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多种心血管疾病(CVD)的病理基础,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炎症、氧化应激、免疫与缺氧等多种机制。既往研究往往认为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AS发生的始动因素,关于血管外膜的潜在作用往往被忽视。近年研究证实在AS早期,外膜就已经出现病变,甚至先于大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所以,AS不仅存在"由内向外"内膜-中膜-外膜的发病机制,"由外向内"外膜-中膜-内膜的发病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的关系。 方法 选择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喂养2、4和8周后,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动物后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不同时间血管外膜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变化。体外培养高脂喂养2周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C57BL/6小鼠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结果 体内实验发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高脂喂养2周、4周后血管外膜检测到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阳性表达,8周后呈现弱阳性,随高脂喂养时间增加,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外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增强。而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一直未检测到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阳性表达。体外实验观察到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部分表现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肌丝明显增多, α平滑肌肌动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水平都明显高于野生型C57BL/6小鼠(P<0.05),而C57BL/6小鼠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则表现为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阴性,超微结构无明显改变。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早期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表型即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3.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上升,成为迫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Salusins是一种新的血管活性肽,大量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Salusins高表达,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新的治疗靶点。文章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做一综述,探讨国内外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与Salusins的研究现状,并提出未来在该领域中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正>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物质生活水平显著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日益增加,有关冠心病、脑卒中、猝死等心脑血管重大疾病已成为全球和我国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以脂质沉积和斑块形成为特征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积极预防与治疗动脉粥样硬化,阻止其发,  相似文献   

5.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与血管再狭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段超  陈鑫  邱志兵 《心脏杂志》2010,22(2):285-288
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迁移、增殖、胶原合成与分泌及其细胞表型转化是血管增殖性疾病中血管重构的重要病理学基础。血管再狭窄是目前心血管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对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的研究可为血管再狭窄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本课题组和其它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个新的假说:各种造成内皮细胞损伤的危险因素激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成纤维细胞被激活的表现为:①呈现增生样改变;②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表型并向血管内膜迁移;③合成和释放细胞外基质成分增多;④合成和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外  相似文献   

