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方法】超声检测98例T2DM患者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形成情况,并予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生化检查,根据有无粥样斑块形成分为无斑块组与斑块组,并分析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评估。【结果】T2DM患者中斑块发生率为46.94%,有斑块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IMT与高血压病程、年龄、载脂蛋白B(ApoB)、脂蛋白(a)[Lp(a)]等呈正相关。【结论】T2DM患者颈动脉IMT受多种因素影响,控制血压、脂代谢紊乱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及血脂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与脑梗死、血脂浓度的临床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确定其大小、范围、表面形态、病变性质 ,酶法测定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结果】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率最高 (6 8.4 % ) ,脑梗死组次之 (5 5 .3% ) ,高血压组更低 (40 .9% ) ,正常人组最低 (19.0 % )。有颈动脉粥样斑块组与无颈动脉粥样斑块组相比 ,血清TC、LDL C水平明显升高 (P <0 .0 5 )。【结论】超声可以监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 ,并可以估计脑梗死的预后及预报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与TC、LDL C相关。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高血压并发2型糖尿病患者靶器官损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素文  朱雨良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180-2182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对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影响。【方法】158例EH患者按是否合并T2DM分为EH组(78例)及EH+T2DM组(80例),分别测定其血压、血脂、血糖等,计算体重指数(BMI)。所有患者接受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超声检查,计算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测量颈动脉内膜情况及有无斑块形成。测定徽量白蛋白尿(MAU)。【结果】EH+T2DM组患者BMI、TC、LDL-C、SBP、24h-SBP、IVST、LVM、LVMI、颈动脉血管壁增厚或斑块发生率、微量白蛋白尿(MAU)均高于EH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并发T2DM,意味着靶器官的损害及心血管疾病危险性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4.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方法老年患者80例,分为三组:单纯高血压组(EH组)29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合并DM组)21例,正常对照组3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糖及血胰岛素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观察指标包括: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斑块的厚度,并计算Crouse积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者颈总动脉IMT、颈动脉分叉处IMT、Crouse积分显著增高;EH合并DM组颈总动脉IMT、Crouse积分显著高于EH组(P〈0.01)。颈动脉斑块积分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超声能很好反映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糖尿病和高血压同时存在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及左室肥厚的特征。方法:126例患者分为高血压病组(EH)37例、糖尿病组(DM)28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组(DM EH)61例,比较3组患者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水平及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计算左室重量。结果:DM和DM EH组患者血浆TG水平均明显升高。3组患者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DM组、EH组左室重量增加,DM EH组较单纯EH组或DM组增加更明显。结论: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糖脂代谢异常及左室肥厚,老年高血压病合并糖尿病者,并发左室肥厚的危险性较单纯高血压病或糖尿病者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及其合并2型糖尿病(EH并DM)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住院、门诊及体检人员中EH患者82例,EH并DM患者78例,健康人员80例作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结果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在EH患者分别为69.5%和58.5%;EH并DM患者分别为83.3%和71.8%;对照组分别为47.5%和31.3%;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人CAS程度非常严重,EH是加速CAS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而EH并DM对CAS的发展有更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血压水平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按血压水平将所有受试者分为3组。通过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糖(GLU),测定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合并高血压病及血压处于正常高值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3级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在合并高血压病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显著高于血压正常及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者,血压处于正常高值者又显著高于血压正常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结论随着血压水平升高,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HT)和2型糖尿病(DM)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入选年龄≥60岁的住院患100例。分为3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30例;单纯高血压组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34例。对入选对象均做颈动脉超声和头颅CT检查。结果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有显性差异,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颈动脉斑块指数(PLI)及斑块发生率,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较单纯糖尿病组和单纯高血压组有明显增高。3组病人颈动脉斑块指数在3级以上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对于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两种疾病同时并存时,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颈动脉斑块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特点及与各种危险因子的关系。方法:对48例糖尿病(DM组)患者,63例高血压(EH组)患者,62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EH+DM组)患者及36例对照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和其他生化指标检测。结果:(1)DM组、EH组、EH+DM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DM组、EH组、EH+DM组的高密度脂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以DM组最低。(2)DM组、EH组、EH+DM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EH+DM组最高。(3)与对照组比较,DM组、EH组、EH+DM组的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均增高,以EH+DM组最高。结论: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的hs-CRP和血脂水平与动脉硬化相关,二者并存对动脉硬化的进展有叠加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与血尿酸(UA)的关系.方法 选择146例住院高血压患者经查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及其他生化指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据其结果分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为斑块组74例,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为对照组72例.比较两组血尿酸、CRP及其他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年龄、总胆固醇(TC)无明显差异(P>0.05),但斑块组病程、体表指数(BMI)、血UA、CRP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A与CRP呈正相关(r=0.713,P<0.01).