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 ,由于心脏传导系统及其附近的神经结构缺血或梗塞 ,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脏传导阻滞 ,是影响AMI近期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探讨AMI并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我们总结了236例Q波型的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经病史、ECG、心肌酶学(CPK、CPK_MB、LDH、SGOT等)确诊为Q波型AMI236例 ,其中经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证实为此次梗塞后出现一过性或持续性束支传导阻滞47例。非Q波AMI及既往证实有束支阻滞者 ,未列入本文…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大大降低病死率。近年来我们对6例AMI患者院前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6例均为男性,年龄57~73岁(平均66岁),临床上明确诊断AMI患者。心肌梗死部位:前间壁2例;下壁4例。既往有高血压史3例,冠心病史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例。发病时间均在6小时以内。均无溶栓治疗禁忌症。1.2 治疗方法:接诊后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嘱患者口嚼阿斯匹林0.3g,将尿激酶150~200万U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目前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心电图(ECG)都有典型的图型改变,但确有不少患者AMI发生后ECG不出现典型改变.本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55 ±3.6)岁,现报道如下。1AMI的不典型ECG表现类型 ①T波高而失,当T波振幅在心前导联≥11mm或Ⅱ、 Ⅲ, avF≥5mm且T/R比值≥1时有诊断价值,就应考虑到前壁或下壁AMI.这种T波高尖的变化亦称为AMI的超急期改变,临床上则称之为AMI前综合征的一种变化. ②出现Q波:在 V1、V2导联…  相似文献   

4.
卢凤民  屈大展 《天津医药》1996,24(7):391-393
对13例发病6小时以内的AMI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在180分钟内给药总量为100mg,根据床旁指标判定10例再通,开通率达76.9%,仅1例出现牙龈出血。在溶栓2小时内发现心律失常10例,死亡1例。本文就rt-PA的特点及静脉溶栓时机,再灌注心律失常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5.
64例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与男性AMI,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及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段女性,AMI临床特点。方法:对64例女性AMI和154例男性AMI分别统计住院期间梗死部位,并发症,病死率,卡方检验。结果:(1)女性较男性晚6年发生AMI;(2)Q波梗死与性别之间无差异;女性随年龄增加,非Q波梗死发生率增加;(3)女性AMI并发症略高于男性,但无差异;(4)女性AMI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6.
在适应证范围内进行静脉溶栓是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 (AMI)治疗的重要进展这一 ,据报道发病 6h内国产尿激酶溶栓率可达 6 0 %以上[1] 。但静脉溶栓也有一定的风险 ,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 ,我对我院几年AMI静脉溶栓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如下。1 资料及方法1.1 临床资料 我院 1999年~ 2 0 0 1年住院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 14 2例 ,男 114例 ,女 2 8例 ,年龄为 2 6~ 6 9岁 ,平均年龄为 5 6岁 ,急性前、侧、间壁心肌梗死 70例 ,急性下、后壁心肌梗死 5 8例 ,非Q波心肌梗死 14例。1.2 方法 按照 1997年WTO标准确诊符合溶栓条件者[2 …  相似文献   

7.
现对我院1997年以来尿激酶(天普落欣)静脉溶栓53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按WHO标准确诊急性心梗的病人53例,男45例,女8例,年龄31~79岁,前壁心梗13例,广泛前壁心梗14例,下壁并正后壁心梗24例,侧后壁心梗2例。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 44例、≥6小时9例,符合溶栓适应症,除外禁忌症。1.2 溶栓适应症:(1)心电图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0.2mV或出现新的病理Q波,且含眼硝酸甘油ST段不回落;(2)胸痛持续 20~30分钟不缓解;(3)心肌缺血发病时间少于24小时;(4…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与静脉溶栓疗效及安全性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胜文  于微 《河北医药》2000,22(3):177-178
目的 评价尿激酶(UK)冠脉内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8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冠脉溶栓组(A组)及静脉溶栓组(B组)各29例,分别给予UK治疗。结果 心肌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A组82.8%与B组62.1%比较,P〈0.05。但出血并发症B组10.3%与A组3.5%相比较,P〈0.05。结论 冠脉内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的,可明显改善病人近期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可降低病死率并改善幸存心功能^[1-3],已为大规模临床实验所证实。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增加心肌血流、改善氧供而使梗死范围缩小、维护左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因而成为急性心肌梗塞的标准治疗方法之一,从而使AMI的治疗有很大进展。近年来在溶栓降低病死率的机制、溶栓药物之间疗效的比较、用药方案的改进及新的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研制等方面又取得了不少进展。  相似文献   

10.
冀秋娣  石嘉玲 《天津医药》1994,22(8):454-456
对41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溶栓治疗并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观察冠脉再灌注生发生心律失常的特点。冠脉再灌润组与未灌注组比较,前者心律失常明显增多,再灌注后8小时内出现心律失常最为频繁。室早发生率100%,室性自搏心(AIVR)次之,19例出现短暂室性心动过速,本组无1例出现室颤。仅有4例出现缓慢心律失常。认为心律失常呈良性过程,个别病例需引起注意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我院1996年1月~1998年5月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用尿激酶(UK)溶栓,不同的给药方式及剂量,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66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的AMI患者,临床症状、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谱演变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关于AMI的诊断标准。其中男41例,女25例,年龄42~60岁,平均51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心梗20例,前壁心梗18例,前间壁心梗7例,下壁心梗17例,高侧壁心梗3例,前侧壁心梗1例。多数病人在起病6h内入院,少数虽超…  相似文献   

