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琴  王海燕 《中国保健》2007,15(8):18-19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心理需求及健康状况.方法将2004年5月~2006年1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因各种原因就诊的841例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等情况的调查.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年龄、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1).造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对围绝经期认识缺陷、担心患绝症.结论围绝经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可缓解症状,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分别抽取苏南镇江市和苏北徐州市为研究地区;采用自编调查表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使用SPSS 16.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除抑郁因子、偏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劣于常模;单因素分析显示,苏北、农村、非在婚、文化程度低、躯体健康差的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状况差;多因素分析说明地区、健康状况、夫妻感情、与子女关系、家庭经济情况、对现职工作的态度是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因素。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与多种因素相关,因此应受到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3.
翁小平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8):1304-1305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2年2月参与抽样调查的围绝经期妇女104例,分析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104例患者中,月经改变63例,特征性出汗19例,尿失禁25例,骨质疏松58例,心理精神问题89例,血液系统疾病22例。以上情况表现最显著的为绝经后5年内。干预后知识、态度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行为差异不明显。防治措施中,干预后保持良好心情、激素补充治疗、适当运动情况明显优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Greene症状评分,如性功能障碍、躯体障碍、抑郁焦虑等总分与干预前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针对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加强多方位的干预,实施防治结合,社区干预的模式,可显著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她们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 ,从1997~ 2 0 0 0年 ,对自愿接受调查随访和健康检查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每年进行问卷调查和健康检查。结果显示 :35 8名围绝经期妇女中 ,绝经者占 16 .48% ,平均绝经年龄为 48.79岁 ;绝经后妇女的性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行为状况在各年龄段之间有很大差异 ;身高和体重的变化在各年龄段的分布差异明显 ;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对身高和体重的变化有显著影响 ;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为 2 5 .42 % ,绝经后的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明显高于未绝经期妇女 ;高血压、乳房疾病和妇科疾病在围绝经期妇女中占有相当比例 ,且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也有显著差异。提示部分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因此要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心理情绪状态及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其情绪心理状态对策。方法 随机选取2019—2020年诸暨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围绝经期糖尿病患者102例设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围绝经期妇女102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入选者均行简版心理健康连续体量表(MHC-SF)测评。以对照组妇女MHC-SF总评分为临界值,将观察组患者按照MHC-SF评分是否低于常模评分将其分为正常亚组(45例)和异常亚组(57例),对两亚组患者人口学资料、病情资料进行详细调查,并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探讨提升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心理情绪状态的措施。结果 对照组患者MHC-SF总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心理情绪状态有影响的可能因素有:体质指数(BMI)、围绝经期综合征(PMS)、糖尿病病程、糖尿病治疗方案、激素补充治疗、婚姻状况、职业状态、文化背景、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认知水平、社会支持度评分、运动频次,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可能为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心理情绪状态高危因素有:PMS、胰岛素注射治疗、离异或丧偶、初中及以下文化、对糖尿病相关知识认知不合格、对围绝经期相关知识认知不合格、社会支持度评分<20分;有益因素有:在职状态。结论 围绝经期糖尿病妇女心理情绪状态明显较围绝经期妇女差。影响其心理情绪因素较多,加强对围绝经期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增强社会支持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有效控制病情以期提升患者心理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潍坊市44~56岁围绝经期妇女250名进行现场问卷及网络调查,以Kupper-man评分量表对围绝经期发生情况进行评估,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被调查者中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达56.0%,...  相似文献   

8.
