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勇  陈玉林 《国际骨科学杂志》2000,21(2):107-109,103
目的 通过动态测定烧伤大鼠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含量,观察并分析烧伤早期肺组织内PMN粘附扣留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两组动物均分批在伤前及伤后24小时内动态取材,测定外周血PMN含量、MPO活性,并作肺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①两组动物伤后肺组织内MPO活动均逐渐增高,伤后8小时起维持较高水平,以延迟复苏组增  相似文献   

2.
严重烧伤早期大鼠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凋亡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严重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凋亡及烧伤血清刺激后PMN、巨噬细胞(Mφ)凋亡,以及巨噬细胞吞噬凋亡PMN的变化.方法选用Ⅲ度30%TBSA烧伤大鼠模型,收集伤后0、6、12、24hPMN,分离伤后24h烧伤血清,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MN凋亡百分率;同时收集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检测烧伤血清对Mφ凋亡变化的影响及烧伤后24h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结果伤后大鼠PMN凋亡百分率明显降低,伤后6、12、24h各时相点无显著差异.烧伤大鼠血清刺激24h后,PMN凋亡百分率为(15.4±1.2)%,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0.6±3.9)%显著降低;而Mφ凋亡百分率为(23.2±2.1)%,较正常大鼠血清刺激后(¨.5±1.6)%增多;严重烧伤后大鼠腹腔Mφ对凋亡PMN吞噬能力由(35.0±2.6)%降至(21.8±2.1)%.结论严重烧伤后及在烧伤血清刺激下大鼠PMN凋亡延迟,Mφ吞噬凋亡PMN能力降低,可能凋亡的PMN被Mφ吞噬不完全,最终坏死,释放毒性内容物,是引发SIRS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 (PMN)可损伤内皮细胞 (EC) ,CD11/CD18介导的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 (PMN -EC)粘附 ,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 。为进一步了解烧伤早期PMN -EC粘附情况 ,本研究采用微管吸吮技术 ,直接定量测量了严重烧伤早期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之间的粘附力 ,并对其分子基础CD11a/CD18和CD11b/CD18的变化规律进行探讨。资 料 与 方 法1.PMN分离 :从 7例健康成人志愿者和 7例烧伤患者( 10 5 0岁 ,Ⅲ度 2 0 % 40 %TBSA)伤后第 1、3、5、7天抽取外周静脉血 ,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P…  相似文献   

4.
5.
目的:研究肠缺血-再灌流过程中PMN聚集、活化在局部及远隔脏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检测大鼠肠缺血再灌流后不同时相全血和组织MPO活性、脏器功能、血浆LPS浓度,观察肠静脉血清对PMN上CD11b和CD18表达的影响.结果:全血和组织MPO活性在再灌流后0.5 h大幅度升高,再灌流后1 h,全血、小肠和肝组织MPO活性达峰值(P<0.05~P<0.01);肺组织MPO活性于再灌流2 h达峰值,再灌流6 h仍维持高水平(P<0.01);脏器功能指标的异常在再灌流后1~2 h最明显(P<0.05),并与相应组织MPO活性变化正相关.再灌流后肠静脉血清刺激PMN上CD11b和CD18表达增加,分别与肝、肺组织MPO活性变化呈正相关关系(r=0.9852,r=0.9874,P<0.02).结论:PMN的聚集、活化参与肠缺血-再灌流过程中局部及远隔组织的损伤过程;PMN上粘附分子表达上调是肠缺血-再灌流后PMN聚集、活化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中性粒细胞在急性脊髓损伤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在脊髓压迫伤中的局部聚集情况及其可能的作用。方法:采用压迫法致大鼠脊髓中度损伤,实验动物分正常大鼠损伤组、低白细胞血症大鼠损伤组和假手术组。观察伤后1、3、6、12、24h伤段脊髓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记录双下肢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斜板试验评价大鼠的运动功能。结果:脊髓压迫伤后1h MPO活性开始升高,3h达到高峰。低白细胞血症组伤后3hMPO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脊髓运动功能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结论:脊髓损伤后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增加,可能参与脊髓继发性损伤。  相似文献   

