆囊、胆道疾病中,也可作为单独证候的临床表现.胆郁、胆胀是临床常见的胆病证候,现就其证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柴胡汤类方出自《伤寒论》,包括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家龙骨牡蛎汤六方,治疗少阳证及其兼变证,后世医家用于治疗外感热病、肝胆疾病、心系疾病、情志病等多系统疾病,疗效显著。每方均有和解少阳之功,但又各有独特的作用,医家辨明柴胡汤类方各自的适应证方能应用自如。1药物组成分析1.1小柴胡汤药物组成分析: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物组成,药物及药量分别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升,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集辛、苦、甘味于一方。《本草备要》云柴胡"主阳气下陷,能引清气上行,而平少阳、厥阴之邪热,为足少阳表药",柴胡味薄气升,善开郁结,宣畅气机,助胆升阳,故可疏解少  相似文献   

11.
<正>少阳病为《伤寒论》六经病证之一,笔者在临床上辨治温热杂病时,凡证属少阳者,结合温病辨证而加以施治,获得极佳效果,现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下。1病位与病因病机少阳包括手少阳经三焦与足少阳经胆腑,三焦为"中渎之腑",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为"中精之腑",胆腑清  相似文献   

12.
异谈口苦     
口苦,首载于《黄帝内经》:"口苦者,病名如何,何以得之?……,病名为胆痹,……,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上溢而口为之苦.""肝气热则胆泄口苦".其不仅首次提出以口苦为主症的病名为"胆痹",并指出了胆热、肝热是形成该病的主要病因,胆泄上溢是其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少阳病,原文第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历代医家及近代中医书籍均认为不够全面,当与原文98条小柴胡汤证的“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结合起来。这样对少阳病的认识是比较完整的。本人认为这个看法,不但合理,而且具有指导临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264条中指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中指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后人认为前条乃少阳病的提纲,后条乃少阳病的主证。  相似文献   

15.
口苦非独主热 苔黄亦有属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苦与舌苔黄腻,为临床常见的两种症状,一般多认为是火热之象,然而亦有属于虚寒者。口苦临床所见口苦病症,常见于发热病人,邪袭少阳,或肝胆郁热等。治以清利疏泄,每克有济。然而亦有例外者,如《圣济总录·胆门》篇有谓:“胆虚生寒,气溢胸膈,头眩口苦,常喜太息,多呕宿水。”治以天雄为君的天雄丸,创温运愈口苦之先例,予后  相似文献   

16.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2019,39(4):496-499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对胆心综合征的认识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胆心综合征在临床上并不是一种罕见病证,患者同时患有胆囊疾病与冠心病,胆囊病发作会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的病情,这是由于支配胆道和心脏的神经在脊髓部位有部分交叉,当胆囊病发作时,可通过神经反射引起有病的冠状动脉收缩、狭窄、血流量减少,导致心肌缺氧加重,从丽发生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等一系列表现。祖国医学认为此证属于心腹癌范畴,它的病机是相火引动君火而致君相火盛,引起胆心剧痛频发。《灵枢·经脉篇》说:“……胆足少阳之脉……是动则病口苦,善叹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在同  相似文献   

18.
味觉异常,是提示疾病的一种信息,应该引起医生和患者本人的注意。口苦:临床观察口苦多见于肝胆热症、肠胃热症等;在现代医学中则多为急  相似文献   

19.
从升降理论谈"少阳为枢"及小柴胡汤证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以上条文言及少阳病之提纲,强调了小柴胡汤的主证、兼证,并明确了小柴胡  相似文献   

20.
少阳病篇在《伤寒论》中所占篇幅较少,但在临床上发病很多,是六经病中的重点病。山西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提出,《伤寒论》的整理研究工作不在于条文的注释,关键在于解决原书纲不系目问题。他认为六经病的纲领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高度概括性,代表本病的共性;第二,严格的特异性,区别于他病的个性,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他通过对《伤寒论》少阳病篇条文的研究,提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不足以充当少阳病提纲条文,少阳病的提纲应为:"少阳之为病,胸满烦热,身热或往来寒热,咽干口苦,小便黄赤。"并提出,少阳病属于半表半里的阳性病,当以黄芩柴胡汤治疗。在临证过程中,更要根据少阳病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鉴别诊断,灵活运用清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