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子和擅用攻法,但他不排斥补法。对于补法,他有独到见解。本从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张子和论补的观点:①少用、慎用温补药,主张寒补;②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下中有补;③药物攻邪,食物补正;④辨证施治,纯虚当补。张子和的观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及世人正确理解和运用补法,避免乱用补法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2.
张从正运用补法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张从正对补法的运用特点。认为:张氏对补法的认识源自《内经》,通过严密辨证来运用补法;主张补中要有通,补而不滞,平而不强,以顾护胃气为要;善用先攻后补及攻补兼施;力倡用饮食疗法补养身体;而力戒有邪用补、燥热药石之补和久服常服补药。可见,张氏对补法运用具有独特见解和独到经验。  相似文献   

3.
张子和擅用攻法 ,但他不排斥补法。对于补法 ,他有独到见解。本文从四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张子和论补的观点 :①少用、慎用温补药 ,主张寒补 ;②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下中有补 ;③药物攻邪 ,食物补正 ;④辨证施治 ,纯虚当补。张子和的观点 ,有助于临床医生及世人正确理解和运用补法 ,避免乱用补法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张子和"补法"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为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其补法理论源于《内经》,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其补法学术特点有二:(1)强调需用补法时,常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2)提倡食补,主张病蠲后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创立了攻补兼施的代表方玉烛散及专补脾肾的滋补方无比山药丸,强调以平为期,气血流通平衡为要,注重辨证施补。结论:其"补法"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补法的内涵,而且对现代疾病治疗与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子和攻邪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张从正攻邪学术思想.其理论来源于<内经>,明确提出了天邪、地邪、人邪的概念,据此提出治病攻邪论.张从正祛邪理论有因邪致病、论病重邪、祛邪安正三个要点.创立了"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攻邪学说.治法以寒凉立论,提出阴阳损益并进的补益法则,体现出其以攻邪论为基础的补法特点.张从正根据病邪所在的处所,提出了汗、吐、下三法的具体运用,丰富和发展了<内经>的有关理论及方法.  相似文献   

6.
吴又可《温疫论》论治疫病,提出杂气为致病因素,强调人体正气的重要性,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疫病治疗中注重扶正,因人而异,妇孺老少,体质强弱,补法各异;因证而补,正邪交争,则攻补兼施、补泻有度,虚实夹杂,则补泻间用。提出补法禁忌,如忌投人参、白术等补益之品;重视疫病后期调补,静养胃气,强调饮食,应用下法后应顾护津液,养阴扶正。吴又可的思想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补法是祖国医学重要治疗法则之一,也是慢性肝炎治疗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内经》云:“虚则补之,夺则益之”。补者补其所损,益其不足,补法为扶正,扶正以祛邪,邪祛正自复。近年来我们在慢性肝炎治疗实践中体会到,大多数病例应用补法以改善肝功,消除症状,获得康复。  相似文献   

8.
论张从正之寒凉攻邪论的补益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从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 ,其学术思想上承《内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 ,私塾金元寒凉派代表刘河间 ;临床上擅用汗、吐、下三法 ,并将之扩充和发挥而作为攻邪治病的主要手段 ,成为金元攻邪派代表。张氏的邪为百病之源和以三法概括攻邪百法的治疗思想 ,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 ,张从正强调攻邪治病 ,如同刘河间倡导寒凉大法 ,皆针对当时滥用温补之弊 ,为纠其偏而设 ,并非以寒盖温 ,以攻统补。而且 ,寒凉攻邪论是以辨证论治之基本原则为前提的 ,是基于邪正交争之病机观而立论的 ,其中尚包含着丰富的补益思想 ,具有重要价…  相似文献   

9.
张子和是金元时期著名的医学家 ,因擅长用汗、吐、下三法而蜚声医坛 ,被誉为“攻邪派”的代表。张子和虽专于攻邪 ,但并非拙于补益。从他所写的《推源补法利害非经说》和《补论》两篇文章来看 ,张子和论补别具一格 ,内涵亦较为广泛。1 以攻为补  这是针对邪实而设的。他说 :“大积大聚 ,大病大秘 ,大涸大坚 ,下药乃补药也。”下药乃补药 ,是因为“此药虽泄 ,无损于脏腑 ,乃所以安脏腑也。”腑以通为用 ,凡能使气血流通 ,即是补益脏腑 ,补在这里的含义 ,是在下而推陈的前提下 ,使机体达到致新的目的。如胃肠存在的痰饮、内积、宿食、热毒…  相似文献   

10.
攻石莫忘补虚王伟,蔡丹灵,周冬(河南省周口地区中医院,466000)主题词尿结石/中医药疗法,补法泌尿系结石相当于中医的石淋。其发病机理,与湿热关系密切。湿热之邪下注,尿液煎熬成石,阻塞于尿道,遂成石淋。故清利湿热、通淋排石是最常用的治法。常用药物为...  相似文献   