12.
郝唯蔚  石湘芸 《天津医药》1998,26(11):650-652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单部位与多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位MI患者(P〈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 M I) 与男性 A M I,探讨绝经前、围绝经期、绝经后及老年期等不同年龄段女性 A M I临床特点。方法:对64 例女性 A M I和154 例男性 A M I分别统计住院期间梗死部位、并发症、病死率,卡方检验。结果:①女性较男性晚6 年发生 A M I;② Q波梗死与性别之间无差异( P> 005) ,女性随年龄增加,非 Q 波梗死发生率增加;③女性 A M I并发症略高于男性,但无差异( P> 005) ;④女性 A M I病死率显著高于男性( P< 005) 。提示:随年龄增加, A M I中女性发生率及 Q 波梗死增加,与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激素替代疗法可能降低女性冠心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1996年至1998年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有2例为年轻男性,(年龄29岁、41岁),突发持续性剧烈胸痛4~6小时,伴心电图ST—T典型改变及心肌酶和同功酶明显升高,符合AMI临床诊断标准,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均予尿激酶300万U静脉溶栓,达到冠脉再通的临床标准后,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静滴、抗凝、抗血小板及口服钙拮抗剂等治疗,于4周后康复。心电图均始终未见病理性Q波,心室晚电位及心率变异性均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均示:心电图定位相应梗死部位局限性室壁节段性运动。恢复期冠造影均示:冠脉供血呈左优势型,左主干、左前降支…  相似文献   

15.
灯盏花注射液对AMI溶栓后再灌注损伤防治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再灌注治疗已成为AMI的基本治疗方法。而再灌注后可出现心肌损伤加重和心功能减退与再灌注损伤。本研究对1995年1月~1997年6月收住确诊AMI25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5例,用尿激酶与灯盏花05mg/kg静脉滴注。Ⅱ组10例为常规治疗对照。结果显示灯盏花组用药6h后T—SOD,2周后LVET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在AMI溶栓时,应用灯盏花可减少氧自由基产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溶栓治疗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时域法研究AMI溶栓治疗再通组、未通组、及AMI未作溶栓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心梗后24小时内的心率变异性(HRV)。结果 溶栓再通组24小时全部窦性RR间期(NJN)均值的标准差(SDNN)、24小时所有5分钟窦性RR间期均值的准确差(SDANN),24小时相邻窦性RR间期标准差的平方根(rMSSD)、逐次的窦性RR间期改  相似文献   

17.
笔者应用天普乐欣尿激酶(TP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113例,旨在观察该溶栓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一、病例选择AMI113例,男72例,女41例,年龄39~84岁,其中≥75岁21例(486%),均有持续胸痛半小时以上,应用...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83例,24小时动态心电图77例检出776次TMI,15。46%TMI伴胸痛,8.76%伴胸闷、胸骨后或上腹部堵塞感,75.77SMI,57例同时检出室律失常。均采用内科治疗,9例住院l月内发生AMI,随访5.02±2.12年,AMI累计发生率1年19.6%,5年为27.46%,7年为30.24%。心源性病故13例,MI急性期7,淬死3,慢性泵衰3。非心源性病故7,累计l年存活率89.01%,5年存活率75.58±5.39%。经计算RR与X ̄2,与心源性死亡和急性心脏事件显著有关因素为:内科治疗后心绞痛仍发作;肺水肿;24小时累计TMI超过1小时。与心源性死亡单独有关因素为:ST偏移≥3mm,复杂室律紊乱和糖尿病。性别、年龄、既往有心梗、高血压、高血脂、TMI是否伴胸痛与急性心脏事件和心源性死亡组间对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石湘芸  吴旭辉 《天津医药》1998,26(8):451-452
回顾分析10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的心电图变化对右室梗死(RVI)的诊断价值。在102例AMI中,结合临床诊断RVI占40.2%,以Ⅱ导联R/Q比值〈1者,RVI的阳性率为75.5%;以Ⅱ、ⅢaVF导联均呈QS形者,RVI的阳性率为93.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特异性分别为83.6%和96.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种心电图的测定方法均可作为早期诊断RV泊一个补充,其中以Ⅱ、ⅢaV  相似文献   

20.
不同年龄组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按发病年龄随机分成三组,进行尿激酶(UK)溶栓疗效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2小时内溶栓的47例AMI患者再通率、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5.3%、14.9%和8.5%。6小时内溶栓再通率老年组(50%)明显低于青年组(80%)和老年前期组(70%)。老年组住院病死率为25.9%,且有出血并发症发生,而青年组和老年前期组无一例死亡且无一例出血并发症发生。提示UK溶栓疗效与患者年龄有关,老年人溶栓疗效较差,病死率和出血并发症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