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使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 将68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带一个气囊的气管切开导管;观察组采用带双气囊的气管切开套管,下方气囊用于充气,上方气囊连接负压吸引器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以后VAP的发生率.结果 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改进后的气管切开套管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可吸引气管导管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3例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均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观察组采用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导管。观察两组每日吸痰次数、吸引分泌物总量、每日刺激性呛咳频次、机械通气时间、机械通气48 h或拔管48 h内的VAP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每日吸痰次数、刺激性呛咳频次及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对照组,而每日吸引分泌物总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VAP发生率和VAP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对行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行可吸引气管导管行声门下间歇吸引,可有效清除气管导管气囊上分泌物,减少呛咳,降低VAP的发生及持续时间,有利于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3.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非药物预防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48h后至撤机拔管48h内发生的新的肺实质性感染,是医院获得性肺炎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根据发病时间,其可分为早发性VAP(机械通气≤4d)和晚发性VAP(机械通气≥5d),  相似文献   

4.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发病机理及预防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叶俊  修清玉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1):2950-2952
机械通气相关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48h后,停用机械通气和拔除气管导管后48h内发生的新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不包括非创伤性机械通气)。VAP是医院内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中VAP发生率高。与无VAP患者相比,VAP患者住院时间长,医疗成本高,死亡率高。宿主的呼吸道防御机制破坏和病原微生物定植及侵入呼吸道是VAP发病机理的关键,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尚福泰  赵红梅  臧奎 《重庆医学》2009,38(22):2878-2879
目的 探讨气囊上持续吸引冲洗(CASS) 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ICU156例气管切开带气管套管机械通气患者分成A组(气囊上持续吸引组)80例和B组(非吸引组)76例,记录每日气囊上持续吸引分泌物量、VAP发生时间和例数、机械通气天数、住院平均天数及病死率.结果 A组气囊上日吸引量明显低于B组,A组分泌物培养致病菌与其下呼吸道分泌物一致性明显低于B组,两组病原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优势菌.两组机械通气(MV)5d内VAP发生率A组(10.0%)较B组(42.1%)明显减少(P<0.01).结论 气囊上持续吸引可显著降低VAP发生率,同时降低G+菌致下呼吸道感染率,是预防VAP行之有效的重要方法,从而降低病死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安全方便,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接受机械通气48h后,可出现肺实质感染,会发生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医疗费用和生活质量受影响等可能。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动态监测气管插管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气囊上液、下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分泌物及胃液中的细菌成分,分析其相关性,以期引起ICU医护人员对气囊上液引流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MV)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属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一种特殊类型。随着机械通气应用的增加,AVP发病率逐年增多。由于VAP较普通肺炎复杂,住院时间长,病死率高,近年来对VAP的研究已受到广泛重视。引起VAP的原因较多,目前主要集中于外源性感染因素,如气道切开导致病原菌侵入等,而对于气管插管后呼吸机气囊滞留物与VAP发生的相关性研究较少。对2007—2008年气管插管后发生VAP患者进行动态呼吸机气囊滞留物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细菌学培养,探讨气囊滞留物与VAP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钟建群 《吉林医学》2012,33(28):6261-6262
<正>临床上抢救重症患者,经常以气管插管或切开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MV)。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应用机械通气治疗后48 h和停用机械通气拔除人工气道48 h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性炎性反应,是机械通气中常见而严重的并  相似文献   

9.
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目的探讨气囊上滞留物与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关系。方法对33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机械通气患者,分别于插管后48h、7d及14d同步行咽拭子、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细菌分泌物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VAP的发病率为48·5%,病死率为37·5%;VAP组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和鲍曼不动杆菌;VAP患者气囊上滞留物与下呼吸道优势菌符合率为62·5%,且随着机械通气时间的延长,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的株数逐渐增多。结论RICU中VAP患者相关部位(气囊上滞留物、下呼吸道分泌物、咽拭子)优势菌以G-杆菌为主;气囊上滞留物优势菌与VAP的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气囊上滞留物病原菌的移行是导致VAP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刘庆芝 《基层医学论坛》2013,(12):1499-1500
目的探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漏气的急救护理。方法对我院急诊科监护室2009年1月-2012年10月96例应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患者发生气囊漏气现象的处理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6例气囊漏气患者中,68例气囊充气后48 h内未补气;10例气囊充气后24 h内未补气;12例气管切开置管过程中,血管钳扎破气囊;2例气管切开伤口过大,吸除气囊上滞留物时气囊被吸破;3例气管切开置管时,气囊被气管软骨组织扎破;1例护士做口腔护理时不慎剪掉外气囊。96例患者因被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而脱离了生命危险。结论监测气囊压力,及时发现气囊漏气,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气囊护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为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现就我院5年来使用呼吸机所并发的VAP40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进式胃管置入方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的影响。方法将94例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式置管方法。观察及比较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0.05),2周后两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液和口咽分泌物反流与误吸的控制可明显减少VAP发生率,但胃液和口咽分泌物反流与误吸并不是VAP发生的惟一因素。  相似文献   

13.
<正>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经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 h后至拔除气管导管后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其中MV<5 d内发生的肺炎为早发性VAP;≥5 d者为晚发性VAP,属医院获得性感染。流行病学显示VAP发病率为9%~70%[1],其病  相似文献   

14.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并发症及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VAP一旦发生,即会延长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甚至导致死亡.为防治VAP,我们对龙游县两家综合性医院(龙游县人民医院、龙游县中医院)ICU内的63例VAP患者进行下呼吸道细菌监测和耐药性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和病原菌特点,探讨防治VAP措施.方法 对本院心脏外科术后行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进行主动的目标性监测.结果 近两年来心脏外科术后机械通气≥48 h的患者139例,发生VAP者48例、75例次,机械通气时间长、年龄>60岁、气管切开、多次气管插管等均是发生VAP的重要因素,VAP的病原菌以G-杆菌居多,占81.3%,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占31.5%;真菌占12.5%;分离出的G 球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多,占3.5%.G-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结论 为了减少VAP的发生,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加强无菌操作、消毒和隔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相关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rtia,VAP)是医院内肺炎(nosocomial pneumonia,NP)的特殊类型,是指在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8 h后,病人所发生的肺炎.  相似文献   

17.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指原无肺部感染的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48小时以后,或拔管48小时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的常见并发症。研究发现VAP是病死率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天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2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天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呼吸机相关肺炎(Ventilato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指原无肺部感染的呼吸衰竭患者,在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治疗48 h以后,或拔管48 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是机械通气常见的并发症和重要的致死原因.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对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行气囊上至口鼻咽腔联合冲洗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均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A组每日应用0.02%洗必泰溶液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联合冲洗两次,B组不进行气囊上及口鼻咽腔冲洗,只进行持续吸引气囊上滞留物,必要时吸引口鼻咽腔分泌物。两组对照研究,观察呼吸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结果:A组发生VAP12例,发生率20%;B组发生VAP31例,发生率51.7%。A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使用可冲洗气管导管,每日使用0.02%洗必泰溶液进行联合冲洗气囊上至口、鼻咽腔滞留物,可明显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