11.
从病因病机、治疗角度论证了补法在治疗感染相关性皮肤病(疮疡)时的必要性,并结合临床指出了补法治疗阳证疮疡的适用范围和治疗原则,以及攻补结合治疗疮疡虚实夹杂证的原则和技巧.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不但擅长汗、吐、下三法,且善于用补。其补法的特点是:以祛邪为前提,以补不足为宗旨,攻补兼施,并重视寒补、食补,对虚损无邪之人才纯用补药.  相似文献   

13.
从子和之见,病实可攻 金·张子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以攻为主,主张“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并再三告诫:老年诸病,断不可补。认为:“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地”,“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也”。这一治疗思想,对于诊治老年性痴呆症属实证者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攻补兼施法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疾饮伏肺、肾气不足是小儿哮喘反复发作之本”的理论,采取攻补兼施法,以“哮喘远敛方”治疗本病166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尤其是近期(治疗后6个月至1年)控制率33.96%,与纯补法组、西药组比较有显著意义,认为小儿哮喘不同于成人,如卫气虚弱,缓解期虚实并存,虚证亦有特殊表现等,故确立攻补兼施法。  相似文献   

15.
刘云  孙安鹏  薛峰 《包头医学》2008,32(1):29-30
目的:探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攻邪派张子和攻邪补正的正确理念,指导中医临床正确运用攻邪补正的方法。方法:举例说明吐法,下法祛邪补正,攻偏胜之气,不胜之气自平,损其有余,不足者自安。结果:14年的癫痫顽疾和2岁小儿泄泻虚脱的病例都在攻邪补正的治疗方法中痊愈。结论:补正必攻邪,邪去正自安,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真得补之道也。邪去则补即在其中,为医者应得之教益矣。  相似文献   

16.
临证每遇四十余岁的肾虚患者,多日:服用各种补肾药物,效果不佳。此乃补而不受,原因是在肾虚的病理过程中,肾虚不是单一的病理变化,更主要的是有邪气的侵入,邪居正位,补益之精无位可进,溢于它处,未尽补益之功而有助邪之弊,故而无效。治疗此类疾病的方法和思路是分阶段论治,前期以攻为主,中期攻补皆施,后期以补为主。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调理脾胃,适当使用血肉有情之品,以助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三攻三补治疗肿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总结三攻三补治疗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三攻三补法,即:三攻清热解毒,化痰祛湿,软坚散结;三补:补益中气,补肾培本,健脾益胃;根据肿瘤病理阶段的不同,灵活协调的运用三攻三补最为关键.结果:运用该法于临床遣方用药,疗效满意.结论:三攻三补法可用于肿瘤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一、《伤寒杂病论》中的补法运用补法,是治疗虚证的方法。它是以补益药为主,适当配伍,组成方剂,具有扶正补虚的作用。另外,在正气虚弱不能抗病或驱除余邪时,亦可兼用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驱邪的目的。此法是遵《素问·至真要大论》“虚者补之”“损者益之”“衰者补之”的经旨而运用的。论中的补法,按其所属方剂的功用特点和作用部位,可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有正补五脏和五脏相生滋补;有补先天之本,和补后天之本之分。按其补益作用的大小和性质,可分为峻补、平补、调补、温补、清补等。为了便于探讨论中补法,以补气、补血、  相似文献   

19.
李钰  张雪亮  王庆国 《中医学报》2019,34(7):1371-1375
补法是中医八法之一。狭义的补法是针对形体的虚损,补养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治疗各种虚证的治疗方法;广义的补法则不单纯局限于补虚,对一切形神功能状态失衡的调理维护,使其获益,归于平和,均为补法。人体的状态与气血运行的盛衰息息相关,气血流通是治病的关键。不管是补虚损还是泻实邪,都是从气血着手,或补气、或补血、或行气、或活血,抑或两者兼行。凡能使气血调和,畅流于经络之中,达到阴平阳秘状态的治法,皆可称为补法,即所谓"气血流通即是补"。  相似文献   

20.
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是攻邪派的代表医家,擅长以汗吐下三法攻邪治病,疗效显著。其所倡导的攻邪论要点有三:认为邪气是致病的主要因素;主张治病当以攻邪为首务,当邪气存在之时,切勿补正,以防助纣为虐;邪气祛,则病愈,正气自复。张氏此论,寓意深远,发人深省。奈何后世医家未能深究,不明所以,而诋毁者多。致使戴人攻邪疗疾之法渐渐湮没,良可叹也。张氏以攻为补,体现了精辟的辩证法思想。其云“下中自有补”、“陈祛而肠胃洁,瘕尽而营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存焉。”其治李德卿妻产后病泄年余,羸弱不堪,四肢瘦乏,无力以动,卧不能起,诸医皆以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