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既往开放取石术、经皮。肾镜碎石术和ESWL对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i—PcNL)的影响。方法:收集2002年7月~2006年10月收治的885例1156例次接受mini—PCNL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四组:既往行开放取石术组(A组)、经皮肾镜术组(B组)、单纯ESWL组(C组)、无结石干预史组(D组)。对比分析各组手术时间、结石清除率、出血量、输血率、平均住院日及并发症。结果:各组最终结石清除率未见明显差异(X^2=0.584,p=0.900)。A组的出血量为(10.5±9.3)g/L,明显低于其他各组(F=12.879,P〈0.001)。各组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日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输血率、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差别。结论:有既往结石干预史的患者行miniPCNL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on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是处理肾脏铸型结石、肾盂内直径2cm以上结石及输尿管上段结石伴上尿路梗阻有效安全的微创手术.我院自2009年6月至今应用微创经皮肾镜钬激光治疗肾及输尿管上段结石228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min im 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术后输尿管残留结石的门诊处理效果。方法直径〈10 mm输尿管残留结石,出院等待观察;直径≥10 mm输尿管残留结石或输尿管石街,门诊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经等待观察或ESWL治疗失败或仍有残留结石的患者,门诊局麻下行输尿管镜取石或碎石术。结果43例结石直径〈10 mm中,31例在等待观察期间自行排出结石,3例在拔双J管时带出结石,9例局麻下采用输尿管镜取出结石。24例结石直径≥10 mm中,18例ESWL碎石成功,4例局麻下采用输尿管镜取石,2例采用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术,取净残留结石。本组未见严重血尿、发热、输尿管穿孔、肾绞痛等较重并发症。结论根据患者病情门诊采取适当的措施,处理MPCNL术后输尿管残留结石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4.
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失败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失败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9月至2009年10月438例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失败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方法。结果438例中32例手术失败或并发症,穿刺失败5例,通道建立失败或通道丢失4例,肾出血或肾损伤致手术中止8例,气胸2例,一期取石后结石残留13例。结论MPCNL在技术开展早期技术不熟练的情况下手术成功率低,风险大,提高穿刺技术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加强并发症的防治有利于此项技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5.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PCNL)穿刺通道数量对肾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连续观察74例单侧肾结石患者MPCNL术前及术后1个月肾脏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比分析单通道取石(57例)、双通道取石(10例)患者及多通道取石(7例)3组肾内肾辛动脉、段间动脉、叶间动脉收缩期间峰值流速(Vmax)及收缩期峰值流速(S)与舒张期末流速(D)的比值(S/D)和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结果术前、术后1个月3组肾主动脉Vmax、S/D、R1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肾段间动脉Vmax、S/D、R1值比较,单、双通道取石组P值均〉0.05,多通道取石组P值均〈0.05,术后肾内血流较术前明显减少;3组肾叶间动脉Vmax、S/D、RI值比较,P值均〈0.05,单通道、双通道MPCNL术后肾内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多通道MPXNL术后肾内血流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单通道、双通道MPCNL能明显改善术后肾脏血流灌注,多通道MPCNL对术后肾脏血流灌注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内型肾盂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由同一术者完成的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187例,其中肾内型肾盂肾结石58例,非肾内型肾盂肾结石129例,比较二者之间的一期结石清除率、二期结石清除率、一期手术时间、手术中取石通道个数、二期体外冲击波碎石例数、输血率、胸膜损伤发生率。结果肾内型肾盂结石病例一期结石清除率低于非肾内型肾盂结石病例,而一期手术时间、双通道取石率均高于后者(P<0.05)。二期结石清除率、术后体外冲击波碎石例数、输血率、胸膜损伤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对肾内型肾盂合并结石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正>肾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作为现代治疗复杂性肾结石的首选方法[1],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我院自2006-01~2010-01共行经皮肾镜碎石术26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minimally invasive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MPCNL)治疗肾脏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月~ 2013年1月96例肾脏结石在B超引导下定位穿刺,建立F18经皮肾工作通道,通过F8.0/98输尿管硬镜找到结石,采用60 W钬激光将其击碎、取出,留置F16肾造瘘管.