7.
烧伤急性期中性粒细胞的激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烧伤机体内的一系列介质可最先激活中性粒细胞,使之表达膜表面分子,并与内皮细胞粘附而游出血管,激发氧自由基等物质的产生和释放。但大量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同时激活,水但会导致机体早期抗感染能力下降,还会带来组织继发损伤,因此应设法使其活化保持有利于机体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8.
CD11/CD18在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粘附中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CD11a/CD18和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PMN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PMN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PMN与EC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PMN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率(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  相似文献   

9.
中性粒细胞(PMN)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是血液中数目最多的白细胞。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70%。该细胞胞浆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颗粒,主要分为两类,分别出现于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的不同阶段。第一类为嗜苯胺蓝颗粒,主要包括:防御素、蛋白分解酶、组织蛋白酶、弹性蛋白酶、髓过氧化物酶及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粘附在烧伤后炎症反应和脏器损害中起重要作用[1,2 ] 。粘附分子L选择素位于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上 ,它通过与分布在内皮细胞上的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内皮细胞间粘附 ;通过与白细胞上配体结合 ,介导白细胞间粘附 ;并介导淋巴细胞归巢[2 -3 ] 。笔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 ,对大鼠烧伤后不同复苏条件下PMN上L选择素的表达进行了动态观察。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模型及分组 :12只SD大鼠于 10 0℃水中 12s,造成背部 30 %Ⅲ度烧伤。随机分为早期复苏组 (BE组 )和延迟复苏组 (BD组 ) ,每组 6只。BE组在伤后 30、90mi…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PMNs)在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D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检测烧伤后大鼠外周血PMNs数量、创面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丙二醛(MDA)含量,Masson’s三色染色及抗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创面坏死组织。结果 外周血PMNs伤后即刻增加,4h达高峰;创面组织MPO活性伤后24h达高峰;MDA含量伤后0.5h达最低,至48h才高于正常;组织学观察伤后48h坏死组织量显多于伤后24h。结论 PMNs导致的创面损伤集中发生在伤后24h后。提示阻断PMNs粘附以减轻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进行性损伤,需在伤后4h内进行,而使用抗氧化剂则应在伤后24h内进行。  相似文献   

