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鱼腥草注射液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离鉴定及含量测定新方法,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与传统水蒸气蒸馏、固相萃取等提取工艺比较,为改进鱼腥草注射液制备工艺奠定基础。方法:以色谱峰总面积为指标,对萃取头种类等5项顶空固相微萃取关键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分别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水蒸气蒸馏、固相萃取等3种方法提取鱼腥草注射液中的挥发性成分,通过分离出色谱峰个数、鉴定出化合物数量、精密度等指标比较提取效果。结果:顶空固相微萃取对鱼腥草注射液中挥发性成分的提取效果最佳。结论:顶空固相微萃取具有操作简便、快捷、不污染环境、精密度高等优点,可用于鱼腥草注射液中挥发性成分提取、分析。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水蒸气蒸馏法分别提取姜黄挥发性成分并进行GC-MS比较分析,并结合PCA技术对分析结果进行验证。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姜黄挥发性成分,运用GC-MS技术,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通过PCA技术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2种方法共鉴定出48个挥发性成分,其中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41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33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共有成分为26种。结论:2种方法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PCA分析亦进一步验证了其异同。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挥发性成分数目和种类较多,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比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郭胜男  卢金清  蔡君龙  黎强  梁欢 《中国药师》2014,(11):1885-1888
目的: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和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红景天中挥发性成分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红景天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联用技术对红景天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顶空固相微萃取法鉴定出39种挥发性化学成分,水蒸气蒸馏法鉴定出16种挥发性化学成分,共有成分4种。结论:2种方法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与水蒸气蒸馏法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所得挥发性成分数目和种类较多,具有更高的检索匹配度和灵敏度,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分析榅桲新鲜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方法。方法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HS-SPME)提取榅桲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分离分析榅桲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榅桲果实的挥发油中分离并鉴定出27个化合物,占相对总含量的99.85%,其主要成分有金合欢烯(38.92%)、辛酸乙酯(19.44%)、己酸乙酯(6.52%)、顺3-乙酸叶醇酯(6.45%)和茶螺烷(6.02%)等。结论 HS-SPME技术提取挥发油是无需溶剂的快速、简单、有效的方法,用GC-MS结合保留指数获得的结果更准确。这种方法适用于榅桲新鲜果实中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腹皮中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萃取大腹皮中挥发性成分,并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大腹皮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从大腹皮中共分离出60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6种化合物,占总量的87.48%。其中主要成分为萘(54.93%)、二丁基羟基甲苯(7.21%)、3,4-二甲氧基甲苯(4.74%)等。结论:首次采用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大腹皮挥发性成分,为大腹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胖大海中挥发性化学成分,探讨不同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胖大海顶空取样,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技术对胖大海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在最佳萃取条件下,从胖大海挥发性成分中分离出44个峰,鉴定出41种成分,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99.11%,主要有单萜及其衍生物、脂肪烃类、醇类、醛类、倍半萜及其衍生物、脂肪酸类成分。含量最高的成分是乙烯基环己烷,占挥发性成分总量的20.77%。结论:萃取温度、萃取时间对萃取效果的影响较大,建立的HS-SPME-GC-MS方法适合胖大海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可以作为胖大海质量控制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异硫腈酸盐是芥属蔬菜中典型的成分,具有化学防癌作用。由于菘蓝Isatis tinctoria L.叶中可能存在挥发性异硫腈酸盐,且对该植物中挥发性成分的研究鲜有报道,因此作者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质(GC-MS)联用技术分析菘蓝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将3.5g样品溶于含5mL水的管形瓶中,平衡30min,在750r/min条件下搅拌萃取25min,萃取温度30℃。用于分析物热解吸的固定相纤维保持在260℃,共3min,观察多项参数对萃取最佳化的影响。在GC-MS分析中,采用带有Varian2000离子阱质谱仪的Varian3800气相色谱仪。使用2种不同的溶凝硅石毛细管柱:1)…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析向天果果壳、果仁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萃取向天果果壳和果仁的挥发物,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性成分的组成,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向天果果壳中鉴定出48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88.55%;果仁中鉴定出34个化合物,占挥发物总量的62.29%。果壳和果仁中共鉴定出化合物72个,两者共有的成分为10个,其中62个为在向天果成分中首次报道。果壳的挥发物绝对含量较高,是果仁的约2倍。结论:向天果果壳和果仁挥发物的化学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水蒸气蒸馏法(SD)提取肿节风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结果:采用HS-SPME-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定出4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88.47%;SD-GC-MS共分离出59个色谱峰,鉴别出38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0.04%;2种不同前处理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有11种。结论:HS-SPME与SD联合GC-MS适用于分析不同类型挥发性化学成分,将两种方法联用分析肿节风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海桐果实中挥发性化学成分的组成。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对海桐果实进行萃取,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进行分离分析。结果:共分离并鉴定出22种化学成分。萃取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是α-蒎烯(72.38%),其次为γ-杜松烯(5.66%)、1-异丙烯基-3-异丙酯苯(5.21%)。结论:首次采用HS-SPME-GC-MS联用技术分析海桐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为海桐挥发性成分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鉴别感冒清热颗粒中紫苏叶的方法。方法样品在80℃下,用100μm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固相微萃取纤维对样品顶空吸附20min,于230℃脱附5min,然后采用GC-MS对解析物进行分离鉴定,SPB-1701柱(30m×0.25mm,0.25μm)。结果从感冒清热颗粒提取成分中鉴别来自紫苏叶的紫苏酮成分。结论HS-SPME-GC-MS可鉴定感冒清热颗粒的组成药味,方法简便、迅速、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2.