结果 术中因经皮肾穿刺术失败改开放手术2例(2.1%).94例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单通道取石85例,双通道9例;一期取石81例,二期取石13例;手术时间80 ~160 min,平均100 min;76例取净结石,结石清除率80.8%(76/94).术中输血11例,术后输血7例,术后迟发性大出血2例,行超选择性肾动脉栓塞后治愈.18例术后结石残留,体外冲击波碎石联合药物排石治愈.平均住院11 d(9~25 d).94例随访6~ 12个月,平均8个月,5例结石复发;术前合并肾积水65例,术后33例肾积水消失,25例肾积水较术前减轻,7例肾积水较术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MPCNL治疗肾脏结石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及结石清除率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肾盂压力变化及高压累积时间与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对7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采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治疗,监测术中肾盂压力及高压累积时间、并分为高压及低压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发热、疼痛、肾周积液发生情况。结果:高压组术后1~4天平均体温高于低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压组术后有较重的腰痛症状出现,止痛药物使用率明显高于低压手术组(P〈0.05)。肾周积液发生率高压手术组亦显著高于低压手术组(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术中高。肾盂压相关,控制术中肾盂压力对降低术后并发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尿蛋白的改变明确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0例复杂性肾结石患者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即刻及术后每天留取患侧肾造瘘管尿标本定量测定尿微量白蛋白(尿Atb)及β2微球蛋白(尿β2-M)。结果术前尿微量白蛋白高于正常,术后即刻尿微量白蛋白明显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后尿微量白蛋白逐渐减少,但第5天尿微量自蛋白仍高于正常,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即刻尿β2-M明显增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逐渐恢复,于术后第4日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第5天较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β2-M趋于更少。结论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后出现了短暂肾功能损害,在保持通畅引流及避免感染的情况下肾功能逐渐好转,但仍需一定时间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纳布啡复合曲马多用于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全麻苏醒期镇痛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400例,年龄45~65岁,体重50~90 kg,ASAⅠ或Ⅱ级,按完全随机法分为四组:手术结束前30 min,A组静注纳布啡0.1 mg/kg+曲马多2 mg/kg;B组静注纳布啡0.2 mg/kg+曲马多2 mg/kg;C组静注纳布啡0.3 mg/kg+曲马多2 mg/kg;D组静注曲马多2 mg/kg。记录四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记录拔管时间;记录拔管后5、15、30 min警觉/镇静评分和VAS评分;记录手术后2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四组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拔管后5、15、30 min警觉/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拔管后15、30 min D组VAS评分明显高于B、C组(P0.05)。拔管后30 min A组VAS评分明显高于C组(P0.05)。四组拔管后呼吸抑制、头晕嗜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A、B和C组(P0.05)。结论全麻手术结束前30 min采用纳布啡0.2~0.3 mg/kg复合曲马多2 mg/kg较纳布啡0.1 mg/kg复合曲马多2 mg/kg全麻苏醒期镇痛效果好,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沈宁  李晓芸  蔡珺  刘辉 《器官移植》2010,1(6):345-347,362
目的观察小剂量布托啡诺与瑞芬太尼联用对全身麻醉肾移植患者术后苏醒的影响。方法因终末期肾衰竭行肾移植术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芬太尼组(A组)、瑞芬太尼组(B组)和布托啡诺+瑞芬太尼组(C组),每组各20例。3组麻醉诱导用药及方法相同,术中均以静脉麻醉联合吸入麻醉维持麻醉。A组间断注射芬太尼0.1mg;B组以瑞芬太尼0.2~2μg/(kg.min)持续注入,手术结束时停用;C组术中麻醉维持同B组,但在关腹时静脉注射布托啡诺0.3~0.4mg。比较3组的恢复自主通气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离室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恢复自主通气的时间相近。与A组比较,B组与C组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较短(均为P0.05)。C组苏醒期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与B组(均为P0.05)。A组1例发生恶心、呕吐,余无不良反应。结论与单用瑞芬太尼相比,小剂量布托啡诺与瑞芬太尼联用不延长苏醒时间,但能减少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同时并不增加恶心、呕吐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Narcotrend(NT)麻醉深度监测仪对于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恢复的预测效能。