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食管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恶性肿瘤与端粒酶活性染色体畸变、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突变等有密切关系 ,为了探索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数目畸变在食管癌形成发展中的关系 ,我们对 46例食管癌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和染色体检测 ,结果提示端粒酶活性与染色体畸变呈正相关。1 资料与方法1.1 材料食管癌 46例 ,标本均取材于肿瘤组织 ,标本离体后经冷生理盐水冲洗去污 ,15~ 30min内取材投入 - 80℃低温冰箱 .行染色体检测的标本 ,贮存于 4℃冰箱 ,2 4小时内培养。2 0例正常组织大于 10cm。所有标本均经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扩增法结合微孔板呈色法 ,检测肺癌、食管癌及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 ,同时配合病理检查。结果 :肺癌中央组织端粒酶阳性率 10 0 % ,癌旁 1cm处组织82 % ,远癌组织为 8%。癌旁 1cm处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与癌细胞分化有关。食管癌不同部位的端粒酶阳性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癌中央 98% ,癌旁 1cm为 72 % ,3cm为 42 % ,6cm处为 4%。癌中央的端粒酶活性值为 0 .32 5 mg蛋白 ,癌旁 3cm为 0 .14 7 mg蛋白和癌旁 5cm为 0 .0 11 mg蛋白。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有关 ,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以作为切除范围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是常见恶性肿瘤 ,在世界恶性肿瘤中居第 6位[1] 。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国家 ,其死亡率居第4位 (17.38/ 10万 ) ,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自1985年Greider等[2 ] 首次发现端粒酶以来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已成为当今肿瘤研究领域的热点。大量研究表明 ,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食管癌诊断及预后的良好指标 ,并为食管癌的防治开拓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及广阔的应用前景。1 端粒2 0世纪 30年代 ,Muller就首次提出了端粒的概念。直至 1978年 ,Blackburn等才在四…  相似文献   

6.
食管癌端粒酶活性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标本切缘端粒酶活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 (TRAP)—微孔板杂交法 ,对 14 0例食管癌切除标本切缘组织进行端粒酶检测 ,按切缘距癌灶距离≥ 5cm和 <5cm分两组 ,术后随访 3年以上。结果 :切缘距癌灶 <5cm组 2 5例中 11例 ( 44 .0 0 % )端粒酶活性阳性 ,切缘距癌灶≥ 5cm组共 115例中 6例 ( 5 2 2 % )阳性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切缘端粒酶阳性组病例 3年生存率与切缘阴性组 3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食管癌切除标本切缘端粒酶活性检测对食管癌手术范围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且可成为判断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上个世纪 30年代 ,遗传学家Muller和Mc Clintock提出了端粒 (telomere)的概念 ,70年代Greider和Blackburn在四膜虫中证实端粒结构为简单的TTGGGG核苷酸重复序列[1 ] ,1 984年Greider和Blackburn又在四膜虫中发现了端粒酶(telomerase) [2 ] 。近几年对端粒和端粒酶的研究十分活跃 ,现就端粒和端粒酶的一些进展及其在食管癌方面的研究予以阐述。1 端粒 (telomere)端粒是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由 2~ 2 0kb串联的短片段重复序列 (TTAGGG) n 及一些结合蛋白组成的特殊结构 ,在染色体定位、复制、保护和控制细胞生长寿命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PV-9000二步法)检测40例鼻息肉标本及10例健康者下鼻甲黏膜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催化亚基蛋白hTERT)的表达。结果:健康者下鼻甲黏膜端粒酶活性表达均为阴性,鼻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为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端粒酶活性表达与鼻窦炎伴鼻息肉的临床分型、分期无相关性,与鼻息肉的复发呈正相关。结论:端粒酶活性与鼻息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临床预测鼻息肉复发倾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1目的 探讨食管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2方法 建立并应用以 PCR技术为基础的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对 36例食管癌及其癌旁组织进行检测。 3结果  36例食管癌组织中 2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80 .5 0 % ;癌旁组织中 2例呈阳性 ,阳性检出率为 6 .0 0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极显著性 (χ2 =41.30 ,P<0 .0 0 1)。36例食管癌均为鳞状细胞癌 ,其中 17例伴随淋巴结转移的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呈阳性 ,而在 19例未伴随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中仅有 12例检测出端粒酶的活性 ,其活性检出率为 6 3.15 % ,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0 .0 0 6 )。 4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食管癌诊断的指标之一 ,同时对判断食管癌的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活性。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50例切除食管癌标本癌中组织、癌旁1cm、3cm、以及5-6cm处4块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端粒酶在食管癌组织中央部位的阳性检出率为98%,癌旁1cm处组织中的阳性率为72%,癌旁3cm处的阳性率为42%,癌旁5-6cm处的正常组织阳性率为4%。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切除食管癌标本中的差异性分布对判断食管癌切除范围以及预后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大肠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端粒酶催化亚基 (h TERT)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 PCR- TRAP- EL ISA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免疫组化法 )对 30例大肠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组织及 2 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和 h TERT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1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 (P<0 .0 5 ) ;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伴淋巴结转移大肠癌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 ) ;3相关分析显示端粒酶活性与 h TERT表达存在相关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h 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①目的 探讨端粒酶作为肺癌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②方法 用TRAP法检测 2 9例肺癌组织、2 7例癌旁组织和 35例正常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表达。