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影响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上海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0年12月~2011年2月在上海某社区内对935名参加普查的45~59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①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24.8%。上海本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22.7%,外地户籍者抑郁症状呈现率50.7%。②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户籍、痛经程度、1年内子女长期离家、重病、感觉异常、关节肌肉痛、更年期综合征、主观支持评分、客观支持评分等。③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意识和知识:39.8%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分别有69.5%和61.9%围绝经期妇女选择视听媒体和报刊杂志作为保健知识的主要获得途径。结论:上海市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呈现率较高,与多种社会、心理、生物学影响因素有关,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心理保健应该纳入妇女保健工作内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心理保健需求。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改良更年期Kupperman评分量表(PHQ-9)、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卫生保健态度及需求调查表,于2017年7月在金寨县农村地区对110名参加普查的45~55岁妇女进行调查。结果农村接受调查的妇女平均年龄(49.8±3.33)岁。110名被调查妇女中无抑郁症状者71名,占64.5%,有抑郁症状者39例,占35.5%,其中轻度抑郁30例,占76.9%,中度抑郁5例,占12.8%,中重度抑郁4例,占10.3%。职业、痛经有无、夫妻感情、子女升学或就业、家庭成员情况、自身情况、住房情况、对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家庭经济等对发生抑郁症状影响较大(P0.05);更年期症状及更年期综合征均对抑郁有影响;抑郁症状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总分、客观支持评分、主观支持评分、利用度显著低于无症状组,说明社会支持能够使围绝经期女性减少负性心理状态;与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发生有关的影响因素包括痛经、子女升学或就业失败、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利用度等。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保健现状:26.4%的围绝经期妇女不关心心理卫生保健;61.8%的妇女表示如觉抑郁会自我调整,不需专业人士帮助。结论农村地区围绝经期妇女抑郁症状与更年期症状呈现率较高,与自身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有关,地方医生应结合本地特点,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南通地区围绝经期妇女绝经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14年01月~2015年06月,问卷调查2000例南通市围绝经期妇女,了解其一般健康状况及绝经综合征发生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绝经综合征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00例围绝经期妇女有围绝经期症状的有1479例,占73.95%。绝经前期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低,P=0.000。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的绝经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5。围绝经期妇女发生绝经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体质指数高、患有慢性疾病、职业压力。结论南通地区绝经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其严重程度受体质指数、慢性疾病、职业等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1.
滕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调查与健康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超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3):1874-1876
目的:了解滕州市40岁以上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健康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不等比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调查的全市不同地区包括城市、农村的635例40岁以上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滕州市围绝经期妇女绝经年龄为(48.28±3.68)岁,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为(47.5±1.21)岁,明显低于城市(49.7±1.58)岁。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为57.95(368/635)。前几位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发病率分别为8.98%(57/635)、5.51%(35/635)、2.05%(13/635)。妇科疾病主要为宫颈炎28.82%(183/635)、阴道炎15.28%(97/635)、卵巢肿瘤3.94%(25/635)、子宫肌瘤2.52%(16/635)。城乡及经济、文化背景较好的围绝经期妇女阴道炎患病率较低,与她们的卫生习惯及卫生条件较好有关。结论:围绝经期妇女自感健康好坏并不仅仅与生理状况有关,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心理问题及及临床症状,并对其进行健康指导护理,以帮助她们身心健康地顺利渡过这个特殊时期。方法: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取集中形式的健康讲座,聘请大医院专家现场咨询有问必答,由社区人员在讲座后有计划面对面的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具体措施:围绝经期的生理知识宣教、落实围绝经期个人档案、建立定期体检制度、提供心理支持、协助科学安排日常活动以及激素用药指导等。结果:通过对社区围绝经期妇女实施科学、有效的健康指导,减轻了围绝经期女性心理恐惧症状,提高了个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围绝经期女性健康管理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绝经期是妇女一生中一个具有特殊生理特点的阶段,随着雌激素水平的下降而引发的一系列生理、病理和心理变化严重影响着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该文通过对围绝经期女性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及健康服务需求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应用健康管理方法进行有效干预的方法步骤,持续改善其健康状况,平稳渡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14.