方法选择34例ASAⅠ或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择期行腹部手术的患者,手术期间通过异氟醚吸入维持麻醉。术毕入麻醉苏醒室,采用NT监测麻醉深度,在对刺激无反应、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时记录NT分级(NTS)和NT指数(NTI)、MAP和HR,计算比较这些参数对应意识变化的预测概率(Pk)。结果NTS、NTI与患者苏醒期意识水平的变化显著相关(P<0.01)。NTS、NTI预测患者睁眼时Pk值分别为0.693和0.692,预测患者恢复定向力时Pk值分别为0.837和0.824,均显著高于0.5(P<0.01),也高于MAP和HR对应的Pk数值(P<0.01)。结论NT麻醉深度监测指标能够及时有效反映全麻苏醒期患者意识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异氟醚(Iso)全麻时联合使用舒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辅助镇痛效果.方法 择期腹部手术患者100例,年龄65~70岁,随机分为舒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组(SR组)、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组(FR组)、单纯舒芬太尼组(SS组)、单纯雷米芬太尼组(RR组)和单纯芬太尼组(FF组),每组20例.术中根据脑电双频指数(BIS)调控麻醉深度.观察诱导前(T_0)、诱导插管时(T_1)、插管后1 min(T_2)、插管后5 min(T_3)、切皮1 min(T_4)、切皮5 min(T_5)、切皮10 min(T6)、腹腔探查时(T_7)的MAP、HR、BIS值和呼气末异氟醚浓度(C_(ET)I_(SO));记录术中流泪、体动、知晓情况,麻醉苏醒质量,术后4 h VAS评分,PCIA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FF组麻醉期间C_(ET)I_(SO)高于SR组(P<0.05).术后4h VAS评分及术后镇痛药用量RR、FR组高于SR、SS和FF组(P<0.05或P<0.01),FR组低于RR组(P<0.05).SR、FR和RR组拔管时间短于SS、FF组(P<0.01).术后躁动RR组高于其他组(P<0.05),五组均未见明显呼吸抑制.结论 接受舒芬太尼诱导雷米芬太尼维持辅助镇痛的老年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快速,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老年冠心病患者全麻恢复期血液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于雷米芬太尼-丙泊酚或七氟醚-N2O全麻恢复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寻求合理处理,减少老年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后心肌再损害。方法32例65~82岁经本院心内科诊断的冠心病患者,ASAⅡ级,分别七氟醚-N2O-O2(SE)吸入或雷米芬太尼-丙泊酚(RP)静脉维持麻醉。芬太尼3μg/kg、咪唑安定0·05mg/kg并吸入纯氧和5%国产七氟醚诱导,琥珀胆碱2mg/kg后,置入LMA-ProSeal喉罩,分别吸入国产七氟醚-N2O-O2或静滴国产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间断0·05mg/kg维库溴铵维持机械通气,调整通气量,使PETCO2保持35~45mmHg。术毕停药,记录停药~睁眼、停药~拔除喉罩时间。术中全程BioZICG无创血液动力学监测,记录恢复期各时点心率(HR)、心输出量(CO)、胸液成分(TFC)、心肌加速度指数(ACI)、外周血管阻力(SVR)、MAP、左心作功(LCW)备分析。结果两组恢复期HR、CO、MAP、ACI、LCW均较术期升高,自停药9min后HR、MAP、LCW高于停药前水平(P<0·05)。SE组自停药9min后HR、MAP分别增加16·7%和13·8%。RP组自停药9min后HR、MAP、LCW分别增加16·9%、13·5%、36·7%。在恢复期两组SVR与停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但与诱导前比较两组均呈明显上升趋势,SE组与RP组分别增加了26·4%和15·6%。两组停药~睁眼、停药~拔除喉罩时间无差别。结论雷米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全麻恢复期循环功能抑制轻;但因雷米芬太尼作用消除快,痛反应出现早,应于停药前追加适量芬太尼或舒芬太尼等长效镇痛药,或开启镇痛泵,以消除应激带来的心肌氧耗增加。七氟醚-N2O-O2全麻恢复期,后遗镇痛效应续时较短,亦应考虑适当镇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手术末期瑞芬太尼逐级撤药减轻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3至12月在本院择期行颈椎手术的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20~55岁,BMI 18.5~24 kg/m~2,ASAⅡ或Ⅲ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逐级撤药组(G组)和立即撤药组(A组),每组40例。患者入室后进行常规监测,所有患者均行静脉麻醉,静脉泵注丙泊酚6~8 mg·kg~(-1)·h~(-1)和瑞芬太尼0.08~0.20μg·kg~(-1)·min~(-1),在手术结束时,G组瑞芬太尼持续泵入,每5分钟泵入量减少麻醉维持量的三分之一,于术后15 min停止泵入;A组在术后立即停止瑞芬太尼的泵入。在麻醉诱导前和术后1、2、6、24 h进行机械痛阈值测定,记录术后1、2、6、24 h的VA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0~1、1~2、2~6、6~24 h时段舒芬太尼用量,记录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术后拔管时间以及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低血压和寒战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1、2 h A组患者机械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G组患者不同时点机械痛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 h G组患者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0~1、1~2 h G组患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低于A组(P0.05),且术后PACU舒芬太尼追加次数明显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术后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患者低血压、寒战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末期瑞芬太尼逐级撤药可以减轻颈椎手术患者术后痛觉过敏,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并减少术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芬太尼和瑞芬太尼对于肥胖患者全身麻醉效果及复苏的影响,探索联合应用两种药物的可行性,并找到较为可行的联合方式.