7.
血管外膜是组成血管的重要结构 ,但是对其研究多年来受到忽视。 90年代以来 ,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出外膜不仅同血管的功能调节有关。而且亦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损伤后再狭窄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本文旨在就近年血管外膜功能的研究进展及其与心脑血管的关系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胸主动脉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激活与血管重塑的相关性。方法:用6F人冠状动脉快速交换球囊损伤大鼠胸主动脉,术后2周和6周取材,行血管形态学定量分析,并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PCNA在血管外膜上的表达。结果:血管成形术组血管外膜细胞数量、血管外膜细胞增殖指数,外膜面积、厚度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血管外弹力板围绕面积、内弹力板围绕面积和管腔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5),血管呈收缩性重塑。结论: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外膜被牵拉激活,导致外膜细胞分裂、增殖,以及血管收缩性重塑,参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动脉壁有三层结构:内膜、中膜、外膜,每一层均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生物学及功能特征,并且每层以独特的方式来维持血管稳定及调节血管对各种刺激及损伤的反应。近20年,有关血管内膜对血管功能的影响得到深入广泛的研究,血管内膜在调节血管平滑肌功能中的作用已得到普遍的认同。血管外膜是非常复杂的一层,由较厚的致密结构组成,含有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细胞成分主要是成纤维细胞及少量平滑肌细胞。支配血管舒缩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经纤维从外膜进入血管;滋养血管也从外膜进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动脉粥样硬化病灶形成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野生型C57BL/6小鼠,高脂饮食喂养2、4和8周,选取升主动脉制备连续切片,部分切片行Movat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并测量外膜厚度的变化;部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不同阶段血管外膜及内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6周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和各个时间点的C57BL/6小鼠均未观察到内膜损伤的任何迹象,主动脉外膜厚度亦无显著变化,外膜均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表达;高脂喂养2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增加,但在内膜仍无肉眼可见病灶,此时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呈现弱阳性表达;高脂喂养4周和8周后,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管外膜厚度逐渐增加,内膜出现泡沫细胞,纤维斑块,外膜及内膜损伤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增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主动脉外膜及内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也增加,但C57BL/6小鼠血管外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量少且稳定,各时间点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着高脂喂养时间延长血管外膜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为以中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随年龄增长发病率及死亡率逐渐增加的慢性退行性病变,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心肌梗死与中风)的主要发病机制。随着世界老龄人口所占比重逐渐增加,AS的发病率逐渐增加,而血管老化对老龄患者AS的发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管外膜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血管外膜由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等构成,其外包绕着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血管外膜各类组织和细胞具有高度代谢活性,能够"从外向内"调控整个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参与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文章综述了血管外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外膜及外周脂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外周脂肪及冠脉外膜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血管外膜分组:Ⅰ组:正常对照冠脉(6例);Ⅱ组:冠心病者冠脉(5例);Ⅲ组:冠心病者乳内动脉(12例);Ⅳ组:冠心病者桡动脉(6例);Ⅴ组:冠心病者大隐静脉(14例).冠脉外周脂肪分组:冠心病组(16例),对照组(6例).各组分别行血管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68+抗体标记的免疫组化检测;冠脉外周脂肪脂联素及TNF-α的mRNA水平检测及CD68+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脂多糖( 100 μg/L)及硬脂酸(0.5 mmol/L)刺激培养的对照组冠脉外周脂肪细胞,检测上清液TNF-α及IL-6浓度.结果:与其他血管外膜比较,Ⅱ组冠脉外膜可见明显的巨噬细胞聚集带.冠脉外周脂肪内浸润巨噬细胞数,冠心病组:(39±7.1)个/400倍,对照组:(12±4.3)个/400倍,前者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较后者密集,P<0.05;冠心病组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TNF-α的表达明显增高.对照组冠脉外周脂肪细胞经硬脂酸及脂多糖刺激后,上清液TNF-α及IL-6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者冠脉外周脂肪及冠脉外膜炎性细胞局部浸润产生的炎症反应促进了冠脉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脂多糖诱导兔股动脉外膜炎症对内膜增生的影响,探讨外膜炎症对内膜增生影响的分子机制.方法:成年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术前均喂以高脂饮食2周.两侧的股动脉随机分为脂多糖组和对照组.于术后1 h、3 d和2周分别处死10只动物获得股动脉标本,观察形态学变化和血管内膜增生情况,并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P-选择素在动脉壁的...  相似文献   

16.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nitric oxide and atherosclero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 the vascular wall,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are produced by several enzyme systems including NADPH oxidase, xanthine oxidase, uncoupled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 and the mitochondrial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On the other hand, the vasculature is protected by antioxidant enzyme systems, including superoxide dismutases, catalase, glutathione peroxidases and paraoxonases, which detoxify ROS.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such as hypercholesterolemia, hypertension, and diabetes mellitus enhance ROS generation, resulting in oxidative stress. This leads to oxidative modification of lipoproteins and phospholipids, mechanisms that contribute to atherogenesis. In addition, oxidation of tetrahydrobiopterin may cause eNOS uncoupling and thus potentiation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reduction of eNOS-derived NO, which is a protective principle in the vasculature.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he role of ROS-producing enzymes, antioxidative enzymes as well as NO synthases i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17.
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都是老年人的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这两种疾病在临床上常相伴出现。血管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管损伤、慢性肾病和衰老等普遍存在的病理表现,易导致心肌缺血、左心室肥大和心力衰竭,引发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生率和高死亡率的重要因素。近年来许多研究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钙化和骨质疏松之间存在着共同的危险因素、信号转导途径、分子调控机制,而使其互为因果。本文就它们之间的临床联系及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为临床工作提供进一步的综合防治理念。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As)病变的主要临床危险性在于斑块的不稳定性、易损性。斑块内新生滋养血管(VV)具有结构缺陷,其脆性大、渗漏性高,容易破裂出血,促进炎症反应,也为血细胞及血液可溶性成分进入斑块提供通道,促进As斑块的形成,并且与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深入研究新生滋养血管的功能及关键信号途径在As中的作用,有望从根本上阻止稳定斑块发展为易损斑块,或者阻止不稳定斑块破裂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