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勇  陈玉林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0,21(2):107-109,103
目的 通过动态测定烧伤大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含量,观察并分析烧伤早期肺组织内PMN粘附扣留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两组动物均分批在伤前及伤后24小时内动态取材,测定外周血PMN含量、MPO活性,并作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两组动物伤后肺组织内MPO活动均逐渐增高,伤后8小时起维持较高水平,以延迟复苏组增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 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 PMN 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 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 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 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PMNs)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检测烧伤后大鼠外周血PMNs数量、创面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Masson’s三色染色及抗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创面坏死组织。结果 外周血PMNs伤后即刻增加,4h达高峰;创面组织MPO活性伤后24h达高峰;MDA含量伤后0.5h达最低,至48h才高于正常;组织学观察伤后48h坏死组织量显多于伤后24h。结论 PMNs导致的创面损伤集中发生在伤后24h后。提示阻断PMNs粘附以减轻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需在伤后4h内进行,而使用抗氧化剂则应在伤后24h内进行。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126只 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 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 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 ALT、AST 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 ALT、AST 及肝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ALT 在伤后6小时即显著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水平,AST 变化与 ALT 相似。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害。给予爱维治药物治疗后,上述损害均得到改善。结果提示:肝脏是烧伤早期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延迟复苏将进一步加重肝组织损伤;爱维治有益于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丹参和β-七叶皂甙钠对烧伤后急性肺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4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烫组、盐水组、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烫伤后24h取静脉血侧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聚集(LAA),取肺组织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结果: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外周血LAA、肺组织MPO及MDA均低于盐水组,联合组最低。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SOD较盐水组明显增高,联合组最高。外周血LAA与肺组织MPO含量呈正相关。结论: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均可减轻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的聚集、粘附,减轻氧自由基(OFR)及其代谢产物对肺组织的损伤,增强SOD对机体的保护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毒素血症大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表面CD11b表达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关系。方法:大肠杆菌E-Coli O111B4 4mg/kg尾静脉注射制备大鼠内毒素血症动物模型。112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及内毒素注射后1h组、2h组、4h组、8h组、12h组、24h组,每组16只动物。在相应时间点放血处死动物,分别取股静脉血、肺组织及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测定肺组织湿/干重(W/D)比值、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总蛋白定量等肺损伤指标。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另取16只大鼠,内毒素注射后2h时测定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24h时放血处死,测定上述指标。结果:①大鼠内毒素血症可以造成明显的急性肺损伤,表现为肺组织W/D比值、MPO活性和BALF总蛋白明显增高,分别在2h、8h和2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峰值分别出现在内毒素注射后12h、24h和12h;②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表达水平在早期(1h)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P〈O.05),在2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③外周血CD11b表达峰值明显早于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等肺损伤指标的峰值出现时间;④同一动物2h时外周血PMN表面CD11b的表达水平与其24h时肺组织W/D比、MPO和BALF总蛋白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8、0.77和0.73,P〈0.05)。结论:内毒素性肺损伤中,外周血CD11b表达升高可能有助于内毒素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并可能预示以后的肺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9.