郭胜男  文婷  卢金清 《中国药师》2022,(6):1091-1095
摘要:目的:对传统药对柏子仁-酸枣仁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探讨其挥发性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利用单因素考察来确定最佳萃取条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定柏子仁-酸枣仁药对的挥发性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结果:从柏子仁-酸枣仁药对中分离出80个峰,并鉴定了其中71种挥发性成分。结论:柏子仁-酸枣仁药对的挥发性成分主要组成为萜烯类、醇类和烷烃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比较前胡与蜜前胡的挥发性成分,为后续药理研究奠定基础,同时考察蜜炙对前胡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为前胡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前胡生品进行分析鉴定,用(HS-SPME)对蜜前胡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SD法鉴定出50种,占挥发性成分的73.84%,SPME法鉴定出38种,占挥发性成分的93.62%,2种方法所得主要有效成分相差不多,鉴于顶空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方便快捷,故前处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法从蜜前胡中鉴定出46种成分,分别占挥发性成分的83.61%。结论:前胡蜜炙后γ-柠檬烯、(1S)-(+)-3-蒈烯、莰烯的含量明显减少,1-石竹烯、α-石竹烯、α-水芹烯、萜品油烯、l-b-红没药烯的含量明显增多,前胡蜜炙后新增了17种成分,减少了9种成分。前胡蜜炙前后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含量均发生变化。该研究为前胡蜜炙前后各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物质基础,为前胡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蕲艾籽中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SD)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蕲艾籽挥发性成分,通过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其化学成分组成,并应用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采用SD-GC-MS法共分离出33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29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3.02%;采用HS-SPME-GC-MS法共分离出35个色谱峰,鉴定出其中30个化合物,占总挥发性成分的99.01%。通过这两种技术共同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共有11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β-侧柏酮。结论:SD与HS-SPME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两者适用于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将两者联用分析蕲艾籽挥发性成分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对不同年份陈艾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对比分析,为陈艾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与气质联用技术(GC-MS)相结合来分析不同年份陈艾的挥发性成分,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89种化合物,其中从二年陈艾中鉴定出45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9.01%;三年陈艾中鉴定出44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6.24%;4年陈艾中鉴定出47种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94.1%。三者的共有成分有15种,但共有成分的含量有所不同。结论:二、三和四年陈艾的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具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普通铁线蕨挥发油的HS-SPME-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姬志强  贺光东  康文艺 《中国药房》2008,19(30):2359-2361
目的:研究普通铁线蕨的挥发油化学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普通铁线蕨根和叶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根中鉴定出26个成分,从叶中鉴定出32个成分,两者中有20个成分是相同的。正壬醛可能是叶中主要的香气成分,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可能是根中主要的活性成分。结论:固相微萃取(SPME)技术操作简单、装置便于携带、操作成本低廉,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华清  张林碧  杨敏  雷咪  刘义梅 《医药导报》2010,29(11):1428-1430
目的优化湖北恩施厚朴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技术,确定最佳萃取条件。方法进行湖北恩施厚朴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的样品量、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解析时间和萃取头的优化实验。结果样品量1.2 g,萃取时间90 min,萃取温度90 ℃,解析时间3 min,选用PDMS/DVB萃取头。结论该实验结果为湖北恩施厚朴的HS SPME提供了优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比较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的白术挥发性成分。方法:分别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进样法对白术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Kovats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两种提取方法共鉴定了26个化合物,其中水蒸气蒸馏法鉴定了17个化合物,主要为烯类、酮类、醇类和醛类;顶空进样法鉴定了16个化合物,主要为烯类、酮类和酚类。结论:水蒸气蒸馏法和顶空进样法分别侧重不同沸点挥发性成分的提取,两者结合可得到较全面的白术挥发性成分信息,为白术挥发油的质量控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丁香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并比较不同产地丁香中挥发性成分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 (HS-SPME)技术萃取丁香中挥发性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丁香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5个不同产地的丁香药材挥发性成分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丁香酚,其次为石竹烯、α-葎草烯;不同产地丁香挥发性成分中共有成分为α-蒎烯、丁香酚、石竹烯、α-葎草烯和δ-杜松烯。结论:运用HS-SPME-GC-MS能够快速获取丁香的挥发性成分的化学组成信息,不同产地丁香中挥发性成分中丁香酚和石竹烯两者的含量之和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可为丁香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7,(6):861-864
目的:为进一步促进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有关HS-SPME技术在中药领域运用的研究文献,并参考相关外文书籍,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结果与结论:HS-SPME技术通常与气相色谱法联用,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对环境友好等特点,适合于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成分的处理及分析。其在中药挥发性成分定性、定量研究及中药质量控制上的运用均有较多文献报道。随着HS-SPME技术在中药领域的研究及应用不断深入,将有利于促进中药挥发性成分研究、中药新药开发、中药质量控制及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