方法 按随机区组设计将实施全身麻醉的肥胖患者分为4组,每组20例,分别是芬太尼组(F组),瑞芬太尼组(R组),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l组(RF1组)和芬太尼复合瑞芬太尼2组(RF2组),比较4组患者的全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在食道手术单肺通气下对血流动力学、血液氧合及肺内分流率的影响。方法 45例ASAI~Ⅱ级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择期食道癌手术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15例: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组(RP组),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组(FP组),异氟醚组(IS组)。通过靶控分别输入瑞芬太尼和异丙酚、芬太尼和异丙酚及吸入异氟烷维持麻醉。连续监测心电图(ECG)、指脉搏氧饱和度(SPO2)、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呼气末CO2分压(PETCO2)和HR。分别于清醒仰卧位吸空气时(TO),麻醉双肺通气15min(T1),单肺通气15min(T2)、30min(T3)、60min(T4)、120min(T5)及再次双肺通气30min(T6)等7个时间点分别经桡动脉、颈内静脉采集动脉血和混合静脉血2ml进行血气测定,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结果IS组MAP在T01下降大于其余两组(P<0.05)、在T02上升大于其余两组(P<0.05),IS组HR在T02增高大于其余两组(P<0.05);3组患者PaO2在吸入纯氧后均于T1时达到最高在T3时降至最小,后又逐渐增高;与T0相比,PaO2在麻醉后各时点均显著增加。PO2在麻醉后各时点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IS组增加更明显(P<0.05)。Qs/Qt在T3左右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IS组在T2~6时点增加更明显。RP组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3种麻醉方法术中均能满足手术要求。瑞芬太尼或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能维持更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改善动脉血氧和降低肺内分流。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靶控输注术毕苏醒迅速且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神经外科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应用不同模式瑞芬太尼对患者拔管期呛咳反应的影响.方法 ASAⅠ或Ⅱ级择期行颅脑手术的患者60例,均在快速诱导下进行气管插管,术中以微量泵持续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术毕按瑞芬太尼的给药方式采用完全随机法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缝皮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B组缝皮结束时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包扎头部时再静脉单次注射瑞芬太尼1 μg/kg,C组缝皮结束后继续微泵输注瑞芬太尼0.05 μg· kg-1· min-1至拔管后.记录拔管前、拔管即刻、拔管后1、3 min的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记录手术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停止输注至睁眼时间)、拔管时间(缝皮结束至拔管)、丙泊酚与瑞芬太尼的总用量、呛咳程度、拔管后意识状态等.结果 拔管即刻HR:A组(101±7)次/min,B组(90±8)次min,C组(78±9)次min;拔管后1 min的HR:A组(98±9)次min,B组(83±6)次/min,C组(80±5)次/min;拔管后3min的HR:A组(93±5)次/min,B组(82±7)次/min,C组(82±5)次/min;B组、C组在拔管后3个时点的HR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即刻MAP:A组(97±11) mm Hg(1 mm Hg =0.133 kPa),B组(87±9)mm Hg,C组(77±7) mmHg;拔管后1 min的MAP:A组(92±8) mm Hg,B组(84±8) mm Hg,C组(75±6) mm Hg;拔管后3 min的MAP:A组(85±6) mm Hg,B组(80±5) mm Hg,C组(76±6) mm Hg;B组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 min的MAP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拔管后3个时点的MAP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拔管后3个时点的HR、MAP与拔管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OA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期A组均出现呛咳,8例轻度、12例中度,B组13例无呛咳、7例轻度呛咳,C组16例无呛咳、4例轻度呛咳,与A组比较,B组、C组呛咳的发生率及程度均降低(P<0.05).结论 手术结束时继续持续输注0.05 μg·kg-1·min-1的瑞芬太尼或单次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μg/kg可提高患者的耐管性,减少呛咳反应,抑制拔管期间HR、MAP的过度变化,且不影响患者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