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对烫伤大鼠急性肺损伤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对烫伤大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为临床治疗烧伤后ALI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制作30%TBSAⅢ度大鼠烫伤模型,并随机分为盐水组、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另设假烫对照组,每组9只。烫伤后24h取静脉血测外周血白细胞粘附聚集(LAA);取肺组织测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及肺组织湿干重量比(W/D)。结果 丹参组、β-七叶皂甙钠组及联合组外周血LAA、肺组织MPO及MDA、肺组织W/D明显低于盐水组,联合组最低;SOD含量明显高于盐水组,联合组最高。外周血LAA与肺组织MPO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丹参及β-七叶皂甙钠可减轻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的聚集、粘附,减轻氧自由基(OFR)及其代谢产物对肺组织的损伤,增加抗氧化剂含量,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和肺水含量,对烧伤后肺损伤有一定防治作用,联合应用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血清粒缅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感染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大鼠在立即复苏与延迟复苏两种条件下,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血清(G-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延迟复苏合并早期创面感染模型,动态观察应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改善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复苏组动物血清 G-CSF 峰值后移,血清 G-CSF 含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低于立即复苏组。死亡组动物表现为低血清 G-CSF,高血清 TNF-α。应用 rhOM-CSF 能够改善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伴早期创面感染大鼠的存活率。提示:严重烧伤后延迟复苏并发创面脓毒症的发生与机体 G-CSF 产生减少有关,GM-CSF 应用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烧伤延迟复苏对CD14 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组织相容性抗原-DR(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50例烧伤面积大于30%的烧伤患者,按伤后是否及时有效复苏分为延迟复苏组和非延迟复苏组,于伤后1、3、7、14、28d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检测上述指标作为对照。结果:烧伤患者外周血CD14 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延迟复苏患者明显低于非延迟复苏患者(P<0.05或P<0.01)。烧伤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延迟复苏患者明显高于非延迟复苏患者,伤后7和28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烧伤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动态检测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对患者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烫伤模型,将1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ALT、AST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ALT在伤后6小时即显著升高,24小时达到峰值水平,AST变化与ALT相似。病理检查显示肝细胞有不同程度损害。给予爱维治药物治疗后,上述损害均得到改善。结果提示:肝脏是烧伤早期易受损伤的器官之一,延迟复苏将进一步加重肝组织损伤;爱维治有益于保护肝细胞结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冬眠合剂对严重烫伤大鼠肺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建立Ⅲ度烫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冬眠合剂组和对照组(未用冬眠合剂),每组36只.分别在伤后3、5、7、10 d测定大鼠动脉血氧分压,检测肺组织中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γ干扰素(IFN-γ)蛋白表达,动态观察伤后肺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与对照组大鼠伤后3 d动脉血氧分压(8.86±0.23)kPa(1 kPa=7.5 mm Hg)比较,冬眠合剂组该时相点明显升高[(12.58±0.41)kPa,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肺组织MPO活性和MDA含量下降(P<0.05或P<0.01);伤后3、5、7 d肺组织TNF-α表达显著下调(P<0.05或P<0.01),伤后5、7、10 d肺组织IFN-γ的表达亦显著下调(P<0.01).冬眠合剂组大鼠肺泡间质水肿减轻,炎性细胞浸润减少. 结论大鼠烫伤后及时复苏并给予冬眠合剂,能适度抑制机体应激反应并下调促炎因子表达,改善早期肺功能.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粘附在烧伤后炎症反应和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 ] 。粘附分子L选择素位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上 ,它通过与分布在内皮细胞上的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粘附 ;通过与白细胞上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间粘附 ;并介导淋巴细胞归巢[2 -3 ] 。笔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对大鼠烧伤后不同复苏条件下PMN上L选择素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组 :12只SD大鼠于 10 0℃水中 12s,造成背部 30 %Ⅲ度烧伤。随机分为早期复苏组 (BE组 )和延迟复苏组 (BD组 ) ,每组 6只。BE组在伤后 30、90mi…  相似文献   

16.
