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效果、外退-内截各1 mm平均矫正量、视远视近矫正效果的差异. 方法 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退-内截手术,对术后远期眼位、平均矫正量和视近视远手术效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功能治愈58例(60.42%),临床治愈89例(92.71%);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后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较手术前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术前斜视度呈负相关(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手术量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无相关性. 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设计应考虑术前斜视度对平均矫正量的影响,外退-内截手术可以较好的矫正远近斜视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对25例先天性水平和垂直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修正法进行手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25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眼球震颤或代偿头位明显减轻或消失,11例合并斜视者,10例术后眼位正常,1例欠矫。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通过手术治疗后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视力提高,眼震减轻,合并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外观改善明显,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3.
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方法。方法 :在临床中对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 ,随意分成两组 ,一组为对照组 ,即第一期手术矫正垂直斜度 ,7d后再做水平斜度矫正 ,分两次手术完成。另一组为观察组 ,通过水平肌肉止端移位能使眼球上、下移位的原则 ,在做水平斜视同时将水平肌肉止端移位 ,达到一次性手术不仅能解决水平斜视 ,同时也矫正垂直斜视度。结果 :两组手术后临床观察眼位 ,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水平斜度不超过 35度 ,合并垂直斜度不超过 5度的患者 ,可以通过一次性手术达到治愈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健眼手术治疗知觉性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60例患者分两组行健眼(外直肌后徙术和/或内直肌缩短术)及斜视眼手术(外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矫正斜视.比较术前术后眼位矫正效果.健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1.39 mm,手术均为1次完成.斜位眼手术组平均手术量19.17 mm.结果 该组采用两种手术方法 分别对60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治疗,健眼手术组根据三井幸彦对主眼的手术量按(斜角÷3)mm计算,斜角>15°分二份,健眼手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量明显低于仅斜眼手术组,疗效优于斜视眼手术组.结论 健眼手术是矫正知觉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梁雄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74-175
目的观察和分析斜视手术患者治疗后的眼位恢复情况。方法采集我院2008~2009年手术矫正斜视200例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104例,女96例。年龄18~56岁,平均26.5岁。伴有弱视、视功能差的患者53例,视力正常、视功能差的患者84例,视力正常、视功能好的患者63例。斜视角〈500的患者48例,斜视角≥50°的患者152例。斜视手术治疗后随访观察1~15个月。结果眼位矫正治疗结果相对满意,98%能够达到手术前预期效果。200例患者中术后眼位复正62例,眼位复正或基本复正111例,斜视程度减少一半23例,元改善或改善未达到有效标准4例。结论斜视患者若伴有弱视和视力功能差,手术后比较难恢复。故弱视、斜视应早期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6.
韩玉岷 《南通医学院学报》1994,14(1):105-105,107
对15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手术效果分析,认为术前须对患者进行不同日期多次检查斜视角,以对患者斜视度有效清楚的了解,便于设计手术量,对于斜视度不稳定者应考虑按最大斜度施行手术,方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个别患者需作两次手术才能完全矫正。  相似文献   

7.
得了斜视性弱视,必须施行手术治疗。因为弱视由斜视引起,斜视只有通过手术,才能使眼球位置正常。但手术矫正,越早越好。早矫正,眼位恢复正常,就有可能使弱视眼的视力逐步提高;如果手术晚了,由于弱视眼的视力长时间被抑制,要恢复视力就很困难。至于弱视眼的手术时间,说法不一,有  相似文献   

8.
共同性斜视术后的立体视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欣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4,26(2):109-110,118
[目的 ]探讨共同性斜视患者手术前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对 1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应用同视机、三棱镜分别进行术前、术后斜视度检查、视功能检查 ,分析结果。 [结果 ]用统计学分析 1 2 8例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立体视觉恢复情况。其中 79例获得立体视觉 ,功能治愈率6 1 .72 % ,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 (P <0 .0 5 )。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性质、眼位矫正效果、术前矫正视力、斜视度与术后立体视觉的恢复密切相关。 [结论 ]斜视严重影响立体视觉的发育 ;早期矫正眼位有利于获得立体视觉 ,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9.