③结果  2 9例肺癌组织中 2 1例 (72 .4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2 7例癌旁组织中 6例 (2 2 .2 % )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 ,35例正常组织均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癌组织、癌旁组织与正常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比较有显著差异 (χ2 =34.0 13、3.937,P <0 .0 1、0 .0 5 )。④结论 端粒酶表达与肿瘤发生有关 ,其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判定肿瘤复发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端粒酶活性与宫颈癌病变关系研究及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官颈癌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浸润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Ⅲ28例、CINⅡ24例。CINⅠ20例)厦16例正常者的官颈新鲜组织,用TRAP—PCR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宫颈癌组中端粒酶阳性22例(73.33%),CINⅢ级中端粒酶阳性13例(46.4%),CINⅡ级中端粒酶阳性6例(25%),CINⅠ级中端粒酶阳性2例(10.00%);而16例正常言颈组织仅有1例端粒酶阳性(6.25%),宫颈癌和CINⅠ~CINⅢ组织端粒酶活性表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Ⅲ和正常对照组端粒酶活性表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子宫颈病变中检测端粒酶活性对于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胃癌端粒酶活性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的关系.方法用端粒重复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法(TRAP-ELISA)检测40例胃癌及癌旁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PI)和S期细胞比率(SPF).结果肿瘤端粒酶阳性率为87.5%,癌旁组织阳性率为5.0%.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胃癌端粒酶活性与年龄、性别和分化程度无关,而与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胃癌端粒酶表达阳性者较阴性者PI和SPF明显升高.结论胃癌端粒酶活性是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指标.与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精浆端粒酶活性(TA)在不同类型男性不育症患者中的变化,以及与精浆睾酮(T)、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浓度之间及精液中精子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10例男性不育症患者与30例生育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对其精浆TA进行检测;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其精浆T、FSH、LH浓度进行检测;按WHO规定的方法,定量分析精液中的精子密度、精子活率、a+b级精子活力百分率、精液中白细胞数量。结果不育症组精浆TA和T浓度均明显低于生育组(P均<0.01);不育症组精浆FSH和LH浓度均明显高于生育组(P均<0.05)。在不育症组中,随着精液中精子数量的递减,TA水平亦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精浆中TA与T浓度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r=0.236,P<0.01),与FSH和LH浓度之间无相关性(P>0.05);精子活力、活率正常组精浆TA均高于不良组(P<0.01);WBC精液组精浆TA高于非WBC精液组(P<0.05)。结论精浆TA水平与精子数量和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与精子发育密切相关的睾酮浓度有协同促进作用,端粒酶在人类生殖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检测精浆TA水平对于进一步了解、预防和治疗某些病理状态下所致的生殖能力低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胸腹水中端粒酶活性(TA)、癌胚抗原(CEA)与脱落细胞学联合检查诊断恶性胸腹水性质的价值。方法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方法对200例良恶性胸腹水中的TA、CEA进行检测,同时进行胸腹水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恶性胸腹水TA与CEA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胸腹水中TA与CEA含量(P均<0.01)。应用TA诊断恶性胸腹水的阳性率为80.9%,特异性为86.0%,准确性为92.9%;CEA诊断阳性率为64.3%,特异性为91.8%,准确性为76.0%;TA+CEA诊断阳性率为90.4%,特异性为89.4%,准确性为90.0%。结论 TA是判断良恶性胸腹水的性质的较为准确和敏感的指标,联合测定CEA含量,同时进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明显提高恶性胸腹水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的联合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基因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以及端粒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 p5 3蛋白之间的关系。方法 :TRAP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 4 0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 p5 3蛋白的表达 ,并对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以及 p5 3蛋白表达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82 .5 % (33/ 4 0 )、72 .5 % (2 9/ 4 0 ) ;癌旁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p5 3蛋白阳性率分别为 12 .5 % (5 / 4 0 )、7.5 % (3/ 4 0 ) ,大肠癌组织显著高于正常组织 ,P <0 .0 1;大肠癌组织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特征 (包括病理分化程度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 )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端粒酶在大肠癌组织高表达和在癌旁正常组织低表达的特性 ,有可能使端粒酶成为大肠癌诊断的一种标志物 ;p5 3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 ;端粒酶活性与 p5 3蛋白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提示大肠癌是由多基因参与的疾病。  相似文献   

19.
①目的 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肿瘤微血管密度 (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②方法 对 5 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切片采用抗Ⅷ因子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计算肿瘤MVD。③结果 TNM临床分期Ⅲ、Ⅳ期病人的MVD明显高于Ⅰ、Ⅱ期病人 ( χ2 =4.14,P <0 .0 5 ) ;肿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的病人MVD明显低于中、低分化病人 ( χ2 =4.2 8,P <0 .0 5 ;P =0 .0 0 1) ;有淋巴结转移病人的MVD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病人 ( χ2 =9.75 ,P <0 .0 1)。MVD计数高病人 5年生存率较计数低者差 ( χ2 =5 .72 ,P <0 .0 5 )。④结论 MVD的检测可作为反映口腔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例慢性期和10例急性转化期(加速期或急变期)的CMI,病例,以良性血液病病人和正常人作对照,采用改良TRAP一银染法及亚利恩凝胶成像系统分析检测其骨髓标本内的端粒酶活性水平并随访。结果 良性血液病端粒酶阴性或低水平表达;CMI。慢性期端粒酶活性中等增高(F=36.38,q=5.84,P〈0.01),阳性率达35%(7/20);急性转化期时端粒酶活性较慢性期显著升高(q=12.06,P〈0.01),阳性率达80%(8/10)。端粒酶活性水平与CML预后相关,活性高者往往预后较差。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C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ML诊断、病程监测及预后判断的一个有用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