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小萍治疗脾胃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名中医张小萍教授师出中医世家,兼容并蓄,尊古而有阐发,擅长治疗内科病证,尤对脾胃病颇有造诣.张教授认为,脾胃病涉及虚、郁、瘀、湿、热等多种病因,相互间杂,常至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治疗上主张宜阴、调肝、醒透等,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将随师心得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2.
高生  王茂泓 《新中医》2009,(11):17-19
张小萍是江西省名中医,江西省中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江西省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十五”学科带头人。张教授从医40余载,善理杂病沉疴,临床尤精于脾胃病,在学术思想崇尚脾胃学说,注重以胃气为本,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治疗脾胃病证的临床经验,疗效显著。笔者随师以来,感悟尤多,兹将张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高生  王茂泓 《江西中医药》2010,41(12):14-15
<正>张小萍教授是江西中医学院主任中医师、江西省名中医、湖南中医药大学及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40余载,临床尤精于脾胃病,  相似文献   

4.
脾胃疾病在脏腑疾病中是常见病和多发病,这与脾胃处中州而斡旋全身气机升降运动,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有密切关系.脾胃功能的正常发挥,主要通过脾气的健运来实现,而脾气极易为各种内外因素所耗伤,如饮食的饥饱失度、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思虑情绪的波动等.临床上,脾胃疾病症状多样,病机错综复杂,导师张小萍教授,以临证40余年的体会,提出如下治法:  相似文献   

5.
陈珺明 《国医论坛》2004,19(2):11-12
王道坤是甘肃中医学院教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家“八五”、“九五’’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王教授学验俱丰,对中医学之伤寒、易水、温补学派研究颇深,对脾胃病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效卓。笔者有幸师从王道坤教授,现将其临床用药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叶国芝治疗脾胃病经验彭学敏关键词:中医师,叶国芝,脾胃病,经验已故叶国芝副教授耕耘杏林四十余载,医理娴熟,学验俱丰,一生尤以治疗脾胃病为擅长,对脾胃病的用方遣药独具匠心。笔者常亲聆教诲,受益匪浅。现将叶师治疗脾胃病的部分遣方用药经验整理成文,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7.
<正> 吾师施奠邦教授系祖传三代名医、功内科、喉科,尤长于脾胃病的治疗,积五十年临床经验。辨治脾胃病采历代众家之长,立权衡规矩在先,随心所欲于后。从脏腑、阴阳、寒热、虚实、气血五个方面对脾胃病进行辨证论治,不泥一方一法,屡奏奇效。笔者侍诊于侧,受益匪浅。现将其宝贵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8.
黄业芳教授临证功底深厚,对内科、儿科、神经科诸疾的治疗有独到之处,尤其在脾胃病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提出“注重脾胃立足后天,兼顾肾脏不忘先天”、“斡调气机升降,辨证法从虚实”的观点,临床效验甚多。  相似文献   