结论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尿酸、C-反应蛋白密切相关,且二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其中合并脑梗死142例)、100例正常血压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检查,主要包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与否、斑块大小、斑块性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斑块大小、回声强度、IMT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患者斑块大小显著小于非脑梗死患者,回声强度评分、IMT显著大于非脑梗死患者(P<0.05);不同级别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斑块大小、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显著(P<0.05);原发性高血压并脑梗死、非脑梗死、对照组斑块检出率、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比正常血压者显著高,特别是合并脑梗死患者,其颈动脉粥样硬化为脑梗死发生高危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11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5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晨起行空腹血糖和血脂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管腔内径(D)和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观察斑块发生情况;将高血压患者分别分为内膜正常、内膜增厚和斑块形成3组以及单纯高血压(P-EH)、高血压合并糖尿病(EH-T)、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EH-HL)3组,并分组观察。结果老年高血压组较对照组Glu、TC、TG以及LDL-C明显增高,颈动脉IMT明显增厚;大于平均年龄段的患者颈内动脉IMT明显增厚;高血压患者的BMI、Glu和LDL-C在颈动脉正常、内膜增厚及斑块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且斑块组BMI、Glu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和正常组,斑块组LDL-C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EH、EH-T、EH-HL3组间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斑块多累及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起始段,以纤维硬斑、低回声软斑多见。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以及高龄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动态直观地了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是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超声检测15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0.8 mm≤IMT1.0 mm为内膜正常组;1.0 mm≤IMT1.2 mm为内膜增厚组;IMT≥1.2 mm为斑块形成组。比较三组间多项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并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特点。通过分析各指标与IMT的相关性,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高血压病程、血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酰甘油(TG)在斑块形成组高于内膜正常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在内膜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均低于内膜正常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HbA1c水平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斑块组三个指标均最高,内膜正常组最低(P0.01);IMT与LDL-C(r=0.57,P0.01)、hs-CRP(r=0.55,P0.01)、HbA1c(r=0.53,P0.01)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r=-0.35,P0.01),与病程、UA、FPG、TC、TG无相关性;hs-CRP、HbA1c、IMT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hs-CRP及HbA1c水平不稳定斑块患者明显高于稳定斑块患者(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HbA1c水平升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抑素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 ISA法对30例高血压病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斑块组)和30例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斑块组)的患者进行血清中VEGF和内皮抑素浓度的检测,并与30例健康成人进行对照。结果:有斑块组与正常对照组和无斑块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EGF和内皮抑素浓度与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关系,寻求进行干预的可能性。方法:老年患者198例,男196例,女2例,年龄72~92岁。应用彩色多普勒B超显像仪进行颈动脉检测。结果70岁以上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81.3%。颈动脉粥样硬化高龄老年患者的高血压检出率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患者(χ2=8.8342,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在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与颈动脉正常高龄老年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0332,P>0.05;χ2=0.6275,P>0.05;χ2=1.07018,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26.1%)与颈动脉正常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检出率(8.1%)比较相差显著(χ2=9.9675,P<0.01)。但是,当并存两个或两个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72%)显著高于颈动脉正常检出率(18.9%)。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在高龄老年患者中常见,高血压是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重叠增加后者的危险性,并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特征及他汀类药物干预效果。【方法]2007年12月至2009年6月来本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行颈动脉超声、血脂检查。颈动脉斑块患者予以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6个月后复查血脂、颈动脉超声。【结果】颈动脉斑块者103例。斑块组的血LDL-C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1)。宽块组治疗后,TC、LDL-C有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各种类型斑块较前均有明显减小(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脂变化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为显著特征,他汀类药对缩小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与斑块形成及其稳定性的相关影响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62例老年T2DM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结果分为正常组、硬化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比较4组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正常组、硬化组、斑块组病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glucose,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激素(free thyroxine,FT4)、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病程、血清HbA1c,HDL-C,LDL-C和25(OH)VD数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病程长、高FBG和LDL-C是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高FT3,HDL-C,TBIL和25(OH)VD是保护因素。结论:血清FT3,25(OH)VD和TBIL水平下降促进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2型糖尿病(T2DM)血尿酸(S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选取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1组)49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G2组)31例,另选35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G3组).检测入选者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SUA、尿微量白蛋白(uA1b).结果 G1组、G2组间FPG、2hPG、TC、H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间T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FPG、2hPG、TG、HDL-C、LDL-C、uA1b、SU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G1组SUA水平明显高于G2组和G3组(P<0.01),G2组高于G3组(P<0.05).对CAS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先后入选的变量是SUA、HDL-C和uA1b.其中SUA的影响因子最为突出.结论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CAS时SUA水平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与CAS相关,SUA可能是男性T2DM及CAS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脂与老年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76例老年CHD患者,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斑块组(138例)和无斑块组(138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检测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