12.
家兔烫伤早期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Zhang P  Ma E  Huang X  Luo Z  Zhang S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2):771-773
目的 通过检测烧伤早期中性粒细胞(PMN)凋亡,观察烧伤血清和创面水肿液对PMN体外自发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全血荧光染色观察30%家兔Ⅲ度烫伤早期PMN凋亡;应用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血清和痂下组织液培养PMN的体外凋亡。结果 伤后4、8、12、24h循环PMN凋亡减少,约为伤前的1/6,且4个时相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烧伤血清和痂下组织液能抑制PMN凋亡,使PMN凋亡率下降,DNA断裂百分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与急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急性肺损伤(ALI)及ARDS的发生中,中性粒细胞(PMN)过度活化起着重要作用。其机制涉及PMN与肺血 管内皮细胞间的粘附反应、PMN的效应反应,如呼吸爆发、脱颗粒,释放炎性细胞因子、凋亡抑制、脂质介质释放等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Fang Y  Chen Y  Ge S  Zhu S  Liu S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90-693
目的观察比较烧伤血清及烧伤后中性白细胞(PMN)对肺血管通透性的影响,分析PMN粘附及粘附分子CD11b/CD18在该影响中的介导作用。方法应用离体肺灌流技术,通过肺重量增加(LWG)、液体滤过系数(Kf)和通透性表面积乘积(PS)分别观察肺水肿程度、肺血管对小分子物质和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结果烧伤血清能使LWG、Kf和PS明显增加,以Kf增加最为明显;烧伤后PMN也能使Kf和PS增加,以PS增加为明显;用单抗封闭烧伤后PMN膜上CD11b/CD18后,PMN在肺血管内的滞留减少,Kf和PS值增加被抑制,并以PS改变为显著。结论(1)被激活的PMN释放的介质类物质如氧自由基、蛋白酶等物质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的损伤作用部分依赖于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2)烧伤后被激活的PMN释放的介质类物质主要介导肺血管对小分子物质通透性的影响。烧伤后PMN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的粘附除了使介质类物质的作用放大外,还介导肺血管对大分子物质通透作用。(3)PMN膜上CD11b/CD18分子可能通过与PMEC细胞间粘附分子的结合,本身具有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烧伤早期病人中性粒细胞(PMN)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变化规律及其在烧伤早期 PMN 对内皮细胞(EC)粘附及损伤中的作用,为临床抗白细胞粘附治疗提供依据。将烧伤早期 PMN 与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孵育24小时后,观察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百分率和烧伤早期 PMN 引起内皮细胞单层流出液生成速度(Jv)和滤过系数(kf)变化,CD11/CD18单抗(mAb)对烧伤早期 PMN-EC 粘附和内皮单层 kf、Jv 值影响。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烧伤病人伤后1周内 PMN 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的数量变化。结果显示严重烧伤病人伤后第1天 PMN细胞膜表面 CD11a/CD18和 CD11b/CD18明显升高达峰值,并在1周内仍维持于高水平。烧伤早期PMN 与 EC 粘附增加并可致内皮单层 kf、Jv 值明显升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可降低粘附百分率70%~80%,并降低烧伤早期 PMN 诱导增高的内皮单层 kf、Jv 值(P<0.01)。提示烧伤后 PMN 迅速表达 CD11a/CD18和 CD11b/CD18,加强与 EC 间粘附,并可使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CD11a/CD18mAb 和 CD11b/CD18mAb 降低烧伤早期 PMN 与 EC 粘附,减轻烧伤早期 PMN 所导致的内皮单层通透性增高,从而保护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讨烧伤血清作用下PMN-EC粘附力的改变和CD11/CD18单抗对PMN 皮细胞(EC)粘附力的影响,将烧伤血清与人PMN或人脐静脉内细胞(HUVEC)-同孵育,在孵育1,3,6,12,24小时分别应用细胞微管吸吮技术系统测定PMN-HUVEC粘附力,并用健康人血清刺激作对照。同时,将与烧伤血清孵育1,6,24小时的PMN,应用CD11a/CD118mAb和CD11b/CD18mAb处理后,  相似文献   

18.
氯胺酮对LPS刺激后人中性粒细胞效应作用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氯胺酮在体外对LPS刺激后人中性粒细胞(PMN)效应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健康人静脉血,分为LPS组,氯胺酮1,2,3组(K1,K2,K3组),各组氯胺酮终浓度分别为0,3,30,300μg/ml,以全血法测定PMN吞噬(NBT吞噬试验,n=8)和呼吸爆发的强度(DHR)标记,流式细胞法,n=5),以分离纯化后的PMN测定弹性蛋白酶,溶菌酶和β-葡萄糖醛酸酶的释放量(n=9)。结果:氯胺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LPS刺激后PMN的吞噬,呼吸爆发和几种蛋白水解酶的释放,其中抑制PMN呼吸爆发所需的氯胺酮浓度高于抑制吞噬和几种蛋白酶释放所需浓度。结论:氯胺酮抑制LPS刺激后PMN吞噬,呼吸爆发和蛋白水解酶释放的作用。可能有助于减弱LPS刺激后PMN的炎性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19.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和创面水肿液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组织液对中性粒细胞(PMN)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伤后3d内重度以上烧伤患血清、24h内水泡液以及1周内Ⅲ度创面痂下组织液体外培养正常PMN,以正常血清作对照,应用流式细胞分析等方法观察PMN凋亡。结果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液能抑制PMN凋亡,使PMN凋亡百分率下降、DNA断裂百分率降低,DAN凝胶电泳不出现细胞凋亡特有的“梯形带”;且痂下液与烧伤病人早期血清对PMN凋亡的抑制程度几乎相同,而水泡液的抑制作用稍弱于前两。结论 烧伤病人早期血清、水泡液和痂下组织液能抑制PMN凋亡。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严重烧伤后早期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的聚集机制及相关粘附分子表达变化。结论严重烧伤后早期粘附分子P-选择素和ICAM-1在肝窦内皮细胞和肝细胞表面的增加是中性粒细胞在肝脏中聚集的关键,介导了中性料细胞对脏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