王海英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36-2738
目的探讨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收治的72例妇科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针对围绝经期症状、心理等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主要心理因素症状为易怒(86.1%)、常感烦恼(82.0%)、不满意(82.0%)等;主要症状体征为失眠健忘(91.7%)、潮热汗出(86.1%)、情绪烦躁(72.2%)、腰颈酸痛(77.8%)、口干舌燥(90.3%)。结论围绝经期症状除生理因素外还与妇女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针对个性特点,配合精神和心理方面治疗,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防治围绝经期综合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为制定有效的保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998名45~55岁妇女进行围绝经期现状及影响因素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围绝绝期的常见症状为潮热出汗、骨关节痛、生殖道感染、情绪波动、性生活异常;月经紊乱发生率为87.0%,低骨量发生率为58.9%;干部、文化水平高、初婚初孕早、有精神创伤是影响围绝经期症状的主要因素。结论:围绝经期症状发生率与文化水平、职业、有无精神创伤以及婚育状况有关。应加强围绝经期保健,合理应用性激素治疗,可改善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南昌市部分城区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和围绝经期综合征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其健康的相关因素,并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有目的、有计划开展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妇女的保健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12月自愿参加居民妇科普查的1 000例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分析影响健康状况的因素。结果回收有效调查问卷989份,接受调查妇女的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8. 47岁,其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为63. 3%,其中中重度以上者占26. 5%;常见症状包括疲乏无力(53. 5%)、骨关节肌肉痛(50. 9%)、情绪激动(48. 4%)、眩晕(47. 9%)、失眠(46. 9%)。另有39. 5%的妇女患慢性疾病,62. 8%的妇女患妇科疾病,乳腺疾病患病率为63. 2%。结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退休及有吸烟不良生活习惯是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的不利因素,而经常适量运动,保持正常体质量,养成饮奶或及时补充钙片的良好习惯可以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风险;围绝经期妇女常见的慢性疾病、妇科疾病和乳腺疾病也受绝经影响,而饮酒与围绝经期综合征无相关性。应提倡健康生活方式,避免危险因素;提倡个性化的治疗和人性化的健康教育,重视心理保健,充分发挥社区"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切实有效做好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上海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农村社区40~55岁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保健服务需求,阐述在农村社区妇女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探讨在农村社区中开展围绝经期保健的适宜技术。方法:选择上海市嘉定区某社区40~55岁妇女1667人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围绝经期相关保健知识知晓情况和保健服务需求。结果:48.59%的被调查者至少有一种及以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34.5%的被调查者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认知。15.9%的有围绝经期症状妇女接受过医疗保健服务,其中到社区医院就诊的仅占13.4%,到妇科就诊的占70.1%,而其余的去内外科或精神科就诊。结论:①农村社区40~55岁妇女中将近半数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②围绝经期妇女缺乏相关保健知识,不能及时就医及有乱投医情况。③社区围绝经期保健服务滞后。总之,在农村社区开展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工作相当重要和必要,顺应农村妇女的需求,是妇女保健工作内涵的深入,也是社区六位一体功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威海市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及保健需求,有效指导群体保健。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000名40~70岁已婚妇女,对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威海地区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49.09±4.12)岁,中位数为49岁;对性激素替代疗法的知晓率极低(13.2%);应用性激素替代疗法者仅占被调查者的4.3%,且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及教师中;经常运动与喝牛奶可以有效减轻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发生。体重超重发生率为64.1%。结论:威海地区中老年妇女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期有许多绝经相关症状,超重比例巨大,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引导以及适当运动均是降低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龙泉市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心理健康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通过相关因素分析以期为有效防治围绝经期妇女心理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该院门诊就诊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围绝经妇女健康相关因素调查表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问卷调查。将调查问卷输入心理测验软件系统5.0,统计粗分和标准分。结果该市围绝经期妇女142例(71%)存在1~4种围绝经期症状,其中最常见的为潮热出汗,126例(63%),其次为关节症状及肌肉痛,112例(56%),第3为睡眠问题,90例(45%),泌尿系器官萎缩症状,如张力性尿失禁52例(26%)。200例研究对象中28例(14%)存在其他疾病,如子宫肌瘤、高血压相关疾病、糖尿病、尿路结石等。58例(29%)无明显躯体不适。6例知晓激素替代治疗,知晓率3%,120例表示如果医生建议愿意使用激素替代治疗。心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抑郁发生情况21例,占10.5%,其中轻度18例,占9%,中度3例,占1.5%。焦虑发生情况8例,占4%,均为轻度。同时存在抑郁及焦虑情况者5例,占2.5%。该市妇女SDS平均分值(30.19±8.15),低于国内常模(33.46±8.55);妇女SAS平均分值(26.91±7.15),低于国内常模(29.78±0.46)。结论该市围绝经期农村妇女心理普遍比较健康,其情绪障碍发生率及SDS、SAS分值低于国内常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