9.
廖光龙老师是广东省云浮市名中医,临床重视脾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文献探讨脾胃病证的生理病理变化、症状表现及治疗的异同,结合临床实际详细论述了脾胃病证的上、中、下三焦治法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阐明在脾胃病治疗过程中,必须三焦辨证,开拓了脾胃病证治的思路,加强了临证脾胃与其他脏腑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陆双军  张继泽 《河南中医》2008,28(10):20-22
张继泽教授治疗脾胃病之经验有三:其一,注重临床,认病识证,谨守病机,分型证治;其二,融会新知,开创先河,擅用组药,对症施遣;其三,自拟验方,临证执简,注重调护,详嘱配合.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病。张珍玉先生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生理功能及病理特点等理论,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张老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病位在脾胃,与肝密切相关,推崇通过调动、激发人体固有的愈病能力来治疗疾病。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应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注重脾胃气机升降,调肝以治脾,处方用药量小力宏。针对具体疾病主张辨病辨证相结合,在基本方的基础上根据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13.
梁玉婷  张宗礼 《河南中医》2016,(11):1893-1895
张宗礼教授认为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关系密切,其认为治疗肾脏病患者的脾胃症状,提高脾胃的运化功能,则水谷可以化生气血精微以供养全身,改善肾病患者贫血、低蛋白血症,减少蛋白尿及改善肾功能等。对于脾阳虚的患者,吾师采用黄芪建中汤加减以补气健脾、温中和胃。脾胃升降失和,运化水湿失常,致清者不升,浊者不降,出现恶心、呕吐、腹胀、不欲饮食等症状,张教授采用自拟四叶汤(荷叶、紫苏叶、桑叶、枇杷叶)以助脾胃恢复其升降之功。肾病患者无论因病程日久或因老年体虚等表现为脾肾阳虚而出现胃脘部不适,纳差等,多以二仙汤加减治疗。当瘀阻于脾胃络脉之时,便可出现胃脘疼痛,如针刺样,张教授采用失笑散或丹参饮加减治疗。对偏于气滞者,选用丹参饮,以丹参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檀香、砂仁行气宽中而止痛。因血虚肝郁而致疼痛者,采用失笑散,浊毒壅塞于脾胃,则会影响脾胃的各种功能。方剂中加入大黄、大黄炭可起到通腑泻浊的作用,加速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①病证结合,成竹在胸。②用药轻灵,平中见奇。③顾护后天,斡旋升降。④用药精简,擅用药对。⑤整体观念,全面调摄。  相似文献   

15.
总结介绍了陶晓华教授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治疗胃阴方虚、脾阳不足、肝郁脾虚、中焦阻塞、食滞地等各型脾胃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6.
王少华主任医师从医近60载,学验俱丰,在脾胃病的治疗上提出如下观点:(1)温脾清胃,燥湿相济;(2)寓升于降,寓降于升,升降不息则脾健胃和;(3)治胃宜“以通为补”,切忌填补;(4)升降兼施,补泻并进;(5)寒热并调,阴阳两顾。  相似文献   

17.
介绍周福生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特点。周教授认为临床治疗脾胃病应抓住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重视肝、心与脾胃的联系,脾胃病补泻治疗应补以甘酸、泻以苦辛,临床用药注意不要太过苦寒、太过甘温、太过辛散,还应详辨药物功用性能,用药应动静结合。  相似文献   

18.
《辽宁中医杂志》2016,(4):720-721
介绍朱方石治疗脾胃病经验,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发病本源,湿热、寒湿、气滞、血瘀等为其主要病理因素,辨治过程注重辨病与辨证、宏观与微观相结合,衷中参西,优势互补,并注重情志因素和生活调护,身心同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徐景藩,教授、主任中医师,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江苏省名中医。1927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盛泽镇的中医世家,1952年进入卫生部"中医研究人员"班学习5年毕业,1957年进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工作,1990年被遴选为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1992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1996年获全国白求恩奖章。曾任江苏省中医院院长兼江苏省中医研究所所长,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术委员、脾胃病学组副组长、学会理事,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医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医杂志》特约编审,《江苏中医药》杂志常务编委,江苏"333"工程人才培选专家委员会成员,江苏省高级卫技人员评审委员会主任等。现任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学术上,对食管病强调宣通、润养,创"藕粉糊剂方"卧位服药法;治胃病主张从三型论治,参用护膜法,创"残胃饮"治疗残胃炎症;治慢性结肠炎,创"连脂清肠汤"内服加"菖榆煎"保留灌肠法。脾胃病治疗重视疏肝理气,用药注意刚柔相配、升降相须等。勤读书,勤实践,乐于助人,乐于奉献,认真诊疗,潜心研思,议病议药,提高疗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廉洁行医,无愧人生。  相似文献   

20.
受地理环境及饮食起居习惯等综合因素影响,岭南地区疾病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胡玲教授立足于疾病所发环境及患者个体差异,结合临床经验,发现岭南诸多杂病皆因湿热蕴脾所致,可"异病同治",以"清其热、化其湿、行其气"为法,多有奏效。总结了其从脾胃湿热切入治疗口臭、肠息肉、慢性疲劳综合征、慢性咽炎等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加以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