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治疗(附15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的时机和手术方法。方法:根据视远、视近斜视角的不同,对156例间歇性外斜视进行分类并行手术治疗。结果:I级治愈96例(61.5%),Ⅱ级治愈45例(28.8%),Ⅲ级治愈15例(10.4%);眼位回退61例(39.1%)。正常网膜对应组与双重对应组两组对比,I级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考虑早期手术。多次检查取其最大斜视度作为设计手术的依据以避免眼位回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分离性垂直斜视(dissociated vertical deviation,DVD)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及其效果。方法根据DVD患者不同的临床表现及检查结果,进行不同术式的手术治疗。结果本组28例43眼中手术治疗34眼,治愈24眼(70.59%),好转6眼(17.65%),4眼无效(11.76%),另外9眼因为上斜度数≤10△或者在矫正水平斜视后上斜度数明显减小而未行DVD手术。术后经过双眼视功能训练,同视机检查有Ⅰ级视功能者6例,Ⅱ级视功能者4例,Ⅲ级视功能者3例,剩余15例仍无双眼单视功能,其年龄均〉10岁。结论个体化的手术治疗能够使DVD患者得到满意的效果,视功能训练也是斜视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婴儿眼球震颤综合征( INS)合并斜视的手术设计及其手术疗效。方法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住院手术治疗的11例INS合并水平性斜视、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儿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手术前后检查患儿的矫正视力、异常头位( anomalous head postures, AHP)、眼位及立体视锐度。手术设计原则为:在注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斜视眼)上设计水平直肌后徙联合截除的手术量以矫正并存的内斜视或外斜视,且该手术量根据注视眼的手术量进行适当调整。随访时间均≥6个月。结果11例中,合并外斜视6例,内斜视5例;5~15岁,平均(9.0±4.7)岁;平均随访(9.4±5.3)个月。术后5例AHP治愈,6例改善;9例眼位正位,2例欠矫;6例双眼视力增进≥2行,4例双眼视力增进1行,1例双眼视力不变。结论对于INS合并水平性斜视患者,按照在注视眼上设计手术量以矫正AHP、在非注视眼上设计并调整手术量以矫正斜视的原则,可达到矫正AHP和眼位、改善视功能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印全胜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28-129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4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时机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40例患者中正位者28例,占70%,轻度欠矫或过矫7例,占17.5%,明显欠矫或过矫5例,占12.5%。5~12岁年龄组正位率为83.3%,而13~38岁组为30%,不同年龄组手术矫正效果有明显差异(P〈0.05),年龄愈小其术后眼位矫正效果愈好。结论建议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应早期手术,眼位正位率明显提高,有利于重建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需手术治疗的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患者55例,术前及术后检查斜视度及第一眼位的双眼单视功能,统计治愈率、良好率及有效率,并全部随访一年以上.结果:术后斜视度及第一眼位双眼视功能均比术前好转;术后出院时治愈率、良好率、有效率分别为70.9%、16.40%和10.9%;最后一次复查时的治愈率、良好率、有效率分别为67.3%、14.5%和16.4%.结论:后天性麻痹性斜视手术矫正眼位偏斜和恢复第一眼位双眼单视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外直肌麻痹性斜视是较常见的难治性非共同性斜视之一,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使患者原在位正位,正前方有限范围内复视消除.我们依据外直肌麻痹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使患者除原在位眼位矫正外,还获得不同程度的外转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先天性水平冲动型和垂直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分别采用Parks或Kestenbaum法进行手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震明显减轻或消失,头位扭转角改善或消除,11例伴有斜视的患者,8例术后眼位正常,3例欠矫或过矫,但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外观改善。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跟震减轻,头位改善,合并斜视者可同时矫正斜视,改善外观,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正临床上除了完全由远视眼调节过度、辐辏过强引起的调节性内斜,戴镜可以使斜视全部矫正外,其他各类斜视基本都需要手术矫正。斜视手术后获得一定程度的融合功能将有利于维持眼球正位,眼球正位可使部分病人恢复正常的或一定程度的立体视,特别是间歇性或新近发病患者可望获得良好的双眼单视功能。隐斜或间歇性斜视的患者,常述眼疲劳,严重影响工作,一旦保守治疗(如戴负镜片或三棱镜等)失败,也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矫正眼位能够减少过度集合,消除过度调节,使视疲劳症状减轻、消失。斜视是眼科较常见的手术,而手术后病人的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不当会引起并发症,这是不容忽视的。现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外斜视V征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琴  郭素梅 《中原医刊》2007,34(12):62-63
目的探讨外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及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外斜视V征患者并手术矫正,对手术前后眼位、眼球运动、双眼单视及代偿头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眼位正位者63例(93%),V征消失者66例(97%),其中11例患者术后获得双眼单视功能(16%)。结论下斜肌功能过强是外斜视V征发病的主要原因,矫正外斜视V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法是下斜肌减弱术和外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18.
连洁  黄艺彬 《中国病案》2011,12(9):65-66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76例共同性外斜视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及手术治疗,基本型和外展过强型以外直肌后徙为主,集合型以缩短内直肌为主,并对其术后眼位及融合功能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本组76例共同性外斜视术后正位者62例(81.58%),矫正不足11例(14.47%),过度矫正3例(3.95%)。术前无融合功能60例,术后有50例建立了双眼单视功能。结论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的疗效与诸多因素有关,术前、术中和术后都要充分考虑融合功能的作用,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力对术后眼位至关重要,术中应根据患者的融合功能强弱灵活掌握手术量,术后训练融合力也是巩固眼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缩短肌肉量矫正共转性内斜视张杰,李贵仁,尤毓陆,杨连洲,李聪玲(附属医院眼科,261031)斜视的手术矫正,多年来采用Kunz氏公式来设计手术量,但根据临床观察,往往矫正不足,我们对共转性内斜视的病人外直肌增加缩短手术量,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科肌部分切除术治疗V型斜视伴下斜肌功能过强的疗效。方法:对58例(111只眼)V型斜视根据下斜肌功能过强的程度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并联合水平肌肉斜视手术。结果术后第一眼位正位(≤10Δ),V型斜视矫正,下斜肌功能过强明显改善,随访3~20月效果稳定。结论: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