大鼠烧伤早期肝功能及超微结构改变和药物保护作用的观察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探讨烧伤及液体复苏后肝损害以及药物的保护作用,采用大鼠30%TBSAⅡ度烫伤模型,将12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早期复苏组,早期复苏+药物治疗组,延迟复苏组,延迟复苏+药物治疗组及不治疗组,观察烧伤后6,12,24及48小时血清,ALT,AST含量变化,同时对肝细胞光镜及电镜下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早期复苏及延迟复苏组血清ALT,AST及肝细胞形态出现异常,ALT在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早期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130只雄性Wistar大鼠设计高原(海拔3800 m)烧伤实验动物模型(TBSA 30%,Ⅲ度),并随机分4组:A组(高原烧伤即时复苏组)、B组(高原烧伤延迟复苏组)和C组(高原正常对照组),同时设D组(兰州地区正常对照组)(海拔1517 m).采用分光光度比色法检测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的含量,采用干、湿重比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运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测定脑皮质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数.结果 A组大鼠脑组织中SOD活性于烧伤后24 h降至最低(90.45±14.78),B组大鼠腩组织中SOD活性除烧伤后12h外各时相点均低于A组(P<0.05).高原烧伤后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即显著升高,于烧伤后12 h达最高峰(10.63±4.98),其后逐步降低至正常水平;B组大鼠脑组织中MDA含量变化趋势同A组,但于伤后7 d仍处于较高水平.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6 h开始升高,于24 h达高峰(71.70±2.32),于伤后7 d降至正常水平;B组变化趋势同A组.脑皮质TUNEL阳性细胞在伤后1 h即增多,于伤后24 h达高峰(233.33±16.22),于伤后7 d仍高于正常水平.结论 高原严重烧伤及延迟复苏后,脑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增加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耗竭,表明其可能参与了高原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严重烧伤延迟复苏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感染发生、发展、预后的关系,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动态观察了大鼠在立即复苏与延迟复苏两种条件下,外周血白细胞数量,血清(G-CSF)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延迟复苏合并早期创面感染模型,动态观察应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对改善大鼠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复苏组动物血清G-CSF峰值后移,血清G-CSF含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均低于立即复苏组。死亡组动物表现为低血清G-CSF,高血清TNF-α。应用rhGM-CSF能够改善严重烧伤延迟复苏伴早期创面感染大鼠的存活率。提示:严重烧伤后延迟复苏并发创面脓毒症的发生与机体G-CSF产生减少有关,GM-CSF应用为其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姜黄素预先给药对内毒素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n=12),对照组(S组)、姜黄素组(C组)分别静脉注射10%二甲基亚砜(DMSO)2 ml/kg、姜黄素40 mg/kg(溶于DMSO),30 min后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kg;内毒素组(L组)、姜黄素预先给药组(C-L组)分别静脉注射10%DMSO 2 ml/kg、姜黄素40 mg/kg,30 min后静脉注射脂多糖(LPS)6 mg/kg。注射LPS后4 h处死动物。每组中6只大鼠在处死前15 min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20mg/kg,用于测定肺组织EB含量,每组的其余大鼠用于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和中性粒细胞(PMN)计数及肺组织湿干重比(W/D)、MPO活性、PMN趋化因子-1(CINC-1)mRNA、CINC蛋白表达,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与S组比较,L组BALF中MPO、PMN计数和肺组织W/D、EB及MPO、CINC-1 mRNA、CINC蛋白水平升高(P〈0.05或0.01),C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组比较,C-L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或0.01)。C-L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较L组减轻。结论 姜黄素40mg/kg预先给药对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大鼠肺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与下调肺组织CINC-1的表达进而抑制PMN在肺组织的聚集、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0.
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肺组织浸润出血和渗出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烟雾吸入性损伤大鼠红细胞 (RBC)、中性粒细胞 (PMN)和白蛋白从血管进入肺组织的不同机制。 方法 采用Wistar大鼠烟雾吸入性损伤模型 ,分别于伤后 1、3、6、12、2 4h处死 ,处死前 1h分别注射13 1I 牛血清白蛋白 (BSA)、99mTc PMN、99mTc RBC。经等渗盐水灌洗 ,去除体循环内血液 ,取肺组织进行γ计数并称重 ,计算单位时间内单位重量肺组织中13 1I BSA、RBC的渗出量和PMN的浸润量 ;应用磷酸邻联茴香胺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 (MPO)含量。  结果 伤后 1h大鼠RBC渗出量达高峰值 ,为 (3.5 7± 0 .6 3)× 10 6个 / g,后逐步下降 ,伤后 2 4h恢复正常 ;PMN浸润量在伤后 3h明显升高 ,伤后 6h略有降低 ,但仍高于正常 ,伤后 12h再度升高 ;伤后 1h起大鼠肺组织MPO的含量逐渐升高 ,直到伤后 2 4h;伤后 1h肺组织中13 1I BSA渗出明显增高 ,6h达高峰值 ,为(16 4 .1± 5 1.7)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min-1·g-1,2 4h时仍高于正常。 结论 伤后大鼠肺组织中出血、PMN的浸润和BSA渗出均升高 ,但峰值时间不同。炎症不是红细胞渗出的前提 ,但继发性炎症反应可能是肺水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